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罗玲;袁春兰;赖宁;蒋祖利;林年芬;汪景香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从中筛选出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2007-01/2010-06所收治201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分别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病原分型、并发症、既往病史、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借助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这些因素与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程度.结果:年龄、临床分型、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酸碱失衡、肝肾综合征、胃肠道出血、既往肝硬化基础、PTA、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钠等指标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均P<0.01).PTA、尿素氮、血钠、肝性脑病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成预后评分系统,预后评分= 10×(1.082×肝性脑病分值+0.944×尿素氮分值+0.915×血钠分值+0.593×PTA分值).结论:PTA、尿素氮、血钠、肝性脑病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使临床护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

    作者:刘俊英;杨京;贾红云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9/2009-03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慢性HBV携带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6例以及非乙型肝炎且无影响T细胞亚群疾患者34例(高血压15例, 冠心病9例, 非甾体药物相关性消化性溃疡10例)的外周血, 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慢性HBV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中CD3+、CD4+、CD8+ T细胞计数及CD3+、CD4+ 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计数与百分数比)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或0.01), CD8+ T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 P<0.05或0.01), 以上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且不同组间对比也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 P<0.05或0.0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HBV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 紊乱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有关.

  • 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33例

    作者:陈礼宏;李德辉;杨春芳

    目的:评价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及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照组29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28例)仅用内科综合治疗加用血浆置换.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治疗后TBIL和PTA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155.8±138.2 μmo1/L vs 296.4±100.5 μmol/L,62.6%±10.4% vs 42.9%±11.4%;P<0.01);试验组存活率(治愈及好转)显著优于对照组(72.8% vs48.3%,P<0.01).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军英;林世德;苏毅;龙骏;黄晓刚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其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炎患者45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15例,慢性肝炎组16例和重型肝炎组14例;重型肝炎患者又分为好转组4例,死亡组10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3.1±42.8 ng/L vs 2354.9±19.0ng/L,2376.7±16.4 ng/L,2358.4±16.0 ng/L,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8.1±50.7 ng/L vs 2376.3±11.7 ng/L,P<0.05).血清SCF与肝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正相关(r =0.38,P<0.01).SCF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呈明显负相关( 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提示严重肝损害时,肝再生可能需要干细胞的参与.

  • HA树脂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40例

    作者:罗玲;袁春兰;曾维群;张大志

    目的:探讨HA中性大孔树脂(HA330-Ⅱ)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把握血液灌流治疗的重要护理环节和过程,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应用HA中性大孔树脂进行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0例,共96次,在灌流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终治疗效果,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水平.首选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循环回路,如穿刺困难则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结果:灌流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LT、TBIL、DBIL等明显下降(92.3±53.1 IU/L vs 176.8±120.2 IU/L:283.2±90.2μmol/L vs 363.0±140.3 μmol/L;122.8±71.7μmol/L vs 247.5±106.4 μmol/L;均P<0.01);PTA明显升高(39.6%±12.5% vs 29.2%±14.8%,P<0.01);灌流后患者IL-6、TNF-2明显下降(27.6±22.5 ng/L vs 88.5±32.8 ng/L,0.47±0.4 μg/L vs 0.83±0.6 μg/L;均P<0.01);电解质及血常规无明显变化.患者病情好转出院29例(72.5%),病情危重自动出院3例(7.5%),死亡8例(20%).在治疗过程直接动静脉穿刺成功者36例(90%),股静脉穿刺置管术4例(10%).结论:HA树脂血液灌流治疗能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的毒素,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充分准备、熟练技术、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血液灌流治疗效果的关键.

  • 工肝结合131I治疗与内科常规治疗40例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疗效的比较

    作者:杨丽霞;李小鹏;张伦理

    目的:对人工肝结合131I治疗与内科常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近6年来我院40例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采用人工肝[方式有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血浆置换]结合131I与内科常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结果:人工肝组有25例患者,20例好转,5例病情恶化,内科常规治疗组共15例患者,6例好转,9例恶化,人工肝组好转率(80%)明显高于内科常规治疗组(40%),人工肝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提高治愈率.结论: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病情复杂,治疗棘手,根据病情需要行人工肝治疗,在肝功能改善后行131I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TRAIL在重型肝炎患者PBMC和血清中的表达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变化

