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作者:张强;霍建婷;王春艳

    人体遍布着大量的微生物群, 与人体宿主形成稳定的共生环境,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生成的多种代谢产物影响着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大量的研究证实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如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菌群研究也逐步从描述和关联性研究, 向机制和应用性研究转变.探索影响人类微生物组成的因素及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方式, 将会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策略.

  •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作者:伊媛媛;沈理笑

    近年来,全球儿童肥胖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中,从1986-2010年,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从0.80%增长至5.90%,约是原来的7倍,且男女对比差异逐渐增大,男童肥胖者多于女童肥胖者[1].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更为严重的是,肥胖的体型与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将延续到成年期,增加了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案多需一段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积极探索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 肠道微生物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闻芳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于婴幼儿期发病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D可导致患儿行为和交流障碍,部分患儿于2~3岁时即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语言和社交技能完全丧失[1-2].有关A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环境因素,包括产前或产后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胃肠道微生物的变化,饮食因素和过敏可能对ASD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其中肠道微生物对通过微生物一肠一脑轴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与ASD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关[3].现对ASD儿童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影响及治疗进行综述.

  • 肠道微生物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亚媛;熊艺菲;谭布珍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现时多已发生子宫、对侧附件、大网膜、肠管和盆腔器官转移,且恶化迅速,极易复发,故治疗效果和预后都很差.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无菌的女性上生殖道其实是含有细菌的,而且在卵巢癌女性上生殖道中发现了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种类.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微生物的总质量可达1~1.5 kg,包含的数量可达1014个,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导致盆腔各器官慢性炎症的发生,并影响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进展.本文就肠道微生物对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进行讨论,总结及初步探讨肠道微生物与卵巢癌的关系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稳态在卵巢癌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 肠道微生物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南元;孙晓琦;薛博瑜;孙丽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NAFLD患病率为20%~33%,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75%~100%[1],近年本病发病率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2].目前普遍认为NAFLD是一种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3],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肠道微生物在代谢异常及NAFLD过程中的作用获得重视.

  • 养生月报

    作者:

    不健康饮食有可能危及子孙
      一项新的在试验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说法:我们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成分是遗传物质DNA,但肠道微生物也能够同时遗传下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肠道菌一旦消失,很难重新在肠道内定殖。人体肠道内上千亿的微生物以蔬菜中的纤维素作为营养来源,并给我们提供能量。如果纤维素的摄入量下降,大量细菌将不能存活,将影响健康。现在发达国家的人体内微生物多样性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人要少30%,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纤维素摄入量不足导致的。这些发现对我们目前的缺少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对后代的影响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 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及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作者:李珊;吴海;申可佳;蔡光先;谭周进;蔡锐;李迎秋

    目的:考察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和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首先对模型组和给药组注射环磷酰胺造模,0.15 ml/d/只,连续3d,第4d开始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3 ml/d/只,给药组灌胃薏米黄酒0.3ml/d/只,连续灌胃14d.第1、4、18d对各组小鼠称重;第18d处死小鼠解剖取脾脏、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取肠道内容物做肠道微生物培养.结果:薏米黄酒与小鼠的体重变化无关;给药组脾脏系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系数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和乳酸菌数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数量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和肠道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治疗鸡腹泻机理初探

    作者:诸文超;刘勇;熊金波;吴金凤;张德民

    目的:探讨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饲喂鸡腹泻的治疗效果以及分子机理.方法:从养鸡场土壤中选择性分离芽孢杆菌,通过优化条件提高产生芽孢的比例;利用芽孢和大米混合后饲喂腹泻鸡,通过克隆测序分析腹泻鸡肠道微生物群落在饲喂前后的差异.结果:我们分离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通过优化条件使产芽孢的比例提高到60%.利用芽孢饲喂一周后能够有效地治疗鸡腹泻.分析鸡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现:鸡腹泻后其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造成腹泻鸡肠道主要菌群为动胶杆菌(Zoogloeasp.);经芽孢饲喂后,主要菌群转变为拟杆菌(Bacteroides sp.),与健康鸡的肠道微生物主要菌群相似.结论:我们筛选到一株可能治疗鸡腹泻的芽孢杆菌,通过优化培养条件能够提高其产芽孢比例;腹泻鸡经芽孢饲喂后,其肠道中致病菌被益生菌所代替,形成正常的肠微生物菌群而恢复健康.

  • 不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个体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研究

    作者:邢孟欣;李贵阳;侯战辉;曲艳梅;刘斌

    目的: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宿主完成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对宿主的健康生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然而,细菌性疾病的频发造成大规模的鱼类死亡.此外,许多大菱鲆致病菌也被证实是人类潜在的致病菌.因此鉴定成年养殖大菱鲆肠道中所包含的核心菌群,并筛选可能与大菱鲆或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细菌尤为重要.方法:构建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16S rRNA文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共得到758个阳性克隆,16个OTU类型.分类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大菱鲆肠道中占优势地位.进一步将细菌按属来分类显示,弧菌属所占的比例高,约为95.3%.韦恩图显示大菱鲆三个个体共有的OTU类型数量为3,分别占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文库中阳性克隆总数的94.9%、96.7%以及93.5%.分类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属于条件致病菌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结论:大菱鲆的核心肠道菌群为弧菌属,它的主要成员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对大菱鲆及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过监控这些弧菌种类的浓度变化能够及时对养殖环境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温度、水质等因素,这为预防大菱鲆细菌性疾病,保证人类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DETs缓冲液对肠道微生物DNA的保存效果

