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省德宏州2011年HIV-1不同亚型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陈敏;姚仕堂;马艳玲;何翔;王继宝;程春林;杨锦;苏莹珍;李艳玲;段松;陈会超;付丽茹;贾曼红;陆林

    目的 研究云南省德宏州HIV-1亚型的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5月德宏州HIV-1抗体确认阳性血浆样品300份,提取RNA后用巢式PCR对gag基因和env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序列测定,所得序列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HIV-1的分子亚型.结果结合2个基因片段,共有222份样品获得分型结果,主要为C亚型(43 2%,96/222),其他依次为独特重组形式(URF;27.0%,60/222)、CRF01_AE(212%,47/222)、CRF08 BC(5.0%,11/222)、B'(2 3%,5/222)和CRF07 BC( 1.4%,3/222).C亚型是性传播人群和注射吸毒人群中的首要亚型,但不同传播途径人群中亚型分布具有不同的模式.异性传播人群包括该地区检测到6种基因型,主要为C亚型(40 7%,70/172)、CRF 01AE(25.0%,43/172)和多种URF(25.0%,43/172),呈现亚型分布的多样化.注射吸毒人群中包括除B '和CRF07 BC以外的3种亚型及多种URF,主要为C亚型(54.8%,23/42)和URF(38.1%,16/42),呈现亚型相对集中的趋势.URF比例的显著上升成为该地区的另一个流行特点,包括BC重组(41 7%,25/60)和与CRF01 AE相关的重组(58 3%,35/60),这两种URF在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人群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德宏州HIV-1流行株较为复杂,存在5种亚型和多种URF,其中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不同传播途径亚型分布模式存在差异.

  • 福建省艾滋病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毒亚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严延生;翁育伟;陈舸;邵一鸣;王惠榕;潘品良;陈亮;吴守丽;郑兆双;郑健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福建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流行毒株亚型与艾滋病(AIDS)流行的关系. 方法通过艾滋病监测网络发现全省HIV/AIDS病例,应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确定HIV-1亚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福建省AIDS的流行状况. 结果截至2000年底,全省累计发现188例HIV感染者,其中AIDS 59例(已死亡53例).经异性性接触感染占65.4%,经血途径感染占9.0%,境外感染占44.1%,其中在东南亚等国家感染约占83.1%,境内感染占39.9%.41例HIV/AIDS病例的HIV-1亚型分析表明福建省存在A、B、C和E 4种亚型,E亚型占75.6%(31/41),均为经异性性接触途径感染;B亚型17.1%(7/41), 主要经血途径感染.A和C亚型分别为1和2例.E亚型基因离散率为(12.245±3.894)%,B亚型基因离散率为(10.762±2.707)%.表明福建省E亚型流行株的来源复杂,与感染地点、时间有关.结论福建省AIDS流行速度正在加快,病毒感染者主要经异性性接触途径感染,HIV-1流行毒株主要为E亚型.

  • 中国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趋势

    作者:苏迎盈;刘慧鑫;吴静;朱琳;汪宁

    目的:分析我国HIV-1基因型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Pub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我国HIV-1基因分型的相关文献,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信息,对相同的HIV-1亚型分别按地区、研究时间、研究人群分组,并进行数量合并,计算百分比。结果共纳入175篇文献,包含285条记录。我国HIV-1流行广泛的毒株为CRF01_AE、CRF07_BC重组型,以及B’亚型,但不同地区基因亚型存在差异。北方地区流行毒株比较单一,且流行较稳定。南方地区HIV-1毒株的亚型分布较为复杂,存在多种亚型及流行重组型,同时存在一定比例新的独特重组亚型流行。我国早期HIV-1以B’及C亚型流行为主,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CRF01_AE重组型逐渐增高,成为我国优势毒株,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CRF07_BC、CRF08_BC重组型和B’亚型流行。结论我国HIV-1基因型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差异较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型分布产生较大的变化,流行更为复杂。

  • HIV-1早期感染者γδ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李珍;陆小凡;孙坚萍;粟斌;吴昊;张永宏;张彤

    目的 探讨HIV-1早期感染者γδ T细胞是否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方法 入组HIV-1早期感染者16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唑来膦酸(5 μmol/L)加IL-2(1 000 IU/mL)扩增γδ T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γδ 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J-Lat Full Length Clone10.6)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扩增前后γδ T细胞的表型和储藏库细胞中GFP的荧光强度.结果 唑来膦酸加IL-2在体外刺激γδ T细胞快速且大量扩增(P<0.001).γδ 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储藏库细胞中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弱(P<0.05).扩增后γδ T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NK细胞样表型,HIV-1感染者CD56+Vδ2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P<0.05).结论 γδ T细胞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基于γδT细胞的自体或异体过继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清除储藏库,治愈HIV-1感染的一种新策略.

