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与静息心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艳阳;陈军喜

    目的 研究心率震荡(HRT)和静息心率(RHR)、心率变异性时阈指标(SDNN)在冠心病(CHD)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53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分组,A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偶发室早)32例.B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组: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源性室早或频发室早)21例.动态心电图记录SDNN和6am的静息心率(RHR).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分析TO、TS与SDNN、RH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组TO值高于A组(0.80%±3.94%vs-1.45%±4.37%,p<0.05),而TS值低于A组(11.03±11.01ms/RR间期vs 19.77±19.00ms,RR间期,p<0.05),RHR值明显高于A组(82.18±9.70bpm vs 70.94±11.32 bpm,p<0.01),B组TO与SDNN呈负相关,与静息心率呈正相关;TS与静息心率呈负相关,而与SDNN无明显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伴有不良室性心律失常时.心率震荡现象减弱,心率震荡增加,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与不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 静息心率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分析

    作者:李玉冰;杨健威;莫丽丽;陈青青;李海珍;吴优;莫淑明;潘爱萍;刘雪玲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98例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每位患者均测静息心率、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G)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成4组:亚组1(有1项异常,n=106),亚组2(有2项异常,n=85),亚组3(有3项异常,n=69),亚组4(有3项以上异常,n=48).另设102例正常血压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高血压各亚组间随着危险因素聚集性增多,静息心率逐渐增高.其中与对照组比较,亚组2、3和亚组4有显著差异(p<0.05,p<0.01和0.001),但与亚组1无差异(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展、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代谢异常有关.

  • 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雪琴;李红;朱永芳;闻碧玛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46例,按照血糖及OGTT试验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组(NGT)(n=85)、空腹血糖受损组(IFG)(n=65)、糖耐量减退组(IGT)(n=62)和2型糖尿病组(T2DM)(n=34),所有患者均行静息心率测定并接受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静息心率、心律失常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糖代谢异常各组的静息心率明显升高,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增高,糖代谢异常可引起静息心率增快,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增多及心脏功能减退.

  • 50例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脉压及血脂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姚恩达;陈红;邓辉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脉压及血脂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冠心病患者和50例对照组的静息心率、脉压及血脂,并进行临床的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在静息心率(RHR)、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PP)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息心率(RHR)、脉压(P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临床预测价值,并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慢性肾脏病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王丽丽;缪小玉;杨国凯;洪富源;舒贵扬

    目的 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 静息心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林灵丹;李新鹏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80例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静息心率≥75次/分和<75次/分2组,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1年.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息心率≥75次/分组1年内发生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心率<75次/分组(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静息心率水平与Gemini评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 静息心率水平高相对较高者预后较差,高静息心率水平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 护理干预降低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作者:程真霞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降低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以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干预降低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肌酶的影响.结果:通过护理干预降低静息心率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肌酶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通过护理干预降低静息心率,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的症状,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34例有氧运动训练及护理指导

    作者:纪秀连;蔡文花;左瑞云

    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13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68例,男185例,女83例,平均60.2±2.5岁.均经病史、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入选标准:心功能依据NYHA分级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0%,心力衰竭症状稳定>1个月,代偿性心力衰竭至少4周;说话时不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心率<110次/min;中度以下乏力.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1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2690例健康体检者静息心率与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刘培强;张迅英;张琼;寇学俊;王娅囡;王磌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静息心率( RHR )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690例健康体检者按照RHR不同分为A组356例(RHR 80~99次/min)、B组2334例(RHR 60~79次/min),测量两组SBP、DBP,观察两组正常血压高值及理想血压者例数。结果 A组及B组SBP分别为(123.47±12.77)、(116.05±12.15) mmHg,DBP分别为(80.21±9.75)、(75.85±9.21)mmHg,正常血压高值者例数分别为176例(49.44%)、871例(37.32%),理想血压者例数分别为180例(50.56%)、1463例(62.68%),两组比较,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SBP、DB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57、0.131,P均<0.01)。结论健康人群中RHR增快并非少见,且RHR水平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健康人群需定期监测RHR及血压的变化,以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 静息心率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探讨

    作者:石海成;田俊林

    2000~2002年,我们对2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正常人RHR进行对照观察,以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作者:包曹歆;何红;杨利群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95 例, 按SBP水平分为:Ⅰ组:SBP<160mmHg,Ⅱ组:160mmHg≤SBP<180mmHg, Ⅲ组:SBP≥180 mmHg.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70次/min;RHR2组:70次/min≤RHR<80次/min;RHR3组:RHR≥80次/min3组.测量患者血压、心率、Malb、血肌酐.结果 不同RHR组间比较,在年龄、性别、肌酐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SBP随RHR增加而升高 (P<0.01);在不同SBP分组中,随着RHR的增高,尿微量白蛋白依次增高(P<0.01).尿微量白蛋白随着RHR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且RHR和Malb呈正相关,其r值为0.612, P<0.01.结论 静息心率的增快是造成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

