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菝葜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NF-κB的影响

    作者:刁建新;范钦;王启瑞;蔡红兵;刘远亮;邵萌;孙学刚

    目的:观察菝葜水提物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寻找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菝葜组、强的松组.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采用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处死动物,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进行组织学评分,检测大便隐血,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印迹检测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菝葜组能改善结肠组织形态,提高组织学评分;菝葜组HE染色显示单核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渗出明显少于模型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菝葜水提物能有效降低TNF-α的表达(P<0.01);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显示菝葜水提物可有效降低NF-κB的表达(P<0.01),与强的松组效果相当.结论:菝葜水提物对TNBS诱导的UC大鼠具有治疗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TNF-α的表达,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起到抗炎作用,菝葜可能成为治疗UC的良药.

  • 氯霉素全抗原结合比的定量检测研究

    作者:王文佳;董斌;田素娟;袁茵;黄树林

    目的 探讨简便、快速定量检测氯霉素(CA)全抗原结合比的方法.方法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蛋白,采用混合酸酐法将之与氯霉素琥珀酸酯(CA-HS)偶联,合成CA-BSA全抗原.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A-BSA 全抗原进行定性鉴定;分别采用自行改进的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A-BSA 全抗原结合比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显示CA-BSA 的大吸收峰高于相同蛋白浓度的BSA 大吸收峰,表明CA-BSA 全抗原偶联成功.TNBS 法测得的CA-BSA 全抗原结合比为26,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CA-BSA 全抗原结合比为23,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TNBS 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氯霉素全抗原结合比的定量检测均具有快速、灵敏、方便和可靠的特点.TNBS 法对半抗原在紫外区无吸收的全抗原结合比测定也可以胜任,因此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 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兴鹏;龚自华;吴凯;张汝玲

    为研究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1] ,从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enze sulfonic acid, TNBS)成功地诱导慢性炎症性肠病和慢性硬化性胆管炎动物模型[2]实验中得到启示,我们通过胰管内注入TNBS建立了与人类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病理改变过程类似的实验动物模型.

  • 三硝基苯磺酸诱导肠道炎性疾病小鼠模型免疫致病机制的探讨

    作者:杨蕾;孟庆红;左丽

    目的 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灌肠,建立肠道炎性疾病(IBD)小鼠模型,通过分析结肠组织学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内T细胞亚群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 将6~8周龄的BALB/c雌鼠随机分为TNBS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 5% TNBS/50%乙醇(1∶1)200 μl灌肠复制IBD模型,对照组予PBS灌肠.观察实验小鼠体征改变及其结肠的病理改变,利用real-time PCR动态检测实验动物肠系膜淋巴结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IL-12p40),Th2类细胞因子(IL-4),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及转录因子RORγt表达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第3天体征异常,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HE染色提示结肠轻度炎症;第6天体征和肠黏膜病变加重,HE染色可见结肠大量炎细胞浸润.Real-time PCR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各类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造模第3天,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mRNA水平变化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Th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无明显改变;造模第6天,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IL-12p40)及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mRNA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 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及其关键转录因子RORγt的mRNA表达较第3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在TNB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中,Th17细胞在炎症早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病程进展,Th1和Th17细胞共同介导肠道的免疫病理损伤.

  • 黏膜佐剂在黏膜耐受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作者:张珊珊;刘玉兰;费然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参与黏膜佐剂增强黏膜耐受和缓解实验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三硝基苯磺酸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以卵白蛋白为诱导抗原,脂多糖为佐剂,将已建立的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大鼠模型根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分为结肠炎组(无干预)、口服耐受组、经鼻耐受组、口服加佐剂组、经鼻加佐剂组、佐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局部TLR2和TLR4表达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亚群和CD8+CD28-亚群表面TLR2和TLR4表达水平.结果 在结肠组织局部,结肠炎组的TLR2和TLR4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佐剂对照组和口服加佐剂组的TLR4表达较结肠炎组显著下降(P<0.05=.外周血CD4+CD25+ 亚群内,口服加佐剂组、经鼻耐受组、经鼻加佐剂组和佐剂对照组的TLR2+ 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结肠炎组(P<0.05,P<0.01=;口服加佐剂组和经鼻加佐剂组的TLR4+ 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结肠炎组(P<0.05=.外周血CD8+CD28- 亚群内,各组的TLR2+ 细胞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口服加佐剂组和经鼻耐受组的TLR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结肠炎组(P<0.05=.结论 多次给予脂多糖佐剂可能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的TLR2和TLR4表达而增强黏膜局部和循环的调节性T细胞功能(对CD4+CD25+亚群作用更明显),从而增强免疫耐受的效果.

