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的生活质量评价

    作者:徐书君;符文彬

    目的:评价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心肾组(55例)和常规组(56例).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结束时点,两组间各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1个月时点,除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3个月时点,除生理机能(PF)、RE、MH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维度各时点得分与同一维度前一时点比较,显示组内各维度各时点得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结论:慢性颈痛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本病患者带来福音.

  • 基于苗医“四大筋脉”理论治疗慢性颈痛经验

    作者:吴晓勇;王云龙;李成龙;杨世梅;熊芳丽;吕岑;方志聪;何锦;夏景富

    苗医认为人体“四大筋脉”具有“筋行气,脉行血”的功能和“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为亡”的特点,是躯干和四肢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体生物信息和物质的传导系统,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起特殊作用,刺激筋脉能够激发人体惠气和灵动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颈痛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苗医将慢性颈痛归属于“骨痛症”“冷骨风”“冷肉风”等范畴,苗医认为“无毒不致病,无乱不成疾”,强调内外邪毒均可损伤筋脉,使气血不畅而致病,治疗上主张祛毒、通气散血,用苗医弩药针、隔药纸火灸、刮治法等治疗慢性颈痛疗效可靠,为苗医药治疗慢性颈痛及类似病症提供了参考,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徐书君;梁兆晖;符文彬

    目的:评价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心肾针刺组(55例)和常规针刺组(56例).心肾针刺组先采用针刺百劳、神门、腕骨,针后直接灸大椎、心俞及肾俞,灸后于百劳、心俞及肾俞埋皮内针;常规针刺组采用针刺百劳、中渚,针后直接灸大椎、百劳及肩中俞,灸后于百劳及肩中俞埋皮内针.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NPQ颈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两组患者以年龄分层分析,心肾论治方案对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P<0.05,P<0.01);按病程长短分层分析,心肾论治对病程在7年以上的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P<0.05,P<0.01).结论: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案,对年龄在45岁以上、病程在7年以上的颈椎病慢性颈痛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为治疗本病的优选方案之一.

  • 肌肉疲劳与慢性颈痛的研究现状

    作者:潘泳鸿;仲卫红;张俊新;王诗忠

    慢性颈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关颈部肌肉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肌疲劳会对颈椎本体感觉和身体平衡等产生影响,易造成慢性损伤。慢性颈痛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和募集策略等的改变,使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又可能导致颈部肌肉进一步损伤。针对性地治疗和训练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功能,减少慢性颈痛的复发率。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颈肌疲劳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颈肌疲劳的评估可为慢性颈痛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 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作者:李婷婷;王楚怀;张桂芳;王艳君;孙一津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慢性颈痛患者在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间接反映颈深屈肌的功能,来客观的评价SET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4例入组慢性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SET组8例,对照组6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受试者在头颈屈试验(craniocervical flexion test,CCFT)下进行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测量,取均方根值,标准化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其他的评估方法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过程采用盲法.结果:两组数据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VAS 、NDI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发现试验前SET组与对照组之间CCFT的各阶段胸锁乳突肌标准化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后在22mmHg时SET组RMS值为3.78±3.12,对照组为3.73±2.63;24mmHg时SET组RMS值为6.77±6.02,对照组为12.31±7.74;26mmHg时SET组RMS值为8.90±7.19,对照组为22.26±1 0.57;28mmHg时SET组RMS值为13.67±10.18,对照组为24.59±10.39;30mmHg时SET组RMS值为15.58±8.75,对照组为33.14±11.18,除22mmHg外,各阶段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ET对于慢性颈痛患者的治疗要明显优于姿势运动训练,SET可以使胸锁乳突肌在CCFT试验中的异常兴奋性减低,从而间接说明了颈深肌群被激活.

  • 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相关的慢性颈痛疗效的研究

    作者:于丁;林彩娜;栗晓;马超;伍少玲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 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 女性慢性颈痛患者颈深肌肉形态特征及其与颈肩部姿势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恩铭;王安利;李新建;王颖;吕媛媛

