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40 μg/mL MNNG造模)、模型2组(60μg/mL MNNG造模)、穴注1组(40 μg/mL MNNG造模+穴注)与穴注2组(60μg/mL MNNG造模+穴注).穴注组均于造模第1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造模第31周耐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及胃粘膜血流的改变.结果:随造模浓度的增加,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下降,胃粘膜损伤加重,二者呈负相关;同时胃粘膜肠化及异增程度加重(P均<0.05).穴注组可明显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减轻胃粘膜损伤(P<0.05).结论:局部血流量减少是胃粘膜损伤与萎缩发生、进展至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穴注法可能通过改善胃粘膜血供、促进组织修复而防治CAG.
-
中药胃粘膜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胃溃疡、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在药物治疗方面,尽管西药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抑菌剂等有肯定疗效,但中药在该领域的应用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动物实验,确定中药的药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使中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药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
-
血浆粘度与胃粘膜血流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粘度对胃粘膜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心血管、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病人胃粘膜血流(GMBF),同时检测病人血流变学各指标.结果老年人GMBF明显低于年轻人(P<0.01),老年人血浆粘度(BV)比年轻人高(P<0.05),且与胃粘膜血流呈负相关.结论血浆粘度直接影响胃微循环灌注,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这可间接影响胃粘膜的修复和愈合,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血浆粘度不容忽视,它是引起老年人胃粘膜血流下降的原因之一.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及胃粘膜血流关系的研究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胃粘膜血流(GMBF)的影响,我们对80例已诊断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用彩色多普勒测量胃粘膜血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浅谈消化性溃疡(PU)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具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估计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其发病原因系患者对胃十二指肠教膜有损伤作用的攻击因子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前者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某些药物、胆酸、溶血卵磷脂、烟酒等的作用;后者主要为胃粘膜血流、碳酸氢盐的分泌、粘膜屏障、前列腺素、非蛋白琉基、生长因子和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等自体因素的改变.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预防复发.
-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二氧化碳气腹中胃粘膜pH值的影响
众所周知,CO2气腹对机体造成诸多影响.据报道COz气腹可使胃粘膜血流减少[1]、粘膜损害.
-
针灸对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集粹
胃粘膜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证.目前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机体胃粘膜防御功能削弱和损伤因素作用相对增强,即正常攻防机制失衡密切相关.近年来,针对其发生机制,针灸在该领域的防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现状作一综述.
-
胃粘膜微血流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胃粘膜血流的分布与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胃、十二指肠有病变的患者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内镜对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变处的粘膜血流值均偏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处的血流高于贲门溃疡处,高位糜烂的血流低于胃窦糜烂处,胃癌的血流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论经内镜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的胃、十二指肠病变处的血流数值提示,粘膜下血流的减少是这些病变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高位的糜烂、溃疡的发病因素中粘膜下血供减少比胃酸更为重要.因此对高位病变的治疗应重视对胃粘膜血供的调节.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胃肠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胃肠道是唯一一个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的系统,正是在这种复杂而精细的调控下,使得胃肠道能正常进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活动,以完成其生理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人类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发现的第一个活性多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感觉神经末梢和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本文就CGRP对胃肠的作用做一综述.
-
西沙比利对大鼠胃粘膜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文研究了西沙比利对大鼠胃粘膜血流的影响,并进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西沙比利0.5mg/kg组,1mg/kg组和2mg/kg组,采用中性红分泌法和grees-reactin方法检测胃粘膜血流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西沙比利1mg/kg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为(0.7±0.13mL/min),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45±0.18mL/min)和西沙比利0.5mg/kg组(0.4±0.24mL/min)(P<0.50),且西沙比利1mg/kg组胃粘膜一氧化氮含量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3.32±7.40μmol/L/mg vs16.93±3.87μmol/l/mg)和西沙比利0.5mg/kg组(16.76±1.06μmol/L/mg)(P<0.05).西沙比利2mg/kg组胃粘膜血流量为(0.3±0.17mL/min),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45±0.18mL/min)(P<0.05),其一氧化氮含量(4.35±1.52μmol/L/mg)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西沙比利通过影响胃粘膜内一氧化氮含量从而改变胃粘膜血流,西沙比利1mg/kg对大鼠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
丹酚酸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期胃粘膜血流量及再灌注期胃粘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酚酸A(Sal.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胃粘膜缺血期血流及再灌注期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复制缺血 再灌注模型,用组织反射光谱法检测胃粘膜表面区域血液量(Δer)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F)的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胃粘膜丙二醛(MDA)含量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Sal.A I(1 mg/Kg)组显著减少缺血期大鼠Δer和F下降程度(P<0.05),再灌注期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al.A I(1 mg/Kg)组相比,Sal.A II(10 mg/Kg)组显著减少缺血期大鼠胃粘膜Δer和F下降程度(P<0.01)再灌注期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丹酚酸A能改善缺血期大鼠胃粘膜血流并且降低再灌注时胃粘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和提高抗氧化的活性,减轻胃粘膜的再灌注损伤.
-
胃粘膜损害与胃粘膜血流
近年来,关于胃粘膜损害与胃粘膜血流(Gastric mucosal b lood flow, GMBF)之间的关系文献较多,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胃粘膜损害时胃粘膜血流的改变及其机理.(2)根据胃粘膜损害时胃粘膜血流改变的机制进一步探讨对胃粘膜的保护.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变化与胃癌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血流(GMBF)变化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慢性萎缩性胃炎时GMBF的改变;2.GMBF的影响因素;3.GMBF改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影响.一、胃粘膜血流测定方法GMBF的测定方法很多,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主动脉墨汁灌注法、氨基吡啉清除法、同位素标记微球法、中性红清除法等,它们只能测定总的GMBF状况,不能对GMBF进行连续测定,其中后三种与胃酸的主动分泌有关,在缺乏胃酸主动分泌时测量结果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