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喉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及淋巴管计数

    作者:李友忠;杨竹林;杨新明;卢永德;唐青来;曾益慈

    目的研究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及其癌旁组织中(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水平和淋巴管(lympha vessels,LV)计数,探讨两者的临床病理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41例喉癌和20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VEGF-C和LV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喉癌VEGF-C表达阳性率和评分及LV计数明显高于癌旁组织(VEGF-C,56.1%对25.0%,χ<'2>=5.24,P<0.05;2.72±1.61 对 1.14±1.28,t=3.85,P<0.01.LV:12.44±5.78 对 6.82±4.33,t=3.82,P<0.01);组织学分级Ⅰ级、临床分型T1和无转移喉癌VEGF-C表达阳性率和评分及LV计数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临床分型T3和转移病例(P<0.05或P<0.01).VEGF-C表达阳性喉癌LV计数(14.82±5.25)明显高于阴性病例(9.12±6.32,P<0.01),其评分值与LV计数呈高度密切正相关(r=0.47,P<0.01).结论 VEGF-C表达和LV计数均为反映喉癌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VEGF-C具有明显的促喉癌LV生成作用.

  • 喉癌淋巴管生成特点研究

    作者:宋勇莉;胡国华;柳庆军;龚恒萃

    目的 探讨喉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进行SP法染色检测喉癌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D2-40与Ki-67进行免疫组化双标法染色观察喉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喉癌中有淋巴管形成,不同区域具有异质性,肿瘤周围的MLD为(13.09±4.62)个/视野,较肿瘤内部(6.51±3.14)个,视野及癌旁组织(4.27±2.76)个/视野显著升高,多呈扩张状态,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O.16±0.059)较其他区域显著升高,与喉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喉癌中有新生淋巴管形成,主要位于肿瘤周围,癌周MLD增加与喉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测定喉癌周围的MLD对判定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喉癌组织中CD146表达与微血管和淋巴管计数的关系

    作者:李友忠;杨新明;唐青来

    CD146(anti-adhesion molecule)是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近年近发现CD146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进展、肿瘤血管生成、转移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3].肿瘤组织微血管(microvessel,MV)密度和淋巴管(lymph vessel,LV)密度是判断恶性肿瘤进展、转移或复发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其意义可能仅次于淋巴结转移[4~6].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作者:隋军;曹晓娟;李晓江

    目的 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对照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5%(49/58)和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09,P<0.01).鼻咽癌组织MLVD为(28.6±6.2)个/视野,鼻咽炎性反应组为(10.5 4±3.0)个/视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1,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87.8%)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76.5%);有淋巴转移组MLVD(30.2 4±6.4)个/视野高于无淋巴转移组(24.8±3.6)个/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9,P<0.01).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临床分期(X2=4.250,P<0.05),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r=0.712)、临床分期(X2=4.250,P<0.05,r=0.481)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VEGF-C呈高表达,VEGF-C表达与鼻咽癌组织MLVD、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VEGF-C可能参与了鼻咽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过程.VEGF-C与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切相关,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 头颈肿瘤转移与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超;王朝晖;张兵;王影;陈建超

    淋巴管是头颈部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近年来随着一些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及与淋巴管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调节因子的发现,对肿瘤淋巴管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肿瘤与淋巴管的生成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喉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

    作者:邰旭辉;季文樾;孙兴和;徐振明;张萍;王玎

    应用酶组织化学5'-核苷酸酶(5'-Nase)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分别探讨喉癌癌内和癌旁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与颈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 葡萄膜黑色素瘤中淋巴管生成与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伊秀倩;李彬;高飞

