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虚证多发性抽动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陈自佳;于文静;王素梅

    目的:建立脾虚证多发性抽动症小鼠动物模型,初步了解该脾虚模型的一般特征。方法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350 mg/(kg·d)结合浓度为1 g/mL的番泻叶颗粒剂溶液20 mL/(kg·d)灌胃,连续8天,建立脾虚证多发性抽动症小鼠模型。通过自主活动计数、刻板运动评分、体质量、食量、大便粒数、胸腺及脾脏指数、胃泌素、D-木糖等指标对脾虚证多发性抽动症小鼠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脾虚组小鼠造模后在相同的时间内活动路程及平均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体质量增加缓慢。脾虚组小鼠的食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胃泌素、D-木糖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模型抽动症状稳定,具有脾虚证的某些症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脾虚证多发性抽动症的表面效度。

  •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大鼠生物表征变化及化瘀解毒法的调控

    作者:邓卫芳;裴晓华;金华;李倩;梁晨;赵乐

    目的: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病证结合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对照组10只,给予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模型组10只、西黄丸组10只,均给予DMBA灌胃+多重复应激10周.造模成功后,西黄丸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30d.于第1天、10周末、灌胃结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腹腔取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对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因及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病理变化、西黄丸药物反证证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造模成功.西黄丸组VEGF mRNA及蛋白、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将疾病模型及中医病因致病模型结合制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符合临床患者发病过程,经评价造模成功;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西黄丸可逆转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及CXCR4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而实现的.

  • 氧化应激特征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史琦;李春雷;阎玥;何博;李友林

    目的:建立稳定、可复制的氧化应激特征性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大鼠模型,规范模型评价方法,为COPD机制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实验平台.方法: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臭氧暴露组.模型组采用被动烟熏、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进行模型制备,臭氧暴露组大鼠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叠加臭氧暴露制备氧化应激特征性COPD模型.结合大鼠一般活动状态、肺组织病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性细胞计数、肺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检测进行模型的综合评价.结果:模型组和臭氧暴露组大鼠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口唇紫绀、腹肌痉挛.臭氧暴露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损伤,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3组大鼠肺功能检测的阻力性指标(中心气道阻力、组织阻尼及组织迟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及臭氧暴露组大鼠对NO的清除率高于正常组,对O2-·的清除率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被动烟熏、气管内注射脂多糖复合臭氧暴露的方法能比较成功的制备出氧化应激特征性COPD大鼠模型,该模型与COPD患者的病理改变及氧化应激状态相类似,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COPD模型.

  • 刍议大鼠线栓法MCAO模型尚待完善之处

    作者:曹泽标;周小青;余望贻;陈娉婷;刘旺华

    结合文献及实践认识,发现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通过加强相关生理参数的研究,改良或引进即时、客观和可重复的模型评价手段,深化模型的病证及论治探讨,重视造模后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必将极大地促进模型的规范化,提高造模的成功率,降低大鼠死亡率,凸显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为缺血性中风病的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中药质量实时检测:NIR定量模型的评价参数进展

    作者:吴志生;史新元;徐冰;戴幸星;乔延江

    该文旨在基于顶层设计理念,提出中药关键质量属性概念.结合当今快速分析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中药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药分析学二级学科,率先开展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快速评价研究.以近红外光谱作为近10年来瞩目的中药制药过程快速分析技术范例,系统综述了经典化学计量学参数的近红外模型评价.依据中药复杂性及微量组分分析特点,提出了多元信息融合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的近红外模型评价关键技术,为中药关键质量属性的近红外快速可靠性分析提供支撑.

  • 血清诱导的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作者:付爽;谢紫烨;俞婵娟;高晓燕

    为探索细胞证候模型的建立方法,该研究以人的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HepG2细胞,建立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和显微观察法对细胞接种浓度、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以及模型细胞生长特性(细胞生长曲线、存活率和表观形态)进行考察.证候细胞模型评价:采用代谢组学手段,分别对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的细胞模型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差异代谢物,对比2个组学得到的生物标记物及其代谢通路,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代谢组学数据,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OPLS-DA).结果显示:10%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下,模型细胞在24~ 72 h内呈现正常生长、缓慢增殖,形态结构稳定的特性;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具有19个相同的差异代谢物,涉及脂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等9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表明所建立的证候细胞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证候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方法.