    作者:魏屏;张景辉;刘薇;朱样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30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RAILmRNA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可溶性TRAIL(sTRAIL)的水平,并与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前后TRAIL的变化,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之间TRAIL水平差异.结果:重型肝炎患者PBMC TRAIL mRNA的水平及血清sTRAIL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622±0.0227 vs 0.0059±0.0023,P<0.05;9.1058±3.2260 vs 2.4552±1.7485,P<0.0l).mTRAIL和sTRAIL与肝功能相关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无直线相关性,膜型TRAIL(mTRAIL)和sTRAIL之间也无直线相关性.PE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PBMC TRAIL mRNA水平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622±0.0227vs 0.0214±0.0140,P<0.001);而血清sTRAIL水平在PE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组PBMC TRAIL mRNA水平、血清sTRAIL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显著(0.0154±0.0076vs 0.0320±0.0178,P<0.01;8.0476±3.5599 vs11.0479±2.6694,P<0.05).结论: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重型肝炎病理损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RAIL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从近期观察,PE治疗能降低患者PBMC TRAILmRNA水平,但不能降低血清sTRAIL水平.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时红波;Yu Chen;韩大康;Jun Zhao;武志明;Zhong-Ping Duan

    目的:初步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比较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中39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和AFP水平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3273.19±2060.83 vs127.63±110.63.35.50±18.59;2.13±1.20 vs1.18±0.43,0.80±0.18:130.98±244.51 vs20.40±12.68,7.50±1.23,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N水平仅高于正常人(148.95±54.47 vs 120.70±18.35,P<0.05):HA、PⅢP和LN在生存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呈现上升趋势,AFP水平在生存组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死亡组急剧下降;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在亚急性组低于慢性组:重型肝炎患者HA与PTA、ALB、TBIL有较好的相关性(r=-0.372,-0.395,0.344,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和AFP水平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3273.19±2060.83 vs127.63±110.63.35.50±18.59;2.13±1.20 vs1.18±0.43,0.80±0.18:130.98±244.51 vs20.40±12.68,7.50±1.23,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N水平仅高于正常人(148.95±54.47 vs 120.70±18.35,P<0.05):HA、PⅢP和LN在生存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呈现上升趋势,AFP水平在生存组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死亡组急剧下降;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在亚急性组低于慢性组:重型肝炎患者HA与PTA、ALB、TBIL有较好的相关性(r=-0.372,-0.395,0.344,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和AFP水平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3273.19±2060.83 vs127.63±110.63.35.50±18.59;2.13±1.20 vs1.18±0.43,0.80±0.18:130.98±244.51 vs20.40±12.68,7.50±1.23,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N水平仅高于正常人(148.95±54.47 vs 120.70±18.35,P<0.05):HA、PⅢP和LN在生存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呈现上升趋势,AFP水平在生存组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死亡组急剧下降;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在亚急性组低于慢性组:重型肝炎患者HA与PTA、ALB、TBIL有较好的相关性(r=-0.372,-0.395,0.344,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 TLR2、TLR4和TLR9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及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

    作者:陈煜;时红波;张帆;丁美;赵军;刘旭华;段钟平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及肝衰竭大鼠中TLR2、TLR4和TLR9的表达,为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2、TLR4和TLR9表达,同时平行设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及正常大鼠肝组织中TLR2、TLR4和TLR9表达.阳性对照为大鼠结肠组织.结果: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LR2和TLR9未见表达;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LR2和TLR9有表达;正常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TLR2、TLR9未见表达,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BMC中TLR2和TLR9有表达;正常大鼠肝组织TLR2、TLR9未见表达,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中TLR2、TLR9有表达;TLR4在所有标本中均未见表达,但在阳性对照中有表达;TLR2、TLR9的表达多见于炎性细胞中,在肝实质细胞上表达很少.结论:TLR2、TLR9的高表达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重型肝炎和肝衰竭的发病过程.

  •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作者:罗玲;张运芝;袁春兰;蒋祖利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治疗重型肝炎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是肝移植的桥梁,而在整个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护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综述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几种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以帮助临床护士提高对人工肝治疗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人工肝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笑梅;王宪波;刘慧敏

