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苯苄唑乳膏治疗足癣48例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科应用1%联苯苄唑乳膏(北京四环制药厂)治疗足癣48例,并以3%克霉唑软膏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64组家庭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分析
目的 了解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分布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和所养宠物均培养出皮肤癣菌的64组病例,按家庭分组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ITS序列测定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进行分子鉴定,分析两者的同源性.结果 64组组内均培养出同一菌种,共分离出146株菌,菌种为犬小孢子菌(93株)或指(趾)间毛癣菌(53株),其中42组分离出犬小孢子菌(65.7%),22组分离出指(趾)间毛癣菌(34.3%).14个养兔组、6个养猫组、2个养狗组均培养出指(趾)间毛癣菌,34个养猫组、8个养狗组培养出犬小孢子菌.有明显临床症状(红斑脱屑、脱毛等)的宠物54只(75.0%),无明显症状的18只(25.0%,全部是猫).18只无症状猫中,14只培养出犬小孢子菌,4只培养出指(趾)间毛癣菌.ITS序列测定和RAPD显示组内病原菌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犬小孢子菌和指(趾)间毛癣菌是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两者具有宿主特异性,人畜传播是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传播途径,应重视无临床症状动物(携带者).
-
不同疗程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不同疗程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将入选患者按照试验中心分层随机分成3组,包括卢立康唑短疗程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日1次,共2周,后2周使用安慰剂)、卢立康唑长疗程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日1次,共4周)、联苯苄唑对照组(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共4周).开始用药后第2、3、4、6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42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40例,398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用药2周时,对照组、短疗程组、长疗程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29.29%、31.43%和35.00%(P> 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49.29%、58.57%和57.86%(P> 0.05);用药3周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3.57%、78.57%和70.00%(P>0.05);用药4周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29%、91.43%和89.29%(P> 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0.00%、87.86%和85.00%(P> 0.05).停药后2周,对照组、短疗程组、长疗程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是92.14%、92.86%和92.14%(P> 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0.71%、90.00%和89.29%(P< 0.05).对照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1%,短疗程组为0,长疗程组为2.14%.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每日1次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疗效相当.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结合微流芯片鉴定马拉色菌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微流芯片在马拉色菌鉴定与分型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收集马拉色菌标准菌株及直接镜检阳性的花斑糠疹患者皮损处皮屑及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处毛囊内容物培养出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DNA测序,鉴定菌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电泳分析及微流芯片基因型定量分析并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共分离83株马拉色菌临床菌株,其中72株分离自花斑糠疹,11株分离自马拉色菌毛囊炎.大多数菌株均可被2种随机引物(S22、S24)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但以S22引物扩增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作为主要引物.不同种马拉色菌通过微流芯片基因型定量分析得到不同大小的固定阳性条带,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种内多态性.在DNA测序的基础上,使用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基本可将8种马拉色菌(糠秕、合轴、球形、厚皮、斯洛菲、日本、大和及皮肤马拉色菌)区别.结论 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作为一种快速、高通量、高灵敏性的分析技术,在马拉色菌种间菌株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的分析及新种鉴定中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1周与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
目的 探讨1%特比萘芬乳膏1周、2%硝酸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入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3组,包括特比萘芬1周组(特比萘芬外用每日2次连续1周后再使用3周安慰剂)、咪康唑1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1周+3周安慰剂)和咪康唑4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4周),用药后第1、3、4、6、9、12周随访进行临床、真菌学评估。结果 152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4周随访时,特比萘芬1周组,咪康唑4周组和咪康唑1周组的真菌治愈率分别为94.7%、87.8%和82.6%;3组综合疗效有效率分别89.5%、81.6%和63.0%;第12周随访时,3组真菌复发率分别为12.96%、13.95%和21.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2.38%、2.38%和3.57%。结论 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外用咪康唑乳膏4周疗效和复发率相近。
-
新疆头癣紫色毛癣菌分离株的PCR-RFLP基因分型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紫色毛癣菌的基因特点,为新疆儿童头癣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HaeⅢ,BglⅠ,MspⅠ,DdeⅠ及MboⅠ,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对分离于新疆儿童头癣的30株紫色毛癣菌的rDNA非转录间隔(NTS)区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北京的9株、台湾的2株紫色毛癣菌做比较.结果 内切酶DdeⅠ将全部41株菌分为12个基因型.新疆的30株菌分为10个基因型,其中17株菌分为D、F、G、H、I、J、K 7个基因型,与北京和台湾菌株间有明显基因差异,其余13株菌分3个基因型,与北京和台湾菌株有基因同源性.结论 新疆地区儿童头癣分离的紫色毛癣菌既有独特基因型,又与北京、台湾菌株有基因同源性,体现了新疆紫色毛癣菌的基因多态性.
