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皮汤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IL-2和IL-10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力;邢之华;蒋荣鑫;周才秀;周伟

    量较模型组有所增加;三皮汤组IL-2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IL-10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三皮汤对UC有确切疗效,且能升高血清IL-2及降低IL-10的含量,调整细胞因子间的网络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肠道炎症.

  • MAdCAM-1及NF-κB在小鼠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一氧化氮供体的干预作用

    作者:张丽航;欧阳钦

    目的:探讨MAdCAM-1在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一氧化氮供体DETA NONOate和GTN 对恶唑酮结肠炎的干预作用.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恶唑酮结肠炎组(B)、GTN干预组(C)和DETA NONOate干预组(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建立小鼠恶唑酮结肠炎模型,两个一氧化氮供体干预后处死小鼠.评价DAI、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dCAM-1及NF-κB;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测定结肠组织MPO活性.结果:B组小鼠DAI评分自灌肠之日起逐渐增高,而D组则变化不明显.B组小鼠大体评分、组织学评分、NF-κB的表达、MAdCAM-1的表达、MPO活性(3.13±0.84,20.31±2.63,30.29±8.68,17.60±6.53,3.83±0.60)均分别高于A组(0.38±0.52,0.88±0.83,7.38±2.29,4.08±1.30,1.75±0.25,P<0.01)和D组(1.38±0.52,11.13±1.48,12.60±3.54,8.42±2.16,2.76±0.48,P<0.01),而C组则与B组相近.B组小鼠血清NO浓度高于A组(54.51±22.28vs 32.17±14.88,P<0.05),而低于D组和C组(54.51±22.28 vs 88.53±24.77,80.12±19.79,均P<0.05).B组MAdCAM-1的表达与组织学评分、MPO活性、NF-κB P65 IA值呈正相关(r=0.786,r=0.833,r=0.833,P<0.05).结论:小鼠恶唑酮结肠炎中结肠固有层MAdCAM-1的表达增加,DETA NONOate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价值药物.

  • 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作者:刘敬军;郑长青;潘丽丽;闻英;胡刚正

    目的: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葡聚糖硫酸钠(DSS)及恶唑酮三种外源性化学刺激物建立的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的特征加以比较探讨,以筛选合适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动物模型.方法:将BALB/C小鼠50只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A对照组(500 mL/L乙醇灌肠)、B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每组小鼠给药后观察并记录每只小鼠一般变化,实验第8 d处死全部小鼠,留取结肠标本,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小鼠给药后均出现IBD的一般表现,恶唑酮组、TNBS组及DSS组小鼠DAI计分分别较A对照组及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唑酮组、DS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UC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NB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CD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LB/C小鼠恶唑酮致敏后灌肠及自由饮用DSS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UC的动物模型;TNBS灌肠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CD的动物模型.

  • 大黄栓制剂对两种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丹参;王倩;田慧;薛贵平;张力

    目的: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和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观察大黄栓剂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210)制备小鼠TNBS和OXZ模型.Ⅰ组(TNBS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TNBS模型组)、B(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栓剂组)、C(大黄800mg·kg-1栓剂组)、D(大黄400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TNBS溶剂对照组).Ⅰ组(A~E):0.6%TNBS溶液0.1 mL灌肠;Ⅰ组(F):不做任何处理;Ⅰ组(G):50%乙醇0.1 mL灌肠;以上7组自灌肠一次后在d1、d2、d3、d5、d7每组处死6只.Ⅱ组(OXZ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OXZ模型组)、B(SASP栓剂组)、C(大黄800mg·kg-1栓剂组)、D(大黄400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 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OXZ溶剂对照组).Ⅱ组(A~E):皮肤涂抹1% OXZ溶液(100%乙醇溶解)0.1 mL每天一次,连续2d(致敏),d7以0.5%OXZ (50%乙醇溶解)0.1 mL灌肠;Ⅱ组(F):不做任何处理;Ⅱ组(G):皮肤涂抹100%乙醇0.1mL,每天一次,连续2d,d7以50%乙醇0.1mL灌肠;以上7组灌肠给药一次后在d 1~5每天处死6只小鼠.观察Ⅰ组,Ⅱ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大体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并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仅(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Ⅰ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Ⅰ组(G)比较在d1、d2、d3、d5、d7均有明显改变;Ⅰ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Ⅰ组空白栓剂组(F)相比,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在d1、d2、d3、d5、d7均有差异;Ⅰ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Ⅰ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1、d2、d3、d5、d7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 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Ⅱ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Ⅱ组(G)比较在d 1~5差异均有显著性;Ⅱ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Ⅱ组(F)相比在d 1~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给药组(C~E)差异有显著性;Ⅱ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Ⅱ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 1~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结论:TNBS与OXZ均能成功诱导小鼠UC模型;大黄对小鼠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以大黄200 mg·kg-1剂量疗效较佳,但是不及SASP效果.

