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41 免疫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齐丽娟;李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调对药物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而在安全性评价中免疫毒性检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灵敏、特异、可靠、简便的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和方法.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免疫毒性的概念和内容、免疫毒理学的常规评价方法、免疫毒理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由一些权威国际机构制定的免疫毒性评价的指导原则等方面对免疫毒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 微囊藻毒素免疫毒性研究

    作者:陈康;钱帮群;朱建胜;邢朝阳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产生微囊藻毒素(MCs).MCs的肝毒性和促进肿瘤的潜力已被广泛研究,但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观察到MCs暴露对免疫系统的不良效应.MCs的免疫刺激改变免疫调节活性,产生免疫毒性,长期低水平暴露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以往MCs免疫毒性的体外和动物模型等试验研究,综合MCs免疫毒性相关的重要信息,讨论当前的认知和研究需求现状,以利于MCs长期饮水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及机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为环境卫生研究与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 免疫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和研究发展

    作者:廖萍

    目的:对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和方法在免疫毒性常规检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将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优势、注意事项以及现阶段应用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和方法实现了快速、简单、灵敏的检测目的,减少了因为检出率低下而造成的误诊,安全系数高,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并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结论:比起传统的药物和化学物的免疫毒性作用评价方法,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在许多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福建水华微囊藻毒素免疫毒性整体动物试验

    作者:陈铁晖;谢建忠;汪家梨;陈华

    目的 探讨福建水华微囊藻毒素免疫毒性.方法 8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微囊藻毒素染毒剂量分别为0,8,16和24 μg/kg,连续7 d.第8天检测脾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巨噬细胞吞噬指数,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百分比,观察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24 μg/kg微囊藻毒素可使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LDH水平明显升高,吞噬指数明显下降,CD4+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胸腺皮质明显变薄,脾小体明显萎缩,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福建水华微囊藻毒素具有免疫毒性,可引起小鼠CD4+百分比下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胸腺和脾脏出现病理改变.

  • 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毒性的研究

    作者:李超;李厚勇;张振铃;修海迪;谷劲松

    目的 观察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分别以75、150和300 mg/kg的剂量连续7d经口给予紫茎泽兰提取物,7d后无菌取其胸腺和脾脏并称重,观察紫茎泽兰提取物对胸腺及脾脏指数的影响,并取胸腺和部分脾脏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胸腺及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将剩余部分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脾细胞增值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法测定NK细胞活性.结果 紫茎泽兰提取物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5),胸腺及脾脏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脾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脾细胞增值活性明显降低(P<0.05),紫茎泽兰提取物300 mg/kg组,效-靶细胞为50∶1及25∶1浓度组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 两种镍化合物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作用的研究

    作者:苏英;庞新民;王宗惠

    多年来,关于镍作业人员癌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致癌研究结果证实,镍及某些化合物可诱发多种癌症[1~3].这一结果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并且通过进一步对镍的诱癌机理的研究,多数认为镍可使细胞核DNA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突变.关于镍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Smialowicz[4]通过实验研究表明,镍可使小鼠的天然杀伤(NK)细胞功能降低.我们从机体免疫系统特有的抗肿瘤功能角度,观察了两种镍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镍化合物的免疫毒性,并为镍致癌机理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 饮水中DB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洋婷;高淑英;周晓蓉

    目的 探讨水的氯化消毒副产物二溴乙酸(DBA)对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去离子水(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10 mg/kg(阳性对照组)和DBA5、20和50 mg/kg,采用等体积灌胃法(0.1 ml/1Og.BW),连续灌胃28 d.观察小鼠体重变化,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学改变,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NK细胞杀伤活性、T和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功能以及血清IgG的含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DBA灌胃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脏脏器系数增加,胸腺脏器系数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和胸腺均发生明显的病理学改变;随着DBA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NK细胞的杀伤活性、T、B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血清中IgG抗体浓度逐渐降低,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A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环磷酰胺28 d经口染毒对大鼠的免疫毒性

