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骨牵张成骨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月刚

    牵张成骨是通过对切开的骨段施加特定大小的牵引和扩张力,使骨段间隙内再生新骨,从而达到使骨骼延长的目的.近年来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文就牵张成骨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不同时机及力值对牙移入牵张成骨再生区的影响

    作者:凌宁(综述);李峥(审校)

    在口腔正畸领域中,牵张成骨技术为正畸牙的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由于牵引力值与时机的不同,当正畸牙在牵张成骨再生区内移动时会对正畸牙移动的速度、频率以及牵引器的稳定性等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此时正畸牙的组织学以及牙周组织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为今后牙齿移动到骨再生区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 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红喜;胡敏;王东胜;鄂玲玲

    目的 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 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 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 犬下颌单侧牵张成骨位移趋势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宇飞;田慧颖;杨芳;李岩峰

    目的:利用犬不完全截骨牵张成骨的有限元模型观察牵张过程中下颌骨特定点位移趋势.方法: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完全截骨(截骨处剩1 mm舌侧皮质骨),观察下颌骨一些特定标志点在牵张过程中空间三维的位移趋势.结果:在牵张过程中牵张侧下颌骨标志点位移趋势为在内外(左右或X轴)方向上第五臼齿、喙突、髁状突前斜面前缘中点的位移趋势是向外的,而下颌角、髁状突后斜面后缘中点的位移趋势是向内的;在前后(Y轴)方向上第五臼齿、喙突的位移趋势是向后的,而下颌角的位移趋势是向前的;在上下(Z轴)方向上第五臼齿的位移趋势是向上的.结论:牵张侧下颌骨在矢状平面上有使下颌骨体前端拉高后端压低的倾向,在冠状平面上有使下颌骨体上缘外翻下缘内收的倾向.

  • 牵张成骨结合抗生素骨粉治疗胫骨骨髓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支绍信;陈肖健;许一敏;王家林;杨蒙;施正阳;林聪祥;张伟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结合抗生素骨粉治疗胫骨骨髓炎的疗效,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3例采用外固定架牵张成骨结合抗生素骨粉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患者,按Paley骨髓炎愈合评价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 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为8~32个月,平均(17.8±5.7)个月.30例完成治疗的患者疗效:优19例,良9例,可2例.43例患者均未再出现窦道及感染迹象,30例获得骨性愈合,其平均骨愈合指数为53 d/cm;13例患者已完成延长,但新生骨仍未完全矿化.结论 牵张成骨结合抗生素骨粉治疗胫骨骨髓炎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记忆合金牵张成骨治疗颌骨缺损18例

    作者:王世伟;王力平;吕素丽;张艾芳

    目的 评价记忆合金牵张成骨治疗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囊肿缺损、手术截骨及外伤粉碎骨折造成的颔骨缺损患者18例,手术中安置自行设计制作的内置式钛镍合金牵引器,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用x线观察成骨情况,6个月后取出牵引器.结果 钛镍牵引器能自行完成牵引成骨,初步修复颌骨缺损.结论 自制钛镍合金牵引器不仅造价低廉,简便实用,而且对颌骨缺损治疗前景乐观.

  • 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护理

    作者:谭妃英;包良笑

    骨缺损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是临床常见病。创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较小的骨缺损(通常指8 mm 以下),对于一个健康的非吸烟者来说,有可能自行愈合;但骨缺损过大,或者是在较小的骨头上的骨缺损,很难完全愈合,这就需要手术的干预,骨搬运技术是其中主要的治疗技术之一。骨搬运技术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原理,在外固定架的辅助下,在骨缺损的近端或远端截骨,并将游离骨段搬运至骨缺损处的方法。在搬运的过程中,截骨处会长出新生的骨组织。该技术的优点为自体骨搬运,不存在生物污染或生物相容性等问题,可以解决巨大的骨缺损,长可修复625 px 以上的骨缺损,不需要其他部位的取骨,新生骨组织即为正常骨组织,其粗细与周围正常骨组织一致,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骨缺损,尤其是慢性骨髓炎导致的感染性骨缺损[1-2]。我科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1例左股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牵张方向对下颌骨牵张成骨应力分布与位移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刘志辉;刘春丽;王博蔚;秦绪喜

    目的 建立优化的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研究下颌骨体部模拟牵张成骨时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测量不同加载条件下,下颌骨的VonMises应力、位移.结果 可以看出当牵张器平行于下颌骨体放置时,模型中的大应力是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模型中大应力的2倍.Von Mises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加载部位(牵张器与骨的结合点)和髁状突的颈部前下方区域,可能导致局部骨质吸收,从而造成螺钉松动,影响牵张器的稳固性.当模型的加载位移增加时,大应力与加载位移值成线性关系.平行于下颌骨体组模型存在明显的侧方力,牵引装置牢固固定在下颌骨体部表面,牵引装置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它的后臂产生向外侧位移,这种装置-骨界面效应,可导致近中骨段颊侧移位,从而使牵张后的下颌骨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咬合关系错乱,面形改变,颞颌关节滑动轨迹的变化可能导致关节功能的紊乱.牵引装置平行于矢状轴放置时,这种反作用力可降至低程度.结论 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优于平行于下颌骨体,此项研究为牵张器在临床应用中的放置位置和牵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王婕芯;邵玶;关呈超;李淑云;赵尔飏;秦鼎祥

