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作者:唐文红;张琴;陈晓婕;张雅莉;田晓芬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80例脑梗死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A组(n=59)RHR≥80次/min,B组(n=61)RHR 70~79次min,C组(n=60)RHR<70次/min,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结果 3组患者的血脂、血尿酸、血压、颈动脉内径(CAD)及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P<0.01),空腹血糖升高(P<0.05),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95,P<0.01).结论 RHR可作为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叶丽丽;邱健;阮云军

    目的 分析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做好冠心病二级预防.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239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程度和左心室功能的指标,按照患者RHR控制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A组(RHR< 60次/min,n=32)、B组(RHR:60 ~ 69次/min,n=60)、C组(RHR:70 ~ 79次/min,n=68)、D组(RHR≥80次/min,n=79),比较各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功能的差异,分析RHR与冠脉病变和左室功能的相关性,并利用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HR、左心室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B、C、D四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LVDs、LVDd、LAs、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d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EF、LVDs等各项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P<0.05).结论 RHR可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和左室功能,控制好RHR有益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预后.

  •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侯文静;王晓飞;孙晓燕;周丽娟;刘敏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3例,按RHR水平分为3组,<70(A组,n=406),70~79(B组,n=364),≥80次/min(C组,n=273).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肌酐(SCr)等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颈总动脉内径(CADIA),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RHR与CAIMT、CADIA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B、C三组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9.1%、63.7%、69.6%,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OR 1.165,95%CI=1.094~1.482,P=0.037)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表明,RHR与CAIMT、CADIA呈显著正相关(r=0.115,0.123,均P<0.05).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RHR与颈动脉斑块及CAIMT、CADIA密切相关,RHR可作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素.

  • 高血压病对肾功能早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转娣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动态脉压(24 h PP)、静息心率(RHR)分为不同的亚组.测量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并比较各组的尿mAlb、血BUN、血Cr检测值,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Ⅰ、Ⅱ、Ⅲ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P<0.05:高血压病Ⅲ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P<0.05),而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比较,P>0.05.动态脉压A组与B组的尿mAlb比较,P>0.05,动态脉压B组、C组与D组患者随24 h PP的升高,尿mAlb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4组患者的尿mAlb高于RHR1、2和3组的尿mAlb(P<0.05),RHR1、2和3组患者之间的尿mAlb比较,P>0.05.各个亚组间血Cr、血BUN均正常,比较,P>0.05.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血BUN和血Cr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的参考指标,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尿mAlb呈正相关.

  • 静息心率增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影响

    作者:李丰伟;施陈刚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169例老年CHD患者(CHD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射血分数(EF)和RHR的测定,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96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CHD组RHR(76.1±10.5)次/min高于正常对照组(68.4±4.2)次/min(P<0.01).多支血管狭窄组RHR(82.5±11.5)次/min高于单支血管狭窄组(71.1±8.4)次/min(P<0.05),也高于2支血管狭窄组(73.9±6.6)次/min(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者RHR(79.4±10.4)次/min高于<90%者(73.0±9.7)次/min(P<0.05).老年CHD患者中,EF值<50%者RHR(85.8±12.2)次/min明显高于EF值≥50%者(73.1±7.8)次/min(P<0.05).结论: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术后心率回升1例

    作者:王钢

    患者男,72岁,以"心率渐进性减慢伴胸闷3 d"入院,无头晕、心悸、恶心、视物模糊及耳鸣等症状,多次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静息心率由60 次/min逐渐减至46次/min,无明显缺血性ST-T改变;心肌酶学指标均正常;血钾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室顺应性减低,收缩功能正常.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40余年、"高脂血症"30余年病史,未服用心脏负性频率药物.入院后行食道电生理调搏检查示:窦房结恢复时间1 640 ms,窦房结传导时间320 ms,房室结文氏点110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窦房结功能低下.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可能,经心宝、生脉等提升心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多次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慢心率低至39次/min,平均心率低至50次/min,拟观察并择期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 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和心率昼夜节律分析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燕明;胡雪松;黄新梅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13例,根据昼夜间的心率均值情况,划分为构型心率组和非构型心率组,分别为55例和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24 h不间断的动态血压和心电监测.统计两组患者AHR、NHR、RHR,以及昼夜间的LF和HF,分析静息心率和心率昼夜节律对于不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 非构型心率组的AHR、NHR和RHR分别为76±10、73±9、73±12,与构型心率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非构型HR组患者心率>70 次/min有45例,占比为77.6%;≤70次/min患者13例,占比为22.4%.两组患者昼夜LF和H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组间相比来看,非构型心率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其LF和HF与构型心率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观察不同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和心率昼夜节律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神经受损状况,促进患者的治疗.

  • 心率与寿命有关吗

    作者:林治湖;杨延宗

    静息心率(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否与人的寿命长短有关,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那么,心率的快慢与寿命的长短有关吗?动物:心率越慢寿命越长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数百次,但它们的寿命仅1~3年.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息心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卢文宣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AMI患者按照入院时RHR高低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和预后,探讨RHR与梗死部位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RHR≥85次/min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RHR<85次/min的患者;广泛前壁梗死和同时两部位梗死患者RHR明显高于单一部位梗死患者;死亡患者平均RHR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HR升高,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有关,在基层医院可利用RHR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预后.