    作者:侯粉霞;鱼涛;陈巍

    研究证明,许多化学物,对人类都具有免疫毒性.美国环境保护局对化学品免疫毒性评价程序及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在1996年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免疫毒性试验指南[1-3];在我国,无论是药品、工业化学品还是农药,其安全性评价程序中并未对免疫毒性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免疫毒性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已知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进行试验,旨在建立大鼠28 d染毒的免疫毒性模型,为我国免疫毒性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方法研究

    作者:梁宗星;郭琳;梁峰;刘子辰;傅风华;关勇彪

    目的 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方法进一步研究,并考察试验中阴性结果的真实性.方法 采用隔天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连续致敏5次,末次致敏10d后取血分离血清.另取大鼠分别以一只动物的致敏血清注射到一只动物皮内、同一只动物的致敏血清分别注射到不同大鼠皮内及将每一组不同动物的致敏血清注射到同一只大鼠不同部位的皮内进行被动致敏.被动致敏24 h后激发,以蓝斑直径的大小为判断标准,篮板直径>5 mm为阳性.结果 3种试验方法的阳性结果一致.结论 试验无假阴性结果.

  • 抗血小板溶栓素的生物相容性及免疫毒性实验研究

    作者:王家骥;王取南;徐德祥;孙美芳;李兆羿;承新

    抗血小板溶栓素(Anti-Platelet Thrombolysin,简称抗栓素)是从皖南尖吻蝮蛇(Agkistrodon acutus)毒液中提纯的具有抗凝、去纤、溶栓和抗血栓形成等疗效的一类新药[1].已有研究报道不同种类、不同产地、不同的分离纯化工艺纯化的蛇毒制剂,其疗效和毒性具有较大的差异[2],且已有资料报导蝮蛇抗栓素可致过敏反应[3].为了解采用新的分离纯化工艺纯化制备的抗血小板溶栓素对机体有无局部刺激、降压、致热以及溶血等毒副作用,以及反复使用后对机体是否会产生明显的速发型或迟发型致敏毒副作用及其小致敏剂量,本研究采用多种不同种属的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家兔和猫)对抗血小板溶栓素进行了局部刺激试验、生物相容性以及免疫毒性实验研究,以便为本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对大鼠的免疫原性/毒性研究

    作者:李岩;秦超;武鑫;陈威;李洋;何君

    目的 研究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对Wistar大鼠的免疫原性/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16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高剂量组(0.657 mg/kg)、中剂量组(0.219 mg/kg)、低剂量组(0.073 mg/kg)和对照组.每只大鼠连续皮下给药26周,停药后继续观察4周.给药后定期检测大鼠淋巴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甘精胰岛素抗体指标及肝肾组织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对免疫器官进行大体解剖、脏器称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淋巴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a+和CD4 +/CD8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大鼠免疫器官外观、重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有生物学意义的明显改变.给药后未检测到甘精胰岛素抗体和肝肾组织IgG沉积.结论 在0.073 ~0.657 mg/kg剂量范围内,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给予大鼠6个月未产生免疫原性/毒性.

  • 4种常见残留农药联合作用对小鼠免疫毒性研究

    作者:刘英华;张大龙;张静姝;张静;姜淑卿;李树飞

    目的 研究蔬菜中4种常见残留农药:毒死蜱、马拉硫磷、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后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2)中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将动物随机分成毒死蜱(0.01 mg/kg·bw)、马拉硫磷(0.3 mg/kg·bw)、氯氰菊酯(0.02 mg/kg·bw)、氯氟氰菊酯(0.02 mg/kg·bw)单独作用组,联合作用组、溶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共7组,每组动物20只,雌雄各半,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30 d,每周称体重.试验结束后,眼内眦取血进行血液学检查,取出肝脏、胸腺、脾脏,称重,并计算脏体比;测定半数溶血值(HC50);采用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T细胞免疫功能;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性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小鼠外周血IgG浓度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雄性联合作用组CD4+T细胞高于4种农药单独作用组及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联合作用组CD4+T细胞高于溶剂对照组,CD8+T细胞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及雌性的联合作用组CD4 +/CD8+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的联合作用组NK细胞杀伤活性低于溶剂对照组及毒死蜱、马拉硫磷、氯氰菊酯单独作用组(P<0.05).结论 4种农药单独作用未见明显免疫毒性,联合作用后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 28 d灌胃给予氯化甲基汞对Wistar雌性大鼠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