  • HIV-1感染者外周血长链非编码 RNA NEAT1和 MALAT1水平检测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作者:姚洪锋;郭瑜佳;骆方军

    目的:探讨HIV-1感染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NEAT1和MALAT1的水平与HIV-1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募集59名HIV-1感染者与21名HIV-1阴性健康对照者,其中HIV-1感染者中31人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28人接受HAART治疗1年以上并且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检测CD4+T细胞数;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血浆,分别提取总RNA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EAT1和MALAT1的水平,分析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结果在未接受HAART的HIV-1感染者的PBMC中,NEAT1和MALAT1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为正常水平的3~5倍(P<0.01);而病毒载量被HAART有效抑制的治疗者的PBMC中,NEAT1和MALAT1的水平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接近正常水平。两组HIV-1感染者血浆中NEAT1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与CD4+T细胞成正相关(P<0.01),而MALAT1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NEAT1和MALAT1可能在人体HIV-1感染中对疾病的进展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血浆中的NEAT1水平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HIV-1感染病程进展的生物标记物。

  • 中国HIV-1暴露未感染者及感染者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表达研究

    作者:刁莹莹;尚红;张子宁;姜拥军;耿文清;代娣;王亚男;赵彬;施万英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HIV-1暴露未感者(exposed seronegative individuals,ESN)及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X3CR1+ CD8+/CD3+、CX3CR1+ CD16+/CD3-、CX3CR1+ CD56+/CD3-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的变化,探讨CX3CR1受体与HIV-1感染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19例ESN、34例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及18例健康人抗凝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分析计算三色荧光抗体标记的全血中CX3CR1+ CD8+/CD3+、CX3CR1+ CD16+/CD3-、CX3CR1+ CD56+/CD3-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结果 ESN CX3CR1+ CD8+/CD3+细胞的百分率是11.05%±6.52%,绝对值是81.16±13.67个/μ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百分率是5.69%±3.94%,绝对值是37.36±8.28个/μl);HIV-1感染组CX3CR1+ CD8+/CD3+细胞的百分率是20.98%±11.88%,绝对值是166.38±138.38个/μ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SN的CX3CR1+ CD16+/CD3-细胞的绝对值是312.49±159.45个/μl,显著高于HIV-1感染组(108.83±119.35个/μl).ESN的CX3CR1+ CD56+/CD3-细胞的绝对值是316.98±162.56个/μl,显著高于HIV-1感染组(100.27±114.57个/μl).HIV-1感染者的CX3CR1+ CD16+/CD3-、CX3CR1+ CD56+/CD3-细胞的绝对值与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CX3CR1+ CD8+/CD3+细胞在中国ESN体内起保护作用,而在HIV-1感染者体内发挥有限的保护作用.表达CX3CR1受体的NK细胞可以作为监测HIV-1感染者免疫状况的一个指标.

  • 经血感染HIV/AIDS患者pDCs与艾滋病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作者:耿文清;尚红;姜拥军;张子宁;韩晓旭;刁莹莹;代娣;王亚男;刘静;张旻

    目的了解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绝对值的变化,分析其与HIV感染及疾病进展的关系. 方法采集56例未经治疗的HIV/AIDS患者及34例健康人抗凝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平台检测技术,分析计算三色荧光抗体标记的全血中pDC(Lin1-/HLA-DR+/CD123+)绝对值. 结果 AIDS组pDC绝对值为3.31个/μl(0.31~6.46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HIV慢性感染组及HIV感染疾病长期不进展(long term non-progressors, LTNP)组(P<0.01).HIV慢性感染组pDC绝对值为5.27个/μl(2.25~9.80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LTNP组(P<0.01).LTNP组pDC绝对值为9.95个/μl(6.16~20.88个/μ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84个/μl, 3.45~13.97个/μl, P<0.01).56例HIV/AIDS患者pDC绝对值与CD4+ 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22, P<0.01; r=0.488, P<0.01),与病毒载量呈显著负相关(r=-0.444, P<0.05). 结论 HIV/AIDS患者pDC数量减少,并且随疾病进展逐渐下降;HIV感染LTNP的血pDC数量显著高于HIV慢性感染者及AIDS患者,甚至高于正常对照.提示外周血pDC在控制HIV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与艾滋病疾病进展明显相关.

