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凌志恒;宫坚;潘峻;范顺武

    目的通过15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介绍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协助诊断,并行局部封闭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15例均经保守局部封闭治疗,11例缓解,另4例疗效不佳改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减压,1例神经束切断,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对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具有一定帮助,而保守局部封闭治疗多数有效,疗效不明显者可行手术治疗。

  • 脊柱外科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与临床研究

    作者:蒋国强;欧阳甲;陆建猛;王如林;卢斌;韦勇力;俞武良;曹杰波;徐齐芳

    脊柱外科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测方法有:①术中唤醒试验;②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监护;③运动诱发电位监测.(moter evoded potedntial,MEP)监护.CSEP监测,近几年在脊柱手术中应用逐渐增多,尽管有许多局限性,但由于操作简单,容易记录、重要性好,不影响手术视野,不需禁用肌松药等优点,在脊柱手术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院自2004年7月至2005年11月,有选择性对部分重大疑难脊柱手术行术中CSEP监护,大大减少了脊柱外科手术中脊髓损伤的机会,增加手术安全性,并具有法医学上的潜在价值.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监护中的应用

    作者:胡红玲;程伟进;兰树华

    伤及时发出预警,可有效降低手术后肢体瘫痪等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中的监护作用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朱鑫

    脊柱疾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术者关注的问题是保证患者脊髓功能可保持良好完整性,防止器械、个人操作导致受术者脊髓、 神经遭受损伤[1],甚至术后出现瘫痪, 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等问题. 因此,对患者行脊柱手术时,保证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极为重要.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行脊柱手术时,实施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的作用及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 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雷;裴福兴;唐康来;许建中;李起鸿

    目的分析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分别于术后 1、4、7、14、21d处死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用行为学评分及电生理检查大鼠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损伤组术后1 d 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术后14 d达高峰,为(263.72±16.39)个,以后下降.损伤组各时相点的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牵张性脊髓损伤后GFAP的大量表达对脊髓的再生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改善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预后的评价

    作者:刘峰;魏开斌;范新成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后出现信号改善(潜伏期缩短,或/和波幅增高)与临床症状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CSM患者,行术前、术中及术后CSEP监护并记录CSEP值,根据脊髓监护手术前后CSEP是否改善分为两组:波形改善组(A组),表现为波幅升高(>50%),或(和)潜伏期缩短(<5%);波形无改善组(B组).于颈椎手术术前、术后1周和6个月分别行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评价神经功能,观察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58例患者中36例(62.1%) CSEP出现改善;A组JOA评分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8.42±1.06,14.71±1.31,15.43±1.26;B组分别为8.61±1.13,11.92±1.15,15.21±1.23.术后1周A组恢复高于B组(P<0.05),6个月后JOA评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CSM患者减压术后CSEP多出现波形改善,术后CSEP波形出现改善者,术后早期临床症状恢复较快.

  • 127例脊柱侧凸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特点的分析

    作者:何杰民;唐勇;刘尚礼;沈慧勇

    目的:回顾分析127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特点.方法:127例脊柱侧凸手术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电刺激胫后神经,颅顶正中脑皮质足区放置表面记录电极.以基准线为判断基础,当波幅下降超过50%以上为阳性.结果:在127例监测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且与临床相符3例.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是目前首选的监测方法,再组合皮层下诱发电位监测,可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功能的评价

    作者:刘峰;张佐伦;崔新刚;秦德安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jca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山y,CSM)中脊髓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患者行术前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JOA评分将病人分为轻重A、B两组,分析两组CSEE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38例(82.6%)患者CSEP异常;A组21例,B组25例,两组病人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SM患者的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与JOA评分无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尚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评价CSM患者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新宇;汤继文;潘新;侯勇

    目的:将CSEP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评分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 T2相有无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将56例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无高信号组及有高信号组,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8d行胫后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SEP检查.结果: 56例病人中21例(37.5%)手术前MRI显示有异常高信号(ISI).(1)手术前有MRI T2相高信号 (ISI)组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及尺神经CSEP较无MRI T2相高信号(ISI)组潜伏期略长、波幅略小,但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手术后CSEP潜伏期及波幅改善值两组 t检验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有无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有高信号患者同样可有良好预后.

