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癌患者发病前血清中高尔基体糖蛋白73水平的回顾性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肝癌发病前后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P73)的动态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 2007至2012年对一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人群开展一年两次的周期性的筛查,统一保留血标本于生物样本库,直至肝癌发生.将肝癌发病时及发病前30个月内6个时点中,至少有3次血标本并有B超临床检查结果的39例肝癌患者列为血清GP73检测分析对象,终获得162个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GP73.用stata软件作时序间分析并进行不同分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检验.结果 肝癌发病时的39例患者GP73检测值为(126.77±73.73)μg/L,发病前5次GP73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128.32±81.18)、(129.97±83.62)、(127.38±80.10)、(135.52±97.88)及(138.24 ±93.58)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P=0.997).39例肝癌发病前后的GP73水平未见明显的趋势变化.162个检测样本按B超检查结果划分为不伴有肝硬化(63例次)和伴有肝硬化(99例次)两组,GP73平均水平分别为(97.16 ±51.39)、(151.20 ±91.6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P<0.01).进一步以GP73均值(130.19 μg/L)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不伴有肝硬化者中只有1/14的患者GP73水平高于平均值,而伴有肝硬化者(25例)中有12例的GP73水平高于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拟合回归模型也显示GP73与时间序列不相关(t=0.75,P=0.455),而与肝硬化相关(t=4.30,P<0.01).结论 肝癌患者发病时及发病前30个月内的GP73水平动态变化不大.肝癌患者GP73水平的高低是由肝病背景所决定的;肝硬化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或混杂因素.
-
高尔基体基质蛋白GM130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GM130蛋白参与高尔基体结构的维持,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主导高尔基体装置的拆卸和组装.当GM130减少的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形成多极纺锤体,在中期停止并死亡.GM130还参与糖基化的控制,细胞周期变化,细胞极化和细胞定向迁移.它还参与细胞自噬与凋亡.GM130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它的减少显著降低CVB3病毒的复制.GM130失活可以引起雄性模型小鼠的不育.可见,它是一种显著影响动物多种生命活动的重要蛋白.
-
葡萄糖介导 SCAP 的 N-糖基化为 SREBP-1激活和肿瘤生长所必需
细胞代谢的改变是许多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肿瘤细胞中,有氧糖酵解和脂质生成的增加能提供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脂质。然而葡萄糖代谢和脂质生成通路之间的相互联系依然不清楚。本文的研究人员立足于此,探讨了葡萄糖代谢和脂质生成通路之间的联系,发现葡萄糖能通过胰岛素非依赖的通路来控制 SCAP 并促进脂质生成。
研究表明,EGFR 信号能增加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细胞内的葡萄糖主要进入了糖酵解通路的分支己糖胺生物合成通路,并终启动蛋白的 N-糖基化通路,促进了 SCAP 的 N-糖基化。已知 SREBP-1是一个能与内质网结合的转录因子,在脂质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SCAP 经过 N-糖基化修饰后能激活 SREBP-1。SCAP 发生 N-糖基化修饰后,能增加自身蛋白的稳定性,并促进其与锚定在内质网上的 Insig-1解离,使得 SCAP/SREBP 复合物能迁移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蛋白水解酶对 SREBP 进行剪切激活,激活后的 SREBP 随后入核,终调控脂质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细胞的脂质生成。在体的异种移植瘤实验也同样表明,阻断 SCAP 的 N-糖基化能在体有效地减轻 EGFRvIII 诱导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较快、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我国HCC多发生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开发敏感性、特异性高的血清标记物用以监测肝病患者是提高HCC早期诊断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2].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
肝细胞脂肪变对血清糖蛋白GP73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病因肝细胞脂肪变对肝病患者血清GP73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观察178例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脂肪变性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人群(35.61±12.22 ng/ml)相比,不同病因导致的脂肪肝患者(70.62±60.60 ng/ml)血清GP73显著升高.尽管酒精性脂肪肝(81.86±47.82 ng/ml)和急性肝损伤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82.77±77.73 ng/ml)血清GP73水平略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84±50.62 ng/ml)和非酒精脂肪肝患者(65.75±62.20 ng/ml),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并未显示血清GP7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68例F≥1.0(71.46 ±66.48 ng/ml),75例F≥2.0(69.58±62.31ng/ml),以及34例F3-F4的患者(71.65±43.89 ng/ml),血清GP73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8).相反,显著性肝纤维化S≥2患者(91.04±82.37 ng/ml)其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纤维化轻微S <2(65.80±53.45 ng/ml)的患者(P =0.029).结论 肝细胞脂肪变导致血清GP73水平显著升高,但肝细胞脂肪变的程度似乎与血清GP73水平无关.
-
血清GP73对HBV相关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观察血清GP73水平对HBV相关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观察了接受乙肝穿刺的慢性乙肝患者200例;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200例;以及HBV相关肝癌(HCC)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为连续入组的患者,所有患者血清HBsAg阳性持续均在6个月以上,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诊断.结果 与慢性肝炎患者(67.38±57.45 ng/ml)相比,肝硬化患者(221.9±108.5 ng/ml)和HCC患者(152.4±102.7 ng/ml)的血清GP73显著升高.以慢乙肝患者为对照人群,GP73诊断肝硬化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1 (95% CI:0.88-0.94) (P<0.0001).以150 ng/ml为诊断cut-off值,GP73诊断肝硬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2.5%和93.5%.结论 HB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GP73显著升高,除考虑肝癌诊断外,还应该考虑肝功能失代偿的可能.