  • 液相芯片法验证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HIV-1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艳;潘彤;李浩龙;孔伟伟;袁玉华

    目的 初步分析采用液相芯片法研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检测试剂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HIV-1阳性和阴性的标本;用HIV-1的gp120、gp41、p24抗原分别包被不同编号的免疫磁珠,与生物素化二抗、亲和素化荧光染料PE组成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对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55份标本经Western Blot法确认阳性样本检测符合率为100%;76份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初检和复检阴性的标本检测HIV-1gp120、HIV-1gp41、HIV-1p24抗原均为阴性;86份经ELISA法检测初检和复检为阳性而Western Blot法确认为阴性的样本,其HIV-1gp120、HIV-1gp41、HIV-1p24单片段检测均为阴性.液相芯片法检测HIV-1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采用液相芯片技术组成的HIV-1抗体检测系统,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ELISA法检测.

  • 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抗原在无症状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的表达

    作者:刘瑛;尚红;张子宁;姜拥军;叶晓卉;文小宁;刘静

    目的研究无症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在白细胞分化抗原(CD)3-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变化状况.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色荧光抗体标记的23例HIV感染者及8名健康人外周血中各类NK亚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无症状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的CD56+CD16+ CD3- NK细胞亚群百分比(均值分别为24.69%,24.90%)均低于健康人(均值39.99%,P<0.05);无症状HIV感染者CD56-CD16+ CD3- NK细胞亚群百分比(均值12.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值6.51%,P<0.01);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的CD56-CD16+ CD3- NK细胞亚群百分比(均值15.47%)明显高于健康人(均值6.51%,P<0.05);艾滋病患者的CD56+CD16- CD3- NK细胞亚群百分比(均值3.50%)明显低于无症状HIV感染者(均值6.75%,P<0.05).结论 HIV感染使NK细胞不同亚群在外周血中百分比发生变化,可能与艾滋病疾病进展相关.

  • HIV整合酶抑制剂的应用及耐药研究进展

    作者:王欣;程绍辉

    目的 艾滋病病毒(HIV)整合酶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基本酶之一.它能够催化病毒复制周期中的整合过程,将病毒的c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中.以雷替格韦(Raltegravir,RAL)为代表的整合酶抑制剂,是新一代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耐药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HIV整合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耐药情况的新进展.

  • 中国株HIV-1 gag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福祥;孙永涛;孙永年;徐哲;刘娟;王临旭

    目的研究开发针对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流行株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构建含中国流行株HIV-1核心蛋白(gag)基因的核酸疫苗,并评价其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效果.方法将HIV-1 gag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neo GAG,并经XbaⅠ/SalⅠ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pCI-neo GAG和空载体pCI-neo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和IFN-γ,通过MTT实验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通过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HIV-1 gag基因核酸疫苗;与空载体pCI-neo组比较,pCI-neo GAG免疫组小鼠血清的抗HIV-1 p24抗体滴度和IFN-γ均升高(P<0.01).pCI-neo GAG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刺激指数(SI)以及特异性CTL活性均高于空载体pCI-neo组(P<0.01).结论构建的针对我国HIV-1流行株的gag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可以诱导特异性体液和细胞性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制适用于我国的HIV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 氯喹联合用药体外抗HIV-1作用研究

