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 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 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改良半定量唾液腺动态显像分析腮腺功能方法初探
目的:建立改良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方法和腮腺半定量功能指标.材料和方法:对30例正常人和44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30min99mTcO4-动态显像,于第15min时舌下含服维生素C(Vit.C)o.1g,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和自编软件获得腮腺时间-放射性曲线和各功能参数,比较两组各功能指标.结果:74例受检者顺利完成检查.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双侧腮腺第15min摄取指数、相对摄取指数及排泄分数差异明显(P<0.05).结论:改良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省时,其功能指标可直观、客观反映腮腺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方面研究进展
肿瘤组织的构成非常的复杂,包括肿瘤细胞、多种非肿瘤细胞(炎症细胞、纤维母细胞、髓系细胞等)、细胞外基质、脉管系统、各种细胞因子等[1].这些复杂成分在肿瘤组织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动态的、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即肿瘤微环境.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与微环境的稳态有密切的关系.
-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进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内镜、血管内超声、磁共振、多层螺旋CT[1].前两种均为有创检查方法,不易在人群中广泛开展[2].
-
回溯性发射声束形成技术
在实时全立体超声成像中,达到实时体速率所需要的采集速率远远高于实时二维成像中常用的采集速率.这种高采集速率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图像中容易出现所谓"声束集群(beam group)"伪像,而其产生的原因是在高采集速率下采用了静态发射聚焦.为了能够在实时体速率条件下获得可以接受的图像质量,必须让发射聚焦成为动态的.
-
多做平衡运动为雪天出行做好准备
研究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行动速度会显著降低外,其协调能力、静态与动态抗干扰维持平衡的能力、前庭功能等都有显著下降的趋势.老年人平衡能力的降低,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易摔倒的主要原因.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款简单的单腿站姿平衡运动,以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
-
病不同运动养生方法也不同
高血压适于做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这些项目均为动态的等张性运动,可通过全身肌肉的反复收缩,引起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促使血压下降.运动量应为心脏负荷的50%左右为宜,即运动时脉搏保持在110次/分左右.每天一次,每次30~60分钟.
-
捕捉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
75岁的吴阿婆患糖尿病3年多,平时每天服1片长效促胰岛素分泌药,感觉良好,并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空腹大多在5.5~6,0mmol/L,偶尔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但近2周来,随着天气回暖和活动量的增多,经常于下午3~4点感到头晕,有时站立不稳,伴有心慌,休息十余分钟可以缓解.
-
蛋白质组学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提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其直接定位于蛋白质水平,从整体、动态、定量的角度研究基因功能,有助于发现用于早期临床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同时也可应用于寻找新的治疗靶标和进一步揭示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
非洛地平控释片的降血压疗效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随访观察非洛地平控释片(波依定)的降血压疗效和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波依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2例,硝苯地平作对照组,随访治疗3年,治疗前后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临床疗效,治疗中,作常规血压观察.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和硝苯地平组显著下降(P<0.05),昼夜降血压幅度相似;而对照组24 h血压波动较大,夜间降压不显著.波依定降压的谷/峰比值,收缩压为72.3%,舒张压为81.5%.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治疗组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且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有降低的趋势(P<0.05),且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波依定组不良反应较硝苯地平组轻(P<0.01).结论波依定在高血压病治疗中较短效制剂为优,并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和预防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可能.
-
7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肾功能与动态血压分析
目的 研究7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肾功能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的84例老年患者(70~87岁)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GFR<60 ml/(min·1.73 m2)定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同期肾功能正常者比较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1)肾功能不全组(44例)平均收缩压(SBP)>130 mmHg者及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病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脉压(PP)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ADBP)明显低于对照组.(3)患者年龄与SBP、PP、夜间SBP(nSBP)及夜间SBP负荷正相关;血清肌酐(SCr)与PP、低SBP、nSBP正相关,与DBPmax、△DBP负相关,GFR呈对应改变;在控制年龄因素后,SCr与PP、nSBP相关性依然显著.结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PP增大、nSBP增高和DBPmax、△DBP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多的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并存在更为明显的动态血压变化.
-
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解读
超声影像技术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从初期的一维超声成像(A型和M型),随后出现的灰阶二维超声成像(复合成像和实时成像),直至三维超声(静态、动态和实时成像)应用于临床,目前技术日趋成熟.在临床诊断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1~3].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可因各种应激、感染和手术麻醉等导致猝死,其发生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1]).本研究旨在探讨骨折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影响.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 128例60岁及以上老年CHF患者(CHF组),对照组50例为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Ⅰ、Ⅱ(sTNF-RⅠ、sTNF-R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24 h内的全部HRV参数[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5 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24 h内全部5 min节段所有心动周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均方的平均根(rMSSD)和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 CHF组患者HRV参数低于对照组:SDNN分别为(99.8±22.4)和(146.6±43.2)ms、SDANN分别为(85.5±23.6)和(138.7±40.9)ms、SDNNI分别为(41.7±15.8)和(56.9±18.8)ms、rMSSD分别为(23.4±13.0)和(30.0±12.9)ms、pNN50分别为(5.5±3.8)和(12.0±4.7)%;CHF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CHF患者HRV参数与炎性细胞因子浓度间呈负相关(r≥-0.44,P<0.05).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sTNF-R Ⅰ、sTNF-RⅡ和IL-6可能是老年CHF患者HRV下降的原因之一.
-
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硬化、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在以前被认为是机体衰老的正常表现,无需治疗.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病死亡和发生的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1].
-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临床资料,按检查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44例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诊断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的诊断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方面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率高,有助于冠心病早期诊治.
-
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对EB病毒DNA准确定量的影响
目前,血液中EB病毒DNA检测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荧光定量PCR又称实时定量PCR,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全新PCR技术,可以全程、动态、不间断地光学监控被荧光标记的PCR反应,以此来评价被检测标本中的DNA 含量,能反映PCR 扩增动力学变化,实现实时定量检测,具有快速、准确、不易被污染等优点[1-3].
-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
目的 分析临床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分别以动态、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不同检查方式患者疾病阳性检出率差异进行比较,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患者疾病类型检出情况.结果 动态组阳性检出率为77.0%高于常规组60.9%(P<0.05);动态组在短阵室上速、早搏二、三联律及早搏成对方面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者以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高、诊断效果理想.
-
尿液吡啶酚检查与老年人前臂骨密度动态测定
目的了解老年人PYD的检测值以及与前臂骨密度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间隔2年先后两次测定了104位老年人(60~86岁)的前臂BMD,并在第2次检查时检测了尿液PYD值.同时检测了80位正常年轻人(30~40岁)的PYD值,以作为对照、比较.结果男、女老年人的PYD测定值分别为:28.20±11.67、38.17±13.52 nMPYD/mMCr,女性高于男性(P<0.001),男女老年人分别显著高于同性别年轻人的正常值(P<0.001).除女性个别部位(5 mm),有或无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之间,PYD检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YD与前臂骨密度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345~-0.393).在某些部位,男、女老年人的PYD与两年期间的BMD降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同相关性. 结论老年人的骨转换率较青壮年活跃,多数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未表现出高转换率的特点,单独的PYD检测不能够反映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丢失的情况.
-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某种治疗,使病态脊柱达到"稳定、运动、无痛"是对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想治疗模式和结果.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兼具稳定和运动保留的生物力学机制,在限制脊柱的节段性运动获得稳定的同时可保留其部分运动功能.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