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肺颗粒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

    作者:李小娟;封继宏;刘恩顺;孙增涛;朱海燕

    目的:观察补肺颗粒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方法:收集哮喘缓解期患者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补肺颗粒,对照组给予补肺颗粒模拟剂,疗程1个月,随访3月.观察哮喘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通气功能指标、血嗜酸性粒细胞(FDS)计数等指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ACT评分,治疗组升高明显(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且能够降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与疗前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改善呼气峰流速值(PEF),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并能减少发作次数.结论:补肺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症状,并改善肺功能,降低EOS水平,通过抑制气道炎症,而达到控制哮喘缓解期症状,减少发作的目的.

  • 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对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的影响

    作者:于雪峰;李丁蕾;石绍顺;乔世举;李国信;王祺;崔英海

    目的:观察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及对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的影响.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宿痰伏肺兼肺脾气虚证型患者239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121例,空白对照组118例,中药治疗组给予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口服,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干预,疗程4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ACT控制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及肺通气功能等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AS 8.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ACT评分,治疗组升高明显(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中医证候评分和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改善情况与ACT表评分结果有良好相关性.结论: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能明显改善哮喘缓解期症状,改善患者ACT评分,减少急性发作,临床疗效明显.

  • 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素娟;李超乾;黄锡奎;姜小红;吴高慧;王红哲;李颖华;何英;邓家珍;梁国容

    目的 首次将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用于防治中度支气管哮喘,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的哮喘患者,满足以下条件纳入研究:年龄≥14岁,符合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中度标准,在1个月内无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酮替芬或孟鲁斯特等抗炎抗过敏药物并无明显呼吸道感染及已知有其他任何严重的疾病或异常.选取100名哮喘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37/63,年龄(32.11±12.95)岁.将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男/女比例为16/34,年龄(33.56±14.23)岁;B组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29,年龄(30.66±11.50)岁;各50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A组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1.72μg/mL×2支加入3 mL生理盐水,1次/d,连续5 d.B组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100μg),每天两次,持续使用.观察1个月,期间两组患者均可按需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症状并记录使用喷数.于第0天、第6天、第31天查患者肺功能及哮喘激发试验,治疗前后测ACT评分.结果 于治疗后第6天、第31天,A组哮喘激发试验转阴率分别为82%,78%,B组分别为84%,90%,两组治疗后患者激发试验均明显转阴,经x2检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治疗后A,B组乙酰甲胆碱累积用量明显增加(P<0.05),而两组之间无差别;A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显著增高(P<0.05),在第31天较A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大呼气流量(PEF)在治疗后第6天、第31天均显著增高(P<0.05),在第31天B组较A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均显著提高、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的使用量均明显减少(P<0.01),B组较A组明显(P<0.05).治疗期间仅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一过性低热的不良反应,以第3天明显.结论 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能在短期内抑制中度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并改善症状、减少发作,减少缓解药物的使用量,在一定时间内对中度哮喘发作有防治作用.

  • "哮喘之家"活动对哮喘控制测试的影响

    作者:邱碧秀;李永春;刘海霞;李苏;孙德凤

    目的 探讨"哮喘之家"活动对哮喘控制测试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60例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常规做出院指导,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每季度参加"哮喘之家"活动.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结果 出院后1年,对照组患者ACT评分逐渐下降,观察组患者ACT评分逐渐增高,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规范的"哮喘之家"活动可促进哮喘病情控制,ACT评分为"哮喘之家"活动效果和规范治疗提供依据,两者互相促进,值得推广.

  • 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志平;彭丽红;郭禹标;黄建强;唐可京;钟韵

    目的 探讨哮喘控制测试表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44例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并闻及哮鸣音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按GINA的治疗规范治疗2,3个月后,测定FEV1及FEV1%并同时填写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和ACT量表,并以生存质量量表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量表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并用FEV1%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对两种量表进行相关度和可信度检验.结果 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与ACT和FEV1%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且生存质量量表与ACT量表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显著意义(r=0.709,P=0.000).结论 ACT完全可在中国应用,尤其在乡镇基层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群和欠缺肺功能测定设备的卫生院,ACT不失为一种可信度高的哮喘控制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哮喘控制良好与否与患者吸入气雾剂或干粉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将正确的吸入方法交授给支气管哮喘患者.

  • 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泽英;刘双;杨京华;李杰;张伶;樊静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60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依据2009 GINA规范治疗3个月,其中观察组每天增加吸入一次噻托溴铵18μ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别、年龄、病程、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细胞计数(EOS)、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值、用力呼气峰速(PEF)及每周急救药使用次数等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观察组的ACT评分、FEV1、PEF、FEF及每周急救药使用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EOS、Ig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有效,且以扩张气道、改善症状和肺功能为主,其是否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 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戴红;于鹏飞;于潮晓

    目的 观察并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哮喘门诊定期就诊的哮喘患者181例应用ACT测试,每月1次,观察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及治疗的依从性.在哮喘患者应用ACT前、应用ACT 6个月后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并同时进行ACT评分.结果 每月1次坚持应用ACT 181例,使用率100%:坚持规范化治疗170例,治疗依从性93.9%:症状完全控制率48.6%,部分控制率28.2%.应用ACT前FEV1%pred为51.57±17.46,ACT评分16.33±3.51.应用ACT 6个月后,FEV1%pred为73.41±15.02,ACT评分22.40±3.13.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651、35.536,P<0.01);ACT与FEV1具有良好相关性(r=0.80,P<0.01).结论 ACT是一种简单且可信度高评估工具,能提高患者哮喘控制率及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中广泛推广应用.