    作者:向思颖;陈敏;陈欢;罗荣华;杨柳萌;卿晨;郑永唐

    本文评价氯喹与已上市抗HIV药物联合使用的体外抗HIV-1作用和抑制TLR7激动剂引起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活化及I型干扰素分泌上调的作用.采用MTT法检测氯喹对C8166、TZM-bl、PBMC细胞的毒性.采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ELISA检测p24抗原测定氯喹分别与雷特格韦(rategrivir,RAL)、恩夫韦肽(enfuvirtide,T-20)、茚地那韦(indinavir,IDV)和依法韦仑(efavirenz,EFV)联合用药抗HIV-1ⅢB、HIV-1 KM018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喹分别与RAL、IDV联合使用对细胞pDC活化水平的影响.定量PCR检测氯喹分别与RAL、IDV联合使用对细胞内IFN-α、IFN-β mRNA水平上调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喹对C8166、TZM-bl和PBMC细胞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半数细胞毒浓度(median 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o)分别为85.02±0.28、73.67±5.10和91.84±4.10 μmol·L-1.氯喹分别与RAL、T-20、IDV、EFV联合用药呈中度协同、强协同、相加、中度拮抗效果.氯喹分别与RAL、IDV的联合使用相比于氯喹单药使用对pDC活化水平和IFN-α、IFN-β 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发现氯喹与不同类型的已上市抗HIV药物联合使用呈现不同程度的协同、拮抗或相加抗HIV-l作用.氯喹分别与RAL、IDV联合使用不影响氯喹对TLR7激动剂引起的pDC活化和I型干扰素分泌上调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希望能够给氯喹应用于抗HIV治疗提供参考,促进氯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和治疗中.

  • 重组腺病毒修饰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抗感染作用研究

    作者:夏承来;罗红彬;黄汉辉;梅峥嵘;严鹏科

    目的 利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究目的基因修饰的人源性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感染.方法 将目的基因CCR5Δ32,CCR5siRN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poli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inti整合到腺病毒载体上,在体外将人源性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为树突状细胞.用免疫印迹检查目的基因CCR5、CCRSΔ32和CXCR4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p24抗原的表达来判断修饰后的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病毒的抵抗情况.结果 用重组腺病毒修饰后的细胞中,CCR5Δ32的表达明显增加,CCR5和CXCR4的表达明显降低.当修饰后的细胞发育成树突状细胞后,p24的表达水平低于未修饰的细胞,说明细胞被修饰后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加.结论 利用重组腺病毒修饰的细胞能够较好的抵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感染.对人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进行修饰,可望成为治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潜在手段.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融合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利娟;刘新泳;徐文方

    目的 综述了包膜糖蛋白gp41介导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靶细胞膜的融合机制及近年来HIV-1融合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方法 以近几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 Gp41介导的膜融合是一个多步过程,主要包括gp41解离变构,融合肽插入,发卡结构形成和融合孔出现.针对这一过程设计的药物,可有效地阻断HIV-1病毒和靶细胞的融合,阻止HIV-1侵入细胞,从而抑制病毒的感染.

  • 2016版美国《成人和青少年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防治指南》中巨细胞病毒病的解读

    作者:赖曼;张玉林;田亚坤;画伟;吴昊;郭彩萍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通常为无症状感染,但对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CMV感染可引起明显器质性损害,尤其是CD4细胞计数极低者.CMV病的诊断困难,通常需要根据器官受累表现、机体免疫情况及特殊检查,如眼底及内镜检查等.本文将阐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相关的CMV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等方面,希望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吗啡对HIV-1在MT2细胞内复制影响

    作者:梁冰玉;庄道民;蒋俊俊;刘思扬;苏齐鉴;李敬云;梁浩

    目的 探讨吗啡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在MT2细胞中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MT2细胞按单纯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吗啡处理组、吗啡+纳洛酮处理组、纳洛酮处理组和病毒对照组,先用浓度为10-8 mol/L的纳洛酮预处理吗啡+纳洛酮处理组和纳洛酮处理组0.5h,再用10-12、10- 10和10-8 mol/L 3个浓度的吗啡处理吗啡+纳洛酮处理组和吗啡处理组24h,然后每组细胞加入HIV -1感染MT2细胞,并分别于感染的第3、4、5和6d取培养上清测定HIV -1 p24抗原表达.结果 HW-1感染MT2细胞第3、4、5、6d,10-12、10-10和10-8 mol/L 3个浓度吗啡处理组的HIV-1 p24抗原表达均高于病毒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吗啡+纳洛酮处理组、纳洛酮处理组与病毒对照组HIV-1 p24抗原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5、6d,3个浓度吗啡处理组的HIV-1 p24抗原表达量比对照组增加的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2、10-10和10-8 mol/L 3个浓度吗啡处理组在不同时间HIV-1 p24抗原表达量比对照组增加倍数比较,3个吗啡处理组的HIV-1 p24抗原表达量比对照组增加倍数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递增的趋势(P<0.05).结论 吗啡能够促进HIV-1在MT2细胞和内的复制,并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吗啡促进HIV-1复制的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滞剂纳洛酮阻断.

