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酚酸B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作者:夏杨;张惠军;李强

    目的 研究丹酚酸B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冠脉30 min再灌注2h的方式制备大鼠MI/RI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高剂量组(20 mg·kg-1)、丹酚酸B低剂量组(10 mg· kg-1),于制备模型前7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再灌注结束后,采用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myocardial infarction area.MIA),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 β)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42.60%)相比,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的MIA分别缩小至35.93%和37.21%(P<0.05);与模型组(337.84 U·g-1)相比,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心肌MPO活力分别为201.63、213.77 U·g-1(P<0.01);与模型组(71.06%)相比,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心肌ICAM-1的阳性区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6.37%和36.94%(P <0.01);与模型组(238.21 pg·mL-1)相比,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心肌TNF-α水平分别为162.18、181.57 pg·mL-1(P<O.01);与模型组(607.41 pg·mL-1)相比,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心肌IL-1β水平分别为395.13、399.04 pg·mL-1(P< 0.05或P<0.01).结论 丹酚酸B预处理可保护MI/RI的受损心肌,机制可能与抑制黏附分子、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改善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相关.

  • 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媛媛;曹建;邓莉;陈勤;欧阳先国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依达拉奉组、缺血/再灌注+乌司他丁组、缺血/再灌注+依达拉奉+乌司他丁组,采用垫扎球囊法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的GSH明显减少(P<0.01),MDA及心肌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各药物组的GSH活性显著增加(P<0.05),MDA含量及心肌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降低(P<0.05),联合药物治疗组优于单独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aspase-3和Caspase-9介导的细胞凋亡而实现.

  • 厚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玥

    目的 观察厚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26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7)、模型组(n=10)、药物组(n=9),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MIRI模型,每组随机取6只成功造模的大鼠,取其血浆及心肌组织,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 模型组较假手术组CK活力下降(P>0.05),MPO活力显著上升(P<0.05),SOD活力下降(P<0.05);药物组较模型组CK与MPO活力均下降(P<0.05),SOD活力显著上升(P<0.05).结论 厚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抗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并增加细胞能量供应.

  • 银杏内酯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周春霞;李霞;树俊莲;徐丽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GB)预处理给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模型组、GB各剂量组(8、4、2 mg/kg体质量),通过结扎冠脉30 min再灌注2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于术前1h和再灌注即刻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1/2量的药物;再灌注结束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采用定磷法测定心肌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采用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MIS).结果 GB高剂量组MIS缩小至16.20%,与模型组MIS(2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各剂量组CK活性分别降低为0.69、0.64、0.63 U/mL,与模型组(0.77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剂量组LDH活性降低为2.20 U·mL-1,与模型组(2.99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B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Na +/K+-ATP酶活力为3.69、3.78mmol Pi/g,与模型组(3.09 mmol Pi/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Ca2+/Mg2-ATP酶活力为4.50、4.79、4.81 mmol Pi/g,与模型组(3.97 mmol Pi/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GB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心肌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关.

  • 基于mPT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研究

    作者:李静远;黄秀兰

    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mPTP开放对I/R损伤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心肌I/R中基于mPTP开放的干预研究做一综述.

  • 1-磷酸鞘氨醇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景小东

    1-磷酸鞘氨醇(S1P)是鞘磷脂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血浆中的S1P主要是以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的.S1P主要有5种受体,在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均有广泛表达.S1P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S1PR)结合而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血管内皮保护、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抑制黏附分子表达等.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均有S1P的参与.

  • 瘦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世平;徐彤彤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主要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肽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饮食、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等生物学作用.目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氧自由基生成、钙超载和白细胞的激活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大量研究工作证实,尽管不断地改进心肌保护方法,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损伤仍无法完全避免.本文就瘦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予以综述.

  • p38 MAPK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晓波;梁贵友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可以激活一系列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反应,如炎症反应及细胞的增殖、分化、 凋亡和侵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体外循环术后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不仅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而且与心肌胰岛素抵抗(MIR)有关.p38MAPK不仅与心肌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在MIR中也通过影响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和转位而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针对MIRI的发病机制采取的治疗措施均不能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故对p38 MAPK在MIRI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可能为p38MAPK作为预防和治疗MIRI理想的靶点提供更合理的依据.

