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作者:赖铭裕;陶霖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检测病例胃黏膜上皮组织中Hp感染(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及不典型增生的情况.结果473例胃黏膜上皮组织中,Hp阳性322例(68.1%),不典型增生49例(10.3%).在Hp感染组中,不典型增生37例(11.5%),非感染组中则为12例(7.9%),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在HP感染组中,不典型增生的程度随着Hp感染分级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且有随之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 3种幽门螺杆菌染色方法的比较

    作者:杨江辉;余琦;刘成龙;周会芹;罗焕超;王炎

    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消化道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临床为明确诊断常需要做HP检测.目前常用的方法有W-S银染色和Giemsa染色,但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亚甲蓝染色比这两种染色操作简便、染色时间短,结果稳定可靠,更具实用性.

  • 真菌性角膜溃疡实验室诊断2种方法对比观察

    作者:路西林;刘建辉;薛会敏;杨建峰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临床确诊困难,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是不够的,只有在病变角膜处找出真菌才能确诊[1].为寻找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又准确又快速的方法,我们对2006年9月-200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所有角膜溃疡患者进行眼角膜刮片染色检查和真菌培养,现将2种方法结果比较如下.

  • 203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作者:李建华;龙华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检测方法及HP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刘宾等提供的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和Giemsa染色的HP形态学病理诊断方法,对203例上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其胃粘膜进行组织形态观察.结果:改良胃镜下HP的可视化诊断阳性率为96.55%,Giemsa染色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5.07%,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47%.HP感染胃粘膜有特征性组织形态改变.结论: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及Giemsa染色HP形态学病理诊断相结合运用于胃、十二脂肠疾病的HP检测,适合普通基层医院采用.HP感染胃粘膜有特征性组织形态改变.

  • 唐山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析及诊断

    作者:刘素媛;张岸平;单秀水;岳丽

    目的 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变化及实验室诊断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分析2008~2012年5年间在唐山市眼科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530份,统计其涂片Giemsa染色细胞学检查及真菌培养阳性率,应用卡方检验和百分比统计方法,将这些资料与1999~2003年的材料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发病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 在530份标本中涂片Giemsa染色细胞学检查发现真菌菌丝233例,阳性率43.97%,真菌培养阳性296例,阳性率55.84%.且发病季节多集中于9~12月份,占60.6%.2008~2012年镰孢菌属、无孢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菌属分别是前四位的致病菌属,各占:67.24%,19.26%,7.43%和5.07%.结论 近十年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增加趋势;涂片染色法是快速诊断可疑真菌性角膜炎的首选方法;镰孢菌属是我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属,占67.24%;无孢菌属和曲霉菌属呈上升趋势,链格孢菌属呈下降趋势.

  • 卡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的实验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作者:屈英晓

    目的:建立卡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寻找到适合的实验诊断方法,并了解丹参酮对PCP的治疗效果.方法:把SD大鼠随机分为3组(2组实验组,1组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地塞米松免(或地塞米松+丹参酮)皮下注射诱导实验组大鼠感染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arinii),8周后处死动物,收集肺组织,采用镜检法和PCR对大鼠肺组织进行检测.结果:采用Giemsa镜检法可在肺组织查见P.carinii滋养体或包囊,阳性率为70% PCR法实验组大鼠的肺组织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85%.注射丹参酮可以缓解PCP症状,降低P.earinii检出阳性率结论:地塞米松可成功诱导PCP模型,丹参酮可缓解PCP相关症状,相比镜检法,PCR对PCP的诊断敏感性很高,特异性较好,能够用于PCP早期诊断.

  • 诱导痰涂片Giemsa染色中时间与浓度关系

    作者:魏为利;邱忠民;吕寒静;杨忠民;洪光朝;刘瑞麟

    目的探讨诱导痰涂片Giemsa染色中达到相同中染效果时,染色原液浓度与染色时间的关系,比较4%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留取诱导痰与自然痰方法的成功率.方法52例呼吸道疾病患者间隔4~5 h先后留取自然痰和诱导痰,将41份诱导痰标本涂片随机分为6组,分别以6种不同浓度Giemsa稀释液进行染色,每组内3张痰涂片,以不同时间相同浓度的1 ml配制的Giemsa染色液进行染色,直至摸索出显微镜下所见中染痰涂片,记录6组中染痰涂片的染色时间与染色液浓度并对之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结果留取合格自然痰的成功率为71.15%,4%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留取诱导痰的成功率为94.23%,诱导痰较自然痰留取的成功率高(P<0.01).点图显示诱导痰涂片Giemsa染色达到中染效果时染色液的浓度(Y)与染色时间(X)呈指数相关,通过曲线配合得到回归方程y=e0.377159-0.208186X,曲线的拟合度良好(R=0.999).结论4%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留取的成功率较高,诱导痰涂片达到中染时Gemsa染色液的浓度与染色时间呈指数曲线关系,曲线的拟合度良好,应用4%高渗盐水诱导痰方法和Giemsa染色液的时间-浓度曲线染色可以指导临床实践.

