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诊断与治疗19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瘤分析
目的 探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瘤(NET)的内镜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某院经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19例胃肠道NET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例中肿瘤单发17例,多发2例,内镜表现为息肉、糜烂、溃疡、隆起病变等.直径≤10 mm病变,内镜窄带成像(NBI)见病变表面毛细血管增粗或不规则,伴腺体缺失,超声内镜见病灶位于黏膜层;直径>15mm,NBI见病变表面毛细血管明显减少,超声内镜见病变已累及黏膜下层.对病变直径≤15 mm,病变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完整的14例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后随访4~48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消化道NET内镜特点缺少特异性;对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且直径≤10 mm病灶,内镜下切除是有效、安全的.
-
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Ⅲ型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
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经典的治疗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由于下鼻道造口容易狭窄、闭锁、引流不畅、通气不佳以及鼻腔局部创伤反应大,常导致术后疗效差.随着鼻内镜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治疗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多采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窭外科术(FESS),但也有一定局限性.2004-2006年我科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并囊肿,现报告如下.
-
良性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三例分析
类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纵隔、肝、肾、内分泌腺、乳腺等.消化道是类癌发病率高的部位,占87%,其次为呼吸道,约占10%,其他部位的类癌罕见.收集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3例,均行内镜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食管狭窄患者食管扩张术和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晚期食管癌,由于进行性吞咽困难,摄入不足或不能进食,往往导致进行性营养不良和严重衰竭.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现多采用内镜下治疗食管癌狭窄的方法[1].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对11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了食管扩张术和食管支架置入术法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在ERCP中应用的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我院从2007年1月至4月共对ASA Ⅰ-Ⅱ级的20例患者行全麻下FRCP检查,男12例,女8例,年龄52-82岁,体重(72±6)kg.单纯造影4例,内镜下治疗16例.
-
内镜下治疗急性胃出血的体会
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广泛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急性胃出血在胃镜检查后,立即行镜下止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我院自2004年2月-2005年12月针对急性胃出血病人43例制定了三种止血方法,现报告如下:
-
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特点及内镜下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特点及内镜下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6月间收治的12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下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消化道息肉的病例中,60例位于上消化道,65例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息肉发病部位以胃、十二指肠、食管多见,病理上以炎性增生性多见,绒毛管状腺瘤及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亦不少见,下消化道则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病理上以绒毛管状腺瘤、炎性增生性、混合性增生性腺瘤为多见,内镜下治疗后并发出血3例,其中1例有抗凝药物使用史.1例经内科药物止血、2例经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结论: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临床上需要积极总结,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内镜下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效止血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和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止血率,改善治疗质量.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下治疗 效果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取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中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
小儿结肠息肉的手术与内镜下治疗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小儿作出明确诊断和收时治疗,探讨对小儿结肠息肉病行内镜下治疗代替手术治疗可行性.方法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小儿共行纤维结肠镜检查356例,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2±0.76岁.结果结肠息肉病219例,其中106例行内镜下治疗,113例行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患儿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手术治疗为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检查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患儿手术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内镜下治疗胆总管扩张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胆总管扩张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2例胆总管扩张病人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做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6例,EST后经网篮取出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行EST,为预防并发症,8例病人行鼻胆管引流(ENBD);诊为胆管癌3例、壶腹癌1例均行胆道支架置入(EMBE).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 18例结石、炎症病人痊愈,其中8例行ENBD,术后7天拔除引流管,恢复好;术中诊为胆管癌3例,壶腹癌1例行ENBE,3例胆道扩张解除、黄疸消退,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月后死亡.结论内镜下治疗胆总管扩张效果确切,能诊断结石、炎症及肿瘤,并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68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内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大肠息肉患者682例,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682例大肠息肉,均全部切除,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大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应范围广,费用低,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行超声内镜的50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统计EUS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根据超声内镜声像图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结果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505例,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229例,间质瘤67例,异位胰腺50例,外压性病变95例,囊肿24例,脂肪瘤24例,静脉瘤13例,纤维瘤3例,其中397例接受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准确率为90.9%(361/397).其中10例行鼠齿钳咬合术,64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248例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39例行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SD),36例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4例术中出现出血,3例术中给予钛夹止血,术后经药物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后痊愈,6例术中发生微小穿孔,未出现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的判断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层次,对内镜下微创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
贲门失弛缓症34例内镜下治疗与护理观察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松弛异常及食管体部缺乏推动性蠕动为特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由于食管壁内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节细胞和迷走神经运动核细胞变性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呕吐和反流,长期吞咽困难可造成食管下端扩张进而引起营养不良和消瘦[1].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目前以内镜下手术和扩张治疗为主,2011年9月~2012年2月对3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内镜下球囊扩张和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POEM),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经内镜下喷洒白及田七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消化道炎症、糜烂、溃疡、化学损伤、肿瘤引起的渗血.上消化道黏膜活检、息肉摘除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引起的局部出血.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黏膜弥漫性渗血.凡能内镜检查者,不论男女均可进行.