  • 线粒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士骜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影响心脏手术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现已成心脏大血管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种机制,包括氧自由基、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炎症反应浸润、细胞凋亡等,其中能量代谢障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始发环节.而近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线粒体是调节能量代谢的核心.

  • PI3 K/AKT/GSK-3β信号通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述亮;韩燕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中被发现. 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该通路通过调控下游的多种效应分子对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其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是主要效应分子,两者联合被称为 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该通路在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培养、心肌暖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离体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在心脏移植中对于心肌缺血冷保护及移植后的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报道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 线粒体动力学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思妤;罗俊一;杨毅宁

    线粒体稳态是机体在代谢或者环境应激反应中维持心脏功能的关键.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在维持线粒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过程主要由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活性氧类大量产生及Ca2+超载,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终导致细胞凋亡.研究表明活性氧类和Ca2+超载会通过介导线粒体动力学蛋白从而调控线粒体融合和分裂.该文综述了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分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吴汉生;梁贵友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结构功能与胰岛素类似,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除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IGF-1对其有保护作用.现就其二者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蒋翎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8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手术成功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IRI的危险因素.结果 MIRI出现的危险因素包括 AMI发病时间≤6 h、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发病时间≤6 h(P=0.021)、下壁梗死(P=0.007)是独立性危险因素,多支血管病变(P=0.056)是危险因素.梗死前的心绞痛(P=0.004)起到保护作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上发病时间短、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的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MIRI的危险性较高,而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对MIRI有保护作用,临床对该类患者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孟老虎;藏卫东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触发和效应阶段是多种成分参与的综合作用结果,各条信号转导途径并非孤立的,而是交叉联系、立体的、错综复杂的调节网络系统.多种不同的通路会聚于线粒体信号通路并被其整合.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国锋;王立成;杨斌;张向立;李汉臣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于转机前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 mg/kg.分别于主动脉插管后(T1)、开放主动脉前1~3 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120 min(T4),主动脉开放后720 min(T5)共5个时间点进行抽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记录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心律失常(室速/窒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清SOD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SOD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SOD浓度逐渐上升,在T4时间点达高值(P<0.05).T5时间点下降;组间比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在T4时间点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MDA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MDA浓度随时间点的推进逐步增高,于T4达高值(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MDA浓度也逐渐升高,在T4时间点达高峰,T5时间点下降,两时间点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4、T5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比对照组MDA的上升幅度小.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共出现室颤2例,占20%,室速1例,占10%,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出现室颤1例,无室速发生;对照组室速室颤持续时间3 min,电击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室颤后36 s自动转为窦性心律.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对照组所需时间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临床剂量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使患者血清中的SOD浓度升高,有效降低MDA的浓度,缩短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缩短其时间,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巴戟天寡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汪宝军;付润芳;岳云霄;冯国清;胡香杰;于爽