  • 肺炎衣原体的体外传代培养

    作者:杨彤;张玉玲;吴乃宝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在体外连续扩增的方法.方法 通过Cpn感染HEp-2细胞,采用高低速反复离心纯化的方法,并经Giemsa染色及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肺炎衣原体的DNA.结果 Cpn感染HEp-2细胞可见包涵体形成,Cpn连续传三代后,应用Cpn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测扩增,结果均可见437 bp特异性扩增阳性带.结论 Cpn能有效地在体外连续扩增.

  • 幽门螺杆菌感染5种检测方法的评价

    作者:何亚龙;张尤历;魏金文

    自1983年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目前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2].

  • 皮下注射与口服地塞米松诱发Balb/c小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比较研究

    作者:胡晓彤;潘智华

    目的:比较皮下注射和口服地塞米松建立Balb/c小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模型的差异,探索2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皮下注射组(注射组)、地塞米松口服组(口服组)和对照组。注射组采用每3天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次(0.5 mg/次,共16次)的方法诱发PCP;口服组经口灌服1 mg/L的地塞米松溶液1 ml,持续6周;对照1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2组不给任何药物。结果注射组无死亡小鼠,51天后卡氏肺孢子虫(PC)总感染率为90%(27/30);口服组2只小鼠死亡,63天后PC总感染率为67%(2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检出PC包囊。结论皮下注射和口服地塞米松方法均可成功建立Balb/c小鼠PCP动物模型。皮下注射方法与口服方法比较,具有感染率高、死亡率低、诱导时间短的优点。

  • 人体组织切片的Giemsa染色法诊断输入性疟疾

    作者:江洁清;沈忆文;詹成

    疟疾可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来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阳性是实验室确诊疟疾的关键.利用人体组织切片查见疟原虫,取代血涂片镜检确诊疟疾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在法医病理鉴定中遇到1例,对组织切片进行了Giemsa染色,并尝试摸索适宜的染色条件,清楚地显示了疟原虫在脑、肝脏组织深部血管内的形态及发育状况,现报道如下.

  • PCR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研究

    作者:陈盛霞;姜旭淦;徐会娟;帅连云;仇锦波;唐学恒

    目的探讨PCR技术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应用价值.方法 SD大鼠和Wistar大鼠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诱导产生卡氏肺孢子虫;8 week后,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PCR技术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并与Giemsa染色法比较.结果实验组两种大鼠肺组织卡氏肺孢子虫DNA阳性率分别为96.43%和100%,BALF阳性率亦分别为96.43%和100%,它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ALF的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Giemsa病原染色法,肺组织的两种方法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CR是一种检出率较高的方法,可作为早期诊断PCP的常规方法,特别适用于BALF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

  •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盛霞;陈家旭;徐会娟;马和祥;帅连云;仇锦波;唐学恒

    目的比较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模型的差异.方法选用SD大鼠和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抑制诱导建立动物模型;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别制成肺印片和BALF涂片,作Giemsa染色,镜检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结果共收集实验组SD大鼠和Wistar大鼠的肺组织及BALF标本各28份,经Giemsa染色后,在肺印片中查见Pneumocystis carinii(Pc)虫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9.29%和10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ALF阳性率分别为60.71%和78.57%,两者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同种大鼠的肺印片与BALF涂片,其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肺印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BALF涂片.同种大鼠不同肺叶的肺印片,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D大鼠与Wistar大鼠作为PCP模型动物无明显差别.