    目的:观察女性慢性颈痛人群颈椎周围深部肌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颈肩部姿势的相关性,为临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共筛选了61名女性受试者,其中38名慢性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无颈痛受试者23名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成像技术采集卧位两侧头半棘肌和颈深屈肌横截面的前后径和横径作为形态学指标,测量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为颈肩部姿势指标,比较两组间和组内差异,并分别对两组形态学指标和姿势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头半棘肌组内两侧比前后径和横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横径较对照组大(P<0.05).颈深屈肌组内两侧比,颈痛组横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前后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前后径和横径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P<0.01).2)颈痛组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两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0.01).3)颈痛组中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4,P<0.05);右侧头半棘肌前后径与头前伸角度呈正相关(r=0.401,P<0.05),左侧颈深屈肌前后径和横径与头前伸角度呈负相关(r=-0.411,P<0.05;r=-0.456,P<0.05).左侧颈深屈肌的前后径与圆肩角度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r=-0.497,P<0.01).在对照组的相关性分析中,未出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肌肉形态方面,颈痛组颈深屈肌形态小于对照组,且左右侧差异大;而头半棘肌在形态上大于对照组.在颈肩部姿势方面,颈痛组头前伸和圆肩姿势较对照组更突出.此外,颈深屈肌与颈肩部姿势有较强相关性.在慢性颈痛患者的运动疗法中,应进一步强化颈深屈肌练习.

  •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牵引对慢性颈痛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作者:凌雁;张娜;朱志华

    目的: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牵引对慢性颈痛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科和齐鲁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慢性颈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DS组和普通组,各50例,分别采用SDS和普通牵引系统进行颈椎牵引,采用表面肌电图。测仪测患侧颈棘旁肌、颈竖脊肌表面肌电图,并观察治疗1个疗程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两组首次牵引前、中、后患侧颈棘旁肌肌电振幅及频率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SDS组颈棘旁肌肌电振幅及频率斜率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首次牵引前、中、后患侧颈竖脊肌肌电振幅及频率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SDS组患侧颈竖脊肌肌电振幅及频率斜率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VAS和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DS组VAS和NDI评分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 SDS牵引较普通牵引对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疲劳的作用优于普通牵引,对治疗慢性颈痛的效果更优。

  • 颈椎导引术对慢性颈痛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作者:苏雁;温丽萍;潘泳鸿

    目的:通过4周颈椎导引术对大学生慢性颈痛进行干预,观察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肌电、主观疲劳感受等指标变化,评价导引术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慢性颈痛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导引术组和对照组各20人,导引术组进行4周的进行苍龟缩颈、大鹏展翅、白鹅引颈和鲤鱼打挺四个动作训练,对照组未进行干预.于训练前、训练后分别在颈屈和颈伸两种不同状态下采用主观疲劳感受量表(RPE)评估患者颈肩疼痛和不适及肌肉疲劳频域指标肌电中位频率(MF)评估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的疲劳情况.结果:①两组数据在年龄、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训练前,导引术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阶段的RPE,双侧胸锁乳突肌MF、上斜方肌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训练后,颈屈状态下45s、60s和颈伸状态下90s、120s,导引术组较训练前RPE显著性下降(P<0.05);颈屈状态下30s、45s、60s和颈伸状态下90s、120s,导引术组较对照组RPE显著降低(P<0.05);导引术组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双侧胸锁乳突肌MF、上斜方肌MF亦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椎导引术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疲劳.

  • 浅谈颈脊柱推拿对减轻慢性颈痛患者肘屈肌抑制机制

    作者:李达春;周德勇

    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颈脊柱推拿对减轻慢性颈痛患者肘屈肌抑制机制展开分析讨论.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32例慢性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颈脊柱推拿水平为C5-7,采用肌电描记以及插入颤搐法来对患者的肘屈肌在大活动范围内随意收缩时对二头肌的激活作用进行评定.对压痛阀以及颈活动度用痛觉计和关节角度计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压痛敏感性增高、颈部活动侧面受损、二头肌抑制.通过对患者进行脊柱推拿后,患者的二头肌抑制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出现了肌力增强的情况,其压痛阀以及颈活动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在对慢性颈痛患者进行治疗时,脊柱推拿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颈部活动度以及肌肉功能,在临床治疗慢性颈痛的过程中,可以对颈脊柱推拿法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针刺结合直接灸法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华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直接灸法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29例和治疗组(针刺加灸法)组31例,对照组针刺取穴中渚双、肩中俞双、百劳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灸百劳、肩中俞、肩井双、心俞穴.每周3次,治疗间隔时间≥1天,12次1个疗程,于4w内完成;采用NonhwickPark颈痛量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6次以及治疗结束,NPQ量表、McGil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NPQ量表、McGill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是治疗慢性颈痛的有效方法,灸法对治疗慢性颈痛起增效作用.

  • 八段锦对中老年慢性颈痛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蔡艳芳;刘爱臣;姚志翠;李洁;王英芳

    目的 观察规律锻炼八段锦对中老年慢性颈痛者颈部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两个社区的69例慢性颈痛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6例,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八段锦规律锻炼,每天30 min,5 d/w.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评价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法( NPRS)、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和SF-12生命质量简表(SF-12)的评分变化.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NPRS、N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SF-12的躯体健康总评和精神健康总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规律锻炼八段锦可以缓解中老年慢性颈痛者颈痛强度,提高生活质量,简单易学的八段锦可以纳入慢性颈痛者的社区康复方案.

