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无创评价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用B型超声对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前臂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12.53%±4.26% vs 17.76±6.02%,P<0.01),而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9.41%±6.73% vs 21.24%±6.96%,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虽然还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但已经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
苯扎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的影响
目的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苯扎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5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扎贝特组(A组)和对照组(B组),通过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TXA2)、前列环素I2(PGI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等指标的变化,来观察苯扎贝特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的影响.结果 A组在治疗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 NO显著升高, ET、TXA2/PGI2明显降低;而且A组舒张压降低较B组显著,并与血甘油三酯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变化有关.结论苯扎贝特可能通过调整血脂代谢紊乱,对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能对患者舒张压有额外降低作用.
-
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38例单纯冠心病患者(A组)、5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B组)、12例健康对照组(C组)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反应性充血后血管舒张(FMD)、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NID)及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FMD、ET:A、B组较C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2)NO:B组较C组明显降低(P>0.05);(3)A、B组间:FMD、ET、NO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4)NID在三组间无差异(P<0.05);(5)FMD:与NO呈正相关(r=0.43,P<0.01),与SBP、LDL、ET呈负相关(r=-0.52、-0.36和-0.47,均P<0.01);SBP:与LDL、ET呈正相关(r=0.25和0.42,P<0.05),与NO呈负相关(r<-0.31,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高血压病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FMD与NO、ET均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和高血压病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指标.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5-2016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男50、女63)例,年龄(58.0±15.0)岁,检测FMD,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BPV参数[加权标准差(wSD)、平均实际变异(ARV)、标准差、变异系数].将患者分为FMD正常组(FMD≥6%)和FMD异常组(FMD<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分析探讨FMD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FMD异常组的24 h收缩压ARV、24 h收缩压w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正常组[(11.5±2.8)比(10.1±2.0),(12.5±3.3)比(10.8±2.1),(11.4±4.6)比(8.8±2.0)mm Hg,均P<0.05].FMD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4 h收缩压平均值及24 h收缩压ARV、24 h收缩压wSD、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呈负相关(r=-0.328、-0.251、-0.223、-0.226、-0.322、-0.364、-0.329、-0.332、-0.318、-0.276、-0.253、-0.23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与24 h收缩压ARV(β=-0.386,P=0.001)、24 h收缩压wSD(β=-0.404,P<0.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β=-0.341,P=0.002)、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β=-0.240,P=0.029)相关,与舒张压BPV无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MD与24 h收缩压BPV明显相关.
-
一氧化氮和心血管疾病(续三)
6.2抗氧化剂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有关抗氧化剂对内皮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a生育酚(维生素E),这二种维生素是机体内主要的脂质和水溶性抗氧化剂.
-
动脉内膜损伤后阿托伐他汀对粥样斑块及血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7)、未治疗组(n=7)、用药5周组(n=7)及用药9周组(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主动脉标本用作苏丹Ⅲ染色,斑块面积测定.结果用药9周组与病理组相比,斑块面积减少,血NO水平明显升高,血E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内皮功能作用.
-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血脂水平的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正常血脂(NC组)和高血脂(HC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共 8周,NC组, n22;HC组,n24)和未用药对照组(NC组,n21;HC组,n24);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前NC、HC各组IMT值和血清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40)明显升高(P<0.01),FMD值和NO水平却显著下降(P<0.01),IMT、FMD、NO与LDL-C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治疗8周后,NC、HC各组IMT值和ET-1水平明显降低,FMD和NO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的IMT、ET-1降低更明显(P<0.05),FMD和NO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患者,可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服用叶酸能预防高血压
过去许多临床研究证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近有2个小规模的观察也支持上述研究.Doshi SN研究叶酸对高血压的作用,130名参加者分成3组,1组服用大剂量叶酸(250 mg/d),另1组服用Vit B6(250 mg/d),还有1组为安慰剂组.随访2年,服用叶酸组血压明显下降(-3.7/1.9 mm Hg),血内同型半胱氨酸下降,但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血管扩张(FMD)未见改善.
-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3级血流比例;治疗前后患者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心肌再灌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预防心肌再灌注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以及炎性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以及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主要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患者展开研究,择取40例血糖波动较小(平均血糖>3倍血糖标准差)的患者分为A组,择取40例血糖波动大(平均血糖≤3倍血糖差)的患者分为B组,使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来反应内皮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反应炎性状态,观察比较两组FMD、hs-CRP水平变化,分析血糖波动对内皮功能、炎性状态的影响.结果 B组在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hs-CRP上均显著比A组高,FMD比A组明显更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FM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收缩压(SBP)和MAGE,hs-CR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PPG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AGE.结论 血糖波动可在较大程度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状态造成影响.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
目的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2型糖尿病病患用药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分析.方法 在该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病患中抽出100例开展用药治疗研究,其中50例2型糖尿病病患划入常规降糖组,主要行一般的降糖用药治疗,另外50例2型糖尿病病患划入复方丹参组,主要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用药治疗,比较常规降糖组和复方丹参组病患颈动脉内的中膜厚度(IMT)情况、内径比率、血清指标(ET-1、EDVD以及NO)情况、餐前餐后血糖值情况.结果 复方丹参组病患的IMT值、内径比率、血清指标(ET-1、EDVD以及NO)和餐前餐后血糖值都优于常规降糖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2型糖尿病病患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用药治疗可改善其内皮功能,降血糖效果较好.
