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大鼠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作者:陈向云;朱娱;田昆仑;彭小勇;李涛;刘良明

    目的 研究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UHS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2(17.5 ml/kg)、1/4(8.75 ml/kg)失血量乳酸林格液(LR)组及无LR输注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AVP 0.04 U/kg组(AVP1组)、AVP 0.4 U/kg组(AVP2组)、NE 3μg/kg组(NE组)、AVPl+NE组、AVP2+ NE组和LR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AVP、NE单用或联合应用分别配合不同剂量LR后对UHS大鼠存活时间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 与AVP、NE、AVP+ NE不配合液体输注或配合1/2失血量LR输注比较,AVP2+ NE配合1/4失血量LR输注对UHS大鼠主动脉血压(main artery pressure,MAP)维持较好,同时延长了存活时间并提高4h存活率.止血后显著提高了UHS大鼠存活时间和24h存活率,提高了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大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论 在出血控制前AVP(0.4 U/kg)+NE(3μg/kg)配合1/4失血量LR液体联合输注可为UHS大鼠确定性治疗赢得时间并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

    作者:杨鹤鸣;崔彦;杨建武;李晓鸥;付晓艳;赵燕;付自臣;刘景欣;胡刚

    目的 观察早期不同速度液体复苏对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失血+断尾法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模型.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UHS模型组(12只)、快速复苏组(12只)和限制性复苏组(12只).快速复苏组及限制性复苏组分别以5 ml·kg-1·min-1及1 ml·kg-1·min-1的速度输注乳酸林格液(LR),肠系膜主淋巴管插管收集淋巴液.记录淋巴液流量,检测血浆及淋巴液中蛋白浓度、内毒素及TNF-α的含量. 结果 复苏6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流量分别为(4.04±0.33) ml·kg-1·h-1和(1.79±0.18) ml·kg-1·h-1(P<0.01);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蛋白输出量分别为(80.5±10.2) mg·kg-1·h-1和(43.1±9.6) mg·kg-1·h-1(P <0.01).复苏24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内毒素含量分别为(1.36 ±0.41)EU/ml和(0.81±0.26) EU/ml(P<0.01).复苏12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中TNF-α含量分别为(3.86±0.23) ng/ml和(2.63±0.52) ng/ml(P <0.05). 结论 UHS导致肠系膜淋巴循环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肠系膜淋巴循环.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细平;张馨予;涂悦;赵明亮;刁云锋;张赛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神经外科ICU (NICU)收治的sTBI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容量组(≤2 000 ml,40例)和高容量组(>2 000 ml,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LFR治疗.分别测量两组不同时相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监测患者平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等,同时统计患者入住NICU时间、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 结果 低容量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及FIB低于高容量组,而FIB值高于高容量组(P<0.05).低容量组和高容量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分别为(13.84±3.02)d和(15.28±3.79)d]、住院时间[分别为(36.85±6.73)d和(40.01±7.21)d]、MODS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7.9%)及死亡率(分别为27.5%和3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低容量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高于高容量组患者(22.5%∶7.3%,P<0.05);两组患者平均心率、血压、电解质及血气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容量LFR治疗可以改善sTBI患者的凝血障碍和预后,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T组合复苏器在产房中对极早产儿复苏的应用效果初步评价

    作者:沙莉;余章斌;韩树萍;钱苗;陈小慧;吴薇敏;张俊;董小玥

    目的 探讨T组合复苏器在产房中对极早产儿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生的极早产儿(胎龄28~ 31周),出生后经初步复苏有正压通气指征者纳入本研究.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T组合复苏器组及复苏囊组,观察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复苏率、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鼻导管吸氧时间、总用氧时间,以及气胸、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51例极早产儿,其中复苏囊组25例,T组合复苏器组26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分娩方式、产前激素的使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与复苏囊组相比,T组合复苏器组气管插管复苏率降低(15.4%比44.0%),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均缩短[(4.2±2.8)d比(10.1±4.3)d,(36.2±14.7)d比(47.2±1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鼻导管吸氧时间,以及气胸、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复苏囊复苏相比,T组合复苏器复苏可降低产房极早产儿气管插管复苏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

