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作者:雷雯雯;郭晓芳;付士红;冯云;杨中华;王环宇;何英;高晓艳;吕志;周红宁;梁国栋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南部边境地区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8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和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采集蚊虫标本,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使用蚊媒病毒种属特异性引物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 共采集蚊虫标本6属17种18714只.三带喙库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占蚊虫采集总数的59.74%(11 179/18 714只).从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23株病毒分离物,其中2株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3株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2株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4株版纳病毒(Banna virus,BAV)、9株浓核病毒(Densovirus,DNV)和3株套式病毒(Nam Dinh virus,NDiV).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不仅蚊虫种类丰富,而且蚊虫携带多种虫媒病毒.

  • 我国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雷;梁国栋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类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在人、畜间传播的病毒.国际上已发现537种,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出血热甚至病毒性脑炎等.在人类历史上虫媒病毒曾经使成千上万的人畜患病或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虫媒病毒仍然在各国甚至在世界范围造成严重传染病的流行[1].

  • 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虫媒病毒研究状况

    作者:张海林;陶三菊;张云智

    澜沧江下游地区位于我省南部,包括思茅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州.根据我国气候带划分,该地区属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具有海拔低、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以及众多生物群落和虫媒传染病复杂的特点.由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已列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合作项目,掌握该地区虫媒病毒的分布情况和宿主媒介特点,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搞好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有重要意义.近10多年来,我们在该地区采集到节肢动物、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以及动物内脏组织、血清标本共59 988份(只),其中雌性成蚊8属44种54 211只,蠓类950只、蜱类402只,虱子402只,鼠肺881份,蝙蝠脑453份,壁虎375只,患脑炎的乳猪脑组织1份,发热和脑炎患者血清143份,健康人血清1250份,蝙蝠血清291份,猴血清204份,猪血清197份,鼠血清535份.现将这些标本的病毒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综述如下.

  • 乙型脑炎病毒高株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孙静;陶三菊;陈伯权

    乙型脑炎病毒(JEV)高顺生株(高株)是我国学者于60年代从病人脑内分离到的乙脑病毒野毒株,其血凝活性的pH值较宽,与其他乙脑毒株不同,国内外对高株分子生物学研究尚未开展。我们对高株这两段基因保守区进行了DNA序列分析,以初步了解高株与其他乙脑野毒株基因序列的不同,为进一步阐明高株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的培养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虫媒病毒研究室冻存的感染高顺生野毒株的鼠脑在无菌状态下仔细研磨,离心取上清,10倍稀释后接种单层BHK细胞,数天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

  • 虫媒病毒是我国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作者:梁国栋

    虫媒病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可以引起多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因此备受关注.我国虫媒病毒研究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强.本刊汇集了近20篇研究论文以专辑出版.本期首先发表10篇,其他文章将陆续发表.本专辑的发表必将对我国虫媒病毒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两株登革2型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发病情况的观察

    作者:商正玲;左丽;潘宇;陈文捷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属于虫媒病毒,其致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更多的学者注意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 DHF/DSS)可能是由病毒毒力变异,不同毒株感染的流行所致[1].目前,许多相关研究多通过体外试验完成,难以准确反映体内情况.本研究采用DEN2 NGC株和从患DHF的病人血清中分离得到的一株DEN2[2],经腹部皮下多点注射分别感染BALB/c小鼠,观察登革2型病毒不同毒株感染BALB/c小鼠后的发病情况,为探索DEN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线索.

  • 我国首例寨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吴德;谈琦琪;孙九峰;周惠琼;管大伟;张欢;宁丹;柯昌文

    目的:建立寨卡病毒分离方法,为寨卡病毒的分离积累经验。方法将寨卡病毒血清阳性标本通过颅内注射途径接种1~3日龄BALB/c乳鼠,接种6日后处死,提取乳鼠脑、心、肝、脾、肺、肾、肌肉、皮肤和肠组织,均浆取上清提取病毒核酸,real-time RT-PCR进行核酸检测鉴定。阳性脑组织上清进行乳鼠传代接种。分离的病毒株用巢式PCR进行扩增,所获得的序列用MEGA6.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接种寨卡病毒的乳鼠脑、心和肝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出寨卡病毒核酸,其中心和脑组织寨卡病毒Ct值低,分别为24.4和25.3个循环。传代乳鼠病毒接种后2日可在乳鼠脑组织中检测出病毒核酸。巢式PCR成功扩增出1034个碱基大小的片段,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分离的毒株属于亚洲族系。结论利用乳鼠颅内接种法,成功分离1株寨卡病毒,该病毒属于亚洲族系。