    目的 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UM)组织中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的关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病理室2009-2014年55例(55眼)UM眼球石蜡组织标本.方法 采用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LYVE-1和D2-40,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UM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肿瘤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D),结合CD-34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结果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UM组织的淋巴管阳性率、LMD、MVD.结果 55例UM组织标本中36例(65.5%)观察到淋巴管.肿瘤累及睫状体者淋巴管阳性率(95.0%)明显高于未累及者(48.6%),发生球外蔓延者淋巴管阳性率(93.3%)明显高于未发生者(55.0%),肿瘤大基底直径>16mm者淋巴管阳性率(82.4%)明显高于≤16mm者(38.1%),上皮样细胞类型者淋巴管阳性率(88.0%)明显高于非上皮样细胞类型者(46.7%)(P均< 0.05).患者年龄(P=0.187)、性别(P=0.452)、眼别(P=0.663)、是否有虹膜新生血管(P=0.395)、是否继发视网膜脱离(P=0.641)、视盘是否受累(P=0.121)、是否浸润巩膜(P=0.284)及术前是否放疗(P=0.483)与UM组织中的淋巴管阳性率均无统计学相关.LMD与MVD成正相关(r=0.917,P<0.001).结论 2/3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存在肿瘤相关淋巴管,其在UM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淋巴管生成是判断U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碱烧伤人角膜组织新生淋巴管的检测

    作者:林浩添;刘祖国;凌士奇;许传超;赵伟;李青;梁凌毅

    目的 探讨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5年1至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因角膜碱烧伤住院手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患者.记录患眼的烧伤时间(IT)和损伤等级(ID),并测量炎性反应指数(II)和角膜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BVA);应用双重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角膜标本的新生淋巴管(LVC)和血管(BVC);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情况.结果 采用配对Student 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及Stepwise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观测结果 IT为(57.62±31.72)个月、ID为(12.00±2.76)分、II为(2.32±2.63)分、BVA为29.79%±18.61%、BVC为(14.45±9.29)个、LVC为(2.73±4.57)个、PMN为(13.45±13.09)个,其中7例(占32%,IT<64个月)同时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8.6±3.8)个和血管(22.3±11.1)个,LVC总数为60个,占发生新生淋巴管的角膜中总管腔数(BVC和LVC,378个)的16%.LVC与IT、ID、BVA、PMN、I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604、0.755、0.806、0.873,均P<0.05;进一步回顾分析得出LVC近似等于II和BVA分别和特定的常数相乘后取和所得的淋巴管指数(LI).透射电镜从微观上证实了碱烧伤人角膜组织中存在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新生淋巴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碱烧伤后部分角膜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通过II和BVA可间接估计其发生情况.LI是一项评估碱烧伤角膜新生淋巴管的有用临床参数.(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15-121)

  • 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

    作者:凌士奇;黎韦华;梁凌毅;徐建刚;邝文辉

    目的 研究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炎症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移植模型,于移植后第1、3、7、10、14、30、60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标记角膜新生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检测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C的蛋白和mRNA的变化;同时记录炎症指数以评估角膜移植后的炎症反应.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移植后3d和14 d时VEGF-C mRNA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LVC和炎症指数、LVC和VEGF-C之间的关联.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角膜移植后3d角膜基质中出现了新生淋巴管,LVC为(1.8±0.3)个,14 d时达到高峰,为(9.1±1.5)个.角膜移植后VEGF-C的分泌迅速增加,3d时达到第1个高峰,VEGF-C mRNA为(1.62±0.08) copies/g,以后逐渐减少,7d时角膜基质中几乎无VEGF-C的表达,继而VEGF-C的分泌再次增加,14 d时达到第2个高峰,VEGF-C mRNA为(2.48±0.03) copies/g,与3d时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P =0.020).LVC与VEGF-C、炎症指数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51,P=0.003和r=0.55,P=0.003).结论 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VEGF-C及炎症指数间密切相关.

  • 口腔鳞癌与淋巴转移

    作者:张钢;高岩

    淋巴管作为肿瘤转运播散的重要通道,其分布和结构改变直接影响瘤细胞的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鉴别和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故肿瘤淋巴转移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随着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对肿瘤的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重新被人们关注.本文从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出发,结合口腔癌的特点进行综述和探讨.