  • 三皮汤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

    作者:周伟伟;邢之华;蒋荣鑫;李家邦;谢力

    目的:探讨三皮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及可能治疗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三皮汤组,每组10只.予以恶唑酮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三皮汤组和SASP组分别给予三皮汤和SASP灌胃治疗,每天观察一般情况,十天后处死,剪取脾组织检测重量的变化,取其病变结肠观察组织学改变,并采用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和脾脏组织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含量.结果:三皮汤组和SASP组小鼠症状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免疫器官脾组织明显萎缩,三皮汤组和SASP组小鼠脾组织重量较模型组有所增加;三皮汤组血清和脾脏组织IFN-γ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IL-4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三皮汤能通过降低IFN-γ及升高IL-4的含量,来调整细胞因子间的网络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

  • 恶唑酮诱导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力;邢之华;蒋荣鑫;李家邦;周伟

    目的:探讨恶唑酮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建立,并评估其在UC研究中的价值.方法:3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成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予恶唑酮建模后,治疗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治疗,观察三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一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其病变结肠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检测脾组织重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病变结肠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病变结肠形态相似,其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血清IL-10含量显著增高,IL-2含量明显下降,免疫脏器脾脏的重量明显减轻.结论:恶唑酮能诱导出与人类UC发病相似的实验小鼠模型.可作为研究UC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为理想的模型.

  • 八味锡类散对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潘燕;欧阳钦

    目的:观察八味锡类散对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和八味锡类散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以3%恶唑酮(溶于50%乙醇)灌肠诱导结肠炎.灌肠后第2天开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0.15 mL 0.9%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肠,八味锡类散组以0.15 mL八味锡类散灌肠(0.2 mg/g),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以0.15 mL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灌肠(0.02 mg/g),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5 d后处死小鼠,进行结肠大体和组织学损伤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结果:八味锡类散组DAI和结肠大体、组织学损伤计分的改善较模型组显著(P<0.05),八味锡类散组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味锡类散组结肠组织中TLR4、NF-κB表达和TNF-α含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occludin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八味锡类散组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味锡类散能有效缓解恶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疗效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下调异常增高的TLR4表达,减少NF-κB的激活,终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并改善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 康复新液治疗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研究

    作者:陆允敏;金湧;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殷瓅;朱梅影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60只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复新液A组、康复新液B组、康复新液C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以恶唑酮灌肠造模并给予不同形式的药物干预.造模5d后处死,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提取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以荧光定量聚酶链反应(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激活蛋白1(AP-1)、核因子κB(NF- κB)、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量.结果:(1)模型组、康复新液A组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康复新液B组则显著低于模型组而更接近于正常组;康复新液C组高于正常组但低于模型组(P<0.05);(2)LPMC中模型组和康复新液A组的EGF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而AP-1、NF- κB、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康复新液B组EGF的表达量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而AP-1、NF-κB、IL-4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而接近正常组.康复新液C组EGF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AP-1、NF-kB、IL-4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正常组.结论:康复新液具有促进EGF表达以修复黏膜的作用,且可通过抑制AP-1、NF-κB、IL-4等炎性递质的表达来达到全身及局部的抗炎作用.

  • 化学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凤丽;郑萍;刘文忠

    本文介绍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恶唑酮(oxazolone)及其他化学物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的研究进展,阐述它们的疾病特征、发病机制、应用及特点。

  •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claudin-1、-2、-4表达改变

    作者:武晓琳;赵春燕;江海洋;范聪聪;王丽波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变,大量研究表明,UC肠黏膜损伤与紧密连接蛋白改变有关.目的:探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中claudin-1、-2、-4的表达.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大鼠7.5 mg/mL恶唑酮灌肠制备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以等量0.9%NaCl溶液灌肠作为正常对照.造模7 d后,行大体评分和结肠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中细胞因子TNF-α、IL-4、IL-5、IL-10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蛋白表达,实时PCR法检测claudin-1、-2、-4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和结肠组织IL-4和IL-5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TNF-α 和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claudin-1、-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laudin-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的分布和表达发生改变,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望作为UC治疗的潜在靶点.

