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毓麟助孕方对小鼠子宫容受性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郑瑞君;崔琳;周晓玲;李璐凯;高倩倩;丁玉;位路其

    目的:探索毓麟助孕方对性成熟雌性小鼠子宫容受性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SPF 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毓麟助孕方+ HMG + HCG 组)和对照组(HMG + HCG 组)。实验组以毓麟助孕方连续灌胃10 d,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0 d。24 h 后两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尿促性素(HMG),48 h 后两组同时腹腔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次日10时处死,HE 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 S - P 法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子宫内膜腺体面积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实验组 ER、PR 在子宫内膜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中药复方毓麟助孕方可以促进内膜腺体的增长,提高子宫内膜 ER、PR 的含量,有利于胚泡种植。

  • 电针经甲状腺调节治疗乳腺增生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郭新荣;李宇峰;张姗姗;张迦琅;刘秦浪;程经纬;马晓军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调节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MGH)中的作用,为电针治疗MGH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正常治疗组、电针甲切治疗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余组均复制MGH模型.于模型复制成功后第1天,对电针甲切治疗组进行甲状腺摘除术干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仅暴露甲状腺,但不进行切除.造模成功后第4天,对电针正常治疗组、电针甲切治疗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大鼠行电针治疗,余组大鼠不进行电针治疗,捉拿、常规消毒、固定均同上述治疗组.甲组穴为双侧“天宗”“肝俞”“足三里”;乙组穴为双侧“屋翳”“合谷”“膻中”,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同侧“天宗”和“肝俞”穴、同侧“屋翳”和“合谷”穴连接电针仪,每次治疗时共用电针2组,连续波,2 Hz,1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干预后测量各组大鼠乳头高度及直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及蛋白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乳头高度和直径均明显增加(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正常治疗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乳头高度和直径均明显减小(均P<0.01),电针甲切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有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2含量升高、P含量下降(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正常治疗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血清E2均显著下调、血清P含量均显著上调(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甲切治疗组E2、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乳腺组织中ERα含量及蛋白表达升高、PR含量及蛋白表达下降(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正常治疗组、电针假手术治疗组ERα含量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R含量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甲切治疗组ER α、PR含量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电针治疗MGH的疗效途径可能与甲状腺功能调节关系密切.

  • 电针肋间神经干预大鼠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新荣;张晶晶;马晓军;马小卫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的发挥与肋间神经调节途径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组(C组)和肋间神经切断后干预组(D组),A、B组各12只,C、D组各13只.B、C、D组均制备乳腺增生模型,造模成功后,手术将D组大鼠左侧第7肋间神经切断.C、D组选背组穴:"天宗""肝俞""肾俞";胸组穴:"屋翳""合谷""膻中",进行电针干预,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选用,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干预20次.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乳头高度和直径、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乳头高度和直径:干预后,与B组比较,C组乳头高度和直径明显较小(均P<0.05);与C组左侧乳头比较,D组左侧乳头高度和直径较大(均P<0.05).(2)血清E2、P:干预后,与B组比较,C、D组血清E2、E2/P含量下调,P含量上调(均P<0.05);与C组比较,D组血清E2、E2/P含量上调,P含量下调(均P<0.05).(3)乳腺组织中ERα、PR:与B组比较,C组ERα含量下调、PR含量上调(均P<0.05);与C组比较,D组ERα含量上调、PR含量下调(均P<0.05).结论:电针干预乳腺增生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肋间神经通路具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E2、P含量及乳腺组织中ERα、PR蛋白含量实现的.

  •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曾红艳;曹永政;彭格红;陶文鸿;唐文台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乳腺癌术前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 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测定ER、PR、C-erbB-2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三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乳腺癌三因子的表达与肿块直径无关(P>0.05).②有毛刺征的肿块比边缘光整的肿块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P<0.01).③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表达率高(P<0.05),ER阳性表达率低(P<0.01).④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越丰富,C-erBb-2阳性表达率越高(P<0.01).结论 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毛刺征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更适合内分泌治疗;血流丰富、有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表达率高,预示肿块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 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熙昀;谢芳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对162例乳腺癌病例进行调查分析,采用Cox回归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恰当的激素治疗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而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则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乳腺癌激素治疗的不恰当对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有促进作用,在临床治疗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 P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研究

    作者:尤俊岭

    目的 探讨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存档蜡块作厚度为4 μm的连续切片,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R.结果 高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100%(10/10);中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20%(2/10);低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10%(1/10).结论 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 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思维;丁炎;吴鹏西;周锋盛;蒋骁;陈俊;朱巧英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患者239例,均为单发病灶.患者年龄22 ~ 84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行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术后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的毛刺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肿块形态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是ER阳性表达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直径>2cm是HER-2、Ki67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为早增强、晚消退是HER-2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其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了可能.

