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里药配伍对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效应的影响

    作者:周卫;宿树兰;段金廒;唐于平;钱大玮

    目的:评价温里药配伍对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观察不同提取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凝血酶时间(TT)法抗凝血作用的影响;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评价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减小茴香-肉桂-干姜温里药组水提取物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少腹逐瘀汤能够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急性血瘀大鼠全血黏度(P<0.05)、血沉(P<0.05);明显延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而少腹逐瘀汤减小茴香等温里药物后仅在血浆黏度,TT,PT指标显示显著性降低作用,而对血小板聚集作用、APTT;对纤维蛋白原未呈现明显影响.结论:温里药配伍后对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效应具有一定的增强或协同作用.

  • 温里药与理气药的功用

    作者:钟赣生

    1温里药的功用(见图1)温里药-味辛性温热,善走脏腑而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主治里寒证

    关键词: 温里药 理气药 中药
  • 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

    作者:张明发;沈雅琴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重要的功效,本文结合作者15年来对温里药"温里"药理研究之成果,阐述了干姜、肉桂、附子、高良姜、荜澄茄、花椒、丁香和吴茱萸8味温里药温中散寒的现代内涵:即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肠运动和抗腹泻是它们的共同内涵,而抗炎作用是它们温中止泻的共同机理.本研究不仅发现了它们温中散寒的药理共性(即共同药效谱),还比较了它们的作用强度和各自的个性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 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续)

    作者:张明发;沈雅琴

    3对肠活动的影响3.1吴茱萸我们的研究发现吴茱萸水煎剂对离体兔小肠活动表现为双向作用,即低浓度(4×10-4g/ml)时兴奋,高浓度时(1.2×10-2g/ml)抑制自发收缩活动,它既能拮抗烟碱、毒扁豆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酚妥拉明、利血平对离体小肠的兴奋作用,又能拮抗六烃季铵、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兔小肠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罂粟碱、维拉帕米、美散痛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作用.

  •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实验研究

    作者:张明发;沈雅琴

    几十年来对性味或归经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突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将性味和归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因此难以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我们在完成温里药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860838)基础上总结发现温里药大多具有利胆、抗溃疡、抗腹泻、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及抗凝血等药效谱.我们设想这些共有的药效谱是温里药共同药性[辛温(热)合归脾胃经]所产生,推测相同性味归经的中药也应具有基本相同的药效谱.为此我们选择了4组20味中药:①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在中药学教材中不归于温里药),②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③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④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进行上述药理活性平行比较,探讨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的共同药效谱(即中药药性的实质性内涵).

  • 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药理研究

    作者:张明发;沈雅琴

    本文阐述了附子、肉桂、干姜、丁香、花椒、吴茱萸、高良姜和荜澄茄8味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现代内 涵和作用机理,即镇痛、抗炎、抗变态反应是其内涵,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糖皮质激素释放,以及局部麻醉作用是它们的可能机理.为临床将温里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提供了科学依据.中药的复杂功效是性、味、归经三者相互限定和协同的结果,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中药研究思路有可能找到中药作用明确的具体的规律.本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 温里药配伍提高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作者:杨祖贻;裴瑾;刘荣敏;程佳;万德光;胡荣

    目的研究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探讨活血温里复方的药物配伍机理.方法将温里药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灌胃小鼠,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测定各复方在小鼠血浆中芍药苷血药浓度,以单用赤芍为对照,计算各配伍复方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芍药苷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温里药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芍药苷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7.22%、123.62%、108.39%、226.02%和116.7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峰浓度(Cmax)、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存在差异(P<0.05),而达峰时间(tmax)无差异(P>0.05).结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能提高赤芍主要效应成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从复方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活血温里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

  • 附子的炮制与传说

    作者:苏桂云;刘国通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 温里药与方剂的配伍应用

    探讨温里药的常用药与方剂。对常用温里药的功效征与应用及现代研究进行分析。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

  • 温里药配伍对口服赤芍小鼠血浆中芍药苷的影响

    作者:杨祖贻;裴瑾;刘荣敏;程佳;万德光;胡荣

    目的建立适用于7种温里药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芍药苷血药浓度的RP-HPLC检测方法.探讨活血温里复方的药物配伍机制.方法将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丁香、干姜分别与赤芍配伍后ig小鼠,采用HPLC法测定各复方在小鼠血浆中芍药苷血药浓度.结果胡椒、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花椒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芍药苷的血药浓度(P<0.01),丁香、干姜对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提高不明显.结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均能提高赤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血药浓度.

