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罐灸能治急性泄泻
急性泄泻等同于西医的急性肠炎,是一种与饮食不洁有关的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很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多以餐饮后突然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每天数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转输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属土脏,喜燥恶湿,主升清气;胃主受纳水谷,气机为降,喜润恶燥,脾胃二脏一燥一湿,一纳一运,共起健运受纳功能.
-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配伍用药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多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药物的配伍应用有一定体会,兹就个人经验,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1 麦门冬配半夏麦门冬甘微苦、寒,<本草正义>云其"为补益胃津之专品",功能养阴润燥,益胃生津.半夏辛温有毒,<本草经疏>谓:"本脾胃之药",<汤液本草>也称:"半夏,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功在和胃降逆,化痰止呕.脾为阴脏,体阴用阳,喜燥恶湿;胃为阳腑,体阳用阴,喜润恶燥;然脾脏得阳气温煦始能运化无穷,胃腑得阴柔滋润方可受纳不断,如香岩叶氏所说:"知饥不能食,胃阴伤也,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所制益胃阴方,遂与仲景甘药调之之义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之证甚为常见,盖麦门冬配半夏养胃生津而无滋腻之弊,半夏伍麦门冬降逆止呕而无温燥之嫌,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生津养胃、醒脾开胃、降逆止呕之功,每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胃气不和之证.使用时,麦门冬量可稍大,而半夏则不宜过量,如<本草新编>云"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
-
中医小儿脾胃论的发展与运用
1 生理特点中医学认为人的一生全赖气血的充养才得以维持生命,而脾胃在化生气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内经>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是人体气机枢转的枢纽,但其性又各不相同.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其气主升.
-
浅议脾胃病证治疗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
参苓白术汤加减治疗脾胃病体会
1.湿困脾胃.脾虚泻泄:由于脾喜燥恶湿,湿困脾胃,运化无权则出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纳呆乏味,大便溏泻,面色胱白,舌体淡胖,苔白腻,脉缓而濡,法当燥湿健脾,行气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汤加苍术、泽泻、莱服子、木香等。
-
处暑时节话养生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逐渐转凉,虽然早晚较为凉爽,但白天天气依旧炎热,此时昼热夜凉,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医认为,这个节气被称为"长夏",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脾喜燥恶湿,若湿邪滞留,易困脾土.湿为阴邪,而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引发人体水肿或腹泻.
-
数九寒天防病毒
冬天的养生防病,尤其是数九寒天有其特殊性.与炎夏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不同的是,隆冬是各种病毒肆虐的季节,在呼吸道如引起感冒的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在消化道如引起肠胃炎的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这是因为,这些病毒有喜冷怕热和喜燥恶湿的特性,而此时不仅气温低,处于极寒天气,而且气候干燥,兼之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为这些病毒的感染创造了可乘之机.由于目前对上述病毒尚无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故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
-
治湿法临床应用分析
湿之为病,甚为广泛,症状也较复杂.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部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别;证候性质有寒化和热化之异;且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病,如与风相兼为风湿,与暑相兼为暑湿,所以,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又人体五脏唯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如外湿束表,脾运被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潴留,湿从内生,故湿之为病,与脾脏关系为密切.但湿邪具有流动之性,常可累及他脏而产生多种病证,又当随证施治.可归纳为以下6种治法.
-
影响当代人健康的主要病理因素[湿]
湿为六淫之一,历代医家依据自身所处时代的生活,生产和居住条件而立论[如金匮要略之湿郅篇].由此而创下了许多专治湿热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泄肝胆湿热,连朴饮治脾虚夹湿,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泄泻,独活寄生汤治下肢风湿关节等.这为后世医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经验.湿的自然特征;湿为长夏主气,即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节气.与脾相应.湿的性质;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属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脏腑经络,阻滞气机,致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饮食无味,腹胀,大便溏结不爽,小便短涩.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阳病.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住要器官,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又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
-
土茯苓治慢性胃炎
胃喜燥恶湿.胃炎的发生与脾胃不健、湿毒蕴郁有密切关系.余治疗慢性胃炎,常喜用在诸行气、健胃、消食、活血等方中加用利湿解毒的土茯苓,经临床验证,屡用屡效.众所周知,慢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很高,因而土茯苓通过"健脾胃……”(<本草纲目>),使后天强盛,正气充足,激发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消灭这种病原体,从而使胃粘膜修复达到治愈该疾病的目的.
-
浅述祛湿诸法在小儿腹泻中的运用
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因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极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滞留而发生泻泄.由于小儿泻泄乃湿邪为甚,而脾主湿且喜燥恶湿,脾胃若失其运化功能,则水谷和污而下呈泻,故祛湿法是治疗小儿泻泄的主要方法.
-
参苓白术汤治疗脾胃病
笔者在应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点滴经验。
1湿困脾胃脾虚泄泻由于脾喜燥恶湿,湿困脾胃,运化无权,则见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纳呆乏味,大便溏泻,面色黄白[1],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缓而濡。法当燥湿健脾,行气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汤加苍术、泽泻、莱菔子、木香等味。 -
试述足三里穴的健脾保健作用
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位于膝下三寸,跗外廉.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廉两筋间(胫骨前与趾长伸肌)取之.1特性与主治足三里属俞穴,土也,足阳明脉气所为合.足三里主治范围很广,但以脾胃疾病为主.因脾与胃相表里,在生理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的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