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西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belief and practice,KABP).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路口,对被随机拦截的机动车驾驶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5592名,有效问卷5569份,其中84.26%的驾驶人不了解国家有酒后驾驶的BAC值法律限制;2年内,仅有24.70%的驾驶人被警察拦截检查酒后驾驶行为,0.45%的人受到警告或处罚,15.68%的人认为若有酒后驾驶行为将有可能被警察发现;与被调查驾驶人有关系的社会成员中,仅有22.06%的人会劝告饮酒后的驾驶人不要驾车;有32.57%的人每周会饮酒1次以上.结论 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公众对酒后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以及对酒后驾驶引发的风险认知程度还很不足,必须采取广泛而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降低酒后驾驶的发生率.
-
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行为危险因素.方法 将南京市3次路面拦截机动车调查酒后驾驶行为获得的摩托车驾驶员数据合并,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符合条件的摩托车驾驶员468人,酒后驾驶57人(12.18%),饮酒驾驶44人(9.40%),醉酒驾驶1人(0.21%).外地牌照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为20.25%,高于本地车辆(χ2=5.792,P=0.016);周末和节假日酒后驾驶发生率分别为17.79%、25.00%,高于工作日(χ2=9.287,P=0.010);教育程度越高酒后驾驶发生率越低(χ2=18.8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18~30岁年龄组为参照,31 ~ 40岁年龄组OR值为4.342 (95%CI:1.582~11.912),41~50岁年龄组OR值为12.560 (95% CI:4.578 ~ 34.455),51~66岁年龄组OR值为12.616(95%CI:3.594~44.281);次驾车时间>0.5h为参照,驾驶时间≤0.5 h的OR值为3.884(95%CI:1.262 ~11.954);以一般点为参照,高危点的OR值为2.549(95%CI:1.122 ~5.794);以下午时间(13:00-14:30)为参照,晚上(20:00-22:00) OR值为9.702 (95%CI:1.275~73.811),深夜(22:00 ~)OR值为23.389(95% CI:2.752 ~ 198.753);以戴头盔为参照,不戴头盔OR值为2.706 (95%CI:1.366~5.359).结论 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相关部门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人群干预和加强执法活动.
-
浙江省6个地区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9-10月在浙江省6个县(市、区)采用拦截式调查法开展为期1周的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调查.结果 共调查16 467名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血液酒精浓度(BAC) >0 mg/100 ml]、饮酒驾驶(20 mg/100 ml≤BAC<80 mg/100 ml)与醉酒驾驶(BAC≥80 mg/100 ml)的比率分别为1.82%、1.03%和0.27%.城市地区驾驶员酒后、饮酒和醉酒驾驶的比率均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驾驶员酒后、饮酒、醉酒驾驶的比率均高于女性驾驶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0%的酒后驾驶的驾驶员为35~49岁年龄段,且随年龄增长,驾驶员酒后、饮酒和醉酒驾驶的比率均呈上升趋势.晚间23时至次日凌晨1时发生酒后、饮酒和醉酒驾驶的比率高.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饮酒和醉酒驾驶的比率分别为9.27%、5.01%和1.57%,均高于其他汽车驾驶员.结论 浙江省酒后驾驶情况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依然存在,尤其在晚间23时至次日凌晨1时的时段,发生率较高.城市地区驾驶员、男性驾驶员以及摩托车驾驶员是酒后驾驶的高危人群,需在今后的酒后驾驶宣传教育和执法干预活动中加以重点关注.
-
基于血液酒精浓度和脑电特征的酒后驾车事故倾向对比研究
为研究驾驶员不同程度饮酒后的交通事故倾向,结合步进酒后状态诱发和模拟驾驶实验,对比分析了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BAC和规范化脑电δ波功率增益NPG分别与交通事故倾向NAP之间的数值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饮入酒精导致约92%驾驶员安全驾驶能力下降,但约8%驾驶员在适量酒精作用下反而有所提高,说明血液酒精浓度方案缺乏一定的严谨性;NPG与NAP之间普遍存在增减一致性,而BAC与NAP在约10%~30%主观大饮酒量区间可能增减不一致.规范化脑电8波功率增益相比于血液酒精浓度能更准确的反映驾驶员不同程度饮酒后的交通事故倾向,可作为酒后驾车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的一种新型参数依据.
-
酒后驾车的血液酒精浓度限制标准
酒后驾车是人们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的一个主要因素.1999年,与酒有关的车祸使美国15 786人丧生及30万人受伤[1].新加坡226例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当中,18.7%的人是酒后驾车者[2].酒后驾车也是导致法国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对以往事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78.7%的司机在事故前有饮酒行为,在有严重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者占31.5%[3].目前公众已经意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许多国家通过不同途径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酒后驾车及其危害.制定血液酒精浓度标准(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就是其中一个普遍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越来越发达,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酒后驾车所致.为减少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惩罚措施,减少酒后驾车及所造成的危害.本文综述了BAC产生的背景及世界各国的BAC水平及其预防和惩罚措施.这对于我国今后制定酒后驾车的法律法规,预防酒后驾车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柳州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宣传干预的评价
目的 评价广西柳州市实施酒后驾驶干预项目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宣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路口,对被随机拦截的机动车辆驾驶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驾驶员5594名,有效问卷5589份,其中43.59%的驾驶员了解国家有酒后驾驶的BAC值法律限制,较干预前显著提高;驾驶员被拦截检查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4.71%上升到干预后的45.98%;有84.68%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被交警查出的可能性很大,比干预前显著上升.结论 这次宣传干预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成效显著,说明宣传干预对遏制酒后驾驶有重要意义.