  • 老年人自我测定心功能

    作者:李长玉;于松明

    进入老年期,心脏功能会不断衰退,容易发生病变.要想知道自己的心脏功能情况,以下几点可作为自我测定的参考.心率正常人心跳每分钟60~90次.静息状态下的心率与寿命呈负相关,心率减缓的人比心率快的人长寿,心率越快,寿命越短.法国研究人员对4 320名年龄在42~53岁的城市居民进行了连续20多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连续5年静息心率比人均心率减少7次以上的人,其死亡风险减少20%.相反,比人均心率高7次的人,死亡风险高达50%.调查发现,平均心率79次/分钟,预期寿命可达80岁;平均心率60次/分钟,预期寿命可达95岁.老年人平均心率增加5次/分钟,心梗、猝死风险增加14%.

  • 如何给心脏减负

    作者:王有国

    调整心率,延长寿命生物学家早就发现,哺乳动物的寿命与它们的心率成反比.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大约是7.3亿次左右.而人一生总心跳次数约为25亿~30亿次,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相反,静息心率大于80次者,活到85岁的概率会下降一半.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平均心率都较低,多在50~60次/分,可见保持体力活动是维持较低心率的重要措施.此外还应注意劳动和运动节奏、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有规律地睡眠、积极防治加速心率疾病(发烧、贫血、甲亢、低血糖等),甚至可以用某些药物调节心率,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

  • 高血压患者自测静息心率很重要

    作者:魏开敏

    静息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每分钟静息心率为60~70次,但有不少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超过每分钟70次以上,甚至可达每分钟76~85次.静息心率增快被视为高血压患者预后变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每分钟静息心率加快10次,心脏病发生和死亡风险就会升高22%~37%.专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较快的静息心率增加血管壁的压力而促进血压升高,致使高血压持续发展,导致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受损;二是增快的静息心率引起动脉血流搏动性增强并产生震荡,使血流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从而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三是静息心率增快可使血管壁持续受到高阻力的作用,加重动脉中层纤维化并促进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变厚,弹性减退和阻力增大,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 静息心率与寿命

    作者:林治湖

    关键词: 静息心率
  •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心率达标

    作者:李长玉;周广欧

    心率与高血压的关系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研究发现,心率越慢,人越长寿.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分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静息心率偏快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高,而且心率加快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因此,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及早地规范控制心率,非常必要.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对5209例男性高血压患者随访36年,发现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总死亡率在30%.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静息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

    作者:史君英;侯善荣;赵世琴;刘薇;吴克香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的作用有关.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是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1],心率变异(HRV)能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系统平衡的调节.

  •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张源明;韩永康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及心率变异性下降对冠心病患者产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86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27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绞痛组)29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对照组)296例.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静息心率.结果:(1)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72.3±8.1)次/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6.4±7.5)次/min(P<0.01);心绞痛组静息心率(68.4±7.6)次/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亦明显快于心绞痛组(P<0.05).(2)心肌梗死组较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降低.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心率变异性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冠心病危险性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要注意控制心率.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对靶器官损害的研究

    作者:张源明;韩永康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9例,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3组.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及眼底动脉造影.结果:B组和C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高于A组(P<0.01或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清除率小于A组(P<0.01或P<0.05),B及C组较A组眼底动脉硬化程度重(P<0.01或P<0.05).结论: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静息心率的关系

    作者:石义永;林传鸿;余宏;强锴;常福久

    目的 观察急性期不同血管病变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静息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183例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浆Hcy、hs-CRP水平和静息心率的测定,将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组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CI)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Hcy、hs-CRP水平和静息心率的变化.结果 ACI组血浆Hcy水平(26.60±14.43)μmol/L显著高于LI组的(17.44±4.04)μmol/L(P<0.05),ACI组静息心率(82.72±8.26)次/min显著高于LI组的(73.26±12.59)次/min(P<0.05),ACI组hs-CRP水平(4.12±11.94 μg/mL)高于LI组的(1.33±1.91)μg/mL(P<0.05).2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体质量指数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Hcy和hs-CRP水平及静息心率的升高同血管变病类型密切相关,而且是AS的危险因素.

244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