  •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作者:刘进;周林;刘克英;邓东波;汤成艳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RHR分为3组,RHR<65次/min为1组(54例),65次/min≤RHR<80次/min为2组(58例),RHR≥80次/min为3组(50例).对入选患者测定RHR、血糖、血脂、体质指数、肌酐、尿酸,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随着RHR的增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有上升趋势;左室重量指数、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下降、颈动脉内径增大,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RHR增高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密切关系,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重心率的控制.

  • 静息心率与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雅萍;蒋建家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82例绝经后女性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腰围、身高、体重、血压、静息心率)、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观察不同静息心率水平的血压、血糖、血脂变化,以及其相关性/分析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关系。结果182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112例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61.54%。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高 RHR 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低 RHR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息心率与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静息心率的控制。

  •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晓婕;张琴;唐文红;张雅莉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RHR1组34例(RHR≥80次/min),RHR2组35例(RHR 70~79次/min),RHR3组33例(RHR<70次/min),检测3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径(CA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患者CIMT、C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RHR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CAD逐渐增宽(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RHR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 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与血脂水平和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叶丽丽;邱健;阮云军;张园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血脂水平和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1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RHR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RHR<70次/min)69例、B组(RHR 70~79次/min)67例、C组(RHR≥80次/min)76例,比较各组患者血脂、甲状腺功能各指标的水平,分析RHR与血脂和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TC、LDL-C、载脂蛋白B、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TC、LDL-C、载脂蛋白B高于A组,B组FT4低于A组及C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DL-C与RHR呈负相关,TC、载脂蛋白B与RHR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RHR与甲状腺功能无关,但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调控RHR或有益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 静息心率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耀铭;黄丽敏;吴蔚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12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RHR水平分为:A组(50~70次/min),35例;B组(70~90次/min),48例;C组(≥90次/min),38例.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B超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随着RHR的增高,患者胸闷、心悸不适的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检出率增加,C组明显高于B组及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EF明显低于B组及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静息心率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和先兆,对冠心病患者应该严格控制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 静息心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脑钠肽的关系

    作者:陆铭;蒋庆渊;刘春兰;刘莹莹;凌佳;阚丽虹;庄晓华;蔡振荣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时静息心率与炎症因子及血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80例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按静息心率将患者分为A组(心率≤70次/min)56例,B组(心率:70~90次/min)76例,C组(心率>90次/min)48例;患者入院时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炎症因子、血清BNP水平及LVEF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与A组和B组的CRP[(8.52±0.49)mg/L vs(5.87±0.46)mg/L vs(6.94±0.57)mg/L]、IL-1β[(29.2±3.3)pg/mL vs(16.6±2.7)pg/mL vs(22.7±2.9)pg/mL]、IL-6[(109.6±11.8)ng/L vs(80.2±9.8)ng/L vs(97.8±12.4)ng/L]、TNF-α[(65.8±12.9)ng/mL vs(33.6±6.8)ng/mL vs(45.8±8.1)ng/mL]及BNP[(962±106.4)pg/mL vs(595±68.9)pg/mL vs(726±98.3)pg/mL]水平比较,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LVEF[(38.1±6.8)%vs(49.2±5.9)%vs(43.6±5.6)%比较,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CRP、IL-1β 、IL-6、TNF-α 及BNP水平明显增高,LVEF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所有CHF患者的静息心率与CRP、IL-1β、IL-6、TNF-α及BNP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5、0.297、0.319、0.331和0.56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5,P<0.05).结论 静息心率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及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

  •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临床观察及随访研究

    作者:左京生;于斌;谢玉华;代西艳;陈少华;张莉茵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 [(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 (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伊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周哲慧;宋雅君;胡颖;刘沁;李藜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 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 中老年女性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间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世英;石晶;谢琼秀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静息心率(RHR)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相关组分之间的关联性。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体检科参与体检的862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静息心率(RHR)、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并将研究对象按照RHR四分位数法分4组:≤70次/min、71~75次/min、76~80次/min、≥81次/min。比较不同RHR组中老年女性Met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差异;以≤70次/min组作为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余3组MetS的患病风险。结果 MetS患病率随着RHR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trend=5.23,Pt rend=0.02),≥81次/min组MetS患病率为48.5%,显著高于≤70次/min (32.4%)、71~75次/min组(37.3%)和76~80次/min组(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S组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Ftrend=12.38,Ptrend=0.002)、FPG (Ftrend=8.56, Pt rend=0.004)和TG (Ftrend=8.53,Ptrend=0.004)随RHR加快而升高,HDL随RHR加快而降低(Ftrend=18.56,Pt rend<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1次/min组中老年女性患MetS的风险较≤70次/min组增加了57%(OR=1.57,95%CI=1.08~2.29)。结论 RHR与MetS及其组分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MetS发病的一个预测指标,为诊断和防控MetS患者进展为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结局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方向。

  • 静息心率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漠水

    心率是容易准确测量和获得的参数,是人体重要的和有效的生命指征,也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并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第二大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率增加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的上升密切相关[1],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

    作者:张毅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静息心率(RHR)增快较为常见,也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标志.本文就RHR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高血压患者RHR增快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RHR增快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高血压患者RHR增快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率管理应与血压、血糖、血脂管理并重,成为临床治疗的靶点.心率是高血压病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心率增快伴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RHR是指导用药的简便有效指标.

244 条记录 10/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