-
从花斑糠疹皮损分离的马拉色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目的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 研究分离自花斑糠疹的马拉色菌种间和株间差异,了解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 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方法 用氯化苄法提取马拉色菌标准株(10株7个种)和临床分离株(47株)的基因组DNA,其中临床株分离自34例花斑糠疹患者,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 鉴定为5个种(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用4种随机引物(S22、SS24、S25、S33)对菌株DNA做PCR随机扩增,NTSYS软件自动生成树状分支图.结果 绝大多数标本均可被4种引物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其中2种引物(S22、S24)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共82条DNA片段被扩增,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株间多态性.有4例患者皮损同时分离出不同种的菌株显示遗传相似性高,在树状图中归入一类.结论 来自同一宿主的不同菌株遗传趋同现象提示马拉色菌的种特异性、菌种演化与宿主间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 癣 花斑 马拉色霉菌属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
鲁比切克毛癣菌致体癣一例
患者男,54岁,右侧臀部红斑伴瘙痒半年,皮损逐渐扩大,出现脱屑.体检见右侧臀部红色斑片,覆散在鳞屑,边界清楚,边缘略高于皮面,鳞屑明显.真菌学检查:取皮屑行10%KOH直接镜检,见带有折光性的透明菌丝.皮屑真菌培养,培养物在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培养产红色色素,中央有紫红色色素颗粒形成;②小培养见梨形或棒状小分生孢子,圆柱状大分生孢子,丰富的节孢子;③尿素酶试验阳性,毛发穿孔试验阴性.取培养菌落提取DN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扩增菌株rDNA的ITS1-4区,测序结果与已知的鲁比切克毛癣菌或红色毛癣菌ITS1-ITS4片段序列进行比对,显示完全一致.分离菌株鉴定为鲁比切克毛癣菌.诊断:鲁比切克毛癣菌所致体癣.治疗:口服特比萘芬片0.25 g·kg-1·d-1,2周后皮损消退.
-
马拉色菌在花斑癣色素改变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引起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液对B16F10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共培养液中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情况.方法 将1×106/mL KC与分离自色素沉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C株)、分离白色素减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J株)按4个浓度比例(KC:马拉色菌为1:1、1:10、1:20、1:30)分别共培养,用MTT法测定KC增殖率.将C株或J株马拉色菌分别加入KC培养体系共培养,真菌孢子和KC密度均为1×106/mL(1:1),制备的培养液分5组,KC单独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单独培养后再次培养KC的二次培养液,用上述各组培养液分别培养B16F10细胞,用MTT法测量各组B16F10细胞增殖率,NaOH裂解法测量黑素含量,Western印迹法测定酪氨酸酶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KC与马拉色菌在1:10比例以下,KC的生长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C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引起B16F10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J株马拉色菌共培养液的作用与之相反.C株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内皮素1显著高于J株马拉色菌(P<0.01).结论 马拉色菌通过与KC相互作用,影响B16F10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和表达,调节黑素合成.内皮素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患者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畔、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 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 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 a、联苯苄唑对Ⅱ 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 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 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关键词: 癣 红色毛癣菌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利拉萘酯乳膏治疗体股癣及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2%利拉萘酯乳膏治疗体股癣、足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法,分别在3个中心进行,入选288例患者,2%利拉萘酯乳膏试验组144例,1%联苯苄唑乳膏对照组144例;每组中体股癣患者各72例,足癣患者各72例.每日涂药1次,足癣疗程4周,每2周复诊1次;体股癣疗程2周,每周复诊1次;停药后2周均再复诊1次.结果 试验组体股癣患者中有1例脱落.停药时体股癣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9.2%和94.4%,足癣试验组分别为41.7%和8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结束后2周时,体股癣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和94.4%,足癣试验组分别为54.2%和8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结束后2周,体股癣和足癣试验组符合方案分析集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7.18%和90.28%,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用药部位红肿、疼痛,其中体股癣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结论 2%利拉萘酯乳膏治疗体股癣、足癣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1%盐酸布替萘芬喷雾剂与1%联苯苄唑喷雾剂治疗体股癣、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研制的1%盐酸布替萘芬喷雾剂治疗体股癣、足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对照药为1%联苯苄唑喷雾剂.在治疗开始、中间、结束和2周随访时记录症状、体征积分及真菌学检查结果,以评价疗效,并监测不良事件.结果体股癣共117例,试验组58例,对照组59例.足癣共119例,试验组59例,对照组60例.体股癣停药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25.86%和40.68%,有效率为86.21%和91.53%;2周随访痊愈率为58.62%和74.58%,有效率为96.55%和96.61%.足癣停药时痊愈率分别为23.73%和25.00%,有效率为81.36%和78.33%;2周随访痊愈率为37.29%和41.57%,有效率为81.36%和90.00%.试验组有13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6%;对照组有20例,发生率为16.67%.上述各项指标经统计学检验,与对照药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喷雾剂治疗体股癣、足癣安全有效.