  • 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吴赛;姜月华;杨传华;孟宪卿;郝东;亓英姿

    目的 观察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证候表现、理化指标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制备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同时设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饲养.两组均持续饲养25周后,选取造模大鼠中体重、血压均超过对照组平均值25%的大鼠纳入模型组(22只).检测两组大鼠体重、血压、血脂及相关血清学指标;观察靶器官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主动脉中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Janus蛋白络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细胞因子信号抑制蛋白-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receptor type 1,AT1)、AT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 threonine kinase,Akt)、核转录因子kBp65 (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 p65)、核因子kB激酶抑制蛋白α(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 d,IKKα)、核因子kB抑制蛋白β亚基(NF-kappa-B inhibitor β,IKKβ)、核因子kB抑制蛋白α亚基(NF-kappa-B inhibitor α,IKBα)和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RNA表达水平.根据q-PCR结果,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AT1、LepR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血压、血脂升高,血清Lep、AngⅡ、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1(ET-1)、TNF-α、IL-6、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NO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生,伴发心、肾损害.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中LepR、Jak2、Stat3、Socs3、AT1、PI3K、Akt、NF-κB p65、IKKβ、IKBα、AMPK mRNA表达上调(P<0.05),IKKα下调(P<0.05).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AT1和LepR棕黄色沉积明显增多、阳性部位分布更加广泛.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中AT1和LepR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模型大鼠呈现典型的证候特征,体重增加,呈腹形肥胖状态,毛色黯淡,纳呆嗜睡,活动度下降,饮食减少,便溏,舌黯红,苔白厚腻.瘦素可作为评价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 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王立燕;徐若男;韩根成;王仁喜;陈国江;肖鹤;侯春梅;沈倍奋;黎燕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在应用化疗或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常合并严重感染,使得近年来败血症的发生逐年增多,败血症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本研究建立成熟的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为探讨败血症中的致病机制提供体实验基础.以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建立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补体C5a、IL-6、TNFα、IFN-γ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和肠系膜淋巴细胞的凋亡,HE染色方法观察胸腺和脾的病理损伤.实验结果显示,70%-80%左右的动物于术后72小时内死亡,在限定的观察时间内只有20%左右动物生存,CLP手术组的动物体重也有明显降低,补体C5a、IL-6、TNFα、IFN-γ等与败血症相关的炎症介质在CLP手术后均表现为显著的上调,CLP术后20小时小鼠胸腺及肠系膜的CD4+淋巴细胞均出现了明显凋亡,胸腺及脾组织也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损伤,研究结果显示了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败血症小鼠模型(CLP),为进一步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提供了必要条件.

  • 线栓法制大鼠脑缺血模型操作和评价的改良

    作者:何斌;张劲松;邵斌霞;程洁;环飞;肖杭;高蓉;鲁翔

    目的 介绍线栓法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寒模型的操作和评价的改良.方法 雄性SD大鼠共120只,随机分成常规组(n=50)、改良组(n=60)和假手术组(n=10),前两组分别用常规线栓法和改良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利用体征指标和红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对所有大鼠进行评价.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造模方法的成功率,同时计算各项体征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率的比较用χ~2或校正χ~2检验.结果 改良法模型成功率为71.67%,明显高于常规法的52.00%(P=0.034);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现有的体征法灵敏度为98.55%,特异度仅为加40.00%,经改良后灵敏度仍为98.55%,而特异度可提高到100.00%(P=0.000).结论 大鼠腩缺血模型经改良后,造模成功率和评价准确性明显提高.

  • 航天员出舱作业人机界面的工效学研究进展

    作者:周前祥;程凌

    目的综述航天员出舱作业人机界面工效学的研究状况.资料来源与选择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及著作.资料引用论文14篇,著作2部.资料综合论述影响航天员舱外作业效能的主要因素,划分了出舱活动的类型,归纳国外在气闸舱、舱外活动工作台或装配架、舱外工作点的设计与舱外航天服等方面涉及的工效学研究状况,并分析采取的解决措施.结论国外在进行舱外作业人机界面工效学评价时,利用了嵌入人体的计算机模型,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我们应着重加以考虑.