  • 影响1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的围产期因素及复苏后结局分析

    作者:余彦亮;张谦慎;杨传忠;朱小瑜

    目的 探讨影响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复苏结局的围产期因素、复苏过程及5 min Apgar评分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4年间在本院分娩的1 min Apgar评分0~1分的重度窒息患儿围产期因素和复苏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38例1 min Apgar评分0~1分患儿,1例放弃抢救,6例死亡,31例复苏成功患儿(81.6%)转入NICU进一步治疗,其中2例住院48 h内放弃治疗.1 min Apgar评分0~1分的围产期因素主要有胎盘早剥(9例)、早产(7例),先天畸形(4例)、羊水Ⅲ度污染(4例)、脐带异常(4例)和分娩困难(4例)等.31例成功复苏的0~1分重度窒息患儿中,5 min Apgar评分≤5分者(15例)脐动脉血气pH <7.0、早期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磁共振改变的比例均高于5 min评分>5分者(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2).结论 积极有效的复苏可使绝大多数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抢救成功,5 min Apgar评分≤5分患儿是重点关注人群.

  • 喉罩气道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建立与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高建慧;赖春华;邹志慧;蒋国美;彭嘉恒;黄伟棠;杨春晖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复苏中建立喉罩气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分娩、经过初步复苏后需要正压通气的新生儿,按出生日期奇偶数分喉罩组和面罩组,观察喉罩成功插入时间及1次成功放置率,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复苏起效时间和通气时间.结果 (1)喉罩组57例,面罩组42例,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高危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成功插入喉罩所需时间(7.5±2.1)s,1次放置成功率98.2%;喉罩组复苏成功率(98.2%),明显高于面罩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起效时间和需要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面罩组[(11.5±5.5)s比(32.1±19.3)s,(32.9±21.9)s比(74.5±89.1)s,P<0.05].两组1 min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5 min Apgar评分高分者多于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复苏中,喉罩气道的建立简单、安全、有效,复苏效果优于面罩,可降低气管插管率,是一种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的复苏方法.

  • 医疗保健机构80所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韬;宫丽敏;王惠珊;马艺;叶鸿瑁;虞人杰;黄醒华;王丹华;王立新

    目的 了解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NRP)"的20个项目省中,每省随机抽取4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共调查80所医院;每所医院随机抽取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进行操作考核,共调查240名医务人员.结果 医务人员操作考核总合格率为72.7%,其中助产士的合格率高.医务人员在羊水污染时进行气管插管、初步复苏、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环节的得分率较低.科室、职称、是否参与新生儿复苏、复苏培训操作练习时间长短以及操作练习教具使用人数的多少等是影响医务人员操作考核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视复苏理念的建立、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关键.应根据产儿科各层次人员的需求和岗位特点,增加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推广后及加强复苏管理的效果分析

    作者:高建慧;张晓敏;杨冰岩;王雏琼;杨孜;杨春辉;陈少波

    目的 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推广及加强复苏管理效果.方法 对中山市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由乡镇及市区医院分娩转诊到市新生儿急救中心的68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情况进行回顾分析.采用旧的复苏流程462例为对照组,采用新指南复苏流程226例为研究组,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为标准,对窒息复苏技术应用情况及推广新指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的程度、脑病的发生率、脑病的程度及转归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苏适宜技术的应用,两组比较面罩给氧及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心脏按压及不规范复苏明显减少(P<0.05).(3)研究组用药、纳洛酮的使用及不合理用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管理、有效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能更好地规范窒息复苏程序、提高复苏效果.