  • 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显色测定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余谨;赵云斌;黄巍;尹建平

    目的 建立一种显色法检测血浆Ⅳ型胶原酶活性,探讨健康人群血浆中活性形式Ⅳ型胶原酶的参考区间范围.方法 以琥珀酰明胶作为酶切底物,采用TNBS显色剂对酶切产生的末端氨基显色,使用酶标仪在405 nm处测量其吸光度.通过对其显色剂用量、显色稳定性和佳检测波长等因素进行探讨,得出测定血浆Ⅳ型胶原酶的优分析条件,采用回收实验、精密度实验对其进行方法 学评价,并与夹心ELISA进行比较.采用该方法 检测了112名健康人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健康人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双侧95%可信区间.结果 显色法检测血浆Ⅳ型胶原酶,总测定时间<1.5 h,线性范围1.5~10.0 mg/L,低检出限为0.965 mg/L,与ELISA法相关性良好(R~2=0.999 7,P<0.01),批内变异系数<3.564%,批间变异系数<9.821%.健康人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双侧95%的可信区间为33.38~49.80 mg/L.结论 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显色法可以应用于检测血浆中活性形式Ⅳ型胶原酶的含量,并建立了健康人血浆Ⅳ型胶原酶含量参考区间.

  • 达纳康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周燕红;于皆平;何小飞;余细球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脾淋巴细胞,肠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达纳康对其的影响,探讨达纳康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三硝基苯磺酸+生理盐水组、三硝基苯磺酸+达纳康组四组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脾细胞、大肠黏膜及血清中的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结果:与三硝基苯磺酸组比较三硝基苯磺酸+达纳康损伤指数明显下降(2.83±0.94 vs 5.33±1.50,P<0.01,1.92±0.67 vs 4.33±0.98,P<0.01).IFN-γ浓度明显下降.脾细胞:60±21.5 vs 125.6±14.6,P<0.01大肠黏膜:202.8±49.6 vs 431.8±57.6,P<0.01血清:8.6±1.4 vs 13.5±1.7,P<0.01.与模型组比较TNBS组+EGb组IL-4浓度明显升高(脾细胞:11.2±1.3 vs 6.05±1.5,P<0.01大肠黏膜:10.2±1.9 vs 6.9±1.4,P<0.01血清:7.9±1.8 vs4.2±1.1,P<0.01).血清IL-12浓度明显下降(8.2±2.2 vs25.8±4.8,P<0.01)血清IL-12/IL-4比值下降(1.13±0.49 vs64±1.8,P<0.01).IFN-γIL-4比值明显下降(脾细胞:5.2±2.0 vs 21.9±4.9,P<0.01,大肠黏膜:20.9±7.97 vs65.9±18,P<.01;血清:1.1±0.3 vs 3.4±0.8,P<0.01).结论:TNBS诱导的大鼠UC模型是Th1(IL-12)亚型为主的免疫应答反应,EGb通过抑制IL-12,IFN-γ生成,恢复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 参青方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结肠炎大鼠结肠SP和VIP表达的影响

