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社区高血压患者静息性心率加快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胡建功;何朝;赵莹颖;张艳艳;李征;白如冰;李长青;李印东;孙昕霙

    目的 探讨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加快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率加快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危害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顺义区随机选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服务半径内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596例高血压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体格测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加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进行高血压患者心率正常值和异常组静息心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家庭月收入(χ2=9.019,P=0.003)、吸烟(χ2=5.067,P=0.024)、饮酒(χ2=6.285,P=0.012)、血压分组(P<0.05)、BMI分组(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OR=3.646,95%CI=1.630-8.156)、血压分组中的双压升高组D组(OR=3.030,95%Cl=1.320-6.957)为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加快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生活方式、低家庭收入和血压双压升高已成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率加快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高血压诊治的过程中,应加大对上述患者的关注,同时将心率测量纳入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评估.

  • 百岁三大迹象

    作者:盛铭

    美国、英国科学家通过大样本研究揭示了下面三个长寿迹象,对照这些特征和迹象,并适当调整生活方式达到这些条件,就能够提高生命质量,有效延长寿命.心率偏慢静息心率偏快的人,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死亡率也高.有研究对比老年人心率与寿命的关系,发现男性心率大于80次/分比心率小于60次/分活到85岁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心率是预测男性长寿的有效指标,但在老年女性中无明显差异.

  • 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达标情况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的现况调查

    作者:方晗;程晋芳;倪国华;赵伊遐;李非;杨天伦

    目的:了解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冠心病(CHD)患者静息心率(RHR)达标情况.方法:选择717例已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CHD患者的早、中、晚RHR进行现况调查,计算其达标率.将早、中、晚RHR分别分为8组(≤50次/min,51~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81~90次/min,91~100次/min,101~110次/min,>110次/min),了解RHR的集中趋势.结果:冠心病患者早、中、晚RHR达标率分别为:10.2%、8.6%、12.7%,均不足15.0%;RHR均数分别为:(75.21±13.12)次/min(早)、(75.29±13.02)次/min(中)、(75.03±13.03)次/min(晚),RHR中位数分别为:73.26次/min(早)、74.34次/min(中)、71.83次/min(晚);早、中、晚RHR≤70次/min的CHD患者比例分别为:42.7%、38.1%、47.4%,均不足50.0%;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偏低,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达81.8%.结论:目前CHD患者RHR达标率低,心率控制不理想,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偏低.

  • 早期心室率控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红英;曹树军;胡硕强;张弓;李馨;张银

    目的:以心衰患者的心室率为主要的治疗靶点,通过规范治疗在早期使得该类患者心室率控制在目标范围,观察分析心功能指标相应的变化.方法:观察我院心内科新入院的左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的15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温和心率控制组70次/min≤HR<90次/min) 80例;B组(强化心率控制组50次/min≤HR<70次/min)78例,经规范治疗7d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B型钠尿肽(BNP)、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BNP、LVEF、心排量(CO)水平等均优于A组;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心衰患者,早期使静息心率控制在50~70次/min范围与控制在70~90次/min组范围相比,有更好的近期预后.

  • 不同静息心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昼夜平衡变化规律

    作者:卢佳佳;宋旷蓉;李雪松;张硕;管颖;赵良桥;刘婷;冷永群;叶静

    目的:探讨不同静息心率(RHR)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自主神经昼夜平衡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4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交感指标极低频值(VLF)、低频值(LF)、迷走神经张力指标高频值(HF)以及LF/HF均值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交感、迷走神经张力指标与昼夜静息心率的相关性.结果:与RHR-L同时间段相比,VLF、LF、HF值较低(P<0.05),LF/HF值较高(P<0.05).与RHR-M同时间段相比,VLF、HF值较低(P<0.05),LF/HF值较高(P<0.05).昼间静息心率与VLF、LF、HF均呈负相关(r=-0.321,r2=0.103,r=-0.286,r2=0.082,r=-0.437,r2=0.191,均P<0.05);与LF/HF呈正相关(r=0.294,r2=0.0864,均P<0.05).夜间静息心率与VLF、LF、HF呈负相关(r=-0.345,r2=0.119,r=-0.357,r2=0.127,r=-0.445,r2=0.198,均P<0.05);与LF/HF呈正相关(r=0.085,r2=0.0072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昼间VLF、HF、LF/HF是静息心率变化的影响因素(B=-0.001,P<0.01;B=-0.007,P<0.05;B=0.861,P<0.01);夜间VLF、LF、LF/HF是静息心率变化的影响因素(B=-0.001,B=-0.003,B=0.447,均P<0.05).结论:交感神经张力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差值与昼夜静息心率呈正相关.昼间迷走神经张力占主要影响,而夜间交感神经张力起主要作用.