    目的 观察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的牙周组织学变化.方法 将6只杂种犬随机分为2w,4w,6w三组(每组二只).拔除两侧第二前磨牙,并随机选择其中一侧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常规橡皮圈加力方法对照侧.动物基牙预备:拔牙凿骨减阻;粘结自制牵张装置;实验组以2次/天的频率、0.15mm/次的速率加力,2w后固定保持.对照组以传统橡皮链对移动牙施加100g力值,加力2w后,固定保持.测量支抗牙、移动牙移动距离;分别于第2、4、6w各宰杀二只动物,观察实验侧与对照侧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①实验侧移动牙加力2w平均向远中移动3.78mm,对照侧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1.09mm(P<0.01),实验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42mm,对照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40mm(P>0.01).②组织学观察得出:2w组,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牙周膜显著增宽,牙周膜内成纤维细胞增殖,新生板层状牙槽骨明显增多,与牵张作用力方向一致;4w组,旧间隔骨已改建完成,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6w组两种方法 作用下移动牙牙周组织己无明显差异.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可以快速移动牙齿;牙周组织不会出现不可复性损害.

  • 不同力值下犬牙移入牵张成骨再生区的模型建立

    作者:凌宁;陈建;王银龙;周健

    目的 建立牵张成骨后在不同力值下将实验牙移入骨再生区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实验牙移动速度及牙根、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 选取8只beagle犬随机分AB两组,每组4只.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保持期6周后分别施加50g、100g力值将实验牙向远中移入骨再生区,每2周加力一次,在实验牙移动的第0、1、2、3、4周后行根尖X线片,并测量移动距离;实验牙移动4周后处死动物,标本作大体观察,拍摄X线片以及根尖周片.结果 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牵张区间隙内被新生骨组织替代,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测量计算实验牙移动的距离发现100g比50g力值移动实验牙的速度快,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牙周膜轻度增宽.结论 在牙齿移动的研究中,该系的犬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牵张成骨后牙齿移动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 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髁突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变化

    作者:宋冬惠;祝颂松;胡静

    目的 探讨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变化.方法 成年山羊16只.截除右侧髁突后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左侧作为正常对照组.牵张结束后24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和压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定量分析并对比两侧髁突的骨密度和压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手术侧髁突骨密度较正常侧显著升高;其轴向弹性模量和大应力较正常侧显著升高,横向弹性模量和大应力两侧无显著性差异,轴向和横向大应变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髁突骨松质的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结论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的髁突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升高;这种适应性改建与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刺激直接相关.

  • 牵张成骨矫治腭裂动物模型新骨Ca、P元素能谱分析

    作者:陈刚;王大章;申岱;乔峰;王之奇

    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硬腭部骨质缺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间期牵张区新生骨质的Ca、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 家猫20只为实验对象.其中18只动物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5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次0.4mm的速度,每日两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牵张术后第2、4、6、8及12周分别对3只动物施以安乐死,取标本测定Ca、P元素能量谱曲线并计算Ca、P元素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结果与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及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对比.结果 通过对新骨的Ca、P元素能量谱、Ca/P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的分析可将DO后的固定期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左右为新骨形成早期,4~6周为中期,8~12周时为后期,显示了新骨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结论 牵张推移骨运送盘至健侧裂隙缘后,牵张间隙有规律地为新骨组织完全修复,终恢复骨连续性且结构正常.DO新生骨组织显示了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证明DO的成骨活动未经过软骨中介体.

  • 牵张成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作者:于擘;刘彦普;侯锐;史亮

    目的评估牵张成骨术(DO)治疗颞颌关节强直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效果.方法对8例患有颞颌关节强直后OSAS的患者采用DO技术进行治疗.手术在全麻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行关节成形、下颌体部截骨,安置牵引器,前徙下颌矫正小颌畸形及OSAS;第二期在拆除第一期牵引器的同时,进行下颌升支后缘L型截骨,安置牵引器,通过牵引延长下颌升支.结果 8例患有颞颌关节强直后OSAS的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张口度可达3cm~4cm,小颌畸形得以矫治,AHI指数由术前的20~40降至5以下,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8%提高至术后的96%,OSAS得以治愈.术后半年~两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DO技术是治疗颞颌关节强直后OSAS理想方法.

  • OPNmRNA与BSPmRNA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冯雪;陈富林;丁寅;段银钟;林珠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张,速度为0.25mm/12h,共牵引16天,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天取材,观察颌骨的延长情况;标本常规进行OPN与BSP mRNA的原位杂交反应,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羊下颌骨成功地获得了延长;8天时OPNmRNA少量出现在成纤维样细胞及幼稚的成骨细胞内,之后以成骨细胞内表达为主;阳性细胞数在16天组明显增多,32天组高,之后减少.BSPmRNA仅见于成骨细胞内,阳性细胞数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 OPN与BSPmRNA主要在成骨细胞内表达,与成骨细胞的成熟程度一致, 表明它们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的成熟和矿化相关.