  • 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凡凡;周玉枝;高丽;秦雪梅;杜冠华

    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大鼠衰老模型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衰老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具有寿命缩短、学习记忆障碍和免疫力降低等多种衰老特征.该模型是通过给大鼠定时、定量注射一定时间的D-半乳糖溶液,使大鼠产生类自然衰老特征,用于临床前抗衰老药物筛选、药理作用以及衰老机制的研究.但是该模型在模型的建立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实验室在造模剂量、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总结文献报道并结合本实验室的不断探索,概述给予大鼠注射D-半乳糖溶液所致的类自然衰老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的建立、模型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及其研究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衰老机制的研究、抗衰老药物的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 模型评价方法的比较: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与可视化预测检验

    作者:任宇鹏;邓晨辉;王曦培;周田彦;卢炜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实验设计下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ormalised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errors,NPDE)和可视化预测检验(visual predictive check,VPC)对模型的评价效能.本研究通过仿真方法,分别在采血时间相同的单剂量、多剂量给药以及采血时间不同的多剂量给药3种条件下,比较考察NPDE和VPC对正确模型、参数群体典型值偏差或参数个体间变异(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偏差造成的错误模型的评价能力.结果显示,VPC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并且会受到实验设计的影响,采血时间不同的多剂量给药实验设计下,VPC结果已很难辨别并且对模型的辨识能力也明显下降;而NPDE具有相应的统计学检验,其模型评价能力不受实验设计因素的影响.结果提示,临床研究中VPC不适用的数据及模型,NPDE依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 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李长安;胡晓玲;崔红生;王谦;张淑静;单敏敏

    目的:模拟临床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致病特点,运用卵清蛋白(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通过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支气管组织病理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方法32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组、应激组、哮喘组、应激哮喘组。应激组及应激哮喘组每天在不同时间束缚制动1次,第1天2 h,以后每天均比前一天多10 min;哮喘组及应激哮喘组第1天腹腔注射含 OVA、氢氧化铝佐剂的混合液1 mL 致敏。2周后每天雾化吸入1% OVA 20 min 激发,连续14 d。正常组致敏和激发均用生理盐水,且不做束缚刺激。28 d 后观察各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分类、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应激哮喘组大鼠表现为兴趣减退、毛发晦暗无光泽、便溏、饮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激发过程中有抓咬口鼻、体腹部皮肤,呛咳、喷嚏及喉中哮鸣音等表现。与正常组相比,应激哮喘组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 <0.05,P <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翻动次数显著下降(P <0.01);悬吊实验静止时间明显增加(P <0.01);呼气峰流速(PEF)、吸气中期峰流速(FEF 25%~75%)、用力呼气时间(FET)、0.3 s 用力呼气量(FEV0.3)/用力肺活量(FVC)下降(P <0.05,P <0.01,P <0.01),吸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 Ri)、呼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 Re)明显升高(P <0.05,P <0.01);外周血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及嗜酸粒细胞比率均升高(P <0.01);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应激组或哮喘组比较,应激哮喘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哮喘症状及体征、肺功能、支气管组织病理,外周血炎症细胞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 OVA 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成功建立了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符合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可用于情志哮喘的基础研究。

  • 慢性铁过载鼠模型的研究概况

    作者:温晓文;吴迪炯;叶宝东;罗赟飞;吴逢选;周郁鸿

    铁过载是临床常见疾病,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以及对器官组织影响,不少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加以论证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工作中较为常用的3种模型法,包括有注射铁剂法、羰基铁法、基因剔除法.上3种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在实验操作、造模周期、模型稳定及病死率等方面3者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

  • 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制备因素及模型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艳;张方博;刘欣;许海玉;杨洪军

    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uction injury model,CCI)是一种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制备相对简易,即结扎坐骨神经主干而造成轻微压迫损伤,但其损伤程度较难控制,制备所得的模型成功率不高(50%).本文就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的制备、评价方法以及痛敏感区域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使用不同材料制备模型对疼痛敏感度的影响,论述模型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当前模型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此模型的改进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 情绪反应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盛;刘伊娜;杜希扬

    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情绪反应引发疾病并影响其发展的机制尚未清晰.为追本求源,情绪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情绪模型诞生起,就存在造模方法的缺陷,如存在躯体的应激.同时,模型的评价也不尽客观.而寻找其解决方法对于完善模型和扩大模型的应用极为重要.现对常见的情绪反应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情绪反应动物模型的研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学参考.