  • 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发现新疆库蚊黄病毒

    作者:刘然;郑旸;党荣理;张桂林;孙响;刘晓明;吴晓燕;李裕昌;杨银辉

    目的:对我国新疆地区蚊虫携带的病毒类群进行调查,并快速发现医学重要的蚊媒病毒。方法利用Illumina深度测序技术筛查野生库蚊体内的病毒源性RNA,利用RT-PCR进行验证,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病毒亲源关系。结果深度测序技术共检出144条库蚊黄病毒特异性读序,拼接获得7个不连续的病毒基因组重叠群片段。 RT-PCR扩增产物能够覆盖重叠群间隙序列。在此基础上,重构获得病毒基因组5′和3′末端片段(约678 nt、411 nt)。对5′末端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库蚊黄病毒属于北美/亚洲基因亚型,与国内发现的库蚊黄病毒共同形成一个独立分支,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于95.5%。结论深度测序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地区虫媒病毒的快速甄测,首次从新疆地区发现库蚊黄病毒,为虫媒病毒监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寨卡病毒研究进展

    作者:耿彦生;王佑春

    寨卡病毒( ZIKV)于1947年首次被发现,经蚊虫传播,主要在热带流行,其引起的疾病称为寨卡病毒病。2015年寨卡病毒病在巴西暴发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其他许多国家。 ZIKV感染因为与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等神经系统损害有关,引起了广泛关注。寨卡病毒是当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所面对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对ZIKV病毒学特征、流行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6种虫媒病毒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林方;康晓平;李裕昌;朱晓磊;范丽;魏婧靖;杨银辉;祝庆余

    目的 建立针对6种虫媒病毒的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用以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登革病毒(1~4型)、西尼罗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东部马脑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方法 将病毒特异性抗原作为捕获抗原点样制备蛋白芯片,利用双抗夹心ELISA原理检测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首先利用免疫兔血清进行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筛选,并对抗体芯片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采用56份临床疑似的阳性血清标本及阴性对照标本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常规ELISA方法进行比对.结果 共筛选出11个特异性较好的重组诊断抗原.抗原点样浓度在0.125 ~0.900mg/ml时可获得良好的检测效果,血清检测范围为1:100~1:1000.对26份临床疑似的蜱传脑炎病毒血清标本,22份登革病毒血清标本及8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临床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共检测出蜱传脑炎病毒IgG阳性血清标本20份,阳性检出率为76.9%,IgM阳性血清标本17份,阳性检出率65.3%,与ELISA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6.1%和84.6%.乙型脑炎病毒IgG阳性血清4份,阳性检出率50.0%,IgM阳性血清5份,阳性检测率62.0%,与ELISA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登革病毒IgG阳性血清标本13份,阳性检出率63.6%,IgM阳性血清标本14份,阳性检测率68.1%,与ELISA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6.3%和90.1%,结果经一致性Kappa检验后,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阴性对照血清结果显示检测特异性为10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虫媒病毒抗体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可靠性,可用于6种虫媒病毒抗体的临床检测.

  • 新关注--寨卡病毒

    作者: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

  • 中国1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吴德;张欢;谈琦琪;孙九峰;周惠琼;宁丹;管大伟

    目的:了解寨卡病例的排毒途径和时间,为寨卡病例的实验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寨卡病例不同时间的多类临床样本,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其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乳鼠颅内和细胞接种分离寨卡病毒,将获得的寨卡病毒利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所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寨卡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8例感染者尿液、唾液和血清样本中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82.4%(14/17)、82.4%(14/17)和52.9%(9/17),尿液排毒的持续时间长,其次是唾液和血液。9份阳性血清标本共分离到6株寨卡病毒,进化分析6条寨卡基因组序列均属于亚洲族系,来自萨摩亚与委内瑞拉的病毒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中。结论唾液、血清和尿液均可用于寨卡病例的日常检测,尿液和唾液的核酸检测率更高,阳性血清更容易分离到寨卡病毒。乳鼠和细胞均可用于寨卡病毒的分离,但乳鼠颅内接种的病毒分离率更高。

  • 寨卡病毒的流行及诊治研究概况

    作者:孙慧;贾凤菊;黄炳成

    寨卡病毒( ZIKV)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Zika丛林的恒河猴中被发现,是一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虫媒病毒。2007年在雅蒲岛暴发 ZIKV 感染疫情,在此之前只在人群中零星发生。ZIKV感染于2015年在巴西大规模暴发流行,随后疫情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ZIKV感染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登革热症状,而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目前,该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常用的方法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迄今,尚未有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蚊虫叮咬。截至2016年2月25日,我国有5例ZIKV感染输入性病例,笔者对ZIKV的流行和诊治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 蜱媒脑炎自然疫源探究

    作者:陈国仕

    蜱媒脑炎包含森林脑炎(远东亚型)、西方蜱媒脑炎(中欧亚型)及双波脑膜脑炎.它们是虫媒病毒(Arboviruses)中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蜱媒脑炎群(tickborne encephalitis complex)中抗原上极其近似的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silvestris Zil'her,1937年)、西方蜱媒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occidentalis Zil'ber,1945年)及双波脑膜脑炎病毒(Diphasic febrile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Smorodintsev,1947-1949)分别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见脑膜型,脑膜脑炎型重症病死率高及急性发病或慢性迁延性感染经过为特征.西方蜱媒脑炎则以蜱媒兼具消化道途径感染、轻症多、病死率低、无后遗症为特征.双波脑膜脑炎以兼有消化道感染、症状轻、唯脑膜受累征候突出而愈后良好为特征[1、3、4].