  • 安氏隐孢子虫在HCT-8和AGS细胞中增殖效果的研究

    作者:逯兆喜;吴亮;姜旭淦;沈玉娟;傅行礼;涂国华;李礼;陈盛霞;曹建平

    目的 比较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在人结肠腺癌(human ileocecal adenocarcinoma,HCT-8)细胞和人胃腺癌(human stomach adenocarcinoma,AGS)细胞中的增殖.方法 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HCT-8细胞和AGS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待细胞生长融合至60%~70%时,加入2.5 × 105个安氏隐孢子虫卵囊,培养至24 h和48 h,以Giemsa染色法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虫体在细胞中的增殖.结果 Giemsa染色法观察24 h和48 h HCT-8细胞中虫体数量均高于AGS细胞(P<0.05).Real-time PCR技术测得24 h和48 h HCT-8细胞中安氏隐孢子虫卵囊COWP基因拷贝数均高于AGS细胞(P<0.05).结论 与AGS细胞相比,以HCT-8细胞作为体外感染模型更利于安氏隐孢子虫的增殖.

  • Giemsa染色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江;谢勇;吕农华;祝金泉;张昆和;黄德强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检测已成为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必备检查项目.通过胃镜或其它途径从胃黏膜取材.包埋、切片、染色、镜检,进行组织学和Hp检测,对有经验者来说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之一,并且可同时观察胃黏膜组织学变化.

  • 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贲门和胃窦粘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张延瑞;高珊珊;刘刚;安继业;李吉林;焦新英;王立东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贲门与胃窦部粘膜感染及与贲门和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184例,分别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粘膜活检组织中Hp感染和ELISA法检测血中Hp抗体.结果:Giemsa染色结果表明贲门Hp感染率明显低于胃窦部(34%vs62%).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为65%,与组织中Hp感染率较为一致,慢性浅表性贲门炎组织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贲门上皮(62%vs 13%),胃窦部与上述结果相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0例食管粘膜上皮为间变的患者,贲门Hp均为阴性.结论:结果提示,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Hp感染率很高,并与贲门和胃窦慢性炎症有关,贲门部Hp感染可能对食管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作者:高珊珊;范宗民;庄则豪;王宁博;常志伟;易会兴;郭花芹;王立东

    目的:比较乙醇中性红法、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的价值.方法: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148例,取胃窦活检粘膜行乙醇中性红染色、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另留取血清行ELISA法检测Hp-IgG.结果:乙醇中性红法、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的Hp检出率分别为48.6%、63.5%,62.8%,以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同时阳性为Hp诊断标准,乙醇中性红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03%和88.14%,ELISA法分别为100%和91.53%,改良Giemsa法分别为100%和93.22%.乙醇中性红法检出Hp结果与标准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8,P<0.01),ELISA法与改良Giemsa法与标准结果间检出结果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Giemsa法和ELISA法是适合食管癌高发区人群Hp检测的理想方法.

  • 胃组织HE染色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作者:李惠珍;袁福业;候晓华

    目的:评价胃组织常规HE染色在诊断HP中的作用.方法:胃镜下钳取的 262例胃粘膜组织活检标本,分别进行Giemsa染色和HE染色,以Giemsa染色+尿素酶实验作为标准,比较分析HE染色作为观察HP感染诊断的可能性.结果:HE染色显示了95%的诊断准确率和96%的敏感性.结论:HE染色是观察HP的一种价廉、可靠的方法,但特异性尚不如Giems a染色.

  • HE和Giemsa染色在结膜刮片检测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比较

    作者:林健贤;张平;李永平;郑健樑;钟秀风;张文忻;聂莉;张波

    目的:通过HE和Giemsa对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效果比较,寻找佳染色方法.方法:对春季结膜炎20例病人进行结膜刮片,并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后用光学普通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Giemsa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比HE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清晰.结论:实验表明,检测嗜酸粒细胞,采用Giemsa染色,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 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施春梅;张法灿;陈燕;韦海明;韦惠平;方萍;王少英;梁荣新;钟秀芬

    目的 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照(14C-UBT)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消化道幽门螺杆菌(Hp)状况,同时在口腔溃疡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区采集标本进行Hp病理检测,探讨Hp感染状态与ROU的关系.方法 ROU患者30例,正常成人组30例,两组均采用14C-UBT分别于服药后5、25 min检测呼出气体中14C的放射性活性以了解Hp感染状态,同时ROU组在口腔溃疡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区钳取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和Giemsa染色检测Hp.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后5 min的14C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3.3%(16/30)、60.0%(18/30).25 min后阳性率分别为26.7%(8/30)、33.3%(10/30),两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理切片Giemsa染色未发现典型的幽门螺杆菌.结论 从上述检测结果分析,幽门螺杆菌和ROU的发病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