    作者:戴彦成;唐志鹏;王臻楠;张亚利;李凯;何新颖

    目的: 探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结肠炎大肠道动力学异常的发病机制, 研究参青方消炎愈溃, 以及调节结肠神经递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参青方高剂量组、参青方低剂量组、美沙拉嗪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及正常组, 每组各10只. 其中模型Ⅰ组于造模3 d时处死, 其余5组均在3 d开始给药, 每日1次, 连续给药7 d时处死. 取大鼠结肠病变部位标本,检测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丙二醛(MDA)含量;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P和VIP的表达.结果: 模型Ⅰ组结肠黏膜MPO、MDA含量比正常组增加(2.78±0.26 vs 0.56±0.20, 15.14±2.02 vs 7.41±1.19, 均P<0.05), SOD含量减少(84.15±6.27 vs 176.33±12.06, P<0.05); 与模型Ⅱ组比较, 参青方高剂量组、参青方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MPO、MDA含量明显减少(1.03±0.23, 1.57±0.27, 1.59±0.12 vs2.03±0.33; 8.30±1.27, 10.09±1.09, 10.46±1.37 vs 14.38±1.84, 均P<0.05), SOD含量增加(190.17±7.71, 178.90±8.59, 176.13±9.50 vs 107.09±6.37, 均P<0.05). 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可见VIP、SP阳性表达,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Ⅰ组大鼠结肠组织SP、VIP表达减少(42 608.00±4823.37 vs 461 570.00±18 227.7; 50 801.90±7698.09 vs 607 333.90±34 166.35, 均P<0.05), 经治疗后, 参青方高剂量组、参青方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SP、VIP表达上调(302 253.10±11 484.92,171 014.7±21 993.34, 158 355.10±13 855.66v s 77 260.26±9375.49; 419 171.36±23 267.98, 279 572.17±26 645.82, 282 438.50±13 236.13 v s 111 838.85±9698.09, 均P<0.05).结论: 参青方能够上调结肠VIP和SP表达, 因而具有调节肠道动力学的作用.

  • 大蒜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

    作者:徐细明;于皆平;何小飞;李军华;郑敏;於亮亮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及大蒜素对其的影响,探讨大蒜素(Allitridi,Alt)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ormal group)、三硝基苯磺酸组(TNB S group)、三硝基苯磺酸+生理盐水组(TNBS+NS group)、三硝基苯磺酸+大蒜素组(TNBS+Altgroup)四组.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Bcl-2、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凋亡和淋巴细胞Bcl-2和Bax的表达,生化检测一氧化氮(N0)含量,并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结果:和三硝基苯磺酸组相比,三硝基苯磺酸+大蒜素组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加(2.1±1.0 vs 5.9±2.0,P<0.01),Bcl-2表达阳性淋巴细胞减少及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10.0±2.5 vs 31.0±6.0,197±11 vs 523±40,P<0.01).损伤指数明显下降(1.6±0.5 vs 5.8±0.7,2.1±0.6 vs6.1±0.6,P<0.01).结论:大蒜素可以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凋亡和清除NO自由基而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 核因子-κB在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军华;于皆平;何小飞;徐细明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核因子-κB(NF-kB)及TNF-α、ICAM-1的表达,探讨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设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轻、重模型组共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NF-κB、TNF-α和ICAM-1表达,生化方法检测MPO含量,并分析NF-κB活性与肠道病理损伤指数、MPO含量、TNF-α及ICAM-1表达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NF-κB活性,TNF-α、ICAM-1表达及MPO含量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NF-κB:52.14±9.81、30.26±10.20,60.73±13.41、45.24±10.86 vs13.31±4.76、16.95±6.83,11.61±4.85、14.10±5.76;TNF-α:74.50±11.20、48.11±5.95,84.09±14.52、53.40±8.79vs16.99±5.48、20.04±6.76,10.13±1.79、16.03±6.21;ICAM-1:68.15±7.25、44.34±7.54,77.69±8.09、47.01±8.82vs15.34±4.03、17.50±6.95,10.33±2.38、13.41±4.91;MPO:1.69±0.11,0.71±0.06vs0.39±0.07,0.31±0.08;P<0.01),且在病情严重组增高尤为明显.NF-κB表达水平与TNF-α和ICAM-1阳性细胞密度、MPO含量、肠道病理损伤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 304,0.8 680,0.6 865,0.9 292,0.8 462;P<0.001或P<0.005).结论: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褪黑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趋化因子IL-8和MCP-1的影响