  • 颈深肌与慢性颈痛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孔钧令;尹飞

    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颈部深、浅肌肉在颈椎的运动、姿势和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针对颈深肌的训练对于缓解疼痛有明显疗效,颈深肌在慢性颈痛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认识.本文从颈深肌的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和训练方法3个方面对颈深肌与慢性颈痛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肌电图、核磁共振和超声等方法的特点,评价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电振幅、横向弛豫时间和募集等指标的研究成效,介绍颈部屈曲训练(CF)和颅颈屈曲训练(CCF)在针对深颈屈肌训练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颈深肌与慢性颈痛关系的理解.

  • “颈椎病经络功法”操缓解慢性颈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雷丽芳

    目的:探究“颈椎病经络功法”操对慢性颈痛的防治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操经络功法”操,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方式.结果:2组在干预1月、2月、3月后采用颈痛量表(NPO)比较,治疗后2月、3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操经络功法”操可缓解慢性颈痛,并安全有效.

  •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慢性颈痛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韩奇;石国霞;王晓雷;吴园园;车骥;陆大远;王博;郑拥军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针刀干预与神经阻滞以及药物治疗慢性颈痛的疗效比较.方法 纳入患者(60岁及以上)305例进行随机分组,针刀干预组103例,神经阻滞组101例,药物对照组101例.结果 术后半年后,VAS与NPQ评分方面针刀干预组与神经阻滞组和药物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方面,针刀干预组优于神经阻滞组和药物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VAS、NPQ和NDI评分,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慢性颈痛疗效更佳,尤其体现在长期的疗效上.

  •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慢性颈痛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韩奇;石国霞;王晓雷;陆大远;王博;郑拥军

    目的 超声引导下针刀干预与神经阻滞治疗慢性颈痛的疗效比较.方法 纳入患者(60岁以上)148例进行随机分组,针刀干预组79例,神经阻滞组69例,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及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针刀干预组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神经阻滞组相比,其改善更为显著.(P<0.05).针刀干预组疼痛DNI指数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神经阻滞组相比,其改善更为显著.(P<0.05).针刀干预组疼痛SF-36评分(PCS)和(MCS)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神经阻滞组相比,其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慢性颈痛疗效确切,效果持久,能显著修复颈椎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玉果;宋博

    本研究以我院脊柱外科 2016-11-2017-11,收治的 64 名慢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现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此 64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32 例) 和对照组(32例). 观察组中,男 14 例,女 18 例;年龄 21-52 岁,平均(33.1±2.1)岁;平均病程(4.2±0.8)个月. 对照组中,男 17例, 女 15 例; 年龄 22-51 岁, 平均(32.4±1.9)岁,平均病程(4.1±0.6)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慢性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情况观察

    作者:饶来生;钟晓娟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46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传统姿势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SET疗法,并于治疗前后行表面肌电图测定.治疗前,两组患者五个阶段胸锁乳突肌的均方根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阶段均方根值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ET疗法在治疗慢性颈痛的疗效优于传统姿势性训练.

  • 颈部肌力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作者:王颖;辛随成;张恩铭

    目的:通过对比慢性颈痛患者与健康人群的颈部肌肉力量,探讨颈部肌力与慢性颈痛的关系.方法:公开募集颈痛患者34人,健康无颈痛者21人.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不同颈部活动方向上的大肌力测试,包括中立位前屈、前伸、后伸、后缩、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45°前屈、前伸、后缩、侧屈,共16个方向上的屈伸动作.结果:在颈痛组与健康组性别、身高、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的情况下,颈痛患者的大肌力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P<0.05),同一受试者颈部两侧肌力平衡(P>0.05).结论:1)慢性颈痛患者的颈部肌力相对来说要小于正常健康人的颈部肌力.2)对侧肌肉力量平衡无显著差异.3)颈部肌肉力量对维持颈椎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与颈部疼痛症状密切相关.维持好的肌肉力量水平可以减少颈痛发作.

  • 符文彬教授针灸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经验介绍

    作者:粟胜勇

    符文彬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脑病医疗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等职务.符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各类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受益匪浅.符教授多年临证发现,从心肾方面针灸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往往收效良好,简便快捷,能有效减少复发,有别于常用局部治疗为主的方法.现将其运用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经验介绍如下.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