  • 脊柱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

    作者:陈波;阮狄克;侯黎升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监护脊柱手术的监测技术.方法: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90例手术,记录每个重要手术步骤前、中、后CSEP,观察其改变并分析原因.结果:麻醉深度与麻药种类对CSEP有影响,其中以异氟醚为明显.脊柱手术中的操作均可引起CSEP改变.1例CSEP波形离散持续5min的患者术后出现可逆性脊髓损伤.结论:CSEP有简便、灵敏和及时监护等特点,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是术中监护的预警值,对同时出现波形离散2min应予以高度重视.

  • 采用体感诱发电位不同记录点监测脊柱矫形手术

    作者:何杰民;沈慧勇;刘尚礼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应用的优点.方法:分析104例脊柱矫形手术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同时用皮层下诱发电位监测.结果:有3例阳性结果与临床相符,组合监测的准确率为96.7%.结论:皮层及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组合监测脊柱矫形手术可大大增加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 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的诊断价值

    作者:崔明;张敏;刘恒方;王建平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potentials,ME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诱发电位仪对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SEP及MEP检测,分别记录SEP、MEP潜伏期及相应的波幅值,并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1例患者中术前SEP、MEP异常率分别为90.3%(28例)、54.8%(17例),4周检测异常率分别为35.3%(11例)、19.4%(6例).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术前比较,术后4周的潜伏期和波幅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表现的改善相关(P<0.05).患者中SEP和MEP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异常时,其临床表现较重.结论 SEP和MEP相结合可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为脊髓型颈椎病提供客观诊断及预后依据.

  • 颈脊髓急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神经电生理学分析

    作者:刘峰;朱海涛;范新成;靳明萍;杨丽

    目的 利用能够理想模拟脊髓受压的动物模型,分析脊髓在受压过程中的病理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研究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每组8只.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为实验组,分别选用直径为1.0 mm、2.0 mm和3.0 mm的球囊导入至C6~7平面,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性损伤.记录不同时间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形,观察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切取损伤节段的脊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脊髓损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后肢的运动功能与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数目越多,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则CS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越明显.动物脊髓压迫后,即刻进行诱发电位测试,中度压迫组CSEP波幅从4.2μV下降至2.2μV,而MEP波幅则从24.7μV下降至5.3μV,提示在监测脊髓运动功能时,MEP比CSEP更加敏感.结论 选用带球囊的导管作为实验性动物颈脊髓急性压迫模型的压迫物,可使脊髓压迫实验模型简单化、标准化.在不完全脊髓损伤中,诱发电位的变化和病理损伤有明显的相关性.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牵张性损害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雷;裴福兴;吕波;沈彬;杨静;周宗科

    目的探讨术中及术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对脊髓牵张性损害的监测作用. 方法切除大鼠T13~L2双侧椎板显露脊髓,用特制的脊柱撑开器放置在大鼠T12~L3椎体横突上纵向牵张,同时用CSEP进行术中、术后监测.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SEP P1-N1波幅下降30%,50%,70%组,观察术中、术后CSEP的变化,比较各组术后神经功能和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随着撑开距离的增加,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30%组及正常组的CBS评分分别为(14.80±3.98)和0分,神经元计数分别为(79.60±3.53)个和(82.70±3.41)个,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光镜下脊髓神经元体积稍小,神经纤维形态正常;波幅下降50%及70%组的CBS评分分别为(52.10±6.12)和(74.60±8.97)分,神经元计数分别为(67.80±3.85)个和(45.70±4.42)个.与正常组及30%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光镜观察神经元间隙增大,神经元退变、减少、溶解或坏死,脊髓结构破坏,出现片状出血灶,大量胶质细胞浸润. 结论 CSEP对脊髓牵张性损害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对脊髓神经功能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兔寰枢椎前脱位不全脊髓损伤早期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中;蔡贤华;黄卫兵;严华;孙长笈