  • BMP和PDGF在兔下颌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

    作者:应彬彬;胡静;邹淑娟;王志国;李继华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BMP)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下颌牵张成骨中的表达模式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对15只兔行双下颌骨切开术,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延长下颌骨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后0、7、14、28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内BMP和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下颌骨牵张后BMP和PDGF表达增强,其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BMP和PDGF表达高峰均出现在牵张第0和第7天,但BMP在牵张后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而PDGF在这个时期的骨痂改建区的成骨细胞中仍有明显表达.结论 BMP可能在牵张成骨过程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使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PDGF既参与早期的成骨过程,又可能在牵张成骨后期新骨改建中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 下颌牵张成骨速度对大鼠下颌骨形态的影响

    作者: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

    目的研究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速度对大鼠下颌骨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39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放置口外牵张器.3天的潜伏期后随机分成17组,分别以0mm/天、0.2mm/天、0.4mm/天、0.6mm/天的牵张速度连续加力5天,并在术后第3、6、10、24、38天处死.拍摄双侧下颌骨8×10 inch诊断颌片,利用NIH Image Software测量及分析下颌骨长度及牵张间隙面积的变化.结果①快速牵张组的下颌骨长度大于中、慢速组,但低于预期伸长量.②中、慢速组的下颌骨伸长量近乎一致.③牵张间隙的面积随牵张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牵张速度对下颌骨形态有很大影响.快速骨牵张可能导致下颌骨预期长度的减少,而这一变化为该治疗的风险所在.

  • 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研究现状

    作者:朱保玉;刘一鹏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应用于颅颌面外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McCarthy应用口外牵引器完成了4例下颌畸形患者的矫治[1],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牵张成骨在颌面外科领域应用.之后,为解决口外牵张成骨所带来的相关问题(颜面部皮肤瘢痕及神经损伤)McCarthy和Wangerin,于1995年先后研制成功了口内牵引器[2,3].从而使这一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该技术手术风险小,创伤小,更重要的是其疗效远非传统治疗手段可比.

  • 应用种植体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前牙牙槽嵴的临床研究

    作者:余顺停

    目的:探讨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应用牵张成骨原理永久增高下颌前牙牙槽嵴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下前牙区重度牙槽嵴萎缩惠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术前选择适当规格的抗旋转柱状螺纹组合式种植体,局麻下在缺牙区近远中行横过牙槽嵴顶的纵行切口,剥离并掀起颊舌侧黏骨膜瓣后,用来复锯于萎缩的牙槽嵴顶的近、远中行垂直骨切开,切口长度为预选种植体长度的1/2.在纵行骨切口的末端水平截骨并使骨块游离,将种植体按术前设计植入游离骨块,种植体植入长度为总长度的1/2.严密缝合松弛切口.术后10天拆线.术后2周开始旋入种植体,每日4次,每次旋入1/4圈,牵引速度为1 mm/d,直至种植体全部植入时止.术后1、3和6月摄X线片.骨牵引结束后6个月修复种植体上部结构.追踪观察3年.结果:6例患者截骨线均一期愈合,牙槽嵴顶增高5.0~7.5 mm.11枚种植体术后3个月与骨块完全整合.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后随访5年均能正常行使功能.结论:利用同期植入种植体牵引增高牙槽嵴高度为牙槽嵴重度萎缩患者义齿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永久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种植体 牵张成骨
  • 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胫骨牵张末期BMP-2与Smad-1表达的影响

    作者:姜自伟;曾景奇;李悦;黄枫;王凡;余翔;朱海峰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干预下BMP-2与Smad-1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末期中的表达.方法:40只大鼠建立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中药组、阻遏剂组及阻遏剂加中药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于牵张第20天时给予拍片评估,处死,取标本,HE染色评价成骨质量,用免疫组化分析各组BMP-2与Smad-1的表达.结果:中药组BMP-2与Smad-1的表达高(P<0.05),阻遏剂加中药组明显高于阻遏剂组(P<0.05).结论:BMP-2与Smad-1的表达在牵张成骨期间对成骨有重要促进作用,补肾法可以促进大鼠胫骨牵张末期BMP-2与Smad-1的表达.

  • 补肾中药调控BMP-Smad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成骨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翔;姜自伟;郑晓辉;蔡群斌;李悦;黄枫;李康活;金志超;欧阳崇志;孙世栋;黄泽青;吕迪;莫颖杰

    牵张成骨是骨科肢体重建的重要技术,但治疗周期长和新骨形成不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外源性BMP是目前促进成骨的主要方法,但存在诸多缺陷,促进内源性BMP合成、提高生物利用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补肾法促进骨形成的作用确切,对于激活BMP-smad信号通路也有巨大的潜能,但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靶点和调节机制尚未明确.文章就目前补肾中药调控BMP-Smad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成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419 条记录 3/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