-
想戒酒请补充B族维生素
每天饭后两片,既能解酒又护肝想要戒酒的人,建议每天饭后吃两片B族维生素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杨欢副教授在接诊中发现,很多成功戒酒的人共同特性就是摄取了大量B族维生素,使喝酒欲望渐渐下降.酒精一般在胃里会被血液带进循环系统,当肝脏解酒速度弱于酒精摄入速度时,血液酒精浓度增加,人就会醉酒,在另一个方面,肝脏也会受损.B族维生素则与肝脏关系密切,B族维生素包括B1、B2、B6、叶酸等,它们可加快酒精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轻肝脏负担.
-
南京市摩托车驾驶员酒驾调查
目的 了解南京市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情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收集合并2012年4月-2013年8月期间南京市10个交警大队机动车驾驶员呼气酒精浓度(BAC)测试和问卷调查中有关摩托车驾驶员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条件的样本共468例,酒后驾驶(BAC >0mg/100mL)发生率为12.18%,其中按照(GB19522-2010)规定饮酒后驾车和醉酒后驾车发生率分别为9.40%和0.21%;晚上及深夜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白天(x2=14.877,P=0.001);周末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工作日(x2=9.513,P=-0.006);驾龄3年以上的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3年及以下的驾驶员(x=5.427,P=0.020);驾车时间在0.5时及以下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0.5时以上的驾驶员(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7);未戴头盔的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带头盔者(x2=6.247,P=0.012).结论 南京市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较高,提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及强化执法活动.
-
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的影响
检测血液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是认定车辆驾驶人员是否酒后驾车的重要依据.做好实验室检测条件的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受检人员饮酒程度进行公正认定及做好标本保存复查工作尤其重要.目前关于不同保存条件对BAC检测影响的研究较少,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实验分析,报告如下.
-
广西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现况研究
目的 了解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发生酒后驾驶的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酒后驾驶行为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在不同时段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路口,用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和问卷对被随机拦截下来的机动车驾驶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呼气酒精浓度测试.结果 从2007年12月7日至2008年3月1日,共调查驾驶人5 592名,平均酒后驾驶发生率为4.49%,醉酒驾驶发生率为0.63%.白天酒后驾驶发生率为1.46%,无醉酒驾驶情况发生;晚上酒后驾驶发生率为6.33%,醉酒驾驶发生率为1.01%,晚上的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白天;节假日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工作日和周末;男性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女性,且女性无醉酒驾驶情况发生;摩托车和小汽车驾驶人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卡车驾驶人.结论 柳州市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发生率及醉酒驾驶发生率很高.
-
慢性酒精中毒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
目的:建立慢性酒精中毒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方法:用55%酒精给大鼠灌胃6周,同时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损伤情况,气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液酒精浓度,并观察酒精染毒后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酒精灌胃6周,大鼠海马病理学变化、学习记忆损伤程度及病死率,以高浓度染毒组(HAA组)明显,中浓度染毒组(MAA组)次之,低浓度染毒组(LAA组)不明显,且血液酒精浓度与学习记忆损伤程度的呈直线相关.结论:以每只大鼠每日10 ml/kg酒精灌胃6周,可初步建立慢性酒精中毒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
-
血液酒精浓度与酒后交通肇事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酒精浓度(BAC)与酒后交通肇事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酒后驾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对2007~2008年江门市1518例涉嫌酒后交通肇事者的年龄、性别、各时间段BAC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518例涉嫌酒后交通肇事者中20岁~50岁1330例,占87.6%;男性1368例,占90.1%.BAC"异常"者55.1%,其中"饮酒"驾车者11.5%、"醉酒"驾车者40.7%.2008年度交通肇事者BAC"异常"者59.8%,明显多于2007年度的51.4%,有统计学意义(X2=10.6907,P<0.01);"饮酒"者与2007年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152,P>0.05);"醉酒"者45.8%明显多于2007年度的36.6%,有统计学意义(X2=13.1051,P<0.01);"饮酒/醉酒"者56.8%明显多于2007年的48.6%,有统计学意义(X2=10.2505,P<0.01).2007~2008年国家法定节假周休日涉嫌酒后交通肇事者日均2.39例,多于非法定节假周休日的13均1.93例,有统计学意义(t=15.9534.P<0.01).结论:酒后驾车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以国家法定节假周休日多见,酒后驾车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酒后驾车的预防和控制.