  • 天津地区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肺功能分析

    作者:周宁;曹洁;陈宝元;朱宝玉;邓园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临床相关性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天津地区142例哮喘患者进行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测定,了解患者的认知情况、治疗现状和肺功能状况,并建立相应的个人数据库档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2例哮喘患者中,有97例合并过敏性鼻炎(68%),其中60例为鼻炎发病在先,占哮喘合并鼻炎患者的61.9%.哮喘合并鼻炎组和单纯哮喘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哮喘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合并鼻炎组的组间比较显示鼻炎史显著长于哮喘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哮喘组相比,鼻炎合并哮喘组的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哮喘组相比,哮喘合并鼻炎组患者的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iong flow,PEF)显著下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量减低,小气道敏感指标肺活量为75%时大呼气流量(MEF75%)和MEF50%显著降低,而脉冲振荡频率在20 Hz时呼吸阻力(R20)增高.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rs=0.604,P<0.01).结论 过敏性鼻炎多在哮喘之前发生,其与哮喘严重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引发哮喘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ACT评分显著低于单纯哮喘患者,并且过敏性鼻炎进一步导致了肺通气功能的下降及气道阻力增加,提高了哮喘的控制难度.

  • 哮喘控制测试前三项在判断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价值

    作者:梁振宇;赵海金;吕燕华;董航明;刘来昱;朱顺芳;蔡绍曦

    目的 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前三项(ACT-3)与ACT在判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水平时的一致性,以获得更为简便的哮喘控制评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方医院门诊诊断为哮喘的患者102例,患者正在接受或未接受规范化哮喘治疗.所有患者完成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ACT评分≤19分定义为哮喘未控制,ACT评分≥20分定义为良好控制.分析ACT与ACT-3两者的相关性及与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CT与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价值,并通过kappa系数评价ACT-3与ACT判断的吻合度.结果 入选的患者ACT-3与ACT的相关系数为0.919(P=0.000).ACT-3、ACT分别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等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00).当ACT-3≤11分时,为佳截断点,判断哮喘未控制的敏感性为94.52%,特异性为93.10%.ACT-3≤11分和ACT≤19分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0.858(P=0.000).结论 ACT-3能用于评价哮喘患者控制水平,以ACT-3≤11识别哮喘未控制时与ACT≤19有极高的一致性.当ACT无法完整获取时可以考虑使用ACT-3.

  • 哮喘控制测试在矿区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继忠;杨万勇;范和红;靳福娉;高鸿山;侯乐志

    目的 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在煤矿工人支气管哮喘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患者均系煤矿工人,以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为入选条件,并排除煤工尘肺、矽肺.之后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治疗规范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FEV1%pred和PEF%pred,并同时填写ACT量表.并以FEV1%pred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CT和FEV1%pred、PEF%pred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一致性(P<0.05),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ACT完全可在煤矿工人支气管哮喘临床中应用,尤其在矿区基层无肺功能测定设备的医院,ACT不失为一种可信度高的支气管哮喘评价工具.

  • 哮喘控制测试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毅;魏咏梅

    目的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28例老年哮喘患者随诊监测,在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时进行ACT,同时由医师根据2009年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价ACT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老年哮喘患者全部能够完成ACT,128例患者在随诊研究期间同时进行ACT及医师哮喘控制情况评估共482例次.ACT得分与医师评估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47,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354,P<0.05;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哮喘控制水平和治疗调整方案不同的患者之间ACT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T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可以用于我国基层医院的哮喘控制评估,同样适用对社区基层老年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监测.

  • 哮喘控制测试(ACT)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马金凤;刘淑贤;张春兰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ACT应用于已在哮喘门诊定期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每月应用1次,观察哮喘患者在药物治疗、应用ACT6个月末时ACT试用率、治疗的依从性、哮喘控制情况.在哮喘患者应用ACT前药物治疗时、应用ACT 6个月结束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预计值),同时测定ACT评分.结果:每月1次坚持应用ACT66例,使用率97.1%;坚持使用规范的治疗64例,治疗依从性达94.1%;症状完全控制率达47.1%,良好控制率达75.0%.应用ACT前FEV1%预计值为55.13±18.23,ACT评分16.08±3.34.应用ACT 6个月后,FEV1%预计值为76.70±14.60,ACT评分22.44±2.86.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0、18.02,均P<0.01);ACT与FEV1具有良好相关性(r=0.83,P<0.01).结论:ACT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率,是哮喘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