    作者:刘坤;周薇;李军华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肠组织趋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UC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褪黑素治疗组(2.5,5.0,10.0 mg/kg)5组.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IL-8和MCP-1蛋白表达,生化方法检测MPO含量,并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和组织学改变.结果:UC模型组IL-8、MCP-1蛋白表达及MPO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80.3±13.6 vs 12.2±5.4,87.2±7.4 vs 17.3±4.6.3450.7±135.0 nkat/g vs 416.8±73.0 nkat/g,均P<0.01),褪黑素治疗组IL-8、MCP-1蛋白表达,MPO含量(33.5±9.3,37.7±7.2,2150.4±129.0 nkat/g)均明显低于UC模型组(均P<0.01),褪黑素治疗组形态和组织损伤评分指数明显降低(1.6±0.7 vs 6.3±1.4,1.4±0.5 vs 6.24±1.04,均P<0.01).结论:褪黑素对UC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抑制趋化因子表达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 二氮杂菲对三硝基苯磺酸所致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缪应雷;段丽平;黄华丽

    目的:研究MMP抑制剂二氮杂菲防治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肠炎的作用.方法:TNBS建立慢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将其分为3组: 治疗组给药1,10-二氮杂菲;对照组给SASP;空白对照组给予双蒸水1 mL.7d后,处死大鼠,测定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RT-PCR检测肠道组织MMP-1,MMP-2,MMP-3和TIMP-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和TIMP-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SASP组和二氮杂菲组MPO的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25±0.15,0.16±0.09 vs 0.48±0.34,P=0.025,0.004),MMP-1,MMP-2及MMP-3表达在SASP组(0.19±0.11,0.35±0.21,0.25±0.16)和二氮杂菲组(0.33±0.19,0.29±0.16,0.22±0.17)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0.45±0.23,0.53±0.17,0.62±0.15)相比明显偏低(P=0.002,0.020,0.000).3组之间TIMP-1mRAN及蛋白表达均无差异.MMP-3在SASP组和二氮杂菲组的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2971.3±1036.5,2507.7±1101.0 vs 7812.8±4761.6,P=0.000).结论:二氮杂菲治疗大鼠TNBS肠炎后,肠道损伤积分、MPO以及MMP-1,MMP-2和MMP-3的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但不影响TIMP-1的表达.

  • 褪黑素对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梅俏;于皆平;许建明;项立

    目的:研究MT对免疫性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乙醇灌肠制备大鼠免疫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100mg@kg-1)和MT给药组(2.5,5.0,10.0mg@kg-1),每天灌肠给药一次,从制备模型7d后开始至实验结束共21d.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1、IL-2、TNF-α、IL-8、TGF-β水平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脾淋巴细胞功能.结果:免疫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浆中IL-1、IL-2、TNF-α产生增多,结肠IL-8水平明显升高,TGF-β含量下降,同时PMφ细胞产生IL-1、TNF-α和脾淋巴细胞产生IL-2水平增加.MT灌肠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肠和血浆中IL-1、TNF-α含量,10.0mg@Kg-1MT对结肠IL-8、IL-2的生成也显示出抑制作用,5.0、10.0mg@Kg-1MT可促进TGF-β的产生,10.0mg@Kg-1MT灌肠可降低PMФ细胞产生IL-1水平.结论:TNBS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变化类似人类IBD,MT能够恢复结肠炎大鼠异常免疫功能,改善大鼠结肠炎症状和减轻黏膜损伤.