-
酒精中毒对交通事故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酒精浓度(BAC)对交通事故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交通事故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酒精浓度将患者分为BAC阳性组(40例,BAC>0.5‰)和BAC阴性组[52例,BAC<0.5‰,将伤情严重程度评分(ISS)≥16和简略受伤标准(AIS)头部AIS≥3的患者纳入该研究].患者入急诊科采集血标本检测BA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收集患者在急诊室或院前急救时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根据两组不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ISS评分和格拉斯哥评分(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C阳性组IL-6、TNF-α、CRP及白细胞计数低于BAC阴性组(P<0.05);BAC阳性组收缩压、心率及体温均低于BAC阴性组,而呼吸频率高于BAC阴性组(P<0.05);BAC阳性组输浓缩红细胞较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包括单器官衰竭、多器官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肿、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BAC阳性与IL-6、TNF-α、CRP及白细胞计数的下降有相关性,酒精可能对TBI患者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
-
广西柳州市酒后驾驶致严重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柳州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行为在严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比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酒后驾驶行为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共发生严重道路交通事故100起,连续对所有导致至少有一人严重受伤或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机动车驾驶员(包括摩托车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液酒精含量测试.结果 酒后驾驶事故48起,事故主要发生在晚上21时至凌晨2时,共30起;以30~39岁为高发年龄,占46%;驾龄越长,酒后驾驶事故发生比例越高;非职业驾驶员发生酒后驾驶事故的比例高于职业驾驶员;摩托车驾驶员发生酒后驾驶事故的比例高于轿车驾驶员和客车驾驶员.结论 酒后驾驶是导致柳州市严重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采取广泛而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降低酒后驾驶的发生率.
-
第17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论文简介
2000年5月28~31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17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出席会议共有39个国家的233名代表,交流论文104篇。会议内容丰富,涉及交通事故流行病学、老年人交通医学、交通伤类型和损伤机制、驾驶员行为以及交通伤的防护等方面。现就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学会(IAATM)前主席、瑞典Andreasson对该学会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在机动化初的20世纪50~60年代,法律制定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只讲道路交通要求如何,而没有说怎样才能达到此要求,因而需重新评价个人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由此诞生了多学科相交叉的交通医学。单纯的医学知识不足以防止受伤,必须由医师、工程技术人员、心理学家、教师等共同合作。在这一背景下,于1960年12月10日成立了跨学科的IAATM 。 芬兰Slatis指出,交通医学领域中的主要成就是:(1)建立急诊医学服务组织;(2)强制性使用安全带;(3)气囊的研制和应用;(4)乘客座位处的安全设计;(5)营造较为安全的交通环境。结果工业化国家每驾车英里的死伤数显著减少。未来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有所增加,新的挑战是:(1)高龄驾车者增多;(2)服用药品、毒品者增多;(3)同时服用药(毒)品及饮酒者增多;(4)因车体尾部受撞而引起颈部伤(鞭梢伤)更为多见。 芬兰自1999年起开始培训交通医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后每万名居民中有1名为交通医学专家。 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公布该国正在研究的项目:(1)各种病人(如老年性痴呆、糖尿病和心、脑术后病人)驾车情况研究;(2)老年人和残疾人驾车交通事故研究;(3)医院内创伤统计;(4)影响鞭梢伤的精神和神经因素;(5)采用驾车模拟物作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价;(6)死因研究,特别是对伤员生存和院前急救的评价;(7)交通事故中"自然死亡"和自杀的标准研究。 瑞典Lekander介绍,瑞典是道路安全性很高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制定了严格的交通法规。例如,1975年制定了安全带法,规定驾驶员和前排乘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同年通过了头盔法,规定摩托车手必须戴头盔;1977年规定所有机动车白天均需开灯;1978年规定机器脚踏车手(mopedriver)也需戴头盔;1986年规定后排乘员必须佩戴安全带;1988年规定15岁以下儿童必须佩戴安全带;1990年法定血液酒精浓度(BAC)由0.5 g/L降至0.2 g/L。瑞典从70年代至1982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40%。80年代后又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车辆数增加。1990~1995年,死亡数又减少40%,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新驾驶员减少。 土耳其Ege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文化、经济、技术设备和交通法规等方面均有差异。据此,他详细介绍了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交通安全经验4E法。见附录。二、交通安全新概念 瑞典Utterstr****m报告,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努力,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仍无根本性转变,因此需要有一新的思路。在这一背景下,1997年10月瑞典国会通过一项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长远安全目标零点计划(the vision zero, VZ)或称无死亡和无严重损伤计划。它要求交通系统设计者确保整个系统内的道路使用者有获得道路系统安全的权利。同时,也要求道路使用者必须严格遵守各项交通规则,此计划的基本精神是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使用者共同努力来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澳大利亚Howorth和Tinguall报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许多州于1998~1999年开始研究VZ 新战略,并已采取以下新措施:(1)逐渐将车速与道路系统的固有安全措施结合起来,建立了"速度-道路内部结构复合体"模式;(2)改造车辆结构以适应驾驶员行为举止;(3)鼓励社会团体以更安全的方法应用此道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