  • 静息心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临床探讨

    作者:王淑斐;许金成;陈紫平;彭向琼;黄婷;彭秀慈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110例进行RHR测定,以40例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对照,分析RHR与AMI的梗死面积、并发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AMI组RHR显著高于正常人(82.8±12.4次/分vs 71.8±10.4次/分,P<0.001);不同梗死面积的患者间RHR差异显著(F=6.393,P<0.01),RHR随梗死面积的增加而增快;合并心力衰竭或休克的AMI患者RHR显著高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0.001);RHR增快(≥80次/分)的AMI患者射血分数低于RHR正常(<80次/分)者(P<0.01);住院期间死亡患者RHR亦显著高于病情好转及治愈者(t=3.995,P<0.001),其中RHR≥90次/分的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RHR<90次/分的AMI患者(x2=25.521,P<0.005).结论 RHR与AMI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关系,可作为评估AMI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玉冰;杨健威;莫丽丽;李海珍;吴优

    用Holter监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56例,观察静息心率(RHR)的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RH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0.14±8.65次/分vs 72.06±6.82次/分,P<0.01);RHR≥80次/分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与RHR 75~79次/分及RHR<75次/分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848.5±230.1次/分 vs 385.7±144.2次/分、283.3±96.2次/分,P<0.01);RHR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冠心病组的HR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RHR与冠心病心肌缺血总负荷、心律失常及HRV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 冠心病静息心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魏玲;杨丽霞;齐峰;郭传明;石燕昆;王燕;王先梅

    为探讨静息心率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119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及静息心率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9.11±7.86 vs 71.05±6.87次/分,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86.77±6.76)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8.91±8.30)静息心率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与左前降支的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静息心率可能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冠心病的预后有关.

  •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玉冰

    用Holter监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56例,观察静息心率(RHR)的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

  • 静息心率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

    作者:周春蕾;施斌斌;张辉;缪冬梅;吴小玮

    目的 观察静息心率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为预防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01~12月诊断为高血压前期者22 139例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人口学资料、血压、静息心率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2年,每年随访一次,剔除随访中断或其他干扰性合并症发生者,以进展为高血压为终点事件,观察分析静息心率对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结果 终纳入队列的高血压前期患者18 208例,进展为高血压者1646例,占9.04%.进展为高血压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值均较未进展为高血压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基线静息心率每变化一个标准差将入选者分为4组,分别为R1(≤59/min)、R2(60~65/min)、R3(66~71/min)、R4(≥71/min),R1、R2、R3、R4组进展为高血压比率为7.5%、8.5%、9.4%、10.6%,随静息心率增高,高血压进展密度增高(P<0.05),进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见静息心率增高为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静息心率增高是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能够对高血压前期患者的筛查、早期干预、预防高血压提供良好的预测效果.

  • 静息心率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丁立;何国厚;李承晏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按测得RHR值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RHR<80次/min组(n=46)与RHR≥80次/min组(n=41),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CIMT、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R<80次/min组相比,RHR≥80次/min组患者的CIMT明显增厚(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CIMT明显增加,RHR是一个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 中年人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学颖;周霞;郑东晗;韩硕;林英子;段志英;金元哲

    目的 通过研究中年人群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探讨静息心率在心血管病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 调查2011年4月-2012年6月于本院体检的35~64岁无心血管疾病史的社区居民2 051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对其进行10年发病风险预测,分析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10年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果 1)不论性别,血压值、空腹血糖值及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在高心率组均明显高于低心率组.2)男性高心率组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吸烟、高血压家族史及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比例均明显高于低心率组(P均< 0.05),而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心率组中心型肥胖比例明显升高(P=0.018),且心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5).3)心率增快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包括吸烟、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与糖尿病;女性包括年龄、腰臀比、高血压与糖尿病.4)男性心率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分呈正相关(P =0.003),而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 结论 在35 ~64岁男性人群,心率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上述人群监测静息心率对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健康中年人体力活动与静息心率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

    作者:郭春月;尹素凤;胡泊;刘晓宇;范红敏;冯福民

    目的 探讨中年人体力活动(PA)与静息心率(RHR)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方法 2011~2013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唐山市5 498例40~60岁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测.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估研究对象的PA强度,并分为高、中、低3组.RHR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A与RHR的相关性.结果 高、中、低PA比例分别为45.47%、45.05%和9.48%.高PA人群的RHR为(73.21±10.22)次/min,较中、低PA人群约低1次/min.与低PA相比,高PA可降低RHR升高的风险[OR=0.86,(95%CI:0.74,0.99),P=0.000].结论 中年人群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与低PA相比,高PA可降低RHR升高的风险,PA对RHR无明显保护作用.