  • β-Catenin、Bcl-2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刘书哲;汪会玲;梁化印;杨永滨;缪淑娟

    目的探讨β-Catenin、Bcl-2与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了10例正常乳腺组织、40例癌前病变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β-Catenin、Bcl-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Bcl-2、β-Catenin在正常乳腺组织、癌前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而β-Caten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Bcl-2、β-Catenin在癌前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Bcl-2与β-Catenin基因改变在乳腺组织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Bcl-2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有关.

  • 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中表达比较及意义

    作者:杨旭红;张丽荣;王瑛坚;于天华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比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技术对59例子宫内膜癌和61例宫颈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回顾分析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子宫内膜癌中ER和PR在的阳性表达率和子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阳性表达都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组织学分级越高,它的激素阳性表达率越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癌的肌层浸润、内膜外转移灶等都影响ER、PR的表达,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孕激素ER、PR水平的病理表达是可以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指标,对指导内分泌治疗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联合检测CA125和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作者:钟倩;卢雅苹;李冬梅;魏继红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与手术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3例,术前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A125,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测ER、PR.结果单一检测CA125,CA125阳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单一检测ER、PR,ER的阴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PR阴性率与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都有关(P<0.05);联合三项在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明显高于三项单独检测值(P<0.05),三项均阳性(CA125值阳性、ER和PR阴性)时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为中低分化,手术分期中浸润深肌层或附件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结论联合检测三项在判断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优于单一检测.

  •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在乳腺癌分子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郭红艳;高涵;吴琦;孙晓杰;刘秀财;赵立群

    目的 研究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SGK)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检测SGK3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真核表达载体SGK3-pEGFP-N1瞬时转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细胞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GK3过表达对细胞周期、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利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SGK3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GK3过表达可促进MDA-MB-231细胞迁移(P<0.05)、抑制细胞凋亡(P<0.01),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SGK3在不同TNM分级、同一分级不同淋巴结转移及孕激素受体(PR)+和PR-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SGK3过表达对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影响,且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但其在乳腺癌分子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尚需确定.

  • 老年乳腺癌病理学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高紫闻;陈国栋;张颖超;徐景伟

    目的:分析老年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150例年龄≥60岁的女性乳腺癌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P53、Bcl2、E-Cadherin、EGFR、CK5/6、CK14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各病理学指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肿瘤大小分期为T1、T2的患者所占比例为92.67%;临床分期在Ⅰ、Ⅱ期的占77.33%;浸润性导管癌占86.67%;(2)ER、PR、HER-2、Ki-67、P53、Bcl-2、E-Cadherin、EGFR、CK5/6、CK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67%、62.67%、18.00%、96.67%、43.33%、62.00%、95.33%、4.67%、8.67%、4.00%;(3)PR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TNM分期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12);HER-2及P53的表达在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4);Bcl-2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16)。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表达率高,HER-2阳性表达率低,提示老年乳腺癌具有较好的预后;Bcl-2可以作为老年乳腺癌的良性预后指标;而Bcl-2与P53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与TNM分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提示二者在老年乳腺癌的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 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宫内膜中孕激素受体射频治疗前后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崔丽;董云

    目的 射频治疗无排卵性功血前后观察内膜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孕激素受体(PR)变化,循证射频热凝固治疗功血的机制.方法 56例无排卵功血患者射频治疗前后3个月诊刮.取其内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R水平.结果 ①PR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样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依次升高.②射频治疗3个月后子宫内膜间质坏死,肉芽组织增生修复坏死区域,部分腺体腺腔塌陷、闭塞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①PR在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中发生效应,这提示可能通过子宫内膜局部调节因子影响子宫内膜的出血过程.②射频治疗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凝固后的内膜为肉芽组织替代,不再发生周期性脱落,PR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是射频治疗功血的机制.

  • 绝经前后T1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作者:李南林;张震;王岭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 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以及相关因子中存在的差异.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HE法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者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无明显差异,但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浸润导管癌的百分比为84.7%,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浸润导管癌百分比为62.2%,经x2检验,P<0.01.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3%和25.5%,经x2检验,P<0.01.两组ER和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比例经x2检验,P<0.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及数目、ER、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上有显著性差异.对于T1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应行癌肿切除伴Ⅰ、Ⅱ级淋巴结清扫.