-
鼻内镜下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体会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经历了鼻侧切开、鼻部翻揭术、柯陆式进路及目前应用较多的鼻内镜手术时期,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提供了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我院2004年2月~2007年6月对收治的22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鼻内镜手术,现报告如下.
-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操作与护理
目的 探讨用内镜下观察并诊治上消化道出血者的具体操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2011年8月14日-2013年7月16日,我院接诊上消化道出血者231例,诱导出血的因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性胃炎以及食道静脉出血、胃溃疡等.对之行内镜观察与诊治,并实施护理,例如: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心理护理.结果 通过内镜观察与诊治(喷药法+注射法)成功止血的有216例,概率:93.51%;有15例通过内镜下观察,显现喷射性出血.通过注射法+喷药发进行诊治,未实现止血,概率:6.49%.结论 在上消化道出血者的诊治中,效果突出且易操作的手术就是胃镜下止血术,再加上护理辅助治疗工作,将会提升上消化道出血者的治愈率.
-
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和分析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治疗方案的差异划分为对比组(n=49)和实验组(n=53),对比组患者补充血容量、液体复苏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同时应用生长抑素、铝镁加混悬液等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内镜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有效率为98.11%,再出血率为3.77%,对比组患者止血有效率为81.63%,再出血率为为20.41%,2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04,P=0.0138),2组患者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69,P=0.0092).结论: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治疗可提高止血效果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 内镜下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效果分析 -
对新版ICD-9-CM-3内镜下治疗的新术式分类研究
目的 通过对多种内镜下治疗多种疾病的多种新术式,进行2005年版ICD-9-CM-3(简称新版CM3)分类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研究.方法 应用新版CM3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对应用多种内镜下治疗多种疾病的多种新术式进行实用性和先进性分析.结果 新版CM3与多种内镜下治疗多种疾病的多种新术式一致.同时发现新版CM3存在一码含多个手术名称和多个部位的缺点.应用扩展细目编码方法,克服新版CM3缺点,实现了新术式一码一术一部位的分类目的 和效果.结论对多种内镜下治疗多种疾病的多种新术式的分类研究,证明新版CM3内容新,信息量多,具有现时代的先进性、实用性、及时性,紧密地结合国际医学发展,符合我国医疗新术式应用阶段新版CM3分类的需要.
关键词: 内镜下治疗 新版ICD-9-CM-3 分类编码 -
吃的太热小心伤了食管
69岁的齐奶奶一直喜好热烫饮食,她平时身体很好,无任何不适,但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了食管下段的片状黏膜粗糙性病变.经过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手段,确诊为早期食管癌,之后入院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将病变完整切除,病理显示为食管鳞状上皮原位癌.目前齐奶奶恢复较好,在规律复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