  • 5-ASA对TNBS结肠炎大鼠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血清IL-8水平的影响

    作者:贺文成;李瑾;唐平飞;周瑞

    目的:观察5-ASA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发的结肠炎大鼠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血清IL-8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5-ASA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 ♀, 随机分成A、B、C组,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C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 B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1 mL灌肠, C组每天给予5-ASA溶液(200 mg/kg)灌肠, 连续7 d. 经过处理后评定各组大鼠一般状况、结肠大体损伤及结肠组织学损伤; 在全麻下心脏采血, 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8浓度.结果:与A组比较, B组的DAI评分、大体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血清IL-8水平均显著升高(2.74±0.437分vs 0.27±0.346分,5.10±1.101分vs 0.50±0.527分, 4.70±0.949分vs 0.44±0.458分, 720.97±71.718 ng/L vs129.88±18.399 ng/L, 均P<0.01), 而C组(1.34±0.385分, 1.70±0.483分, 1.50±0.850分,392.84±43.628 ng/L)明显低于B组(均P<0.01);与A组比较, B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30.54%±4.036% vs 56.13%±5.188%,P<0.01), 而C组(48.89%±4.522%)明显高于B组( P<0.01).结论:5-ASA灌肠对结肠炎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8水平及诱导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有关.

  • 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制备的技术改良

    作者:徐阳;李伟光;刘海峰;张成岗

    目的:改良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硅胶管灌肠诱导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方法,提高造模的成功率和模型的稳定性,并探索造模的适宜剂量和时间.方法:选用40只SPF级♂Balb/c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TNBS组(37.5 mg/kg、75 mg/kg、150 mg/kg、200 mg/kg),每组8只,使用“灌胃针”替代“硅胶管”灌肠,并于灌肠后2d和4d分别处死4只小鼠,观察不同组别小鼠生理状态、结肠组织的损伤及病理学的改变情况.结果:在“灌胃针”造模过程中未发生小鼠死亡现象;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及结肠黏膜组织无异常改变;小鼠灌肠后出现少食、少动、体质量下降、皮毛光泽度下降、腹泻、便血.不同浓度TNBS造模组随着TNBS剂量的增加,小鼠结肠黏膜组织出现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溃疡的程度增加.HE染色可见结肠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缺失、溃疡形成的程度逐渐增加.其中TNBS37.5 mg/kg、75 mg/kg组于造模后2d,以上损伤现象开始缓解,未形成稳定的UC模型;150mg/kg、200 mg/kg组持续时间较长,以上损伤现象4d内未见明显缓解,150 mg/kg组表现为较典型的UC模型,200 mg/kg为重症UC模型.结论:对制造小鼠UC模型进行相关技术改进,使灌肠更加简便,提高造模效率,显著增加了模型的稳定性.

  •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作者:侯丽娟;唐方;王晓红;孙晓萍

    目的:探讨TNBS/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时乙醇佳浓度及宜动物室环境.方法: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模型4组(9只/组),其中将正常组、模型1、2、3组放入清洁环境饲养,模型4组放入SPF级动物实验室饲养.分别用9 g/L NaCL、TNBS/无水乙醇、TNBS/600 mL/L乙醇、TNBS/500 mL/L乙醇灌肠,其中模型3、4组均用TNBS/500 mL/L乙醇灌肠,造模后观察各组模型疾病活动指数,实验终点期处死后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指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1、2组灌肠后大量死亡,无实践意义;将模型3、4组DAI及CMDI评分比较,模型3组均高于模型4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观察比较模型3、4组,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应用TNBS建立UC模型应首选500 mL/L乙醇作为溶剂,并需在清洁级动物室进行,环境是提高模型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 大鼠急性肠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邢锐;马高峰;杨晓强;武金宝;陈学清;张振书