    目的:研究巴戟天寡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结扎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阳性药物(地奥心血康)对照组和3个巴戟天寡糖不同剂量2.8g/(kg·d)、1.4g/(kg·d)、0.7g/(kg·d)的给药组,给药组每日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巴戟天寡糖及地奥心血康药液,假结扎组、缺血冉灌注模型组灌胃给予相应容积的蒸馏水,共7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各组动物均接受开胸,除假结扎组不结扎外,其他各组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90min.观察心律失常评分、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等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楣比,DK组、巴戟天寡糖2.8g/(kg·d)、1.4g/(kg·d)给药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心肌中SOD、CAT、GSH-Px酶活性显著升高,而MDA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巴戟天寡糖有保护大鼠心肌和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主要与其提高心肌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 维生素E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陈玲玲;彭贵海;王崇全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 E)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L/RI)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ML/RI组、Vit E组,每组各20只.Vit E组在造模前两周开始,肌注Vit E注射液4.5mg·kg-1·d-1,另两组术前肌注生理盐水4.5 mg·kg-1·d-1,均连续给药2周.MI/RI组、Vit E组在平左心耳下缘下2mm处结扎左冠脉前降支(LAD),30 min后松解结扣再灌注120 min,复制MI/RI模型;Sham组只用丝线穿过LAD,不结扎.结果:与MI/RI组比较,Vit E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I组肌钙蛋白Ⅰ(cTnI) (ng· mL-1)、心钠素(ANP) (ng·L-1)分别为(6.57±2.45)、(282.79±24.87),与Vit E组(4.51±2.06)、(254.68 ±20.84)比较,后者均降低(P<0.05);t3时,Vit E组心率(HR)(次·min-1)、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mmUg)、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mmHg)、心室内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 max)(mmHg·s-1)、心室内大压力下降速率(-dp/dt max)(mmHg·s-1)分别为(331.9 ±30.1)、(91.7±15.1)、(1.1±1.8)、(525±195)、(399±169),与MI/RI组(308.9±32.8)、(77.1±12.5)、(3.3±2.7)、(319±140)、(336±197)比较均有所改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 E预处理可以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MI/RI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保护MI/RI心肌细胞的结构和舒缩功能.

  • 利拉鲁肽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晶晶

    目的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探讨利拉鲁肽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MIRI模型,给予大鼠心脏缺血30 min再灌注90 min.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MIRI模型组和利拉鲁肽干预组(70 μg/kg).干预组每天1次,连续7d.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心脏功能,Millar导管法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腹主动脉插管取血,离心制备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和Caspase3,9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可明显加快大鼠心率(HR),提升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左心室收缩压(LVSP) (P<0.05),使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有所降低(P<0.05);相比模型组,利拉鲁肽干预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且可使模型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含量降低,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心肌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利拉鲁肽可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抑制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作用,从而对大鼠MIR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荭草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作者:孙秀玉;徐俊;吴宥熹;万思琦;刘梦思;刘立亚;黄秀兰

    目的 探讨荭草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质量的调控作用.方法 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同剂量(1.0、2.0、4.0 mg/kg)荭草苷预处理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制备MIRI模型.酶标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内凋亡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心肌细胞内Parkin与p62结合程度.结果 荭草苷可显著恢复MIRI诱导的MMP、mPTP开放阈值和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降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抑制心肌细胞内凋亡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减弱Parkin与p62的结合程度.结论 荭草苷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Parkin依赖性和Parkin非依赖性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有关.

  • Toll样受体2和4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动态表达

    作者:刘千萍;潘坤颖;周欣;于海龙;韩国亮;李玉明;姜铁民;张梅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R)急性期Tol样受体2(TLR2)和4(TLR4)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探讨TLR2和TLR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按不同的再灌注时间(1、2、4、6、12、24h和7 d)处死动物(n=42).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改变.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定量心肌TLR2及TLR4 mRNA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心肌白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mRNA水平.结果:①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心肌梗死面积逐渐增大,在再灌注4h时达大值,再灌注4h、6h、12 h、24h,再灌注7d已发生心室重塑.②在再灌注早期,sham组心肌组织形态未见明显改变,I/R组心肌结构有不同程度损伤,在复灌7d时可见心室重塑,左室壁厚度明显变薄,大量成纤维细胞替代原有的心肌细胞.③sham组和I/R组TLR2、TLR4、MCP-1和IL6 mRNA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调,其中TLR2和TLR4均在再灌注4h时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再灌注7d时TLR4水平再次升高.IL-6在6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到24h时基本降至sham组水平,再灌注7d时再次有升高趋势.MCP-1在缺血/再灌注后一直保持与sham组相当水平,在再灌注7d时才有明显升高.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心肌组织中TLR2和TLR4基因水平迅速上调,并促进下游炎症因子的产生造成心肌早期的损伤.在再灌注后期,TLR2和TLR4的再次升高使得炎症因子的表达再一次增加,从而影响心肌重塑,损伤心肌结构及功能.

151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