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系

    作者:高玉龙;陈丽;李健;徐培璐;赵海娜;霍伟光;张冬艳;王勇贵

    目的: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282例疑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造影检查,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并根据患者有无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组,同时将冠脉斑块细分为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以及非钙化斑块这三种.以心外脂肪体积大小为标准分为观察组(>85mL)与对照组(≤85mL),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螺旋CT造影发现,282例入选者中有156例无冠脉粥样斑块,而其余126例有冠脉粥样斑块者中有30例为钙化斑块,40例为非钙化斑块,56例为混合斑块.冠脉粥样斑块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的患者(P<0.05);同时观察组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外膜脂肪体积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也越高.

  • 关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长晶;杨艳丽

    冠心病(CHD)已成为全球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冠心病各阶段进行干预就构成该病的整体防治.首先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即在疾病的源头进行干预;其次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于已发生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应积极治疗,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继发于心肌缺血/坏死的后果进行干预,重点是对易损的心肌进行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晓燕;耿雪;李爱国;晋群;韩淑芳;张华丽;康玲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进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内镜、血管内超声、磁共振、多层螺旋CT[1].前两种均为有创检查方法,不易在人群中广泛开展[2].

  • 多层螺旋CT评估血脂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变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志国;盖鲁粤;蒋博;汪奇;杨霞;李萍

    目的:以多层螺旋CT观察血脂,尤其是TG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层螺旋CT及血脂化验检查并复查的患者,观察冠状动脉斑块CT图像的变化并分析与血脂尤其是TG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者TG水平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斑块面积增加者[1.42(0.92,1.88) vs.1.63(1.26,2.75) mmol/L,P=0.0443;(2.04 ±0.49)vs.(2.45±0.7)mmol/L,P=0.0091].逐步回归分析斑块面积增加与TG、LDL-C水平正相关(B =-1.7193,P =0.0014;B =-2.4409,P=0.0352).结论:TG与LDL-C均与冠状动脉斑块进展有关,LDL-C影响较TG更为明显,但是在当前强调强化控制LDL-C后,TG逐渐成为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

  • 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季红;李玉明;田军;李学文;姜铁民;孙婧

    目的:观察经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55例,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治疗组(B组)5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且B组较A组降低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脂质斑块、混合斑块明显减小(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变化均不明显(P均>0.05).B组与A组相比,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缩小幅度更明显(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强了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大于80°与夹角近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刘晓蓓;潘存雪;刘文亚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左冠状动脉夹角)以80°为切点时与左冠状动脉夹角近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左冠状动脉夹角≥80°对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所医院1276例行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资料.按左冠状动脉夹角近段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将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史、家族史、腰围/身高、左冠状动脉夹角≥80°纳入方程,按照不同性别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左冠状动脉夹角近段有斑块患者中,左冠状动脉夹角≥8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男性:65.59%vs 54.21%,女性:56.64%vs 29.9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左冠状动脉夹角<80°的患者比较,左冠状动脉夹角≥80°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男性:OR=2.53,95%CI:1.76~3.64,P<0.001;女性:OR=5.33,95%CI:3.27~8.68,P<0.001).结论:左冠状动脉夹角≥80°可作为影响左冠状动脉夹角近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景;张明智;张循;刘家开;罗利

    目的 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 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 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 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 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 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作者:江文艳;李海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早期检测、识别冠心病,对于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的出现,为临床冠心病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1].PAPP-A是一种锌离子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初在妊娠妇女血浆中发现,主要用于评价胎盘功能及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国内外学者对PAPP-A进行广泛的研究,发现PAPP-A还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过程、斑块破裂及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2-3],其血浆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有望成为冠心病诊断、预防及预后评价的生物学标志物[4].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急性心脏事件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桂云;逯建华;刘爱君;吴刚;何婷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斑块破裂大多发生于非钙化的不稳定斑块,是发生急性心脏事件(ACE)的主要原因[1],因而早期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软、硬斑块.目前关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64层螺旋CT成像结果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冠脉内OCT技术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及介入治疗效果中的意义

    作者:李春华;哈玲梅;王晓东

    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通过与超灵敏导管状探测头的结合发展成为基于导管系统的冠状动脉内OCT成像系统,使其成为继冠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phy,CAG)、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之后,能够更为精确地分辨粥样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并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手段[1].

