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军团菌研究的某些进展
自1976年美国费城暴发流行军团菌病以来,先后在许多国家均发现了军团菌种、群.本文对军团菌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分子生物研究及实验室诊断进行了综述.
-
蛋白质转运的细胞分子机制--199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1999年10月11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199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家君特·布洛贝尔(Blobel,G),以表彰他发现蛋白质因具有信号序列而决定其在细胞内转运和定位的功绩.
-
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的科学人生--纪念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
2004年5月4日,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邹承鲁院士亲临,为座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中厅的刘思职铜像揭幕.
-
学者与企业家的双重精彩——记生化制药专家凌沛学
凌沛学,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分会副理事长.他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为我国生化药物尤其是玻璃酸的研究与产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学者与企业家的双重精彩.
-
德国的生物技术创新网络
今年6月份,在柏林夏洛特(Charite)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所和柏林-勃兰登堡BioTop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考察了当地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情况,柏林-勃兰登堡生物技术区的创新网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又与德国同行继续交流,颇有收获.现整理成文介绍给大家,希望国内的同行从中有所借鉴.
-
Akt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全球首位,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此心脏病学专家及临床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近年来,从分子生物水平入手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其中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备受关注,Akt作为信号网络的中枢环节,对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起到重要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1].本文就针对Ak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做一阐述.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介绍
周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第五、六、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医学检验系主任、医学部/中南医院临床基因诊断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血脂专业委员会组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SCI源32篇,EI、ISTP源8篇.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或交流.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7部(五年制、八年制),主编参考书8部.国际IFCC会员,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兼职14个,国家级和统计源学术期刊主编、常务编委、编委任职7个.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中心始建于1978年,是全军早成立的医学专科中心之一.现由检验医学科和实验科2个科室组成,检验医学科侧重于临床检验业务,实验科除承担部分临床检验业务外,主要承担基础与临床相关实验研究.1988、1990年先后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2003年成为福州总医院检验医学和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为福建省福总司法鉴定所挂靠单位.
-
颞骨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应用
目的介绍用于颞骨病理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方法所有颞骨火棉胶切片均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颞骨库,基于颞骨火棉胶切片的DNA提取、PCR扩增、原位杂交、原位PCR和免疫蛋白染色技术被用来研究老年性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结果除了原位PCR技术,基于颞骨火棉胶切片的DNA提取、PCR扩增、原位杂交和免疫蛋白染色技术均取得了可接受的、有用的结果来帮助解释老年性耳聋的机制.结论存档的颞骨标本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加以利用可以揭示各型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
-
辐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放射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进展更是迅速.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放射医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主要科研方向之一,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在辐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效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及修复,辐射敏感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以及辐射分子生物剂量计等,下述文章就是这些研究的部分反映.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随着新发和突发感染性疾病的涌现,曾已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的卷土重来,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日益复杂,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威胁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出现了大量耐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WHO)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尽可能把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利用一切手段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
-
脑脊液标本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鉴定程序的探讨
目的 探讨可疑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标本,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的佳程序.方法 采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生物化学反应、血清学鉴定以及PCR方法,分离培养和菌种临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生物化学反应、血清鉴定能够鉴定菌种.PCR方法鉴定方法与形态学结合,确定Neisseria meningitides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相似.结论 在Neisseria meningitides菌种鉴定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存有差异,PCR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鉴定程序的效率.
-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
肿瘤的微转移(micromatastasis)是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常规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的病理检查都很难发现[1].许多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及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时临床未见有转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复发,这可能与患者在手术时未能清扫淋巴结、骨髓及腹腔内的微小转移灶有关.因此,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肿瘤微转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肿瘤标志物,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微转移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2000年11月25日在清华大学理学院召开了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生物物理研究所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教授作了题为<酶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德培院士作了<杂交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纠错与基因治疗>报告,清华大学程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生物芯片技术--21世纪革命性的技术>,军事医学科学院邵宁生、薛沿宁分别作了题为
和<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研究进展>报告. -
宫内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宫内感染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宫内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并逐步发展为新的定量PCR基因诊断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研究活动性病毒感染所致的宫内感染,也可研究宫内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也已应用在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新的可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
-
荧光探针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胸腔积液大多是由结核所致,通常的检测方法为胸腔积液涂片和培养,但大多检出率低、周期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进入临床细菌学诊断实验室,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高效、简便、快速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我们运用FQ-PCR检测胸腔积液中结核杆菌DNA,旨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
-
绿色荧光蛋白在口腔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本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1](Green Fluoresent Protein,GFP)是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研究工具.
-
大肠癌主要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及展望
近年对大肠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水平,其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受多个基因的调控.因此有学者将肿瘤包括大肠癌等归类为分子病范围.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在大肠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大肠癌相关的主要基因研究概况与进展进行综述.
-
几丁糖联合聚乳酸可吸收医用防粘连膜防止肌腱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及材料科学的发展,临床可供选择的防粘连材料也越来越多.本实验以几丁糖及复合聚乳酸可吸收医用防粘连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防肌腱粘连方面的功效.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031 婴儿猝死综合征与QT延长间的分子生物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