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韦敏;钱海兵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PSD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多因素疾病,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下的众多发病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共同作用导致了PSD的发生.

  • 脑卒中后有关抑郁问题和药物治疗探讨

    作者:王恒飞;李颖

    脑卒中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被称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1].

  • 帕罗西汀与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作者:白维;刘阳;李尧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与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理状态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8周后两组HAMD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4、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与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相当,但后者在改善抑郁情绪方面起效更快,且两种药物对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均较轻,适合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的长期治疗.

  • 温胆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30例

    作者:丁翔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至少有40%~50%的脑卒中病人在卒中后2个月~1年有抑郁的表现.临床表现可有情绪低落、失眠、无兴趣等,而患者失眠、梦多、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夜间易醒或早醒,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 涤痰逐瘀颗粒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究

    作者:薛晓冬;易永泽

    目的 探讨涤痰逐瘀颗粒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涤痰逐瘀颗粒.比较2组患者抑郁状态发生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发生抑郁与重度抑郁比例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及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与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涤痰逐瘀颗粒能降低中风患者抑郁与重度抑郁发生情况,改善患者PSD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心理干预联合百忧解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抑郁37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莲英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与百忧解联合应用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百忧解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NDS、ADL 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评分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百忧解能够有效改善青年 PSD 患者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调神疏肝针刺法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43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叶清景

    目的:探讨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发生抑郁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调神疏肝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作者:吴洁;张永祥

    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与P300的研究

    作者:李桂芬;李勤;保玉莲;丁奇;张硕;李雪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性;评价认知电位P300在PSD认知功能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观察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17例,发病第2周时给予HAMD量表评分;对53例PSD及64例NPSD (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分别进行MMSE评分及P300测定,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后2周PSD的发生率为45.29%(53/117),其中轻度抑郁35例(29.91%);中度抑郁11例(9.40%);重度抑郁7例(5.98%).PSD组与NPSD组相比,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0.01),且波幅显著降低(<0.01);两者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SD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较NPSD明显,P300测定可作为PSD患者认知功能诊断的评定指标.

  •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艳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降低抑郁发生率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状况以评价对该病临床好的护理方式.结果2组患者较护理干预前抑郁的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有利于患者临床康复.

  • 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昌恩惠;肖伟;储浩然;郭晓利;章显宝;汪燕;晏启禄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百会、风府、神门、太冲穴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体重的影响,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线拴阻塞法(MCAO)模型复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抑郁症(CUMS)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敞箱实验以及糖水消耗实验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以及行为学评估结果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大鼠的体质量以及行为学评估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百会、风府、神门、太冲穴与盐酸氟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大鼠中均有效,且疗效相当。

  • 舒肝颗粒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

    作者:成战强

    目的 探究舒肝颗粒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实行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之上通过舒肝颗粒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7.1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经舒肝颗粒治疗,治疗效果较佳,且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张明朝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接受的4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分别23例、22例。治疗前、治疗后1周、3周、5周采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抑郁变化情况;HMAD评分减分率评定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ADL(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I(Barthel)评分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3周、5周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观察组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疗效及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 柴胡疏肝散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抑郁的应用分析

    作者:王霄羽

    目的 分析对脑卒中抑郁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 、西药治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抑郁患者进行观察,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黛力新治疗,联合组给予柴胡疏肝散、黛力新联合治疗.治疗2月,观察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有效率、脑卒中量表(NIHSS)、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①联合组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联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黛力新联合治疗可以迅速降低HAMD评分,缓解抑郁情绪,不良反应少,有利于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脑卒中抑郁患者选用.

  • 西酞普兰对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王姗姗;陈海英;解恒革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对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西酞普兰对小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家族p38 (p38MAP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作用.方法 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表达TNF-α和IL-1β.西酞普兰组(20 μmol/L)预处理4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观察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预处理24h后,ELISA检测TNF-α和IL-1β在细胞培养上清的浓度;预处理30min后收获细胞,观察西酞普兰对p38MAPK和JN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西酞普兰显著抑制小胶质细胞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西酞普兰抑制LPS诱导的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结论 西酞普兰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途径对小胶质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 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分析

    作者:厉勤

    目的:探析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资料,因医治药物不同可分成两组,予以百乐眠胶囊医治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黛力新医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抑郁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医治前两组抑郁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P>0.05),医治2、6周后研究组抑郁评分(16.23±6.34)分、(6.76±2.04)分较对照组低,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53±3.56)分、(18.54±2.45)分较对照组低,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5.53±6.99)分、(74.98±14.52)分则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黛力新医治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与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耿纪超;史艳花;陈攸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治疗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行为治疗.结果 治疗组各项功能评分、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额前皮质小胶质细胞表达BDNF及其受体TrkB

    作者:陈敏;付万里;戴丹;师佳;李洋洋;李云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额前皮质小胶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情况,了解小胶质细胞在P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和PSD组,每组10只.卒中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PS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再加以CUMS及孤养法建立PSD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29 d(4周后)及第57 d(8周后)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额前皮质小胶质细胞表达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的情况.结果:造模后第29 d PSD组额前皮质OX42(小胶质细胞标记物)与BDNF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及与TrkB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小,正常对照组均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SD组与各对照组(抑郁组、脑卒中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及脑卒中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造模后第57 d PSD组额前皮质OX42与BDNF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及OX42与TrkB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为小,正常对照组均大.PSD组与各对照组(抑郁组、脑卒中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也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脑卒中组也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抑郁组与脑卒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大鼠额前皮质小胶质细胞表达BDNF及TrkB,其平均光密度值在PSD急性期及慢性期均明显减少,可能与PSD发病机制相关.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减少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的表达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

    作者:郭旭;彭春;游俊杰;李云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及PSD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卒中)模型;采用孤养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和孤养法建立PSD模型;并设正常组做为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大鼠海马BDNF和Trk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PSD组海马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少[(8.56±1.67)个/视野].PSD组、抑郁组及脑卒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DN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PSD组海马TrkB免疫阳性细胞数少[(6.44±1.13)个/视野],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大鼠海马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蛋白表达减少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朱振友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验案

    作者:廉鈺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且持续2w以上,程度较轻的表现为睡眠紊乱、食欲丧失、体重减轻、记忆力下降、对自身缺乏信心;程度严重的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和躯体不适。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历代文献中,"郁证"、"不寐"、"脏躁"、"百合病"、"懊证"、"梅核气"、"痴呆"、"呆症"、"善忘"等均类似于该病。笔者有幸师从天津市武清中医医院朱振友主任,获益匪浅,临床上观察到朱老师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等疑难杂症上均有显著疗效,在辩证施治、立法方药上有独到的见解。笔者现将朱老师的学术经验及典型病例总结如下。

1012 条记录 47/51 页 « 12...43444546474849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