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冠状窦取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中的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础,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炎症、血栓、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1,2].采用外周血测定炎症因子有助于阐明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但外周取血只能反映全身炎症因子水平,而不能反映冠脉内或心脏局部水平.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冠状窦(comnary sinus,CS)取血测定相关病理生理学指标可以避免稀释效果,从而提高其评价局部心脏内部环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重点介绍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CS取血测定冠脉循环中炎症、止血、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指标(生化标记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研究中的价值.
-
冠心病介入治疗对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介入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VEDR)和血浆脱落内皮细胞计数(CEC)的检测,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对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
用无创的方法评估Atorvastatin对脂质异常病人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之间的AGE激化对内皮功能的比较
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糖化终末产物(AGE)饮食的急性刺激观察糖尿病和非糖尿患者的内皮功能变化.方法 在所有被观察的对象中在摄取富含AGE饮食前后测定上臂动脉血流量介导性扩张(FMD)和血清的AGE、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在摄取富含AGE饮食90分钟后的AGE、PAI-1和VCAM-1均较基线值有明显升高,FMD较基线值下降.虽然在健康组中各项参数均有所改变,但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尽管在健康组中的改变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但长期在一种高AGE饮食情况下也可加速血管病变.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化终末产物(AGE) 内皮功能 -
T2DM、IGT、IFG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关系的研究
DM组、IGT组、IFG组的CD61和CD62P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了,两者互相促进,在耱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共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
依贝沙坦对老年性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依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给予依贝沙坦口服12周,正常对照组40例.治疗前后采用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监测,对比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N0、NOS指标.结果依贝沙坦治疗后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均明显降低(P<0.01),内皮功能显著改善(研-1明显下降、NO、NOS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NO、NOS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ET-1与血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依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明显,对内皮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功能.
-
普伐他汀干预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干预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术后分为对照组28例和普伐他汀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20mg/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2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记录所有患者服药12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ISR)事件.结果 服药1个月后普伐他汀组血脂、ET-1及ox-LDL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普伐他汀组血NO、FMD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脂、NO、ET-1、ox-LDL及FM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2个月内普伐他汀组ISR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普伐他汀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普伐他汀不但能降低血脂,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
高血压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常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高胰岛素血症、糖代谢异常同时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因子是研究的"焦点".
-
麝香保心丸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证和或血瘀证冠心病拟行PCI术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类调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观察治疗前后反应心肌损伤的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较,血清VCAM-1、ICAM-1、CK、CK-MB、TnI、hs-CRP亦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血清VCAM-1、ICAM-1、CK、CK-MB、TnI、hs-CRP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丹参多酚酸盐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T2DM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 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 d.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目的 对照组和治疗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192.7±18.5)vs(178.6±19.30)ng/L,(206.8±17.3)vs(126.7±16.8)ng/L,P<0.05];血浆NO水平和FMD均明显升高[(53.5±10.6)vs(61.6±12.8)μmol/L,(72.6±12.9)vs(54.6±11.5)μmol/L,P<0.05;(5.41±1.33)%vs(7.51±1.54)%,(5.37± 1.42)% vs(9.82±1.76)%,P<0.05];治疗组ET-1降低、NO升高和FMD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能善T2DM患者内皮功能.
-
糖代谢异常对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对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影响. 方法 将128例新诊断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根据75 g 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39例、IGR组42例和T2DM组47例,检测各组FPG、2 hPG、FIns、2 hIns、HbA1 c、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肱动脉内皮功能和CIMT. 结果 NGT、IGR、T2DM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0.96)% vs(5.85±0.92)%,(7.64±0.96)%vs (4.22±0.86)%,(5.85±0.92)% vs (4.22±0.86)%,P<0.05或P<0.01].T2DM组CIMT与NGT、IG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9±0.07)vs(1.20±0.09)mm,(0.96±0.12) vs (1.20±0.09)mm,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D与FPG、2hPG、2 hIns、HbA1c和Cys-C呈负相关,CIMT与TC、TG和LDL-C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在NGT-IGR-T2DM发展过程中,肱动脉EDD逐渐减退,CIMT逐渐增加.
-
糖代谢异常对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葡萄糖代谢异常对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39例糖耐量减低(IGT)、47例T2DM和44例糖耐量正常者(NGT)反应性充血前后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IGT、T2DM组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均受损,T2DM组、NGT组分别与I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较NGT组差异明显(P<0.01).与NGT组比,IGT组、T2DM组FPG、 HbA1c、LDL-C升高,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VR)负相关;HDL-C降低,与EDVR正相关(P均<0.01).结论 葡萄糖代谢异常可对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造成损伤.