  • 三种温里药不同提取物对寒证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的影响

    作者:秦华珍;柳俊辉;李世阳;时博;梁艳君;郑作文;邓家刚

    目的:观察小茴香、吴茱萸、肉桂3种温里药3种不同提取物(挥发油、水煎液、去挥发油水提液)对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的影响,探讨挥发油与药性、功效的相关性,及其以汤剂入药的合理性.方法: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Ⅰ组、模型对照Ⅱ组、阳性对照组、温里药(小茴香或吴茱萸或肉桂)3种不同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用寒凉药复制大鼠寒证模型,观察温里药对寒证大鼠尿内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与尿内儿萘酚胺(CAs)类物质肾上腺素(A)、去甲肾上腺素(NE)排出量的影响.结果:3种温里药的挥发油与水煎液部分都能增加寒证大鼠尿内17-OHCS的排出量;小茴香、肉桂挥发油与水煎液部分都可以增加A和NE的排出量;吴茱萸挥发油可以增加A和NE的排出量,但水煎液作用不明显.结论:小茴香、吴茱萸、内桂3种温里药都有提高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的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与药性、功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水煎液入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基于温里药抑制肺癌的药物筛选及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影响

    作者:李洪霖;吴建春;崔亚静;李雁

    目的:根据《中药学》第7版,将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花椒、吴茱萸、胡椒、荜茇、荜澄茄进行筛选,选出温里药中对Lewis小鼠具有抑瘤作用的温里药,并通过数据库筛选出肿瘤的有效成分,为下一步温里药组方奠定基础.方法:构建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附子、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花椒、吴茱萸、胡椒、荜茇、荜澄茄灌胃21 d后,观察其抑瘤效果.结果:附子、吴茱萸、荜茇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附子、吴茱萸、荜茇对肿瘤具有抑制效果,可以抑制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里药中的附子、吴茱萸、荜茇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有抑制作用,荜茇可抑制肿瘤组织中CD206的表达.

  • 荜澄茄及其有效成分柠檬醛的抗病原体作用

    作者:张明发;沈雅琴

    荜澄茄系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山苍子.中医将其归类于温里药,味辛,性温,归脾、胃、肾、膀胱经,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胃寒呃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小便混浊.临床上也将其挥发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和冠心病、脑血栓 [1].近十几年来,对其抗病原体作用的研究又有了较大进展.

  • 基于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快速比较6种温里药挥发油的透皮促进效果

    作者:任略;陈建亚;姚俊宏;朱学敏;董洁;顾薇;陈军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效果的方法,并比较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的作用差异.方法 以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为透皮促进对象,测定了其油水分配系数.以6种温里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Franz扩散池方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采用细胞电阻仪和Transwell装置测定了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皮肤电阻动力学测定结果与体外透皮吸收促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中阿魏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在pH7.4条件下的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3、-0.59、-0.38、1.97和2.15.6种温里药挥发油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的透皮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极性较强的成分,并且热性温里药挥发油(肉挂油、干姜油、高良姜油)的效果优于温性温里药挥发油(荜澄茄油、花椒油、丁香油).对于不同极性组分,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评价的促渗效果与采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评价的效果基本平行(r=0.748 1~0.812 9).结论 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有显著影响.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可以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体外透皮吸收促进效果.

  • 论温里药的活血化瘀功用

    作者:李未(韦华)

    温里药味辛性温热,辛散温通以助血液运行.现代药理研究本类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等生物活性,显示较为突出的活血化瘀功用.

  • 有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越燕;周吉芳;徐佳颖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多方位、多靶点、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已成为抗肿瘤新药重要的研究方向。多种有毒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包括清热药(重楼、鸦胆子、北豆根)、泻下药(芫花、千金子)、祛风湿药(川乌、雷公藤)、利水渗湿药(香加皮)、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川楝子)、活血化瘀药(马钱子、水蛭、斑蝥)、化痰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皂荚)、息风止痉药(全蝎、蜈蚣)、解毒杀虫药(雄黄、蛇床子)共10类21种。

  •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及诊疗经验

    作者:田甜;李莉;哈虹;闫颖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治疗,大多以理气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温里药为主.其中汉唐时期以《金匮要略》《小品方》的通治方为主,相对的补益药为多;到了宋金元时期,大多以活血化瘀、温里、补益药为主,体现了此时期调气血的理论,治法基本是理气、活血、补气、养血、散寒五个方面;明代医家基本传承宋金元时期,以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的运用为主,增加清热药物的运用,并以经前痛多为实,经后痛多为虚为虚实辨证的原则;清代和民国医家,用药多重视补益,以著名医家傅青主为典范,认为治疗痛经应当重视调补肝肾法,用以补肾水、调肝气之药,反应了该时期用药的特色.

  • 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浅析

    作者:张杰;李莉;唐林;孟静岩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禾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古今治疗骨痿方用药规律浅析

    作者:闫慧;年莉

    对从古今历代文献中检出的151首治疗骨瘘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补益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应用较多;并初步总结了药物的应用频次和两味药配伍应用的一些规律,以期能对临床遣方用药及研制治疗骨瘘的中成药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 主成分分析法对温里药温中止痛作用的评价

    作者:明露;唐春萍;陈艳芬;尹永芹;韩彬;杨全;杨超燕;陈嘉欣

    目的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几种温里药的温中止痛效果.方法 采用热板法、扭体法及甲醛致痛法考察四种温里药的镇痛作用,以脾胃虚寒泄泻模型考察其抗寒证腹泻作用,以新斯的明胃肠运动亢进模型考察其解痉作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温里药的温中止痛作用.结果 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甲醛致痛后小鼠舔右后足的时间;高良姜、吴菜萸、干姜、肉桂能明显降低脾胃虚寒腹泻小鼠的稀便率和腹泻指数;高良姜、肉桂、吴茱萸均能提高小鼠胃内残留量,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均能显著降低小鼠炭末推进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温中止痛效果好的是高良姜.结论 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有不同程度的温中止痛作用,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