  • 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

    作者:周季平;高智;孙业祥;陈旭林;吴雪生;王飞

    目的 探讨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乳酸钠林格液组24只与高渗钠盐组24只.假伤组大鼠模拟致假伤后不予补液,另2组大鼠致背部30% TBSA深Ⅱ~Ⅲ度烫伤.按Parkland公式补液,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补充乳酸钠林格液,高渗钠盐组大鼠补充300 mmol/L钠离子溶液.假伤组于伤后即刻,另2组于伤后2、8、24 h,分别取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和肝脏.干湿质量法检测肝脏含水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ALT、AST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肝脏丙二醛和SOD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 (1)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肝脏含水量均高于假伤组和高渗钠盐组(P <0.05或P<0.01).(2)伤后2h,3组大鼠血清ALT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8、24 h,高渗钠盐组与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ALT含量均高于假伤组(P<0.05或P <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ALT含量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8、24 h,高渗钠盐组与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AST含量均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8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AST含量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0.05或P<0.01).(3)伤后2、8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123±39)、(153±38) pg/mL,高于假伤组的(60±18) pg/mL和高渗钠盐组的(85±10)、(94±16) pg/mL(P值均小于0.01);伤后8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伤后24 h,3组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分别为(122 ±35)、(141 ±30)、(122±31) pg/mL,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分别为(80 ± 12)、(93±15)、(80±11)pg/mL,均高于假伤组的(40±17) pg/mL(P值均小于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均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h,3组大鼠血清HMGB1的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HMGB1含量分别为(0.386±0.146)、(0.590 ±0.188) ng/mL,高于假伤组的(0.050±0.027) ng/mL和高渗钠盐组的(0.143 ±0.038)、(0.309±0.095) ng/mL(P值均小于0.01);伤后24 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HMGB1含量高于假伤组(P<0.01).(4)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和高渗钠盐组大鼠肝脏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假伤组,SOD含量均低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肝脏丙二醛含量均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SOD含量均高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5)与假伤组比较,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肝细胞伤后各时相点均可见大量脂肪样变,伤后8、24 h可见肝细胞水肿空泡;高渗钠盐组大鼠仅在伤后8、24 h出现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且未见肝细胞水肿.结论 与乳酸钠林格液相比,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可通过减少炎症介质产生,降低氧化应激程度等减轻严重烫伤大鼠早期的肝脏损伤.

  • 高原地区烧伤后延迟复苏氧化应激对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文军;张诚;刘毅;刘萍;马明;张世范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大鼠严重烧伤后延迟复苏氧化应激反应对小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大鼠背部制成30%TBSAⅢ度烫伤后,根据海拔进行分组.高原实验组(海拔3840 m):高原即时复苏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 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兰州实验组(海拔1517 m):兰州即时复苏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兰州延迟复苏组,伤后6 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另取12只大鼠分为高原假伤组、兰州假伤组,每组6只,以37℃水浴模拟烫伤15 8,伤后不补液.分别于伤后6、12、24、48、72 h处死大鼠,取小肠标本检测肠组织丙二醛(MDA)和总巯基(TSH)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ax、bcl-2基因的表达.同时留取2个假伤组小肠标本检测MDA、TSH. 结果两延迟复苏组大鼠伤后肠组织中MDA含量均高于两即时复苏组(P<0.05或P<0.01);伤后24 h兰州延迟复苏组MDA含量为(9.8±4.0)nmol/mg、高原延迟复苏组为(10.2±1.3)nmol/mg,均分别高于兰州即时复苏组(9.5±2.7)nmol/mg和高原即时复苏组[(9.6±1.1)nmol/mg,P<0.05].高原实验组肠组织中TSH含量均显著低于兰州实验组;高原延迟复苏组低于兰州即时复苏组(P<0.05).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可见大量阳性凋亡细胞,高原即时复苏组、高原延迟复苏组、兰州延迟复苏组各时相点吸光度值均高于兰州即时复苏组(P<0.05或P<0.01).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肠黏膜可见大量bax阳性细胞.高原实验组大鼠bcl-2基因表达均为阴性,兰州即时复苏组和兰州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表达均为阴性,其他时相点为弱阳性表达. 结论高原地区大鼠烧伤延迟复苏后,肠黏膜的严重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肠上皮细胞bax基因表达增强,而bcl-2表达减弱,可能是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 烧伤后早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血钠和红细胞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新龙;夏照帆