-
血管回声跟踪在小儿2型糖尿病外周大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的应用
目的 探讨和研究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大血管内皮功能进行评价. 方法 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糖尿病观察组(以下称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两组合计110例,主要对动脉弹性系数(Ep)和硬化值(β),以及顺应性(AC)进行测定,对颈、肱、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 观察组颈、肱、股动脉的Ep、β测值分别为(196.2±53.35)、(17.25±4.31),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颈、股动脉的AC测值均低于对照组,肱动脉AC测值虽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的Ds和Dd以及IMT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虽有增高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临床中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给予准确评价.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32例(ST段迅速回落组)和B组19例(ST段持续抬高组).所有患者于发病(7±2)d和3个月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舒张(NMD).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AMI发病1周时A组和B组FMD(5.42%±2.27%与1.99%±1.63%,P<0.05)和NMD(15.08%±8.79%与6.84%±3.92%,P<0.0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MD9.60%±3.41%,NMD22.17%±8.49%);AMI发病后3个月A、B 2组的FMD(9.06%±1.98%与5.44%±1.91%,P<0.01)和NMD(20.90%±5.78%与12.93%±4.71%,P<0.01)均较基础状态增加,A组内皮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虽然有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状况.结论:AMI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成功再灌注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受损更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皮功能有所恢复,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恢复差于ST段迅速回落者.
-
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与代谢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有完整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以及无严重的肝肾和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参与本研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轻度As组(n=23)、严重As组(n=26)和对照组(n=20).分别测定各组的临床资料(如血压、体重指数、家族史以及腰围/臀围比值等)、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等)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1. As患者(包括轻度和严重As组)甘油三酯(TG)浓度[(2.0±0.5)mmol/L和(2.3±0.4)mmol/L]高于对照组[(1.4±0.4)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_胆固醇(HDL_C)则低于对照组;2. As患者餐后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血糖比值显著升高,2/3的As患者存在代谢综合征;3.轻度和严重As组之间各种血脂水平、血糖以及餐后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差异,但严重As组平均年龄[(60.5±6.9)岁]和绝经人数(76.9%)显著大于轻度As组[(51.1±9.3)岁和34.8%];4.轻度As组(7.9%±3.7%)和严重As组(8.7%±3.5%)的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血流介导的舒张显著低于对照组(14.1%±4.7%),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女性As患者即使在As早期或绝经以前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多种代谢异常.
-
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动能和内皮调节功能临床研究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映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二维超声分别测定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用于评价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CPWV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483),CSC,VD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02,P=0.0196),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在高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3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D是与内皮功能关系为密切的因素(r=0.3995,P=0.0011).结论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缓冲功能降低的原因.二维超声检测动脉扩张性的改变能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炎地位
临床试验证实,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种结果是不能完全用降低基线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来解释的[1].国际大规模研究显示[2],他汀类药物对临床事件的有益作用涉及非调脂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血栓形成等.
-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正常成年人约有10012个血管内皮细胞,覆盖400~500m2的血管内腔表面,重约1.5 kg,相当于肝脏的质量.血管内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血流的通畅兼有感知与效应的作用,作为中介环节,在感受血流压力变化、炎性信号及循环中激素水平的同时,作出相应反应,调节血管舒缩状态,维持平衡.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内皮功能损伤也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样也对冠状动脉造成了一定损伤.不论是置入金属裸支架还是药物洗脱支架,对血管损伤的共同特征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尽管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但其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风险却有所增加.介入术后内皮功能损伤不仅可以发生在支架置入段的冠状动脉,而且可以发生在邻近支架置入段的冠状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微血管.保证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血管壁健康至关重要.
-
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噻托溴铵治疗组(TB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组(BF组)以及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组(TCBF组),疗程四周,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内皮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后,TCBF组CAT评分、mMRC显著低于TB组、BF组,而FVC、FEV1、FEV1/FVC、6MWT显著高于TB组、BF组(P<0.05);TCBF组NO、VEGF高于TB组、BF组,而ET-1、ES显著低于TB组、BF组(P<0.05);TB组NO高于BF组,而ET-1低于BF组(P<0.05);TCBF组CD3+、CD4+及CD4 +/CD8+显著高于TB组、BF组(P<0.05);TB组CD3+、CD4+高于BF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MRC、CAT评分及FEV1/FVC与NO、VEGF、ES及CD3+、CD4 +/CD8+显著相关.结论: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有关.
-
冠状动脉造影中血压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41例疑诊冠心病的非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将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监测收缩压升高≥3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升高≥15 mmHg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反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一氧化氮(NO)、肱动脉介导的血管内皮功能(FM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水平.观察术中血压升高者其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对照组以正常和狭窄<50%为主,而观察组则以狭窄<50%和狭窄≥50%为主,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9.87,P<0.05),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χ2=79.87,P<0.05).观察组血浆NO水平(P=0.004)及代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FMD(P=0.023)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代表炎症反应的hs-CRP(P=0.036)及sCD40L(P=0.01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已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浆炎症因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