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O1和O139群霍乱弧菌超级整合子VchintIA基因的变异
目的 研究不同血清群(型)霍乱弧菌超级整合子整合酶基因(VchintIA)的变异及其与霍乱弧菌分类的关系.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VchintIA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在实验菌株中,O1 E1 Tor和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以及毒素共调菌毛(toxin co-regulated pilus,tcp)基因簇阳性的O1群非产毒株的VchintIA序列完全一致,tcp基因簇阴性的O1群非产毒株的VchintIA序列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产毒株不同,但是在氨基酸水平上相同.O139非产毒株的VchintIA序列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与产毒株的VchintIA不同.结论 O1和O139霍乱弧菌超级整合子VchintIA存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变异,O139非产毒株中VchintIA的变异与其整合子内部的结构可能相关.
-
肝血管解剖中64排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肝血管解剖变异分析.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52例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肝血管解剖变异情况.结果 所有52例观察对象中,17例为变异肝动脉解剖,约占33%,35例为正常肝动脉解剖,约占67%;15例门静脉解剖异常,约占29%,37例门静脉解剖正常,约占72%.结论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证实,64排螺旋CT扫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肝血管解剖变异临床检查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乳腺癌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及其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路径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变异情况,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选择我院66例进入临床路径的乳腺癌患者,详细记录变异情况,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66例乳腺癌患者中,正性变异发生率为13.64%,负性变异发生率为86.36%;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为13.92%,病人相关的变异占71.79%,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发生率为14.29%;可控变异发生率为29.30%,不可控变异发生率为70.70%.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诊治过程中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
-
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及改进措施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应用于子宫切除术中的变异情况和改进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进入临床路径并实施开腹或腹腔镜两种途径行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共150例,详细记录并说明变异情况,按变异的性质进行评价并分类统计。结果无变异16例(16/150),中途退出路径管理11例(11/150),发生变异134例(134/150),共发生261次变异。其中正性变异39次(39/261),负性变异222次(222/261)。结论通过对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变异情况的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
-
乳腺良性肿瘤治疗中临床路径变异因素分析及措施
目的 探讨分析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各种变异因素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便于临床路径更好推广使用.方法 将某院乳腺科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两年间,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住院患者1212例临床路径病例出现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变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研究发现252例患者变异发生率为20.79%,与患方相关的变异占53.57%,主要为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发生率占39.29%,主要为术前评估不到位;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为7.14%,医院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结论 临床路径变异主要与患方和医务人员的因素有关,可通过完善流程设计、加强过程管理、充分评估病情三方面加以干预,将部分可控变异内容融入文本、提高病情评估准确性,从源头上减少变异发生,终达到临床路径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管理的变异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病例的变异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临床路径变异的干预提供依据及支持.方法 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进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管理的75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变异原因和类型.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主要变异因素为患方因素,占总变异数的86.21%,医护人员相关变异因素占总变异数的12.07%,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总变异数的1.72%;负性变异占比80%,明显多于正性变异20%的占比;不可控因素的变异占比为81.03%,可控因素的变异占比为18.97%.结论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产生变异,通过对正负性变异及可控性的分析和总结,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以达到完善和改进临床路径管理的目的,从而实现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服务满意度.
-
红腺忍冬绿原酸生物合成新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挖掘红腺忍冬绿原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红腺忍冬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4个新基因LHPAL4,LHHCT1,LHHCT2,LHHCT3,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红腺忍冬LHPALA与LHPAL1关系密切;LHHC T1,LHHCT3,LHHQT2关系密切,LHHCT2单独聚为一类.通过Real-time PCR检测4个新基因在红腺忍冬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情况,发现LHPAL4,LHHCT1,LHHCT3在败花中表达量高,LHHCT2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为揭示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机制提供依据,也为活性成分的合成生物学提供元件.
-
2014~2015年河南地区PRRSV的分子检测及NSP2、ORF5基因变异分析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及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4~2015年河南各地118个养殖场的250份PRRS疑似病料进行RT-PCR检测,并对PRRSV阳性样品的NSP2和ORF5基因进行测序及变异分析.结果显示,PRRSV阳性样品共58份,阳性率为23.2%;扩增得到29个NSP2基因序列和31个ORF5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河南地区PRRSV流行毒株主要为美洲型毒株,其中14株与高致病性PRRSV(HP-PRRSV)高度同源,其余15株与美洲毒株NADC30高度同源,且该类毒株的nsp2蛋白存在131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与国内及韩国报道的新变异毒株具有相似的缺失特征.与2012~2013年河南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2014~2015年河南地区PRRSV流行株主要以HP-PRRSV和NADC30-Like毒株为主,尤其是后者在流行毒株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并且PRRSV流行毒株的NSP2和ORF5基因均发生很大变异,提示有必要对PRRSV的流行和变异进行持续监测,并对其致病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新型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SP2基因 ORF5基因 NADC30株 变异分析 -
5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7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通过测定5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7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登录的国内外PRRS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分析PRR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遗传变异情况. 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PRRSV ATCC VR-2332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出3株PRRSV甘肃流行株(命名为GSZY、GSBY、GSZY株)、1株陕西流行株(命名为Shanxi株)和1株PRRSV江西分离株(命名为Jingxi株)的ORF7全长基因,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然后分别测定插入的核苷酸序列.应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所测ORF7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来源的13个PRRS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5株PRRSV ORF7基因与以ATCC VR-2332为代表的早期引发PRRS的美洲型毒株的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1.9%~94.3%,与国内其他PRRSV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7%~99.7%,与欧洲型代表株LV的同源性为57.7%~58.2%. 结论 美洲型PRRSV N蛋白氨基酸发生了变异,但国内毒株相对保守.