-
马拉色菌与花斑癣色素改变的相关性初探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花斑癣皮疹色素改变及色氨酸产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花斑癣患者皮损分离马拉色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化鉴定方法鉴定,然后在不同浓度L-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产色反应.结果每个菌种均有产色反应阳性和阴性菌株,产色反应阳性菌株更易引起皮损色素沉着(P<0.005),且产色反应阳性标本颜色按色氨酸浓度递减而变淡.结论菌株的产色反应与马拉色菌的种属分类无必然的联系,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产色反应.
-
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菌株DNA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真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同一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分离菌株的基因型差异.结果受试36株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10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关系不大.在17例受试患者中,8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基因型有差异,且与不同感染部位的病程差异无关.结论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提示部分多部位皮肤癣菌感染患者不同部位皮肤癣菌感染的传染源可能来源于外界,而与机体原已存在的感染灶关系可能不大.
-
头癣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对头癣暴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学校内所有暴露人群进行实地普查以及对环境进行调查.采用临床检查,真菌镜检和(或)真菌培养的方法.42株犬小孢子菌,包括从患儿病发分离的40株和从环境中分离的2株,采用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研究,对rDNA的非内转录间隔区(NTS)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部分菌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普查71名学员,其中患者42例,41例临床诊断为白癣,1例为脓癣.其中40例患者真菌镜检可见发外孢子,经培养鉴定为犬小孢子菌.环境调查:该校体操馆内一块纯毛地毯(多处)和宿舍床栏、枕巾处均培养出犬小孢子菌.42株犬小孢子菌用两种随机引物扩增的带型均一致,NTS区PCR扩增后的带型一致.3株从人分离的犬小孢子菌和2株环境分离的犬小孢子菌的ITS区序列测定片段均为511bp,而且5株菌的相似性为100%.结论该校短时间内集中出现42例头癣患者,符合头癣暴发的标准.40例头癣患者的致病真菌为犬小孢子菌,与环境中分离到的真菌一致.且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推测这42株犬小孢子菌可能来源于同一株菌.
-
复方联苯苄唑液治疗浅部真菌病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为了研究复方联苯苄唑液对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试验组为复方联苯苄唑液,对照组为克霉唑癣药水.均每日涂患部1次,疗程体股癣为2周,手足癣为4周,停药后随访2周,主要观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角化和瘙痒,评价治疗后每周的皮损情况.每例患者于疗前、疗中及疗后,停药后2周作真菌学检查.结果观察434例患者,复方联苯苄唑液临床治愈率体股癣为82.25%,手足癣为68.75%,总有效率体股癣为95.85%,手足癣为92.5%;对照组治疗体股癣痊愈率为58.6%,手足癣为44.7%,有效率体股癣为83.0%,手足癣为87.2%.临床350株常见致病菌,复方联苯苄唑液的MIC为1.6~12 5 mg/L,克霉唑药水的MIC为3.125~25 mg/L.结论复方联苯苄唑液是高效、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本药能溶解、松解角质,渗透性好,可长期应用.
-
口服加外用兰美抒治疗足癣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5年5月~2007年4月,采用口服兰美抒片加外用兰美抒软膏2周疗法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2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122例,女98例,年龄18~65岁,平均36.5岁;病程8天~5年,平均62天.随机分为兰美抒组116例,斯皮仁诺组10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均具有可比性.临床表现典型,真菌10%KOH直接镜检(+).其中水疱浸渍型118例,鳞屑角化型102例.病例排除标准:育龄未避孕、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就诊前3个月用过系统性抗真菌药;就诊前2周内用过局部抗真菌药者;有心肝肾、血液疾病者;同时服用利福平、西咪替丁有可能影响兰美抒、斯皮仁诺代谢药物者;有自身免疫疾病接受过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抗病毒、抗菌治疗者;已知对丙烯胺类药物过敏者;年龄<18岁或>65岁者.
-
高职学生足癣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
足癣是大学生常见、多发的皮肤病之一[1].由于发病较普遍,通常情况下表现轻微,容易造成学生轻视.足癣在大学生集体生活中更容易传染和复发;认识不足、认识偏差对于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人际交往[2-5].因此,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学生足癣患病情况
足癣由表皮真菌引起,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是常见的一种浅部皮肤真菌病[1].文献报道我国南方患病率高达50%~60%[2],患者痒感剧烈,还会成为手癣、体癣、甲癣的传染源,甚者继发急性淋巴结炎、细菌感染,影响学习和工作[3].本文通过对医学生足癣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提出预防措施,以期降低足癣的患病率.
-
某卫校学生疥疮及手足癣感染情况
为了解某卫校学生疥疮及手足癣患病情况,进一步探讨防治措施,笔者结合病原微生物教学实际,连续3年对该校学生疥疮及手足癣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