    目的观察烧伤后早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患者血钠和红细胞的变化. 方法将150例烧伤患者分为3组,A组为中、小面积烧伤患者50例,给予平衡盐溶液(钠离子 130 mmol/L)复苏;B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50例,液体复苏方法同A组;C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50例,给予高渗乳酸钠溶液(钠离子174 mmol/L)复苏.观察伤后1~3 d 患者的补液总量、血钠、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变化.对A、B组患者的烧伤指数(BI)与其伤后1 d的血钠值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伤后3 d 内A组患者补液总量、补钠量均低于其他两组(P<0.01);C组补液总量低于B组,而补钠量多于B组(P<0.01).伤后3 d内B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下限,C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上限,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或0.01).伤后3 d内B、C组的红细胞数量相近(P>0.05).伤后1 d B、C组患者的MCV分别为(95.5±5.5)、(92.1±4.5) fl,伤后2 d各为(93.2±6.4) 、(90.9±5.4) f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患者伤后1 d的血钠值与自身BI呈负相关(r =-0.84,P<0.01).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早期采用高渗盐溶液复苏,血钠值平稳且红细胞的肿胀程度较轻.

  • 抑制应激对烧伤血浆中LPS、前炎症细胞因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世筠;许伟石;曹启栋;陈志龙

    目的探讨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的措施,对严重烧伤后血浆中LPS、前炎症细胞因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0%TBSA深II度烧伤模型的SD大鼠分为烧伤立即复苏组(A)和烧伤立即复苏合剂组(B),于伤后不同时相点取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LPS、IL-1α、IL-6、TNFα、IL-8和IL-2、IFN-γ、IL-4、IL-10含量,另设假烧组作为对照(C).结果伤后LPS、IL-1α、IL-4、IL-10水平逐渐升高,IL-6、TNFα、IL-8、IL-2和IFN-γ水平先升高后下降.A组炎症细胞因子和LPS升高幅度较大,其中IL-1α、IL-6和IL-4等升高时间(6 h)较B组(12 h)早.结论及时液体复苏和采取抑制应激的措施,能延缓并减轻严重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发生,降低Th2细胞因子水平并使烧伤48 h后Th1细胞因子得到部分恢复.

  • "容量补充"加"动力扶持"——烧伤休克有效复苏方案的思考

    作者:黄跃生

    休克是严重烧伤后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1863年就有学者提出血流不足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长时间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人们虽然对烧伤休克的原因及病理生理变化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一般休克的临床防治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液体复苏方案.

  • 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钢;李小兵;刘子健;刘光晶;樊军;李莹

    目的 观察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早期复苏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制成烧伤合并肺挫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组和对照组,各10只.伤后即刻,PS组兔通过仰卧、左侧卧和右侧卧3种体位经气管套管侧口,均匀注入浓度为12 mg/mL的PS(100 mg/kg),对照组兔同前注入与PS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伤前、伤后即刻及伤后4、12、24、48 h,血气分析仪测定2组兔PaO2和PaCO2,ELISA法测定血清、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浓度.伤后48 h处死兔,行肺组织大体和病理学观察.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伤后4、12、24、48 h,PS组兔PaO2分别为(62±9)、(67±8)、(70±7)、(85±9)mmHg (1 mmHg =0.133 k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59±4)、(59±7)、(63±12) mmHg(t值为2.44 ~5.12,P<0.05或P<0.01);PaCO2分别为(38±6)、(38±5)、(35±8)、(32±7)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9)、(45±7)、(43±8)、(40±6) mmHg(t值为2.12 ~4.63,P<0.05或P<0.01).(2)伤后4、12、24、48 h,PS组兔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8.12~18.31,P值均小于0.01).(3)伤后48 h,对照组兔肺组织大体肿胀明显,有大量血液渗出;PS组兔肺组织肿胀较对照组减轻,有少许血液或仅有水肿液渗出.HE染色显示,对照组兔肺泡结构破坏明显,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S组兔较对照组肺泡结构改善明显,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PS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休克期复苏过程中,对提高氧合及血氧分压,改善肺的通换气方面有意义,对肺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杨雯娴;郭光华;沈国良;林伟;赵小瑜;祁强;钱汉根;谢文忠;王志学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 ~-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 ±0.18)、(0.70±0.23)、(0.94 ±0.24)、(0.74 ±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 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 mL·kg-1·%TBSA-1.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个8h及伤后第1、3个24 h,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 ~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 =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 ~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 ~-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 <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x 2值分别为< 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 濒死创伤病人急诊手术92例分析