  • PR、PR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冯文;盛修贵

    目的:评价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孕激素受体B(Prigesterone receptor B,PRB)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以了解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方法:将子宫内膜癌标本41例,异常子宫内膜增生32例及正常子宫内膜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PR和PR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异常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别用SPSS11.0软件包分别进行χ2检验. 结果:在正常、异常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中,PR、PRB阳性表达率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子宫内膜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常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异常增生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PR和PRB的阳性表达率大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PR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降低、临床分期的增高而降低(P<0.05);PRB则无此变化. 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与PR亚型(PRA和PRB)失调有关,并进一步推测这种比例失调可能是内膜癌早期发病原因.PR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一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有关,而与病人年龄、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提示PR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演进发展、预后因素相关,并可协助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 奥美昔芬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ER、PR和VEGF阳性率的影响

    作者:张伟;曹学智;杜就旧

    目的 研究奥美昔芬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围绝经期DU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左炔诺孕酮,观察组给予奥美昔芬.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子宫内膜ER、PR和VEGF的阳性率.记录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跟踪随访6个月后患者DUB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ER和PR阳性率均降低,而VEGF阳性率升高,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为(34.48%对55.37%),(25.12%对42.84%),(78.31%对63.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PB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为[(5.76±-0.89)对(7.14±1.10)] mm,(74对97)分,(121.17对91.22)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表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20.0%对6.7%),且对照组复发患者ER和PR阳性率高于观察组复发患者(67.18%对35.59%)和(69.33%对37.24%),VEGF阳性率低于观察组(35.26%对62.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13.33%对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昔芬治疗围绝经期DUB的效果优于左炔诺孕酮,可降低ER和PR阳性率,升高VEGF阳性率.

  • 米非司酮下调不全流产患者蜕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

    作者:诸葛听;李斌;黄紫蓉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2009年1至9月自愿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妇女,随机分为4组:A、B、C组术前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 400 mg (100 mg,bid×7d)、700 mg (50mg,bid×7d)、350 mg (25 mg,bid×7d),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5例.除D组直接行清宫术,其他组于停药后行清宫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半定量测定残留物中β-hCG及ER、PR水平.结果 4组β-hCG在绒毛滋养叶细胞胞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蜕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秩和检验(修正α=0.05):E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其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β-hCG的表达影响不明显.对蜕膜细胞中的ER、PR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不全流产的作用机制之一.1 400 mg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

  • ER、PR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陈丽平;刘曼华;乔海风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标本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肌病灶周边组织、正常肌层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腺上皮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0%.均低于其在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97.5%、95%(P<0.05).而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57.5%、60%(P<0.05);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52.5%,均高于正常肌层组织的表达率25%、27.5%(P<0.05),而低于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82.5%、80%(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ER、PR有关: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高水平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 乳腺癌超声特征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剑琼;孙国平;王露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表现与ER、PR和C-erbB-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97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病理切片ER、PR、C-erb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乳腺癌肿块的大小与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癌肿块边缘、血流信号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与ER、PR、C-erbB-2的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表现与ER、PR、C-erbB-2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结合分析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 补胞汤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作者:陈志梅;马大正;雷丽红;孙云;王新颜

    目的:观察补胞汤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妊娠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模型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注射米非司酮建立胚泡着床障碍小鼠模型.从Pd1(妊娠第1日) 至Pd7,中药组每日给予补胞汤中药灌胃1 mL(0.4g生药/mL),假模型组和模型组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Pd4 上午7-8时,模型组和中药组皮下注射米非司酮注射液0.1 mL(浓度为0.8 mg/mL)1次,制成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假模型组注射等量丙二醇.Pd5 上午9:30-10:00每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取全子宫,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情况,免疫组化采用SP 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PR、ER的含量.于Pd7 计数各组小鼠着床胚泡数.结果:模型组子宫内膜表面未见明显的胞饮突发育,表现为增生早期的子宫内膜变化,中药组可见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发育形态明显超前于模型组,接近假模型组;模型组ER、PR表达水平(0.103±0.098,0.113±0.032)显著低于假模型组(0.161±0.091,0.162±0.054)(P <0.05),中药组ER、PR表达水平(0.153±0.101,0.147±0.067)显著高于模型组(0.103±0.098,0.113±0.032)(P<0.05);模型组胚泡着床数(6.5±1.29)显著低于假模型组(15.3±1.37)(P<0.001),中药组胚泡着床数(13.8±1.5)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补胞汤方中药能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并显著提高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以促进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进而终提高胚泡着床率.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