    目的: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复制大鼠急性肠道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制模组、制模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用TNBS(乙醇稀释)、500 mL/L乙醇及生理水灌肠;观察各组大鼠制模后的粪便、精神状态、进食及存活情况;分别在第1、3、5、7及10天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进一步观察肠道的大体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变化;再结合病理评分,总结大鼠TNBS制模后肠道病理改变的规律,评价该模型用于实验性肠道损伤研究的可行性.结果:TNBS制模组在制模后第1天即表现出明显的肠道稀便和血便,持续至实验结束;进食减少、懒动、畏寒,持续7-10 d后缓解;4只在制模后第7-9天死亡(4/34);制模后第1天即出现肠道病理改变,第5天出现急性肠道损伤,第7天病理改变严重.制模对照组大鼠在制模后第1天部分出现稀便,持续1-2 d后消失;制模后第1天肠道出现轻度病理改变,3 d后病变减退;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异常,各组大鼠肠道病理评分与病变程度一致.结论:大鼠TNBS制模后早期即表现出肠道损伤,制模后第7天病理改变达到高峰,此后向慢性炎症转化;TNBS制模后5 d内可用于急性肠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 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作者:刘敬军;郑长青;潘丽丽;闻英;胡刚正

    目的: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葡聚糖硫酸钠(DSS)及恶唑酮三种外源性化学刺激物建立的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的特征加以比较探讨,以筛选合适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动物模型.方法:将BALB/C小鼠50只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A对照组(500 mL/L乙醇灌肠)、B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每组小鼠给药后观察并记录每只小鼠一般变化,实验第8 d处死全部小鼠,留取结肠标本,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小鼠给药后均出现IBD的一般表现,恶唑酮组、TNBS组及DSS组小鼠DAI计分分别较A对照组及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唑酮组、DS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UC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NB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CD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LB/C小鼠恶唑酮致敏后灌肠及自由饮用DSS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UC的动物模型;TNBS灌肠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CD的动物模型.

  • 大黄素对TNBS诱导大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田瑗;郭晓琳;王丽强;李颖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结肠炎大鼠模型肠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为纤维化模型,将34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予以TNBS诱导肠纤维化,大黄素组每日给予大黄素40 mg/kg灌胃,其余组则给予等体积盐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和活动变化,给予DAI评分,实验结束后收集结肠组织标本,给予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并采用HE染色及Masson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黏膜中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c-SMA和E-cad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组一般情况、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均出现明显改善.大黄素组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和α-SMA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1.27±0.78 vs 4.56±3.14; 0.60±0.59 vs 2.15±1.22; 0.92±1.38 vs 3.34±1.47;3.11±2.81 vs 8.77±6.40; 0.87±0.62 vs 2.40±1.15,均P<0.05),而E-cadmRNA表达明显升高(1.01±0.34 vs 0.30±0.23,P<0.05).结论:大黄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肠纤维化模型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31/Smad信号通路抑制EMT发生有关.

  • 白头翁醇提物对大鼠结肠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文远;姜伟炜

    目的:探讨白头翁醇提物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结肠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进一步阐明白头翁醇提物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醇提物治疗组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茵肠球菌三联活菌(金双歧)组.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用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TNF-α、IL-10和血清内毒素,采用免疫组织学染色检测紧密连接(tight iunction,TJ)相关蛋白occludin的分布.结果: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后,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增高,结肠组织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和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而经白头翁醇提物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处理后,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有明显下降(6.50±1.27,5.90±1.67 vs 9.20±1.75:5.00±1.05,4.80±1.25 vs 7.10±0.99,均P<0.05),结肠组织TNF-α水平降低(521.24±109.37 ng/L,503.98±126.63 ng/L vs 657.54±149.60 ng/L,均P<0.05)、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0.148±0.093EU/mL,0.153±0.106 EU/mL vs 0.213±0.023EU/mL,均P<0.05)和IL-10水平升高(92.19±30.09 ng/L,95.57±27.71 ng/L vs 42.92±23.74ng/L,均P<0.05);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后,TJ结构遭到破坏,TJ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而白头翁醇提物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茵(金双歧)处理后可使TNBS引起的TJ结构受损减轻,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多.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可以对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上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luudin的表达、降低结肠组织TNF-α含量、提高IL-10水平,从而抑制内毒素通过紧密连接进入体循环.

12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