  • 硫化氢与小鼠恶唑酮结肠炎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

    作者:赵祥运;陈尼维;陈维雄;陆允敏;沈玮琳;王如华

    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递质H2S可能具有抗炎活性.关于H2S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目前研究结果不一.目的:探讨H2S与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NH2 OH组、NaHS组,后三组建立恶唑酮结肠炎模型,NH2 OH组和NaHS组分别腹腔注射H2S合成关键酶胱硫醚β合酶(CBS)抑制剂NH2 OH和H2S供体NaHS干预3d或7d.实验期间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病变结肠组织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以real time RT-PCR测定CBS 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浆H2S含量.结果:模型组、NH2 OH组、NaHS组DAI评分、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和结肠组织IL-4含量、CBS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H2 OH组高于模型组,NaHS组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H2 OH组血浆H2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aH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H2S与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肠黏膜损伤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起抗炎和肠黏膜保护作用.

  • 康复新液对小鼠噁唑酮结肠炎的疗效及其机制初探

    作者:苗政;钱家鸣;李景南;杨晓鸥;唐晓艳

    背景: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现有治疗尚存在不足,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小鼠噁唑酮(OXZ)结肠炎的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高浓度康复新液组、激素组,以OXZ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分别于灌肠后第3、8、13 d处死小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含量.结果:灌肠后第3、13 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DAI、结肠大体评分、组织学评分、MPO、IL-4、TNF-α、NF-κB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灌肠后第8、13d,给予康复新液和高浓度康复新液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灌肠后第8d,激素组仅大体评分和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康复新液灌肠可使OXZ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明显减轻,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道异常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抑制NF-κB转录有关.

  • 恶唑酮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烜;欧阳钦;罗文杰

    背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然而目前尚缺乏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的动物模型.目的:建立恶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评估其在IBD研究中的价值.方法:予BALB/c小鼠皮肤涂搽0.2 ml 3%恶唑酮(溶解于100%乙醇中)2次致敏,5天后予0.15 ml 1%恶唑酮(溶解于50%乙醇中)灌肠.观察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病变结肠的组织学改变,并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含量.结果:结肠炎模型小鼠的DAI、组织学损伤评分和MPO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病变结肠组织的IL-4含量显著增高,TNF-ot和IFN-γ含量则基本正常;结肠炎症可持续2周左右.结论:恶唑酮诱导的结肠炎是一种IL-4介导的2型辅助性T细胞(Th2)型炎症,其组织学特征和炎症分布均类似人类UC.恶唑酮小鼠结肠炎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有益工具.

  • 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中的表达

    作者:陆允敏;陈维雄;陈金联;朱金水;陈尼维

    目的 研究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中核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AP)-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探索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7~8周龄的健康昆明小鼠24只,体重25~30 g,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3%恶唑酮皮肤致敏5 d后,以0.5%恶唑酮(溶解于50%乙醇中)0.15 ml一次性灌肠造模方式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3 d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经细胞mRNA抽提、逆转录cDNA后进行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NF-κB、AP-1的表达量.并进行结肠炎的组织学评分.结果 模型组NF-κB在SMC、LPMC和PBMC中的表达量均比正常组明显增高(分别为5.62±0.78比3.16±0.59、5.46±0.38比3.18±0.58、5.65±0.56比3.36±0.59,P<0.01),AP-1亦是如此(分别为5.61±0.54比3.22±0.50、5.50±0.69比3.19±0.40、5.67±0.44比3.27±0.41,P<0.01).结论 NF-κB、AP-1的活化可能与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雪;欧阳钦;胡仁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在结肠炎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0、1天,Balb/c小鼠皮肤涂搽0.2 ml 3%的恶唑酮,第7天以0.15 ml 1%的恶唑酮灌肠,第10天处死小鼠,取制模成功的6只小鼠(实验组)及6只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照组)的结肠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Smad7(TGFβ信号传导的抑制性介质)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均于灌肠后24 h内出现厌食,懒动,稀便,便血或大便隐血(+),体重减轻.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主要都表达于结肠腺体上部,在实验组都表达于整个结肠腺体及固有层、黏膜下层.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3.40±1.25、21.71±6.97、8.95±2.12和6.49±2.18、4.40±3.34、17.92±6.80.结论恶唑酮结肠炎中TGFβRⅠ表达无改变,TGFβRⅡ表达减少,Smad7表达增高,故该结肠炎中存在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该模型的病理表现及免疫学特征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

  • 雷公藤多甙对(口恶)唑酮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脾淋巴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韩英;宋迎新;陈刚;村田有志;伊东重豪