    目的 制备伴脊髓不全损伤兔寰枢椎前脱位模型,观察模型早期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建立伴脊髓不全损伤兔寰枢椎前脱位模型,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术后6h、24 h、72 h损伤节段脊髓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伤后6h,损伤节段脊髓可见阳性神经细胞大量表达,至24 h损伤段阳性神经细胞达高峰,持续至72 h阳性神经细胞数见下降.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数均增加(P<0.05),凋亡的神经细胞数在24 h较6h、72 h均更多(P<0.05).结论 通过手术方式可成功制备寰枢椎前脱位并脊髓损伤模型,在模型寰枢椎可靠固定的前提下(未复位),脊髓损伤逐渐加重,脊髓损伤后广泛存在细胞凋亡.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不同水平脊髓缺血中的变化

    作者:杨卫忠;宋启民;陈春美;石松生;王春华;贾建文;房新蓉;涂献坤

    目的 为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3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8只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余25只根据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节段性脊髓供血动脉的条数分为5组(n=5),分别为1~5根组.记录各组动物麻醉后基线诱发电位,血管结扎后急性期诱发电位,结扎后30 min、2 d后诱发电位.动物麻醉清醒后、血管结扎后2 d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行HE染色. 结果 潜伏期对缺血性损伤不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2、3、4根组均观察到急性期波幅先降低又逐渐恢复趋势,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的病理损害程度和运动功能. 结论 缺血急性期CSEP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波形记录的信号需要平均化过程,造成结果 解释的延迟,术中应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孔令胜;靳峰;郭强;张浩;韩光魁;胡亚伟;杨冬旭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柬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流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伍亚民;王正国;朱佩芳;廖维宏;陈恒胜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感觉传导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24只家兔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缺血30 min组、缺血60 min组和缺血90 min组,以选择性腰动脉阻断法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记录各组在伤前、缺血及再灌流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变化.结果:缺血(13.2±4.0)min时CSEP消失,再灌流时,各组家兔CSEP的N1和P1波峰潜时总体变化趋势为缺血90 min组>缺血60 min组>缺血30 min组>对照组.结论:脊髓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损伤越重,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损害越明显.

  •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李成仁;李巍;蔡文琴;苏炳银;陈德英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和移植组(C组),每组10只; 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C组损伤脊髓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脊髓损伤后,B组的CSEP波消失,术后2月C组的波形有所恢复,但潜伏期延长;②A组脊髓前角可见到许多HRP标记阳性神经元,B组未见阳性神经元,C组可见有阳性神经元,但数目较A组少.结论 NSCs脊髓内移植能促进损伤脊髓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 丝瓜叶成分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1

    作者:齐尚斌;周永禄;李利民;熊鹰;隋建峰;阮怀珍

    目的:研究丝瓜叶成分L-6a和L-10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用电针烧灼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且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大鼠模型,侧脑室埋管及注射(icv)给药.通过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AAR),微机处理,测定学习记忆行为;用SYS4228型生理实验系统测定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结果:发现L-6a 0.5mg.kg-1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AAP的获得(P<0.05);0.50mg.kg-1及0.25mg.kg-1均显著延缓AAR的消退(P<0.05);脑缺血后SEP波幅逐渐下降,峰潜伏期逐渐延长,但是L-6a给药组较脑缺血不给药组的P0波幅升高以及P0、N0潜伏期缩短(P<0.05);脑缺血再通后,SEP波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缩短,L-6a组P0及N0幅度值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L-10组P0幅度也显著增高(P<0.05).SEP潜伏期均较缺血时缩短,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