    作者:冯永全;耿雪;胡静;王二辉;于洲

    目的 研究氯化甲基汞对雌性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0(对照组)、0.75(低剂量组)和1.5(高剂量组)mg/(kg· BW)氯化甲基汞,连续进行28 d.实验结束后,取血并处死实验动物,对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全血和脾淋巴细胞分型、ConA诱导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以及抗体生成细胞检测(PFC)等相关免疫检测.结果 0.75和1.5 mg/(kg·BW)组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系数均降低,肾脏系数均升高;全血淋巴细胞分型中,1.50 mg/(kg·BW)组CD4/CD8的比值降低,B细胞的比例升高;脾淋巴细胞分型中0.75 mg/(kg· BW)组B细胞比例降低,1.50 mg/(kg·BW)组CD4/CD8细胞比值降低、NK细胞比例升高;0.75和1.50 mg/(kg· BW)组PFC检测结果显著降低.结论 经口28 d连续给予一定剂量氯化甲基汞可对雌性大鼠产生免疫毒性作用.

  • 阿特拉津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曾瑜;李岩;陈锦瑶;宋阳;张立实

    目的 初步探讨除草剂阿特拉津(ATZ)对雄性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设置阴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43.75、87.5和175 mg/kg)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灌胃染毒28 d后,通过测定小鼠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血清溶血素凝集程度来评价ATZ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ATZ各剂量组的胸腺脏器系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ATZ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血清溶血素凝集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特拉津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的毒性损伤作用.

  • 免疫毒理基因组学

    作者:孟谦谦;童建

    化学物诱发的基因表达作为毒物筛检和分类的指标正在被全球工业界和管理机构所采用[1-2].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基因组学特别机构,发表了危险度评价中应用毒理基因组学的白皮书,并在Research Triangle Park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讨论基因组学技术作为传统免疫毒性筛选方法的替代和,或辅助的可能性[3].

  • 免疫毒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梁春来;贾旭东

    免疫毒理学是毒理学或卫生毒理学的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结合在一起,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免疫毒性是某化学物作用于免疫系统后造成免疫系统功能或结构的损害,或是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其他系统后引起免疫系统的损害,根据效应不同分为4个类型:免疫抑制、免疫刺激、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1].本文就免疫毒性常用评价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免疫毒性生物标志研究进展

    作者:戴菁;孙旖;高婷婷;孔明;马秀娟;袁伯俊;陆国才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并且具有多功能的重要系统,它既能对细胞和组织完整性以及器官稳态进行免疫调节,又能防御外界对机体的侵袭.免疫系统几乎在所有的组织和器官中都有分布,并且不同组织中的免疫系统对毒性的敏感度不同.免疫系统与其他生理系统密切相联,故直接或者间接的毒理作用都能在免疫系统中显现出来[1].此外,每个免疫细胞群和每个免疫成熟过程都是一个潜在的毒理学作用靶点.

  • 三丁基氯化锡对小鼠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陈庆;张振军

    目的探讨有机锡(TBTCL)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毒作用的机制,为有机锡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群身体健康.

  • 新认证检查办法中Study Audit的概念及方法/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

  • 我国免疫毒理学现况及展望

    作者:薛彬

    我国免疫毒理学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表现在:(1)免疫毒理学研究为职业接触或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2)用免疫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影响及影响机制;(3)从保护工人及人群健康出发,研究拮抗免疫毒性的药物及天然保健品;(4)重视免疫毒性检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目前在免疫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有:(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免疫毒性;(2)细胞凋亡与免疫毒性;(3)免疫毒性的生物标志物;(4)发展和建立可靠的免疫毒性检测方法;(5)重视与发展人群免疫毒理学.

16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