  • 登革出血热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童裕维;张复春

    登革热(DF)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人类虫媒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威胁到热带和亚热带超过100个国家的25亿人口,而它的严重表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也逐渐增多,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2000-2005年WHO DengueNet报告美洲DF病例数为3419919例,其中DHF79664例,死亡982例(1.2%)[1].

  • 虫媒传染病流行现状

    作者:李文刚;赵敏

    虫媒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性逐渐增加,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有3/4属于虫媒传染病.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可加剧虫媒传染病的流行,其防治重点为控制或消除传播媒介.本文就目前虫媒传染病的种类、流行趋势、防治及我国近年新发虫媒传染病情况做一阐述.

  • 流行性乙型脑炎迟发型脑病临床分析

    作者:李三景;何云;马峥;陈媛媛;成金钟

    目的 总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迟发型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7-9月我院收治的18例发生迟发型脑病的乙脑患者(迟发脑病组)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34例未发生迟发型脑病的乙脑患者(非迟发脑病组)资料进行对比,探讨迟发型脑病的特点.结果 52例乙脑患者中18例(34%)发生迟发型脑病.2组的性别、极期的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年龄、脑脊液细胞数和脑影像学表现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迟发脑病组的发病年龄为5~10岁,昏迷时间为第2~4病日,其脑脊液细胞数多为8~20/mm3,脑部影像学显示的病变范围较非迟发脑病组多.

  • 核酸检测在寨卡病毒病诊断上的应用

    作者:郑南才;刘鹰航;梁均和;陈茂余;郑崇广;杨治文;薛美华;冯绮雯;陈阿群

    目的 研究核酸检测技术测定不同样本对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核酸检测寨卡病毒临床标本的适用性.方法 收集医院2016年2月-10月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血液、唾液和尿液,用于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 血液、唾液和尿液寨卡核酸首次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1.5%、76.9%和76.9%;血液、唾液和尿液的核酸总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1.5%、84.6%和100%;血液、唾液和尿液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2.62、5.69和11.62天,血液没有1例阳性持续时间超过1周,唾液阳性持续时间没有1例超过10天,而尿液有11例核酸阳性超过1周(其中6例超过10天).随着病程的发展,各样本的检出率也在下降,发病后第3天和第7天采样时,血液、唾液、尿液核酸阳性率分别为25%、100%、100%和7.7%、46.2%、84.6%.少数尿液标本检测阳性有一定滞后现象.结论 检测尿液中寨卡病毒核酸具有检出率高、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应作为临床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方法,但在发病早期仍然有必要采集血液、唾液和尿液进行多样本同时检测寨卡病毒核酸.

  • 流行性乙型脑炎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作者:贾敏;熊念;黄金莎;王友培;张晓薇;陈运平;曹学兵;王涛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好发于儿童,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乙脑以急性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乙脑的确诊主要依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困难,而近年来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早期诊断该病成为可能.乙脑合并CVST尚未见报道,现本文作者对其医院收治的1例乙脑合并CVST进行报道.

  • 5种虫媒病毒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罗渊;刘伯华;杨保安;张永国;李靖;战大伟;夏玉坤;祝庆余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1~4型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黄热病病毒等5种虫媒病毒的悬浮芯片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上述病毒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参考相关文献,在黄病毒属高度保守的NS5区设计属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检测探针.将探针共价交联到不同的Luminex色标微球上,利用属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与混合微球杂交,后利用Luminex200仪器分析荧光强度值.结果 将平均荧光强度的判定阈值定为背景对照的两倍可以对这5种共8型病毒进行有效鉴定.通过多批次的实验,均能准确鉴定出上述5种病毒,没有出现交叉反应,且批次间的平均荧光值偏离不大,变异系数(CV)均小于8%,表明本方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在空斑滴定病毒的基础上,对本方法的检测敏感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乙脑和黄热病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1.4个PFU,对西尼罗病毒可达14个PFU.进而将本方法用于检测55份临床标本和传代标本,其检测结果和种特异RT-PCR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且其在混合样本的快速检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结论 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和探针,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和分型5种虫媒病毒的悬浮芯片方法,为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157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