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方法 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结果 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69,P>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PCR方法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方法 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按RT-PCR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PCR扩增.结果 用RT-PCR方法能检测出阴性与感染性螺,其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测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低值为105pg.结论 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
福州和厦门市售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福州、厦门两市销售的食用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 方法 于2009-2012年每月2次对福州、厦门菜市场各2个点和餐馆各5个点出售的生鲜食用福寿螺、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进行定点监测.每点每次采集福寿螺和圆田螺各50只以上,铜锈环棱螺500 g.用肺检法检查福寿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匀浆法检查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采集福州、厦门两地菜市场销售的福寿螺共112份5 744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3.8% (753/5 744),以2009年感染率低,为8.4% (28/334),2011年感染率高,为16.7% (361/2 160),感染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采集厦门餐馆出售的福寿螺共176份6 879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2.8% (877/6 879),不同年份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菜市场和餐馆出售的福寿螺,一年四季均可检出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季节的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两地菜市场销售的铜锈环棱螺共73份19 84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0.2% (31/19 843),其中以2011年感染率高,为0.3% (16/5 953),2010年感染率低,为0.04% (2/4 706).采集两市圆田螺共7份361只,均未检出阳性螺.结论 福州、厦门菜市场和餐馆不同季节销售的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
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
调查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现状,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采用笼捕法捕鼠,进行分类鉴定,剖检鼠类动物的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鉴定雌雄成虫.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2目2科(亚科)4属10种,其中7种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28个县(市/区)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发现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共剖检鼠类5 820只,总感染率为8.5%(496/5 820),平均感染度为6.1条/鼠.所调查的4个地域,以珠江三角洲的鼠类感染率高,为9.8%(205/2 084) (x2=15.25,P<0.01);所捕获的鼠类中,以褐家鼠的感染率高,为16.9%(310/1 835) (x2-240.91,P<0.01);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雌虫1125条,雄虫1064条,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P>0.05).结论 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调查点的鼠类动物均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
目的 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格总数5%比例进行随机抽样.随机抽取55个调查点于2006年9~10月开展主要中间宿主分布及感染率调查.结果 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小管福寿螺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8个省(区)已证实有小管福寿螺自然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7个省(区)有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其中,福建建瓯、江西兴国、浙江瑞安、湖南汝城、广东化州、广西上思和海南五指山等地的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6%、19.9%、16.0%、5.0%、6.3%、39.1%和25.0%.结论证实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7个省(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
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006-2007年在广东省江门市礼乐镇和五邑大学及新会市三江镇和双水镇,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和特征,包括用消化法检测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和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Ⅲ期幼虫情况;解剖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板齿鼠 (Bandicota indica) 和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心、肺,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广州管圆线虫病史及饮食习惯等.ELISA 检测300份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阳性率. 结果检查褐云玛瑙螺695只,福寿螺720只,其广州管网线虫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5.0%和1.8%;平均感染度分别为53.74±147.30条/只和5.23±8.51条/只.检查鼠类229只,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为44%.问卷调查300人,其中11.3%有食生或半生鱼、虾史,5.3%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检查300份居民血清,IgG抗体阳性42份,阳性率为14.0%,其中IgM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1.7%. 结论江门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居民受到该病的威胁.
-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MRI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1997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5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MRI影像学表现. 结果 25例患者中磁共振未见异常者8例,脑膜炎7例,脑实质病变8例,脊髓脊膜炎1例,脑室扩张1例.病变呈弥漫性或散在分布,在T1加权图像(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图像(T2WI)和对应层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GAIR)图像上呈高信号,注射扎喷替酸葡甲胺(Gd- DTPA)后病变中央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强化病灶.脑脊膜受累者可见软脑膜或室管膜呈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 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多样,脑脊髓内呈多发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和软脑膜强化是该病主要的MRI表现,但多数MRI表现缺乏特异性.
-
"福寿螺"学名中译名的探讨
针对目前国内对"福寿螺"的中文译名混乱之问题,通过收集有关"福寿螺"相似种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分析可以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螺种及相似种的特征,发现我国大陆地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Pomacea canaliculata的属名尚无正式中文译名,其现用中文名易与相关螺种混淆.因此,建议将Pomacea译为"福寿螺属",Pomacea canaliculata则译为"小管福寿螺".
-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死亡的原因
目的报告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婴幼儿死亡的病因.为诊治该病提出建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和有关资料复习及分析.结果与结论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均为临床上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及早检查脑脊液、气管冲洗液和粪便等查幼虫和及时治疗有可能挽救患儿.
