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扶正解毒法干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淋巴管生成的机制探讨

    作者:刘瑞;张玉人;李杰

    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多的炎性细胞,不仅参与炎症条件下的淋巴管生成,而且与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1].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的出现,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中药可能通过调节TAM亚型转换抑制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现将其研究现状归纳如下.

  • 乳康饮对裸鼠乳腺癌组织VEGF-C/D、VEGFR-3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喜波;李湘奇

    目的:观察中药乳康饮对移植瘤小鼠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乳腺癌转移的机制.方法:30只BALB/c裸鼠乳腺原位种植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建立乳腺癌自发性转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5-FU对照组,乳康饮小、中、大剂量组,乳康饮+5-FU组,每组5只.模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0.4mL/d灌胃;5-FU对照组给予5-FU 30mg·kg-1·d-1腹腔注射;乳康饮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乳康饮18、45、90g·kg-1·d-1灌胃;乳康饮+5-FU组给予5-FU注射液30mg·kg-1·d-1腹腔注射,同时给予乳康饮45g·kg-1·d-1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6周.用药后检测肿瘤质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抑制率,肿瘤组织VEGF-C/D、VEGFR-3基因的表达.结果:乳康饮各剂量组及乳康饮+5-FU组肿瘤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P<0.01),乳康饮+5-FU组抑瘤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组(P<0.05).乳康饮各剂量组VEGF-D mRNA表达显著下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乳康饮大剂量组和乳康饮+5-FU组VEGF-C mRNA、VEGFR-3 mRNA表达量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乳康饮可能通过干预VEGF-C/D、VEGFR-3 mRNA的表达,影响淋巴管的生成,抑制乳腺癌淋巴转移.

  • β-榄香烯调控VEGF-C/VEGFR-3信号通路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作者:颜兵;张映城;施俊;魏品康;秦志丰

    目的:探讨β-榄香烯防止胃癌淋巴转移的潜在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β-榄香烯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mg/kg),按设计给药8周后处死动物,称取瘤重,检测微淋巴管密度(LMVD)、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结果:VEGF-C在MKN-45细胞株中表达具有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β-榄香烯中、高剂量可以降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LMVD(P<0.05),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C(P<0.05,P<0.01),高剂量可下调VEGFR-3(P<0.05),VEGF-C及VEGFR-3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VEGF-C及VEGFR-3是胃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β-榄香烯通过抑制VEGF-C及VEGFR-3的表达降低淋巴管密度(剂量依赖型)可能是其防止胃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 乳康饮对裸鼠乳腺癌自发性转移模型淋巴管生成的干预作用

    作者:李湘奇;党相国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乳康饮对乳腺癌移植瘤小鼠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方法 30只裸鼠乳腺原位种植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建立乳腺癌移植瘤自发性转移模型,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对照组,乳康饮小、中、大剂量组以及乳康饮加5-FU组,每组5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4ml/d灌胃;5-FU对照组给予30 mg/(kg·d) 5-FU腹腔注射;乳康饮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乳康饮18、45、90 g/(kg·d)灌胃;乳康饮加5-FU组给予5-FU 30 mg/( kg·d)腹腔注射,同时给予乳康饮45 g/( kg·d)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6周.用药后检测肿瘤体积、抑瘤率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VEGF-C和VEGFR-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LMV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以乳康饮加5-FU组抑瘤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抑制率高,LMVD低,与其他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乳康饮可能通过干预VEGF-C及VEGFR-3的表达,影响淋巴管的生成,抑制乳腺癌淋巴转移.

  • 喉癌中胶原和钙结合EGF域1的表达与VEGF-C和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文媛;刘艳翠;尹国华;冯克俭;金在顺;王莹

    目的 探讨胶原和钙结合EGF域1(Ccbe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olt法对上述组织中Ccbe1和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应用LYVE-1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喉癌组织中Ccbe1和VEGF-C的蛋白表达均高于良性病变组织(P<0.05),且Ccbe1和VEGF-C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38,P<0.05);在喉癌组织中Ccbe1的表达与 LVD、淋巴结转移和TNM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Ccbe1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p<0.05).结论 Ccbe1能够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其机制可能语 上调VEGF-C表达有关,检测Ccbe1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在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晶;刘宝全;王晓蕾;宿菲;李雪梅;张雅芳