    作者:蔡重阳;张于光;李迪强;任佐华;刘学端

    方便高效的保存方法是开展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前提,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16S rDNA分析评估了野外采样常用的DETs(20%DMSO,0.25 M sodium-EDTA,100 mM Tris,pH 7.5,and NaCl to saturation)缓冲液对不同保存时间(24h,7天,30天,90天)粪便样品肠道微生物DNA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DETs保存在30天保存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变化,95.6%的T-RFs仍然存在,能效好的保护肠道微生物DNA.

  • 快速提取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方法

    作者:金晶;彭颖;李晓波

    目的: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如何获取高质量、较完整的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是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酚/氯仿法提取总DNA过程进行考察和优化,建立一种简便酚/氯仿抽提法.方法:考察和优化酚/氯仿法提取总DNA的过程,并根据DNA产量、纯度以及ERIC-PCR及16S rNDA-RFLP所反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的指标,并与QLAamp?DNAStoo1 Mini Kit提取的进行比较,评价了所建立的快速提取方法.结果:用简便酚/氯仿法得到基本完整的基因组DNA,ERIC-PCR和16S rDNA-RFLP结果与QIAamp?DNA Stool Mini Kit法基本相同.结论:该方法快速并成本低,适合肠道微生物研究中总DNA提取,尤其适合处理大批量的样品.

  • 肠道微生物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逸云;王南萍;唐也;余师师;沙鸥;张秉强

    脑和肠通过双向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通讯形成脑-肠轴,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紊乱可以影响肠神经系统(EN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脑代谢性疾病及精神障碍也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表明存在微生物-脑-肠轴.微生物-脑-肠轴的提出为研究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功能性胃肠病打开了新的思路.

  • 肠道微生物与严重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怡环;彭正午;白洁;强晓玲;王化宁

    人类肠道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真核细胞的10倍以上[1],这些共生的细菌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营养的吸收过程,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人体其他生理功能非常重要.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被应用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被发现的肠道细菌多达1000种,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属为主,占微生物的70%~75%.此外变形菌门、放线菌、梭菌属以及疣微菌门也少量存在.微生物组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遗传、年龄、饮食、代谢、环境、抗生素治疗和压力等[2].在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稳定,形成肠道生物屏障,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但外界环境变化后,肠道微生物失调,引发宿主功能紊乱[3],影响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但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上述疾病仍不清楚.

  • 肠道微生物与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小萍;胡利;陈煜森;刘洲

    肠道微生物不仅局限作用于胃肠道,可以通过脑肠轴对大脑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阿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脑卒中等一系列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疗法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途径.现对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亚健康人群肠道菌属特点研究

    作者:何琳;黄代翔

    目的:探讨亚健康群体肠道微生物菌属特点.方法:根据亚健康诊断标准,分别于重庆各高校中选取80例亚健康志愿者和80例非亚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将亚健康志愿者和健康志愿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亚健康志愿者粪便中的有益菌及非有益菌等菌属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肠道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菌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志愿者肠道有益菌群低于对照组,非有益菌群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健康状态密切影响着肠道微生物代谢.导致机体亚健康的因素均以血流、神经内分泌或者免疫的机制干预肠道菌群的正常活动.

  • 大鼠肠内微生物对甘草酸代谢的影响

    作者:宋丽;徐璐扬;张宁

    目的 探讨大鼠口服甘草酸后肠内微生物代谢转化.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原形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在大鼠肠道微生物作用下量的代谢变化规律.结果 在大鼠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将甘草酸代谢为甘草次酸.随着代谢时间的增加,甘草次酸的含量逐渐提高.结论 甘草酸经口服后肠道有较高的首过作用.

  • 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研究进展

    作者:何金枝;徐欣;周学东

    口腔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口腔的微生物集合.众多研究证实,口腔微生物与多种口腔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紧密相关.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他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相关项目的开展,人们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基于新研究进展,就口腔微生物的组成、演替特点、与口腔和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及与肠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定植与B淋巴细胞免疫的研究概况

    作者:潘雨蓉;姚新生

    肠道菌群不仅在机体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了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调控.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的“平衡”在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重要细胞,还参与抗原提呈,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关于肠道菌群定植与B细胞免疫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定植与机体肠道免疫系统、免疫组织、B细胞及黏膜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晗;张捷;杨硕;乔蕊

    肠道微生物是寄居于人体肠道的庞大群落,其像是一个器官,具备代谢、免疫和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与人体的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在遗传、饮食等外界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或与人体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多种疾病.文章主要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邬佳瑜;罗蔓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它们是影响人体健康且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共生菌[1]。人体肠道的共生菌种类繁多,有500~1000种,数量达108个,而人体自身的体细胞不足106个[2]。人类肠道细菌基因组计划证明人体肠道菌群约有300万个基因,而人体细胞核内的基因约有2万个,肠道菌群的基因数量约为人体基因数量的150倍[3]。

174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