  •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的关系

    作者:李俊萍;郭晓华;杨征;陈丽珠;孙淑艳

    目的 探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的关系.方法 听诊法检测受试者坐位静息心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高血压人群和正常血压人群β1-AR Ser49Gly多态性.结果 高血压受试者β1-AR 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有显著相关性(P =0.005),Gly等位基因携带者静息心率高于Ser/Ser基因型个体(74.8±6.4次/min vs 77.6±5.8次/min);正常血压受试者β1-AR 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有显著相关性(P =0.018),Gly基因携带者静息心率高于Ser/Ser基因型(72.1±6.4次/rmin vs 74.9±5.5次/min);男性中不同基因型对应的静息心率的差异较女性更明显(P=0.003 vs 0.022).结论 β1-AR 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Gly等位基因携带者静息心率高于Ser/Ser基因型个体,提示β1-AR Ser49Gly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静息心率水平调节的遗传因素;男性静息心率受基因型影响较女性更明显,这可能从基因水平解释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死率受快心率影响较女性更明显的原因.

  • 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的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王海峰;龙维英;王燕芳;韩雅君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其中98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rin(高静息心率组),余102例患者静息心率<70次/rin(低静息心率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随访管理.观察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脑利钠肽水平改善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6rin步行实验距离;采用明尼苏达(MLHFQ)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患者随访半年后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观察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收缩压水平.结果 治疗后6个月高静息心率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rin步行实验距离均低于低静息心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高静息心率组脑利钠肽水平高于低静息心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静息心率组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MLHFQ评分明显高于低静息心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静息心率组左室舒张期末直径、收缩压较低静息心率组患者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静息心率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低静息心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息心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并随着心率的提高,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临床需给予高度重视.

  • 第一个窦房结If电流选择特异性抑制剂——盐酸伊伐布雷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可;张浩;曹蕾;朱尔佳;谭载友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一常见、发病率高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率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静息心率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因此减缓心率是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 60岁以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静息心率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梁东亮;李小鹰;王林;徐浩;拓西平;蹇在金;王晓娜;恽吉利;张旭;王斯悦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静息心率(RHR)控制水平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为老年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入选在2011年4~7月全国21个省市165家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岁)1336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患者RHR控制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RHR<70次/min,n=372)、Ⅱ组(RHR:70~79次/min,n=533)、Ⅲ组(RHR≥80次/min,n=431);记录各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各组血糖控制目标或达标情况的差异,分析RHR与血糖指标的相关性,并利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不同RHR控制水平与血糖控制或达标情况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在总体人群、男性、女性患者中HbA1c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15.436,24.270,12.340,P<0.05),从Ⅰ组到Ⅲ组HbA1c水平依次增升高;3组患者亦在总体人群、男性、女性患者中的血糖达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3.471,6.752,6.522,P<0.05),Ⅲ组的血糖达标率均低于Ⅰ组;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显示, RHR分别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r=0.058,0.085,0.08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RHR分别与FPG、2 hPG、HbA1C呈独立正相关(β=0.075,0.018,0.0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与RHR<70次/min比较,RHR≥80次/min在总体人群、男性、女性患者中血糖未达标的风险值(OR)分别为1.99(95%CI∶1.23~2.37,P<0.05)、1.81((95%CI∶1.17~2.77,P<0.05)、2.18(95%CI∶1.12~3.74,P<0.05)。结论 RHR增高可能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呈正相关,可能增加了患者血糖不达标的发生风险,临床应当积极控制此类高危患者的RHR水平,以利于患者血糖控制及促进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血脂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亚蓉;张丕德;韦建瑞;吴同果;黄丽萍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血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57名高血压患者按RHR分为3组,其中RHR<70次/min为A组(52例),RHR在70~80次/min为B组(56例),RHR>80次/min为C组(49例).检测三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LVPWT、IVST),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量二尖瓣血流E峰大流速值(E)及A峰大流速值(A),计算E/A比值.超声心动图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三组血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静息心率增加,血TC、TG及LDL-C水平升高,血HDL-C水平降低.三组患者LVPWT、IVST、LVMI、E/A比值及CIMT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静息心率增加,LVPWT、IVST、LVMI、CIMT增加,E/A比值降低.RHR与TC、LDL-C、TG、LVMI及CIMT呈正相关(P<0.05),与HDL-C和E/A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血脂代谢异常及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 2型糖尿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的影响

    作者:张悦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的影响.方法: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22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血糖正常者),比较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观察组静息心率(84.46±15.13)次/min明显快于对照组(62.43±12.25)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增快,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需考虑2型糖尿病对其静息心率的影响.

  •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邵也常;刘小清;麦劲壮;邓木兰;石美玲;李义和

    [目的]通过队列人群10年的前瞻性研究,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的关系,评价静息心率是否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率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1983~1984和1993~1994年2次对年龄35~65岁的队列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身高、体质量、疾病史、吸烟、饮酒史、血压、心率等,其中男性2208人,女性2686人.[结果]男、女两性静息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都有明显相关性;且无论男女,基线静息心率较快者,10年后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并呈线性关系;但是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排除年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饮酒等因素后,男性基线心率增快仍然能预测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女性基线心率不能预测日后高血压的发生,似乎基线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更大.[结论]静息心率确实与血压水平有关,并且能预测未来高血压的发病率,特别表现在男性.

244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