    目的 观察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探讨VEGF-C和VEGFR-3在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取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48例(石蜡标本30例,术后新鲜组织1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观察VEGF-C和VEGFR-3蛋白及mRNA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以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标记淋巴管,计数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淋巴管数密度.结果 VEGF-C和VEGFR-3蛋白主要表达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胞浆内,在肿瘤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皮上也可见VEGFR-3蛋白表达,VEGF-C和VEGFR-3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18例新鲜恶性黑色素瘤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LYVE-1表达于肿瘤间质内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密度(LMVD)为9.845±2.454,无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密度为6.534±2.193,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淋巴管数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VEGF-C表达明显增高,并通过上调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道转移.

  • 人参皂甙Rh2对小鼠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杨慧科;吕艳华;刘慧冬;王强;李晓冬;李玉兰;赵玲辉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Rh2对小鼠移植瘤生长,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和淋巴管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S180瘤株构建55只小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灌服人参皂甙Rh2,观察用药组与对照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用药2周、3周后癌细胞VEGF-C的表达及LYVE-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接种约第3周开始,对照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用药组.用药第2周癌细胞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无差异;第3周VEGF-C表达较对照组弱,淋巴管密度也较对照组低,有差异(P<0.05). 结论 人参皂甙Rh2能抑制肿瘤生长,降低淋巴管密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C在癌细胞的表达,干扰淋巴管的生成.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刘焕涛;马榕;孙靖中;张翠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不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特点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关系,并结合腋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乳腺癌根治术石蜡标本79例,分4个区域(肿瘤区、癌周区、近癌区、远癌区)取材.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2-40对淋巴管进行标记,检测各区域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浸润(LVI)及VEGF-D表达情况. 结果 癌周区LVD高(20.25±2.03),肿瘤区VEGF-D和LVI阳性率高,分别为87.34%和63.29%.肿瘤区VEGF-D表达与LVD之间、LVD与LVI之间、VEGF-D表达与LV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各区域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癌周区LVD与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P<0.05);癌周区和近癌区的VEGF-D表达及LVI与腋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EGF-D可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增加淋巴管浸润机会.LVD的增高易致淋巴管浸润,促进腋淋巴结转移.癌周区和近癌区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以及评估腋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研究中可能更具有意义.

  • 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抑制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作者:刘春玲;邓思浩;张雅芳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例,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5-氟脲嘧啶(5-FU)组、20mg/kg EGCG组、10mg/kg EGCG组、5mg/kg EGCG组,观察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淋巴管,检测淋巴管密度及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移植瘤组织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C在20mg/kg EGCG处理组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5-FU组,且VEGF-C的表达与EGCG成剂量依赖性;移植瘤周边淋巴管密度、面积在20mg/kg EGCG处理组中显著低于5-FU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EGCG高剂量处理组VEGF-C蛋白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EGCG可以抑制乳腺癌裸鼠移植瘤中VEGF-C的表达及淋巴管的生成.

  •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及D240的表达

    作者:张娜;潘彦珞;杨艳;雷嘉

    目的 探讨胃癌中淋巴管生成、分布的特点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和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对48例正常胃黏膜和53例胃癌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并结合胃癌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边缘区MID为27.67 ±18.3,正常胃组织MID为9.90±3.95,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胃癌中心淋巴管增生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D24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胃癌边缘区ML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VEGF-C和VEGFR-3是促使胃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可以将胃癌边缘区MLD测定作为判断胃癌淋巴管转移的依据.

  •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于建宪;韩增磊;纪萍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乳腺癌VEGF-C的表达,并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高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微淋巴管密度(ML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VEGF-C染色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MLVD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VEGF-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导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 VEGF-C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谢永红;杜月光;许敬尧;马时荣;王桂华

    癌细胞的转移播散是关系临床预后的危险因子,其中淋巴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C是特异地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因而VEGF-C被称为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由于肿瘤转移与淋巴管生成及VEGF-C之间的相关性还少有研究,为此,本文探讨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洪基

