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观察

    作者:陈利平;焦伟国;贾建军;丁宇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6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并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Bobath法,综合治疗组在Bobath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舒郁散、针刺治疗抑郁症状.两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HAMD、ADL评分较治疗前有好转,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周后综合治疗组的HAMD、ADL积分的变化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舒郁散、针刺治疗可以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优于单纯采用Bobath法.

  • 针刺四神聪四关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的影响

    作者:马彦红;郝晋东;王梅康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针刺治疗前后P300电位的变化.方法 将9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31例),抑郁组患者应用双四穴组针刺治疗;于HRS-D测评分组后,以及抑郁组患者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P300电位测定.结果 治疗前,与非抑郁组患者比较,抑郁组患者P300电位中的P3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针刺治疗后,抑郁组患者的P3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5).结论 P300电位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障碍,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勾丽洁;许士奇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入选的237例中诊断PSD患者112例,非PSD患者125例.本组病例PSD发生率47.2%.②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病灶部位,社会支持程度与PSD的发生有关(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生PSD的可能性越大,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评分越低,支持程度越差,越易患PSD,支持程度高者发生PSD的可能是支持程度低者的49.2%;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易患PSD.结论:P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勇军;何佳;孙长城;张义敏;杜金刚;赵建国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及针刺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针刺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较为方便.

  •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勾丽洁;许士奇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作者:严婷婷;顾正天

    近20多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及以后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治疗情感障碍性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方面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无痛的、安全的治疗工具.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对卒中后康复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 氟西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研究

    作者:程素满;陈金峰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年来兴起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慢性疼痛治疗有效[1],而将药物联合TMS应用于PSD的报道不多,文中就氟西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PSD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来自2010年8月以来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 脑卒中后抑郁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文国;王刚;朱镛连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作为一个独立治疗学单位近二十年内才被正式命名[1],并以其高患病率(20%-60%)越来越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2-3].但PSD影响步行能力的文献报道国内目前还很少,本文就88例PSD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对偏瘫下肢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与107例非抑郁组进行了初步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段媛卿;王文泽;王继禹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总体疗效相当,西酞普兰组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较氟西汀组少而轻.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既有效又安全.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作者:任赫

    目的::观察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抑郁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患者21例,单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B组患者20例,单用心理干预治疗,C组患者20例,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心理干预治疗,D组患者21例,单用常规治疗。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肌力及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16周后,各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肌力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16周后,4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抑郁程度依次为C组0.05)。结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心理干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和单纯心理干预治疗及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 奥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观察

    作者:吴伟;辛刚;王素荣

    目的:观察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30例和艾司西酞普兰组28例.治疗8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相仿(P>0.05);不良反应轻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

  • 马来酸氟伏沙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对照研究

    作者:黄晓;吕辰菲

    目的:比较马来酸氟伏沙明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马来酸氟伏沙明和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检查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马来酸氟伏沙明组和阿米替林组患者治疗后2、4、6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马来酸氟伏沙明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来酸氟伏沙明抗抑郁的作用显著,疗效与阿米替林相仿,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少且程度轻,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首选药物。

  • 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作者:许冬梅;赵利国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疗程6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结果: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相当,艾司西酞普兰组患者治疗1周有效率高于舍曲林组,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疗效和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少。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安全有效,更适合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

  •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作者:高亚丽;李文波;王惠丽

    目的:比较氟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5例有脑卒中病史且符合CCMO-3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用氟西汀治疗37例(研究组),阿米替林治疗38例(对照组)进行6 W的双盲对照研究,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 W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总体量表-疗效总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第2 W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6 W末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氟西汀组的不良反应少且轻.结论:氟西汀不良反应小,起效快,服用安全,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适用于PSD的治疗.

  •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

    作者:方永敏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神经科2003年4~9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和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而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各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结果:西酞普兰组及阿米替林组治疗后2、4、6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两组间同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两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抗抑郁作用较显著,疗效与阿米替林相仿,不良反应比阿米替林少,且程度轻,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耐爱性,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首选药物.

  • 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磊;李金福;王树理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疗程4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的总体临床疗效相似,副反应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依从性好.

  • 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调查分析

    作者:白启明;王岩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0%~50%[1].PSD可诱发或加重脑卒中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调查,现报告如下:

  • 氟西汀合并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俊成;冯惠;闫如岭

    目的:比较氟西汀合并心理治疗与氟西汀单独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在氟西汀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疗程6周.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项),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副反应量表(TESS)为评定工具.结果:两组均在治疗1周即起效(P均<0.01),但6周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显效率87.8%,对照组显效率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的药物,而心理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 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作者:段武钢;祝峰;高作咏;汪红凡

    目的:探讨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百忧解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MESSS、TE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脑卒中后抑郁的显效率为75.0%,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9%和67.2%(P<0.01);治疗后两组的HAMD和MES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别(P<0.01);TEss评分没有差异(P>0.05).结论: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脑卒中后抑郁134例临床分析

    作者:邓俊

    目的:总结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4例脑卒中发生抑郁138例,发生率为42.6%,抑郁的发生与文化程度、生活事件、病灶部位相关.结论:本病的特点为发生率高,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1012 条记录 6/51 页 « 12345678...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