  • 广州番禺区成人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马迪辉;张耀强;赖微微

    目的 了解番禺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两者之间临床相关性及调查过敏性鼻炎的认知程度和治疗状况.方法 114例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哮喘病史、严重程度分级、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鼻炎情况,认知情况及治疗现状.结果 114例哮喘患者中,有65例合并过敏性鼻炎(57.02%),其中43例鼻炎发病在先,占哮喘合并鼻炎患者的66.15%.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组和单纯哮喘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哮喘患者严重程度分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组ACT评分为(20.45±2.81)分明显低于单纯哮喘组的(22.63±2.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39%哮喘患者规范使用药物治疗.结论 过敏性鼻炎多发生在哮喘之前,是引发哮喘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ACT评分显著低于单纯哮喘患者.番禺地区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认知程度低,治疗现状令人堪忧.为今后防治措施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 阿奇霉素治疗哮喘的疗效及对PEF、ACT的影响

    作者:赵晓红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治疗哮喘的疗效及对大呼气峰流速(PEF)、哮喘控制测试(AC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予以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 mg,qd)+阿奇霉素(10 mg/kg,qd,po)治疗7d,对照组予以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同试验组)治疗7d.观察并比较两组CD4+ CD25+、白细胞介素(IL)-4、丫-干扰素、PEF及ACT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D4+ CD25+、IL-4、γ-干扰素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1),且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气促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PEF与AC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PEF、ACT均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PEF、ACT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奇霉素能更好地改善哮喘患儿的PEF、ACT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哮喘控制测试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庄少侠;金珠凤;王燕萍

    目的 调查哮喘的控制现状,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呼吸科门诊和首次参加"哮喘之家"的哮喘患者共100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哮喘患者发病的病情信息,同时进行ACT.结果 调查的哮喘患者以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居多(62%);病程长[(13±7)年];合并症多;行肺功能检查者少(36%);治疗不规范,长期持续吸入糖皮质激素者少(9%).ACT平均分为(15±6)分,仅6%的患者达到了完全控制和良好控制.结论 哮喘控制现状不容乐观,哮喘的教育和管理有待加强.ACT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估哮喘控制的方法,也是一项用以改善哮喘管理质量的新工具,值得推广应用.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婷;王镇山;赵成燕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测试(AC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哮喘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例(对照组).测定对照组空腹血清hs-CRP和哮喘组经甲泼尼龙治疗5~7d前后的空腹血清hs-CRP.超声雾化4.5%氯化钠获取诱导痰,分别计算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测定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哮喘组进行ACT评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血清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指标及A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和诱导痰EOS%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炎性反应水平的效能.结果 哮喘组有2例患者诱导痰失败排除本研究.哮喘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2.12~11.12)和1.48(1.03~4.81) mg/L比3.40(2.02 ~ 8.91) mg/L,H=18.939,P< 0.01],哮喘组治疗前血清hs-CRP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前,哮喘组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849,P=0.000),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617,P=0.000;r=-0.559,P=0.002;r=-0.398,P=0.036),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511,P=0.005).血清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肺功能、ACT评分具有良好相关性,是评价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炎性反应水平的潜在标志物.

  • 常用评价哮喘控制水平检测指标的比较

    作者:王德军

    目的:比较哮喘控制水平常用检测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10月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通过用药前后呼出一氧化氮(FeNO)、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评分、外周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 IgE 的比较判定哮喘控制水平。结果 FeNO、FEV1、PEF、ACT 评分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 IgE 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eNO、FEV1、PEF、ACT 评分可作为评估哮喘控制水平优先观察指标。

  • 峰流速仪联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在社区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李学军;魏红;李京鹏;王蒙蒙;贾晨光

    目的 评价峰流速仪联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 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在社区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10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发放简易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及复诊时进行C-ACT,两组均观察1年,每1~3个月复诊1次,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哮喘控制水平、长期控制药物使用依从性。结果 两组随诊1年后哮喘控制、部分控制及未控制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临床控制率为70.4%,对照组为19.2%。两组随诊1年后长期控制药物使用依从性试验组达79.6%,而对照组为50.0%,其中随诊1、3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6、9、12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医生评估哮喘控制分级与患者C-ACT评估哮喘控制分级一致性好, Kappa值为0.769。结论 峰流速仪联合C-ACT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病情,适用于社区医务人员及患者本人对病情的评估,且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对于哮喘患者的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ACT在哮喘专病门诊患者长期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黄莉;陈燕如;洪静宜;陈春婵

    目的:分析哮喘控制测试(ACT)在哮喘专病门诊患者长期管理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哮喘专病门诊接诊的哮喘患者4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9例,对照组210例,均进行规范治疗及肺功能检测,观察组给予ACT,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ACT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ACT显示,完全控制101例(48.32%),部分控制105例(50.24%),未控制3例(1.44%)。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有173例(82.8%),对照组有93例(44.3%),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ACT指导哮喘治疗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哮喘控制率和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 以ACT表为指导的哮喘治疗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张洪江;赵立

    哮喘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降低哮喘患者的发病次数、减少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年会上,哮喘控制测试 (ACT)被提出来[1].国内李志平等对其在中国可行性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比哮喘患者应用ACT前后住院次数、住院费用分析其经济学意义.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