  • 口腔鳞癌癌周淋巴管生成的几个相关分子表达

    作者:谢志坚;吴求亮;范俊;谷志远;胡济安;张银凯

    口腔鳞癌的主要经淋巴道转移,且一旦出现淋巴转移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口腔鳞癌中VEGF-CmRNA、受体VEGFR3(flt-4) mRNA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以期阐明癌周淋巴管增生的相关分子机制.

  • 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转染对人胃癌细胞SCC-7901成瘤性和脉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张剑波;朱鹏;代远斌;王继见

    目的 观察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anti VEGF-C)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成瘤性和脉管生成的影响,探讨VEGF-C在脉管新生和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3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转染anti VEGF-C组、转染空白质粒组及未转染质粒组(n=10),采用皮下注射分别转染anti VEGF-C基因、转染空白质粒及未转染质粒的SGC-7901细胞悬液0.2ml(1×10~7/ml),每2d注射1次,连续3次,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的生成速度,并对肿瘤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及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转染anti VEGF-C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且瘤体较小.注射后第1、2、3周,转染anti VEGF-C组肿瘤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分别为4.0±2.2、6.0±3.1、9.0±2.7每高倍视野(/HF),转染空白质粒组分别为6.0±8.7、9.0±3.5、18.0±7.2/HF,未转染质粒组分别为7.0±4.9、9.0±6.4、19.0±6.5/HF,转染anti VEGF-C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0±2.4、5.0±2.1、8.0±1.7/HF,转染空白质粒组分别为4.0±1.8、6.0±2.7、10.0±1.3/HF,未转染质粒组分别为4.0±1.5、6.0±1.3、9.0±1.2/HF.转染anti VEGF-C组肿瘤组织中新生微淋巴管较未转染质粒组及转染空白质粒组明显减少(P<0.05),但新生微血管的数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ti VEGF-C转染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成瘤性及淋巴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不大.VEGF-C可能参与了胃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过程.

  • 结肠癌细胞促人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成管作用的研究

    作者:欧娟娟;萨日娜;江恒;梁后杰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细胞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s)体外成管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hLECs采用结肠癌细胞SW480的培养上清液进行培养,对照组hLECs采用单纯内皮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两组hLECs体外成管能力的差异;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LECs细胞骨架变化情况和Prox-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LECs中整合素α_9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LECs的成管能力更强,培养第7天即形成丰富的网状结构,至第14天形成典型的管状结构.从第6天开始实验组形成的小管数量(2.93±0.56条)即明显多于对照组(1.56±0.26条,P<0.05).实验组微丝结构完整连续,呈极性排列,细胞有伪足伸出,对照组微丝结构不明显;两组的微管结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Prox-1和整合素α_9的表达(37.46±16.73,1.20±0.04)与对照组(20.35±12.58,0.59±0.05)比较均有增加(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在体外可通过外分泌作用促进hLECs形成管状结构.

  • VEGF-C基因3'端未翻译区对荧光素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俊;郭燕;章必成;关华军;陈正堂

    目的 构建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3'端未翻译区(3'UTR)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利用双荧光报告系统观察VEGF-C基因3'UTR对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PCR分别扩增小鼠Lewis肺癌细胞VEGF-C cDNA全长3'UTR(429bp)和一段312bp的编码区序列(CR),采用基因工程方法 将PCR产物克隆至pTA2克隆载体,随后再亚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Promoter)荧光素酶编码基因下游的Xba Ⅰ酶切位点,使用LipofectamineTM 2000真核转染小鼠Lewis肺癌细胞,化学发光法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定量RT-PCR检测荧光素酶mRNA水平.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与预期长度相符的小鼠VEGF-C CR (312bp)和VEGF-C 3'UTR (429bp).经酶切、测序鉴定,小鼠VEGF-C基因3'UTR和CR均插入到pGL3-Promoter的Xba Ⅰ位点,插入序列碱基组成和插入方向均正确,获得载体pGL3-VEGF-C 3'UTR和pGL3-VEGF-C CR.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定量RT-PCR检测显示,与pGL3-Promoter组比较,pGL3-VEGF-C 3'UTR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pGL3-VEGF-C CR组与pGL3-Promoter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EGF-C基因3'UTR可以抑制荧光素酶的表达.