    目的观察小鼠肠炎模型体外实验中,雷公藤多甙(MGT)对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类型的影响,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MGT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JL/J小鼠,经直肠注入OXZ制成IBD模型;3d后将小鼠处死,即刻取出脾脏,收集脾细胞,将MGT(0.1和0.01 mg/ml两个浓度)分别加入培养的淋巴细胞液中,行FILISA检测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1.MGT对IFN-γ生成的影响:(1)正常对照组: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的IFN-γ为(1 24±0 13)pg/ml;0.01mg MGT组为(0.97±0 26)pg/ml;0.1mg MGT组为(0 87±0 18)pg/ml;(P<0.02);(2)OXZ肠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IFN-γ显著降低[(0 65±0 08)pg/ml比(1.24±0.13)pg/ml,P<0.01],0.01mg MGT组和0.1mg MGT组IFN-γ均低于空白对照[分别为(0.47±0.05)pg/ml;(0 46±0 09)pg/ml],但差异无显著性.2.MGT对IL-4生成的影响:(1)正常对照组: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的IL4为(5.65±0.48)pg/ml;MGT有显著抑制作用[0.01 mg/ml MGT组为(4.97±0.38)pg/ml;0.1 mgMGT组为(3.98±0.32)pg/ml;P<0.01];(2)0XZ肠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IL-4显著升高[(7.83±0.69)pg/ml比(5.65±0.48)pg/ml,P<0.01];0.01mg MGT组(7.07±0.47)pg/ml和0.1 mg MGT组(6.35±0.48)pg/m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雷公藤既可抑制IFN-γ(Th1)生成,亦可抑制IL-4(Th2)分泌.由于OXZ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模型系以1L-4过量生成为主的Th2型免疫反应,由此可以推测:MG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4(Th2)生成有关.

  • 长期应用尼古丁对恶唑酮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韩英;村田有志;伊东重豪;栋方昭博

    目的分析和探讨长期应用尼古丁对恶唑酮(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的影响以及肠黏膜和脾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类型.方法采用BALB/c小鼠,经直肠注入OXZ制成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皮下注射尼古丁0.5 mg@kg.@d,连续3周.将小鼠处死后,取出大肠及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大肠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大肠黏膜及脾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FACScan)分析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结果尼古丁组的病理组织学计分显著低于OXZ组(19.8比23.7,P<0.02).与对照组比较,OXZ组大肠黏膜[(185±47)pg/g比(94±14)pg/g]和脾细胞生成的IL-4明显高于对照组[(59±12)pg/ml比(10±1)pg/ml];与OXZ组比较,尼古丁组IL-4生成量更趋降低[肠黏膜:(157±38)pg/g比(185±47)pg/g,P<0.05;脾细胞:(50±13)pg/ml比(59±12)pg/ml,P<0.05].OXZ组IFN-γ/IL-4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黏膜:1.10±0.37比3.40±0.35,P<0.02;脾细胞:2 75±1.90比30.70±3.90,P<0.01),与尼古丁组差异无显著性(黏膜:1 10±0.37比0.78±0.14;脾细胞:2.75±1.90比0.78±0.40).OXZ组,表达IL-4的CD+4细胞数较表达IFN-γ的CD+4细胞数高13.6倍.尼古丁组表达IL-4及IFN-γ的CD44+细胞数仅为OXZ组的32%和39%.结论 OXZ诱导的小鼠IBD肠炎模型是Th2亚型(IL-4升高)为主的免疫应答反应;长期应用尼古丁,通过抑制IL-4生成,从而减轻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的组织学损伤.

  • 益生菌对恶唑酮诱导小鼠结肠炎结肠上皮Toll样受体4和β-防御素3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曦;欧阳钦;胡仁伟;张文燕

    近年来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非致病常驻菌是启动肠道慢性炎的必要条件~[1],而益生菌能有效减轻各种实验性结肠炎~[2].

  • 康复新对小鼠结肠炎细胞因子表达量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路明;陆允敏;於健;朱东胜;陈维雄

    目的研究康复新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康复新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以恶唑酮灌肠造模.3 d后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给药培养之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4、IL-5、IFN-γ和TNF-α.结果①模型组的LPMC和PBMC中的IL-4、IL-5、IFN-γ和TNF-α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康复新组的各指标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康复新组的LPMC中的IFN-γ表达量以及PBMG中的IL-4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康复新具有调节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

  • 白细胞介素-4、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

    作者:陈玮;陆允敏;陈维雄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4、IL-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恶唑酮灌肠造模).造模3 d后全部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4、IL-13的表达量.结果 培养24 h后,模型组SMC、LPMC和PBMC中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均<0.01),SMC和PBMC中IL-1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 IL-4和IL-13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