    目的:回顾性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以“重型肝炎”、“肝衰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Stata 9.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依据入选标准,共17篇文献1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治疗4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下降程度(350 U/L)高于西医组(315 U/L),SMD值为-0.71,95%CI-1.16~-0.25,P<0.01;总胆红素下降程度(225μmol/L)高于西医组(147μmol/L),SMD值为-0.88,95%CI-1.11~-0.65,P <0.01;PTA的上升水平(39.28%)高于西医组(20.96%),SMD值为1.19,95%CI 0.77~1.61,P <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77.0%)高于西医组(53.7%),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值为1.41,95%CI 1.31~1.52;P <0.01;单纯西医治疗组病死率平均为40.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平均为22.4%, RR值为1.84,95%CI 1.50~2.26,P <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在降低病死率和改善肝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刘理冠;徐涛;郑联坵;陈先礼;潘兴南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期为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住院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251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发生感染者感染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产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物间的关系。结果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2510例中发生感染122例,感染率为4.86%;重型肝炎与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27.05%(33/122)。122例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3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5株,占68.35%;革兰阳性球菌30株,占21.58%;真菌14株,占10.07%,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派拉西林及诺氟沙星有较高的耐药率;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无耐药菌株出现,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及使用抗菌药物等是影响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广泛,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

  • 肝康Ⅱ号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作者:李金科;李云静;谢杏榕;胡波;杜卫星;谭华炳

    目的:观察肝康Ⅱ号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重型肝炎的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给予重型肝炎的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康Ⅱ号治疗,每日1剂,分两次服,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Bil、ALB、PTA、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ET、ALT、TBil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ALB、PTA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TNF-α、ET、TBil、ALB、PTA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和治疗组好转率分别为40%和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康Ⅱ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血清内毒素水平,提高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抑制内毒素的产生与释放和促进内毒素排出有关。

  • 386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作者:江山;李飞;吴君;刘俊;李恒;刘海湘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为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6例重型肝炎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6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1例,医院感染率为18.39%。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常见。医院感染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药物应用正相关(P<0.05);医院感染以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和胃肠感染为主,病死率为71.83%。结论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

  • 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田翠峰;温祺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IG)治疗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的安全性.方法 对应用MIG的87例SH患者,回顾性分析了血压、钠水潴留,以及血清生化学(Na+、K+、Cl-、PT)指标变化.结果 Na+、K+、Cl-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于第3周、第4周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G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SH较为安全.

  • 人工肝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

    作者:袁琛

    目的 观察人工肝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黄石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施以一般药物治疗和护理内容,试验组则给予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比较两组重型肝炎患者干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试验组重型肝炎患者干预后临床治疗和护理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74% vs.72.22%,x2=6.1364,P=0.0132),而住院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7.9463,P=0.000).结论 对重型肝炎患者施以人工肝治疗及护理服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高,病程缩短,生存质量提高,具有现实的推广价值.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护理研究

    作者:杨立英;刘传振;刘琴;唐昆;王慧娟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操作经验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通过对257例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操作观察,总结此项护理经验。结果:257例次血浆置换均顺利完成,术中无1例因凝血而更换血浆分离器及管路,术后无与此项操作相关的出血现象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严密的术中观察及精心的术后护理是血浆置换顺利完成的保证。

  • 人工肝治疗498例重型肝炎股静脉穿刺留置针眼出血的护理对策分析

    作者:祁红霞;吴慧婷;张珍;马岩

    目的:回顾性分析护理干预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时股静脉置管针眼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498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在股静脉留置管的出血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出现渗血和血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股静脉留置过程中的出血率。

  • 重症肝炎病院内感染败血症原因及防护措施探讨

    作者:孙红玲

    重型肝炎继发败血症可直接导致严重后果.病死率极高,是医院临床治疗和护理中的棘手问题,本文分析了败血症的细菌种类、诱因等;重点就切断入侵途径的措施介绍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预测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的价值

    作者:张其坤;王孟龙;卢实春;武聚山;郭庆良;林栋栋;张振;张海涛;刘晋宁;王鑫;王璐

    目的 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对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9月15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资料.应用Accordion分级系统,对移植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1级-轻度,2级-中度,3级至5级-重度,6级-死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ELD-Na评分对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及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MLED-Na评分与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不同等级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各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级43例(27.0%,MELD-Na评分27.3 ±7.4),3级41例(25.8%,MELD-Na评分32.7±12.4),4级31例(19.5%,MELD-Na评分34.3±12.1),5级9例(5.7%,MELD-Na评分30.7±12.3),6级35例(22%,MELD-Na评分37.1±10.4),无1级并发症.MELD-Na预测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及死亡的AUC分别为0.631(P<0.05;95% CI,0.533 ~0.728)、0.670 (P <0.05;95% CI,0.574~0.76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ELD-Na评分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297,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MELD-Na评分≥25是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0.05,OR =4.35),MELD-Na≥35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HR =4.72).结论 MELD-Na评分与Accordion并发症分级相关性较好,可以有效预测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

1586 条记录 7/80 页 « 12...45678910...798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