  • VEGF-C在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章必成;王俊;赵勇;郭燕;饶智国;高建飞

    目的 观察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诱导下能否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初步探讨aaMphi促进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24h,建立aaMphi模型.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小鼠重组VEGF-C处理aaMphi,通过测定后者在基质胶中形成簇样物和管样结构的情况,终确定以浓度为100ng/ml的VEGF-C建立aaMphi转分化系统.在此系统中,分别于第0、7、14和28天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aaMphi LEC特异性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Prox1]和aaMphi特异性标志物(Fizz1)的情况.连续28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aMphi在基质胶中形成管样结构的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以VEGF-C为诱导剂,以EBM-2为培养基,以基质胶作为支持物的aaMphi转分化系统,其VEGFR-3和Prox1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而Fizz1 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至第14天分别达到高值和低值;第28天和第14天的情况无明显差别.从第7天到第28天,可见aaMphi在基质胶中逐渐形成明显的管样结构,且随着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加.结论 VEGF-C通过诱导aaMphi中VEGFR-3和Prox1的表达上调,促使aaMphi转分化为LEC:这是aaMphi促进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 塞来昔布联合替吉奥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孟翠翠;罗治彬

    目的 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替吉奥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n=6):阴性对照组、塞来昔布组、替吉奥组、塞来昔布联合替吉奥组(联合给药组).连续给药21d后,取材,测瘤重,计算抑瘤率及给药前后裸鼠体重变化,评价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COX-2、VEGF-C蛋白表达情况并计数淋巴管密度.结果 药物治疗组裸鼠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体重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塞来昔布组、替吉奥组、联合给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2.71%、48.13%、79.44%塞来昔布组、联合给药组COX-2、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替吉奥组(P<0.05),替吉奥组COX-2、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塞来昔布、替吉奥单独作用均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且二者应用具有协同抑瘤作用.塞来昔布单用或联合替吉奥均可通过下调COX-2表达、进而下调VEGF-C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

  • 整合素α9β1对角膜缝线术后新生淋巴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静;赵敏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9β1对小鼠角膜缝线术后新生淋巴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缝线对照组、α9β1组、α9β1抑制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缝线对照组、α9β1组、α9β1抑制组小鼠制作双眼角膜缝线模型,术后分别予以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α9β1、左氧氟沙星+d9β1单抗Y9A2点双眼,2次/d,共14d.术后第3、5、7、14、21天每组分别取2只小鼠,行角膜免疫荧光淋巴管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并计数;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角膜中VEGF-C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角膜无新生淋巴管;其余3组小鼠缝线后有新生淋巴管从角膜缘发出,淋巴管计数(LVC)在第14天达峰值.缝线对照组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新生淋巴管,第14天LVC为3.27±0.25;与缝线对照组比较,在各观察时间点α9β1组LVC均增多,第14天时LVC为4.93±0.38(P<0.05),α9β1抑制组角膜新生LVC明显降低,第14天时LVC为2.25±0.34(P<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有少量VEGF-C表达,缝线对照组VEGF-C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且在第14天达峰值(P<0.05);与缝线对照组比较,α9β1组VEGF-C表达增高(P<0.05),而α9β1抑制组VEGF-C表达降低(P<0.05).结论 整合素α9β1可促进角膜新生淋巴管发生,通过Y9A2抑制整合素α9β1可下调VEGF-C的表达并显著减少角膜新生淋巴管.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VEGF-C和VEGF-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关系研究

    作者:谭文;顾昕;王玲娣

    子宫内膜癌发展过程中淋巴道转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乍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是新发现的,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因子<'[1]>,D2-40也是近年发现的特异的淋巴管标记物.我们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中VEGF-C、VEGF-D及D2-40的表达,探讨VEGF-C、VEGF-D与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lahatic vessel density,MLVD)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帮助,报告如下.

398 条记录 5/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