-
硝酸甘油对急性缺血模型犬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对急性缺血模型犬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60条,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每组30条.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硝酸甘油组经外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两组实验犬在冠脉结扎前、冠脉结扎后半小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 h以及6 h后股静脉采血测定组织型纤溶酸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酸原抑制物(PAI)、一氧化氮(NO)、内皮囊(ET).结果:两组tPA、PAI和NO在冠脉结扎后6 h有显著差异(P<0.05).ET在冠脉结扎后逐渐升高(P<0.01),对照组比硝酸甘油组更明显,但在无统计学明显差异.结论:硝酸甘油治疗犬急性心肌缺血,有效促进血管内皮释放tPA,遏制PAI的分泌,对纤溶平衡的调节有一定作用,同时可使血中NO含量增高,证明硝酸甘油对急性心肌缺血下的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
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n=15)和常规治疗组(n=12).疗程均为3周.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并测定血中内皮素-1(ET-1)含量和进行活动平板试验. 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减弱,有非常显著性差异[(4.9±2.6)%vs.(13.5±3.1)%,P<0.001],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肱动脉FMD功能与ET-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γ=-0.73,P<0.01).②葛根素组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肱动脉FMD功能无明显差异,疗程后葛根素组肱动脉FMD功能明显增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2±1.8)%vs.(4.8±2.1)%,P<0.001)],ET-1含量亦显著减少(P<0.01).③葛根素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2.6±1.4次vs.4.6±1.6次,P<0.01).疗程前后比较,葛根素组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7.9±2.3mm vs.5.3±1.8 mm,P<0.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4±1.6 min vs.8.1±2.7 min,P<0.01].∑ST减少与FMD功能增强及ET-1含量减少均有明显相关性(γ=-0.61,γ=0.65,P均<0.001). 结论:葛根素可显著改善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葛根素抗心绞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硝苯地平控释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超声及血管肽的测定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20)及美托洛尔组(n=20)进行比较,均治疗8周,并将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采用肱动脉超声的方法进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判断及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血管活性肽肾上腺髓质素(ADM)、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测定.结果:①两组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压均明显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治疗后发现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率增加11.2%,肱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8.4 ml/min,血浆ADM、NO明显增加,Ang Ⅱ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美托洛尔组无此变化.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对ADM的分泌及释放,介导了NO浓度的增高,从而改善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
-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吸烟者餐后甘油三酯代谢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30位吸烟者(吸烟组)和20位非吸烟者(非吸烟组)禁食12小时后,检测空腹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随后接受高脂餐饮食,于空腹及餐后2、4、5、7小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结果: 吸烟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P<0.001),餐后2,4,5,7小时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与非吸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非吸烟组(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359,P<0.05).结论: 吸烟者存在餐后甘油三酯代谢障碍,它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价其心理状态,根据评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30例)和非焦虑抑郁组(30例),测定受试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法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FMD).结果:焦虑抑郁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非焦虑抑郁组显著升高(P均<0.05),焦虑抑郁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较非焦虑抑郁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了体重指数、收缩压、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心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的影响之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与四种不同量表得分均呈独立正相关(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独立正相关(P均<0.05),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高敏C反应蛋白与四种不同量表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损害.
-
别嘌呤醇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别嘌呤醇对冠心病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1例,对其中46例冠心病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组n=23),别嘌呤醇组给予别嘌呤醇0.4 g/d,安慰剂组给予谷维素60 mg/d;另25例冠心病尿酸正常患者为尿酸正常组,给予别嘌呤醇0.4 g/d,均观察4周,采用高精度血管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A)、峰减速时间、峰减速率;收缩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内径缩短率,同时测定血清尿酸、血浆丙二醛水平.结果:仅别嘌呤醇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血清尿酸、血浆丙二醛水平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增强,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E/A、峰减速率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内径缩短率有增加趋势(P>0.05),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血清尿酸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A、△峰减速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39、-0.41(P<0.05),与△射血分数、△短轴内径缩短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25,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别嘌呤醇降低尿酸的同时,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左心室舒张功能.
-
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卡维地洛组2例.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变化,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5.8±2.7)%比(13.8±3.6)%,P<0.001],hS-CRP、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②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7±2.1)%比(8.6±1.8)%,P<0.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增强与hsCRP、TNF-α、IL-6含量减少具有明显相关性(r=-0.68、-0.62、-0.65,P均<0.01).③卡维地洛治疗后血中hsCRP、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与炎症具有密切关系.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和抗炎效应.抗炎作用可能是卡维地洛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
-
重组人B型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醛固酮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探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醛固酮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8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于直接PCI术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97)和rhBNP组(n=92).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清K+、Na+浓度的变化,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结果:rhBNP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血浆醛固酮、内皮素-1浓度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N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K+浓度升高、Na+浓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NP组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应用rhBNP可以拮抗醛固酮的过度激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醛固酮 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