  • 不同HIV-1亚型毒株混合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冯铁建;陈琳;何建凡;李良成

    应用巢式-PCR方法对3例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IV-1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并对C2-V3及其邻区36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计算基因离散率和系统进化树.结果,3例感染者体内有B和C或B'和E两种不同HIV-1亚型毒株序列,各亚型毒株与相应的Bcon、Ccon、Econ国际亚型毒株序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5.07~7.26%、3.23%、5.38~5.99%;同一个体内不同亚型毒株序列间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23.52%、20.69%、28.44%;根据gp120 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发现有卖淫和静脉吸毒史妓女体内的sz46-1具有典型的欧美B亚型GPGR序列,sz8-2为GPGH,其它毒株均为泰国B(B')和E亚型所特有的GPGQ序列;进一步系统树分析显示,sz1-2、sz8-1、sz46-1与Bcon丛集一起,sz1-1、sz8-2和sz46-1分别与Econ、Ccon丛集.结论:同一个体可以同时感染不同亚型HIV-1毒株,多种高危行为可能是导致混合感染的主要原因.

  • 发酵支原体抗HIV-1免疫致病机理的研究

    作者:王琪;尚红;王亚男;姜拥军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过程中伴随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升高是否与合并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ermentans)感染有关以及IL-10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HIV-1复制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M.fermentans PG18株,用ELISA法检测其对正常人PBMC及HIV-1感染人PBMC产生IL-10的诱导活性;同时,以HIV-1p24抗原为指标,用ELISA半定量法检测人重组IL-10(rHuIL-10)在体外对人PBMC中HIV-1复制的作用.结果:M.fermentans能显著诱导正常人PBMC及HIV-1感染人PBMC产生IL-10,与正常人PBMC相比,M.fermentans对HIV-1感染人PBMC产生IL-10的诱导活性更强;用rHuIL-10处理的人PBMC在感染后第6天对HIV-1的复制产生了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rHuIL-10剂量增加而加强,感染前2 d较感染后1 d加入rHuIL-10产生的抑制作用显著.结论:M.fermentans与HIV感染过程中IL-10水平升高有关;IL-10可抑制人PBMC中HIV-1的复制;M.fermentans可能通过产生IL-10参与并维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e,AIDS)较长的潜伏期.

  • HIV-1 Vif与ElonginC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

    作者:朱可形;王小丹;杜娟;郭博;孔维;于湘晖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HIV.1Vif与ElonginC蛋白.方法 PCR扩增ElonginC基因全长DNA片段,克隆人pMDT-easy载体,经Nde I/BamH I双酶切后,与质粒pRSETB连接,构建质粒pRSETB-ElonginC.将质粒pMRI-Vi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表达菌株,再将此菌株制备成感受态细胞.用pRSETB-ElonginC质粒转化该细胞,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质粒pRSETB-ElonginC经Nde I/BamH I双酶切,可切出约3 000和400 bp的2条片段,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正确.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了Vif与ElonginC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了Vif与ElonginC蛋白.

  • 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作者:朱杰华;宋胜玉;谷万港

    目的 虚拟筛选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方法 从PDB (Protein Data Bank)下载HIV-1整合酶催化核心结构域与LEDGF/p75整合酶结合结构域(integrase binding domain,IBD)的晶体结构(PDB ID:2B4J),通过AutoDockTools对结构进行处理;从ZINC数据库下载化合物结构,用PyRx处理和转换成pdbqt格式,建立一个处理后的化合物数据库;以HIV整合酶为靶点,通过新的虚拟筛选工具PyRx运行AutoDock Vina,对ZINC数据库的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分析得到的小分子抑制剂与整合酶之间的结合情况,并用PyMol对小分子抑制剂与整合酶的结合模式进行3D建模.结果 经3轮筛选,发现5个高活性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ZINC9486894、ZINC47636331、ZINC57383520、ZINC68964708、ZINC73549421;5个小分子抑制剂与整合酶之间的结合主要是氢键结合力和疏水相互作用.结论 通过PyRx运行AutoDock Vina,从ZINC数据库的化合物中筛选出5个新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