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君臣配伍探究

    作者:袁晓红

    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概念早由<内经>提出,主要是以药物在处方中的作用论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而一首方的君臣配伍决定该方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 经典名方羌活胜湿汤的古代文献分析

    作者:董燕;侯酉娟;李莎莎;刘思鸿;李斌;李兵;高进;尚强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羌活胜湿汤的中医古籍文献,梳理羌活胜湿汤的历史发展源流, 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羌活胜湿汤的相关数据, 统计分析方剂组成、主治病证、用药剂量、制法等.共获相关古代文献有效数据206条, 涉及中医古籍101种.分析后发现羌活胜湿汤早见于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组成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7味药材, 主要治疗腰痛、项强、头痛、肩背痛等疼痛类病证 (症) .后世记载的羌活胜湿汤大多遵从《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方剂组成、用量、主治, 并延伸和扩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

  • 汗法非解表作用与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王付;庞玉琴

    汗法,是通过发汗而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发汗方药其性无论是寒,还是温,但其味辛则是共有之处,因其味辛而决定主治病证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其一般性是针对表证而设,是其主治的基本点;其特殊性是针对非表证而设,是其主治的扩大范围.<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说:"辛:主行,主散,主治病证与卫、营、气、血、津、液、郁、瘀的病理变化有关."在临床中若能以法用汗法治疗非表证,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于此试将拙识略述于次,以飨同道.

  • 十五络穴之浅见

    作者:李兴国;关玉

    十五络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络穴、主(治)病、治法等多种内容.<针灸学>认为其主治病证由于在循行上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故在临床上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即足少阴络所主之"闭癃",实为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 胆囊穴当属胆经之探讨

    作者:朱倩;赵晓峰;王舒

    经外奇穴是传统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经外奇穴的归经,是经外奇穴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外奇穴规范化的终形式.其中胆囊穴在<经络腧穴学>中被归于经外奇穴一章,但是对照该穴所处位置、主治病证以及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等,笔者认为其应被归于足少阳胆经,现分析如下.

  • 方证相应论解析

    作者:王燕平;孙明杰;周艳华;隋宇

    中医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方证相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证范围与人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证或病机以及功能状态相符合.换言之,方证相应的基本思想即是以药物(方)的固有属性(性味、归经)来调整机体阴阳寒热之偏(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 漫谈当归拈痛汤

    作者:哈小博

    关于当归拈痛汤方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源自金代张元素所著之<医学启源>;一说载于李东垣所著之<兰室秘藏>一书.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曾举当归拈痛汤为例说明制方遣药的法则,该方的药物组成和主治病证首见于此.李东垣是张元素的人室弟子,二人是师承关系,李将此转载于其<兰室秘藏>一书中,命名为"拈痛汤",乃是传承而来,并非是李东垣所制方.故当以前一种说法为是.

  • 用药剂量心得四则

    作者:陈海燕

    1.药量加减宜灵活用药量的增加与减少,应根据病机所在、辨证关键、主治病证、药物性能与质地等情况,灵活增减,主治与病机不同,药量随之而异;主治与病机相同,药量大小有别.药量的增加或减少,既可以是单纯的改变,也可以随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的不同而改变.这种药量加减的变化,是方剂组成变化的灵活性之一,临症全在灵活运用,巧妙变化,方能药证相合,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体会

    作者:舒鸿飞

    笔者早年对《伤寒杂病论》有过深入的钻研,因而在40余年的临证中,喜用经方,又不同于经方,常活用经方治愈疑难病证.今不揣浅陋,结合临床病例浅谈这方面的体会.1 紧扣病机用经方余在临证中,根据经方主治病证的病机治疗某些疑难病证,常收到意外的疗效.

  • 麦门冬汤主治病证探讨

    作者:郭军;赵国平;梁雪冰;蔡川;胡静

    历代医家及现代教材多认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是治疗虚热肺痿,作者认为该方原治上气,即哮喘,可移用于虚热肺痿.其病位在于肺而关于胃,病性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临床上只要谨守肺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的病机特征,可将该方灵活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 隐白穴主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作者:张广森;张潇斌;尹广惠;陈迪;于晓华

    目的:通过对隐白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隐白穴的主治规律.方法:古代文献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软件系统(第4版)作为检索源,选取隐白穴主治的相关文献条文进行分析.对隐白穴主治病证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结果:古代文献中纳入的条文391条,治疗病症49种.结论:隐白穴主治规律分为分经主治和特殊主治.