-
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查明长乐市8名集体发病学生是否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方法①病人脑脊液病原与嗜酸粒细胞检查.②鼠粪病原检查:现场采集鼠粪,溶解后,镜检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③福寿螺病原检查:取头部组织,用绞肉机绞碎,过滤沉淀,取上清液加入20%甲醛,离心,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④临床表现与体征检查:着重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体征.结果①1例脑脊液中查见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2条.8例嗜酸粒细胞为47%~83%,平均68%.②鼠粪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感染率为39.3%(44/m2).③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感染率为40.0%(82/205).④病人临床表现与体征,以剧烈头痛(8/8)、头晕(8/8)、恶心(8/8)、呕吐(8/8)、嗜睡(7/8)、下肢乏力(7/8)为主要特征.结论证实长乐市8名集体发病学生是因广州管圆线虫重度感染引起,且当地是该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
2-巯基乙醇处理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特异性IgG检测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2-巯基乙醇处理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2-巯基乙醇对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大鼠血清处理后,进行ELISA检测, 观察标本阳性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改进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用2-巯基乙醇对在感染后8、14、20、28、45天和60天6个时点采集的大鼠感染血清进行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其在ELISA反应中的阳性检出率.结论 用2-巯基乙醇处理可提高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
-
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 用人工胃液消化法对采集到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处理,镜下观察和计数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螺种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将螺体内检获的幼虫感染健康SD大鼠并解剖,以验证之前的检查结果.结果 共检测褐云玛瑙螺367只,福寿螺357只,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22.62%,阳性螺感染度为57.00条/螺;福寿螺感染率为3.08%,阳性螺感染度为1.64条/螺.大岗、石(基)、化龙、榄核4镇和南沙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33%、15.00%、20.93%、73.68%和8.41%,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5.88%、2.88%、1.89%、0%和3.96%.结论 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且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为严重.不同调查区域间螺的感染情况亦存在一定差异.
-
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概况——对PubMed中相关文献的分析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鼠肺动脉系统的蠕虫,人类是其非正常宿主,因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炎或眼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本综述通过对PubMed中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进行检索,着重分析了近10年来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概况,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学、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方案、流行病学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
目的:阐明温州地区1997年10~11月暴发流行"酸脑"的病因,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患者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针对性开展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学调查,同时用免疫学试验作临床辅助诊断.结果:温州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及终末宿主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19.5%;患者皮内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6%,ELISA法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血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确定温州地区此次爆发流行的"酸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温州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
-
大白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各脏器的病理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C)后各脏器的病理变化.方法: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大白鼠受感染后心、肺、脑、肝、肾及脾等脏器的形态改变.结果:主要的靶器官是脑、心、肺.出现虫体栓塞、虫卵结节形成,实质细胞损伤坏变,伴随炎症反应与继发感染等.脾、肾、肝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广州管圆线虫对大白鼠的损伤主要是由虫子的移行和产卵发育刺激而致,其可引起肺心脑的栓塞和肉芽肿性虫卵结节及炎症.严重的肺动脉栓塞、广泛的虫卵结节及继发肺感染是主要的致死原因.
-
温州地区鼠体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广州管圆线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剖检温州各地捕获之鼠2069只. 结果:鼠平均感染率为15.3%,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20.4%、6.0%、4.6%.结论:温州地区鼠类广泛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其中褐家鼠是主要的终末宿主,其感染率高于国内其它地区鼠体感染.
-
广西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现状,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区域抽样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抽取调查点.从每个点的野外、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收集各类软体动物,采用酶消化法检查,阳性者计幼虫数.结果 采集到的软体动物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蜗牛和蛞蝓等4类.每个调查点都发现有阳性中间宿主,蛞蝓、福寿螺、玛瑙螺和蜗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1.71%,10.82%,8.85%和2.67%,阳性者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31条,224条,38条和2.5条幼虫.结论 广西软体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广泛存在,中间宿主感染率和感染度高,发生疫情的可能性大,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控工作.
-
广州管圆线虫的软体动物宿主生态环境及其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不同孳生环境广州管圆线虫的动物宿主感染与感染因素.方法 按不同孳生地分段(处)采螺与蛞蝓,用组织捣碎匀浆法及过筛沉淀法检查,调查不同孳生地软体动物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与相关因素情况.结果 大瓶螺调查点小湾水沟A2段感染率为72.63%,其余3段感染率10.77%--37.50%;公园池塘B1处感染率为41.15%,其余3处感染率5.72%--15.77%;温泉水沟2005年和2006年感染率分别为62.12%与24.08%.褐云玛瑙螺调查点湖美、莲塘、彭美感染率分别为76.05%、33.87%和27.85%.高突足襞蛞蝓调查点湖美、莲塘、彭美感染率分别为45.46%、22.77%和14.92%;高突足襞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和黄蛞蝓感染率分别为27.92%、4.35%与5.13%.结论 各调查点(段或处)感染率差异,显示不同孳生地各类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微型生态环境特征.除自然环境因素外,人为及相关因素也直接影响其感染.
-
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情况,分析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全省各地的鼠类和各种软体动物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并调查全省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的发病情况和过程.结果福建省的沿海和山区均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终宿主主要为褐家鼠;中间宿主为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人因食用或接触螺类而受感染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已有2起集体爆发和多例散发病例.该病用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福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区,动物感染严重,人易受感染而造成爆发流行,应引起重视,加强预防.
-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目的以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为线索进行本病的疫源地调查研究.方法1.捕捉患者发病前半生吃大瓶螺处的贝类及蛞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捕捉当地鼠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注意鼠粪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与粪类圆线虫等相鉴别;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笫3期幼虫感染实验大白鼠.结果1.捕捉大瓶螺238只,检查124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52只,感染率为41.94%,计数5只螺内幼虫,共发现13 381条,其中多者为8 754条.检查蛞蝓3只,发现幼虫1条.2.检查褐家鼠2只,发现福氏类圆线虫幼虫1只.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2只大白鼠,40天后在粪便中查出幼虫,42天后解剖,在肺与心脏检及雌、雄成虫66条及大量幼虫、虫卵.结论患者家乡--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三英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