  • 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苏文生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9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强化组采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 TG、TC、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 LDL-C 水平低于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横切面面积、hs-CRP 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横切面面积低于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5%)低于强化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瑞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4例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CTA)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或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以CAG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统计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与CAG比较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轻度狭窄91.8%,中度狭窄87.4%,重度狭窄85.74%,闭塞100%.影响狭窄程度判断主要原因为钙化斑块、屏气不理想及心率波动.结论:CCTA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方法.CCTA检查在较准确的判断狭窄程度的同时还可观察斑块性质,以便尽早进行临床干预,防治心肌梗死的发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冠心病患者ADMA浓度的影响

    作者:赵雷;李淑梅;张吉凤;赵佳怡;张基昌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对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 arginine,ADMA)浓度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冠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睡前服用)、普罗布考治疗组(B组,普罗布考500 mg口服,每日2次)、阿托伐他汀合用低剂量普罗布考治疗组(C组,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服用;普罗布考250 mg,每日2次口服)、阿托伐他汀合用高剂量普罗布考治疗组(D组,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服用;普罗布考500 mg,每日2次口服),共治疗6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检测治疗前后ADMA浓度,比色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管内超声检测治疗前后冠脉粥样斑块负荷.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ADMA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C组与D组较A组与B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血脂水平A、C、D组较B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C组与D组血脂下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LDL-C水平B、C、D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各组治疗前后粥样斑块负荷无显著差异.结论 ADMA是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子,ADMA浓度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起始和病情进展的标志.

  • OCT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估及介入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原野;王智慧;王丽珊;王向荣;李亚琳

    OCT是一种继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后评价血管内病变程度的又一新技术.其原理是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焦技术相结合,利用波长为1 300 nm左右的近红外线光波作为光源,通过分光器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样本光束和参照光束,采用距离相同的参照光束与样本光束反射波相遇后产生的光学相干现象,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得到相应图像,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测量距离,光波强度代表深度,从而获得组织图像.

  • 冠状动脉病变与白细胞介素-6受体及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的相关性

    作者:王晓元;李方江;杜美玲;张文婷;李清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相关性。方法以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其中单支病变120例,双支病变72例,多支病变80例;选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72例,冠状动脉无狭窄5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外周血 IL-6R、ADAMTS-1水平,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 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对照组(P<0.05),且AMI、UA患者血清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 SA(P<0.05);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血清 IL-6R、ADAMT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6R、ADAMTS-1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无关。

  • 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奕男;秦将均;覃群;周晓陆;万象新;孟思;刘明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心肌缺血且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共3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检查,其中155例有冠状动脉狭窄,且伴有不同性质的粥样斑块.分析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狭窄情况、斑块分型和斑块数目.结果:所有冠脉动脉狭窄均为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主要集中在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分别占35.48%和37.42%.硬斑块数目多,占75.43%,其次为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分别占16.19%和8.38%.冠状动脉4支血管粥样斑块均为硬斑块者多(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同时存在者占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混合斑块同时存在者占14.84%,未见单纯混合斑块或软斑块的患者.结论: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主要为轻、中度狭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能准确的判断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斑块35例临床研究

    作者:李绪贵

    目的:探讨益脾肾化瘀汤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服辛伐他汀片,治疗组加服自拟方益脾肾化瘀汤,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证候、血脂、内皮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疗效、血脂变化、内皮功能及炎性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脾肾化瘀汤能够有效的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血脂、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可进一步逆转CAS,稳定CAS斑块,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16层CT成像研究

    作者:杨斌;高炎;陈文辉;俞一歆;张郑炜;童国新;杨建敏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0.05).结论 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和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王蓉蓉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内皮功能失调、炎症反应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痉挛也参与其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的敏感指标,内皮素(ET)反应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功能,其升高是内皮受损的重要表现,两者可预测AM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1].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是心肌特异性酶,升高程度反映心肌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据报道称,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影响斑块稳定性及防止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对AMI患者血hs-CRP、ET-1、CK-MB的作用,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生庚;曾小庆;鄢爱梅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有关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总称,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而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ACS主要的原因之一[1].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炎症标志物,与斑块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RP水平与ACS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