    肿瘤干细胞(CSC)理论的提出,为人们重新认识肿瘤的本质和起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CSC能直接和间接涉及肿瘤诱发的淋巴管生成,终促进肿瘤淋巴管转移;但CSC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转移间的关系仍然模糊不清,且其中的诸多细节问题仍然存有争议.因此,进一步深层次了解CS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对于建立新的肿瘤诊断和治疗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可能对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牟江洪;阎晓初;李增鹏;王东;段光杰;向德兵;肖华亮;张沁宏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晴;曹桂明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的研究近年有了新进展.作者主要对近年来关于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 Parthenolide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 VEGF-C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雪梅;马晶;张雅芳

    目的::小白菊内酯( Parthenolide)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肿瘤的进展,但有关其对结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Parthenolide干预在结肠癌细胞生长、迁移和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其对结肠癌细胞分泌VEGF- C的影响。应用QRT-PCR、W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实验检测Parthenolide干预后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parthenolide干预后48 h开始抑制细胞活性( P<0.05);单独应用parthenolide不能影响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凋亡;parthenolide处理后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分泌VEGF-C。尾静脉注射Parthenolide可抑制移植瘤生长、淋巴管生成。结论:这些研究表明parthenolide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及移植瘤的生长,其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癌药物。

  • 食管鳞癌组织中淋巴管表达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赵阿红;宋一民;张红新;张岚;高冬玲;张云汉

    目的 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淋巴管生成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癌旁及切端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及定位特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淋巴管数量和阳性单位、及其与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和阳性单位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癌旁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高于癌组织(P<0.01),酶组织化学法可较好地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淋巴管.结论 食管鳞癌的淋巴管形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为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

  •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樊涛;韩琴芳;潘历波;赵学武;王曙生;郭利锋

    目的: 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微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为进一步判断CT灌注成像参数评价肺癌临床预后的价值,本文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00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行CT灌注扫描,其中60例经病理证实为NSCLC,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60例NSCLC患者的MLVD表达,分析NSCLC患者CT灌注参数与MLVD表达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MLVD在肺癌边缘组织分布多(25.16±1.28),其次为肺癌中心组织(16.38±3.58),在正常肺组织中分布少(7.56±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BF、BV与肿瘤MLVD计数呈正相关(r=0.643、0.598, 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BF、BV与NSCLC患者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 直肠癌中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爱亮;刘志强;陆信仰;张志新;高杰;李胜

    目的 研究直肠癌中环氧化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直肠癌、癌旁组 织、正常大肠组织及癌旁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对局部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08 年直肠癌患者30 例,取直肠癌病灶、癌旁组织、正常直肠组织和直肠周围淋巴结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 COX-2、VEGF-C 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各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COX-2、VEGF- C 的表达与直肠癌、癌旁组织、正常直肠组织和周围转移淋巴结中的MVD、MLVD 之间的关系.结果 COX- 2、VEGF-C 蛋白在直肠癌组织呈高表达状态,阳性率分别为80%(24/30)和73.3%(22/30),在癌旁组织中表 达降低,分别为60%(18/30)和66.6%(20/30),而在正常直肠组织及癌旁淋巴结中,表达率分别为20%(6/ 30)和30%(9/30).其表达在直肠癌中低分化组、TNM(Ⅲ~Ⅳ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表达较高分化组、TNM(Ⅰ~Ⅱ期)、及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2、VEGF-C 的蛋 白表达与各组织中的MVD、MLVD 计数具有相关性,COX-2、VEGF-C 的蛋白表达较高的肿瘤组织及周围转移 淋巴结中MVD、MLVD 明显高于癌旁与正常的大肠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所取 直肠癌中COX-2、VEGF-C 均呈高表达,COX-2 与VEGF-C 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可能在直肠癌 的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 疏肝健脾方联合CTF方案化疗对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影响

    作者:金培勇;李湘奇;党相国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疏肝健脾方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方法 5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疏肝健脾方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TF方案化疗2个周期,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口服疏肝健脾方制剂,化疗结束后行手术,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比较两组标本腋窝淋巴转移和VEGF-C表达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有淋巴结转移5例,无淋巴结转移25例,对照组有淋巴结转移9例,无淋巴结转移11例,组间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化疗前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28/30)、100.0%(20/2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17/30)、85.0%(1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化疗前后VEGF-C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疏肝健脾方可能通过干预VEGF-C的表达,影响淋巴管的生成来抑制乳腺癌淋巴转移.

398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