    作者:李帮春;刘毅;高劲谋

    危重创伤在急救的黄金时间段,把诊断、治疗、抗休克、复苏和紧急手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救治形式,能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和提高濒死创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创伤 复苏术 急救
  • 围麻醉期循环骤停1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爱娟;殷积慧;王世端;江岩

    围麻醉期循环骤停是少见的麻醉并发症,我院1995年10月~1998年4月发生10例,现报告如下.

  • 我国三省新生儿窒息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浩岩;徐韬

    目的 研究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新生儿窒息的住院费用,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减轻新生儿窒息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建议.方法 选择年分娩量较大(>1000活产/年)的省级医院2所、地市级医院2所、县级医院2所.查找2009年和2010年两年间在上述医院发生的全部新生儿出生窒息病例,从医疗机构2009年和2010年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出生窒息住院病例记录中,收集有关出生窒息诊治费用的资料,包括诊断、急救、住院、药品、手术等直接医疗费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共调查891例,住院费用均数为5171.8元,各省之间、各级别医院住院费用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住院天数、不同省份、不同级别医院以及病人来源为住院费用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减少重度窒息的发生,完善疾病诊疗规范,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病例的医疗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 中澳探索农村地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有效机制试点项目效果评估

    作者:徐韬;宫丽敏;王惠珊;于桂芬;郑小霞;张篷;徐关冰

    目的 提高项目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产儿科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能力,在试点地区建立包括政策、规章、人员和资金支持在内的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的长效机制.方法 在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确定的4个项目县开展项目活动.为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组计划实施了省级师资培训班、县级定期复训,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制度,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督导与评估,举办专家研讨会及经验交流会等22项子活动.项目结束后,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4个对照县进行调查并与干预县进行比较.结果 ①政策影响方面:干预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分娩术前讨论、分娩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制度建立率均在90%以上,对照县均低于55%.项目省将中澳项目所引进的知识、管理制度和经验扩展到全省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②能力建设方面:干预县和对照县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9.19±1.18)分和(8.40±1.52)分(t=3.922,P<0.001),自信心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2.50)分和(54.09±8.19)分(t=3.541,P=0.001);对照县医务人员“快速评估的四项内容”、“羊水污染且无活力是否需要立即气管内吸引胎粪”等核心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70%,且均显著低于干预县.③临床效果方面:干预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8.83%降至5.99%(X2=11.300,P=0.001),因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率由27.60/10万降至5.03/10万(X2=3.142,P=0.076);对照县这两个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澳项目在政策影响、能力建设和临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能力和自信心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促成项目省出台了一系列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政策、规章和制度,以项目为契机促进妇幼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 对于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护理综述

    作者:李双;臧玉慧

    心肺复苏是临床实践中应用多的一种技术,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护理人员在对心脏急停患者抢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吸骤停带来的危害有很多,心跳骤停也是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因素.随着询证医学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心跳骤停长时间的患者进行抢救也成了一种可能.

265 条记录 13/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