  • 足临泣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作者:申伟;李敬华;汤继芹;张永臣;贾红玲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 昆仑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黄宗雄;张永臣;张帅;贾红玲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昆仑穴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昆仑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IBMSPSSStatistic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仑单穴主治病证55种,筛选出18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67种,筛选出19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昆仑配伍的经穴182个,奇穴11个,委中、足三里、合谷、太溪、承山、阳陵泉、悬钟、太冲、曲池、涌泉为前10位的经穴;针刺、艾灸、刺血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昆仑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学习中药学的三个层次

    作者:王兵;侯炜

    笔者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中药学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感性理解中药的性味功用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对历代本草的整理,知晓中药全部主治病证 ;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对经方、时方的组方以及应用分析,把握中药的具体药证,只有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提高临床处方用药的水平.

  • 申脉穴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作者:申伟;汤继芹;张永臣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申脉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申脉”、“阳跷”、“鬼路”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4版)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申脉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申脉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主治病证共有274条。单穴主治病证47种,单穴优势病证19种,前5位的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配伍主治病证64种,优势病证22种,前5位的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常用针刺深度为3分,针刺时间为6、7呼,灸法刺激量为3壮。结论申脉单穴及其配伍均善于治疗内科病,且均尤善治疗肢体经络病证;常用的刺灸法为针刺法、灸法。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百会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陈文修;张永臣;张春晓;贾红玲

    目的:系统整理清代和清代以前百会穴的文献,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百会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仓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百会单穴主治病证73种,筛选出22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106种,筛选出21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百会配伍的经穴223个,奇穴45个,曲池、上星、风池、合谷、神庭、足三里、大椎、心俞、囟会和人中为前10位的经穴;灸法、烙法、针刺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百会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三阴交穴主治及配伍规律古代文献分析

    作者:卢承顶;张永臣;贾红玲

    目的:通过系统整理三阴交的文献,总结其主治病证及腧穴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文献库为主要检索源,检索三阴交穴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的条文,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阴交穴的相关著作计86部,纳入条文793条.三阴交单穴主治条文172条,总频数为172次,主治病证共计39种,优势主治病证种12种.配伍主治条文621条,总频数为630次,主治病证89种,优势主治病证29种.三阴交单穴优势主治病证为积聚、痿证、崩漏、脚气、泄泻、癫狂、霍乱、淋证、遗精、痹证、疝气、牙关脱臼;配伍优势主治病证为咳嗽、厥证、腹痛、泄泻、肠鸣、脾病血气、痢疾、臌胀、中风等29种,并总结出腧穴配伍处方.结论:三阴交单穴主治以脾胃病、肾病和妇科病为主;配伍主治病证以内科、妇科病证为多,主治更为广泛.

  • 大承气汤主治病证数据分析研究

    作者:张琦;黄蕊;高燕;陈甲秀;吴均华;闫旭;任玉兰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是:腹痛128例、阳明腑实证32例、中风病25例;西医疾病是:肠梗阻78例、脑血管病症25例、细菌性痢疾17例;居前3位的高频主症是:大便秘结332次、腹痛192次、发热134次;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或干、或腻、或厚;常见脉象有滑数、弦数、弦滑.结论:大便秘结、腹痛、发热是古今医家选用大承气汤的常见主症,其中,便秘为多见,腹痛以胀痛多见,发热以壮热多见,常见舌象是舌红苔黄,其脉滑数、弦数或弦滑.

  • 列缺穴近10年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作者:郝强;张永臣;贾红玲

    列缺穴,乃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别名:童玄、腕劳.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起于掖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历代中医学文献对列缺穴的主治应用均做了广泛地记载,其主治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这些记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

  • 通痹散

    作者:黄瑾明

    性质功效祛风通络活血剂.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主治病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见:口角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等动作.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7剂为1疗程.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