-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研究现状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质量改进(CQI)、PDCA循环等理论的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2009年,卫生部标准临床路径编制工作启动,并于2009年8月成立了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
-
高血压伴恶性室性早搏患者心律振荡分析的意义
心律振荡(HRT)分析是一项比心率变异(HRV)更强的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死亡危险性的指标[1].我们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室性早搏(室早)患者与34例正常人对照,进行24 h Holter监测,旨在探讨高血压伴恶性室早和偶发室早病人与正常人HRT、HRV及Q-T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心率震荡的观察
心率震荡(HRT)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性早搏(PVC)后动脉血压波动的反应.本文对75例高血压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病人与209例高血压伴PVC病人、52例正常对照组对照分析,探讨高血压伴NSVT病人与高血压伴PVC病人及正常人的HRT、心率变异性(HRV)、QT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
对于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效果及其变异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与变异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对其变异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临床路径管理方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34例发生变异,变异率为30.9%,其中有3例变异患者的年龄≤40岁,占8.8%,40~60岁之间的变异患者14例,占41.2%,剩下的17例变异患者的年龄均≥60岁,占50.0%。可控变异20例,占58.9%,可控变异多;不可控变异14例,占41.2%。结论:临床路径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疾病和患者以及临床路径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患者应加强宣教,对于变异多的疾病可以尝试建立多级别的分支路径。
-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变异分析与管理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产生变异的种类及原因,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为临床路径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方法 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纳入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的781例病例录入Excel,SPSS 13.0软件统计不同变异类型的发生率.结果 781例病例中总变异率高达30%,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占25.22%,与患者和疾病相关的变异占51.3%,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占23.48%;可控变异占48.7%,不可控变异占51.3%;正性变异占48.27%,负性变异占51.73%.结论 临床路径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疾病和患者以及临床路径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患者应加强宣教,对于变异多的疾病可以尝试建立多级别的分支路径.
-
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的建立及其在HIV-1基因变异和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传染病,至今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00万.我国目前HIV感染人数已达100万.艾滋病毒的一个显著生物学特征是其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对HIV基因变异的研究是HIV分子流行病学、血清学诊断、致病机理、药理治疗以及HIV疫苗研制等领域所关心的课题.因此,在HIV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用于研究HIV变异的方法很多且各有优点,比较而言,由华盛顿大学mullins教授在HIV基因变异研究中建立起来的异源双链泳动分析(Heteroduplex Mobility assay,HMA),是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目前已在全球HIV分离鉴定网上广泛使用.但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合中国HIV流行株分型的HMA.本研究首次在国内系统,建立了这项技术并将其用于HIV基因分型、变异分析以及临床追踪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
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路径系统统计与智能化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目的:实施临床路径系统为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规范医疗行为。方法: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开发临床路径统计功能,促进深入和监管临床路径使用。结果:参照临床路径的各种统计指标,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医疗方案。
-
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目的:实现当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异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变异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医护人员随意退出路径,提高临床路径执行效率.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变异率较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变异率高的原因,基于动态选路算法不断对临床路径进行改进和完善.结果:变异管理系统确保临床路径体现其核心价值,使其健康持续地发展,并且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系统能对变异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提高路径完成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
单病种护理管理临床路径应用中的变异分析与干预措施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是在目前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次改进,其设计和实施必须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专业协作的途径而实现.同时,临床路径也对医院运行体制、传统习惯、服务理念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院管理者在推行临床路径时要勇于创新、充分论证、系统培训、合理安排,才能充分发挥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然而,临床路径毕竟只是一种人为设置和预先安排的医疗护理程序,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加之病人个体情况不同,对疾病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将部分病人在接受诊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离路径程序或在沿着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称为变异[1].
-
临床路径应用于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变异分析与管理
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应用于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变异情况及管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实施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术临床路径患者92例,详细记录并说明变异情况,按不同评价方法对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正性变异发生率为73.91%,负性变异发生率为26.09%:疾病转归造成的变异发生率为56.52%,医务人员造成的变异发生率为33.70%,医院系统造成的变异发生率为6.52%,病人需求所造成的变异发生率为3.26%;可控变异发生率为43.22%,不可控变异发生率为56.78%.结论 通过对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变异情况的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并为科学制定临床路径提供依据.
-
癌症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癌症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同时,不同癌症患者甚至是同一癌症患者的不同细胞都具有独特的遗传突变,使得癌症研究、治疗和检测充满挑战.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从分子水平全面大样本量研究癌症成为可能.目前,癌症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已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也产生了大量的癌症基因数据.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呢?这篇文章综述了癌症基因组测序数据现状及其分析进展,并展望未来大规模癌症基因组数据挖掘,以期对癌症基因数据整合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