  • 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相关性分析研究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的早期评价和筛选方法

    作者:王蕾;赵明镜;杨涛;赵一舟;陈慧洋;成文堃;陆梓雯;韩小婉;李彤;王保福

    目的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早期评价和筛选新方法,为药物干预研究的早期随机分组提供依据.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在相同位点,只穿线不结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10天和第60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测;术后第10天和60天,采用小动物超声仪进行心功能检测.分别对不同时间点的心电图病理性Q波与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术后第2天、第10天以及第60天心电图病理性Q波个数与超声心动图EF和FS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若EF<50%,病理性Q波分布于V3~V6、Ⅰ、aVL兼有V1或V2;若EF<30%,除上述导联外,由于镜像效应出现下壁Ⅱ、Ⅲ、aVF中单一或多个导联的病理性Q波.应用第2天ECG病理性Q波进行心肌梗死后心衰动物模型早期筛选的特异性为100.0%,敏感性为95.0%,准确性为96.7%.结论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不同时间点的ECG病理性Q波个数与EF和FS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可用于动物模型的早期评价和筛选.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效果理想,为药理实验的早期评价和随机分组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实验依据.

  • 比例优势模型实现ROC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作者:宇传华;余松林;徐勇勇

    目的探讨比例优势模型在ROC分析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比较比例优势模型与双正态模型等经典方法所计算的ROC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采用灵敏度残差平方和与决定系数两个指标评价参数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在一般情况下,由比例优势模型所得到的ROC曲线指标结果与经典方法很接近;对于有序分类资料和连续型资料,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较好;但由于该模型获得的ROC曲线形状单一,有些情况下该模型的拟合不理想.结论与经典的方法相比,比例优势模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实际应用时应慎重做出选择.

  • 一种新的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的校正拟合指数

    作者:王凯;陈方尧;谭铭;陈平雁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用于评价结构方程模型(SEM)拟合效果的方法一校正拟合指数(CGFI).方法 在已有拟合指数(GFI)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1/(N-1)项校正样本量导致的低估效应,通过自由度与变量个数的比值项对模型的复杂程度进行惩罚,构建了CGFI,表达为:CGFI = 1-[df test/k(k+1)][1-GFI-1/(N-1)].基于预设的SEM,采用Monte Carlo技术模拟产生数据,考虑样本量、参数估计方法、模型误设类型及误设程度四种因素,将所提出的CGFI与其他3种拟合指数(GFI,AGFI,PGFI)进行比较.评价标准基于稳健性和对模型误设的敏感性.结果CGFI较GFI有一定改善效果,受样本量的影响更小,对模型误设更为敏感;GFI和AGFI受样本量的影响较大,在样本量较小时存在一定低估.PGFI对模型误设不敏感,且存在较为严重低估.GLS参数估计方法在模型严重误设时容易得到反常的结果.结论CGFI较GFI有较好的表现,临界值为0.95,可用于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

  • 偏小二乘判别分析在虚寒证、虚热证动物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王成岗;韩冰冰;王媛;王世军

    目的:筛选虚寒证、虚热证动物模型评价指标.方法:采用能量代谢指标及体表特征指标,应用偏小二乘判别分析分别建立虚寒-对照模型、虚热-对照模型,根据变量投影重要度筛选自变量.结果:虚寒-对照模型和虚热-对照模型分别筛选8个和7个评价指标,两模型均有较高的精度.结论:偏小二乘判别分析适用于本研究,指标筛选结果合理,易于解释,且有利于今后虚寒证、虚热证动物模型的规范化评价.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