-
高尔基体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GP73,分别测定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2周、4周)以及术后3 ~12个月复发的21例重新入院患者的GP73的浓度.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GP73平均水平为240.5±81.4 ng/ml,手术治疗后2周GP73平均浓度为114.4±34.1 ng/ml,治疗后4周平均浓度为57.6±23.3 ng/ml,治疗前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后浓度(P<0.05).肝癌复发的患者重入院后GP73浓度(181.2±72.4 ng/ml)明显高于GP73.术后的浓度(P<0.05).结论 GP73作为一个新型肝癌血清标记物在判断肝癌预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血清GP73、AFP和AFP-L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单独和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意义,为PHC诊断和普查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ELISA对81例PHC、176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30例其他肿瘤疾病和40名健康人的血清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 AFP-L3)和AFP进行检测。结果 GP73、AFP和AFP-L3在肝癌组的敏感度分别为77.78%、62.69%和51.85%,在非肝癌组的特异性分别为84.55%、86.99%和96.34%。三者联合检测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可提高至88.89%。结论 GP73对PHC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AFP-L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清GP73、AFP和AFP-L3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PHC的临床诊断效果。
-
高尔基体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GP73,分别测定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2周、4周)以及术后3~12个月复发的21例重新入院患者的GP73的浓度.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GP73平均水平为(240.5±81.4) ng/ml,手术治疗后2周GP73平均浓度为(114.4±34.1)ng/ml,治疗后4周平均浓度为(57.6±23.3) ng/ml,治疗前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后浓度(P<0.05).肝癌复发的患者重入院后GP73浓度[(181.2±72.4) ng/ml]明显高于GP73术后的浓度(P<0.05).结论 GP73作为一个新型肝癌血清标记物在判断肝癌预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血清标志物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探讨血清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60例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178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CH/LC)患者和19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GP73,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的水平.结果 经Kruskal-Wallis检验正常对照组、CH/LC组和.PHC组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且PHC组的GP73水平明显高于CH/LC组(P <0.001).以ROC曲线确诊PHC的GP73临界值为190.7 ng/ml,AFP的临界值为35.2 ng/ml,单项检测时,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5%和86.6%,AF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8.8%和83.7%.GP73和AFP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5.6%和81.5%.结论 GP73对PHC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PHC的诊断效率.
-
HBV感染慢性肝病患者血清GP73浓度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GP73浓度与慢性HBV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评估GP73在慢性HBV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者761名,分别进行FibroScan检测和血清GP73测试.结果 血清GP73浓度与肝硬度相关(r=0.6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6.GP73用于诊断显著肝纤维化(≥F2)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81%和80.05%(cut off值:76.6ng/ml).结论 GP73可能是一种诊断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纤维化的新标志物.
-
血清GP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分析GP73指标对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作用,探讨血清GP73水平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ISA)定量检测60例体检正常者,128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CH/LC)患者和96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GP73,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的水平.结果 经统计分析,正常对照组、CH/LC组和PHC组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95.21%,AF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3.96%和87.23%.GP73和AFP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6.52%和87.46%.结论 GP73对PHC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PHC的诊断效率,可用于PHC高危人群的普查.
-
高尔基体蛋白-73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GP73含量,探讨其对于肝癌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呈析技术对302例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样本进行GP73含量检测,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AFP作为比较.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并对HCC患者进行治疗前后GP73定期检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肝癌患者GP73含量为(160.83±37.24) ng/ml,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GP73在诊断肝癌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高于AFP的ROC曲线下面积0.727;并确定110 ng/ml为其临界值,其敏感性为84.7%,特异度为75.8%;对AFP< 400 ng/ml肝癌患者,GP73的检出率为71.15%;治疗后GP73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GP73对于HCC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可补充AFP在灵敏性方面的不足,可用于监测肝癌治疗效果.
-
GP73与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HCC血清中的GP73和AFP含量,探讨GP73对于肝癌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81例HCC、72例CH/LC和65例正常对照血清行GP73检测,并通过ROC曲线计算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C组、CH/LC组和正常对照组GP73含量分别为( 152.67±33.59) ng/ml、(93.15±20.02) ng/ml和(58.95±17.29) 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20 ng/ml为Cut-off值,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7.80%,特异性为78.00%.结论 GP73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性好于AFP,同时通过联合检查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高尔基体蛋白73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克隆、表达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从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扩增GP73编码序列,将产物与pQE31载体连接,转化人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后通过His标签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的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重组载体经序列分析与报道序列同源性100%,并获得了重组蛋白.筛选出5株能稳定分泌抗GP73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球蛋白类型有2株为IgG1类.Western Blot印迹显示这些单抗能特异结合GP73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高尔基体蛋白73原核表达体系,并获得了单克隆抗体.
-
高尔基体蛋白73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人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GP73单抗,优化各类反应液的工作浓度和各种反应条件,建立双抗体夹心的ELISA检测方法;同时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为18.5 ng/ml,线性范围为25~ 500 ng/ml,批内、批间变异均<10%.检测GP73临床高、中、低值血清回收率为分别为95.3%、92.6%和103.7%;在4℃和37℃条件下分别进行了3、5、7d的稳定性考察,线性相关系数均>0.98,标准偏差<10%.结论 成功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中GP73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需求.
-
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由乙肝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肝癌(hepateocellular carcinoma,HCC)给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对HCC进行早期诊断,进而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为此寻求高特异性的预警和鉴别指标对于早期发现HCC,并与良性肝病区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经济意义.以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及多种肝脏酶学、细胞因子、糖蛋白等对HCC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敏感性低和(或)特异性差等问题[1].
-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世界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1].由于其发病初期较隐匿,很多肝癌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失去有效治疗的机会,如果能够在早期诊断,则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肝移植、介入栓塞、射频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均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
-
高尔基糖蛋白-7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高尔基糖蛋白-73(GP73)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意义及在大肠癌诊断上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组织、43例大肠癌组织中G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GP73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48.84%;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组织,在癌组织中,分化越差表达越低,GP73低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