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BM8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甘隆;卢海庆;李生华;温济勇;赵育青;刘宝利

    目的 探讨核糖核酸结合基序蛋白8A (RBM8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RBM8A的表达,结合RBM8A表达强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4.2%、1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M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其RBM8A表达阳性率较高(P均<0.05).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RBM8A蛋白表达阳性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2.7个月,短于RBM8A蛋白表达阴性者的30.0个月.结论 RBM8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增强,与不良预后相关,有望作为诊断膀胱癌的生物标志物.

  • TK1和Ki-6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杨森;陆浩源;白先忠;易贤林

    目的 探讨胸苷激酶1(TK1)和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67(Ki-6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K1、Ki-67在4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TK1、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TK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有关(P<0.05);TK1和Ki-6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 TK1和Ki-67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MMP-9、COX-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研究

    作者:阿布力米提·木合塔尔;杜春辉;地力夏提·吾买尔;廖红丽;田刚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 MMP-9、COX-2的表达水平,阐明其与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和10例对照组标本中MMP-9、COX-2的表达量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MMP-9与COX-2在正常黏膜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MMP-9和COX-2的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上升而显著升高.MMP-9和COX-2表达有相关关系(P<0.01).结论 MMP-9和COX-2的表达与BUC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为尽早了解膀胱癌侵袭、转移提供帮助.

  • 膀胱尿路上皮癌Fascin和C-erbB-2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孟淑娟;陈小君;于永利;尹丰;王玉华

    目的 探讨Fascin和C-erb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和C-erbB-2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Fascin和C-erb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C-erbB-2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5%、54.1%.Fascin和C-erbB-2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Fascin和C-erb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 推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Fascin和C-erbB-2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Fascin和C-erbB-2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

  • 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初步研究

    作者:罗欣;林宇峰;陈凤婷;李杰贤;邹戈;秦国强;李强;杨锐林

    目的:探讨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例T1G3-T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手术后2~4周行GC方案动脉化疗2~3个疗程(d1,d8,d15,休息2周为1个疗程),2例晚期膀胱癌患者(T3NxM0)行姑息动脉性动脉化疗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半年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26个月,1例T2bN0M0患者行TUR-Bt+动脉化疗后8个月肿瘤复发,1例肾盂癌根治术后膀胱转移患者(T2aN0M0)行TUR-Bt+动脉化疗后7个月复查膀胱无肿瘤复发,但因肝转移死亡;1例姑息性动脉化疗患者随访20个月肿瘤部分缓解,1例姑息性动脉化疗患者随访10个月死亡,其余10例患者均无瘤生存。动脉化疗无明显副反应。结论手术联合GC方案的动脉化疗能有效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预防肿瘤复发与进展,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CA125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冯瑞;李中兴;沈斌;王星;葛广成;吴丹;贾跃军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血清CA125检测与肿瘤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我科2003年8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2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病例组)行膀胱镜病理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理类型,同时行血清CA125检测,观察不同类型病理的CA125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选取100例正常成人行血清CA125检测作为对照组.结果 100例正常人CA125均阴性表达,2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CA125阴性表达92例,占36.7%,阳性表达159例,占63.3%;CA125阳性表达在单发肿瘤中100例,多发肿瘤5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例瘤体≤1.5 cm的患者中阳性表达78例,129例瘤体>1.5 cm的患者中阳性表达8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G1级肿瘤中阳性表达15例,占26.32%,139例G2级肿瘤中阳性表达95例,占68.35%,55例G3级肿瘤中阳性表达49例,占89.09%,G1级与G2级比较(P=0.041)、G1级与G3级比较(P=0.033)、G2级与G3级比较(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例Tis期阳性表达1例,占7.14%,115例T1期阳性表达64例,占55.65%,61例T2期阳性表达38例,占62.30%,34例T3期阳性表达31例,占91.18%,27例T4期阳性表达25例,占92.59%,Tis期与T1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而T1期与T2期比较(P=0.031)、T2期与T3期比较(P=0.013)、T3期与T4期比较(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CA125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数目及大小无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随着肿瘤级别和临床分期的改变,不同级别和分期的肿瘤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并与肿瘤的浸润有相关性.

  •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相关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作者:吴红章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该院确诊的9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NLR,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相关病理指标(如肿瘤部位 、肿瘤大小 、病理类型 、浸润程度 、组织分化程度 、TNM分期等)与NLR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的临界值,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NL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肿瘤大小 、肿瘤数目 、病理分级 、组织分化程度 、浸润程度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LR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 、浸润程度 、组织分化程度是NLR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淋巴结转移 、浸润度为T3和T4、高度分化的肿瘤患者NLR更高.结论 NLR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状况 、浸润程度和组织分化程度间有显著相关性,以NLR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 、发展的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AQP1、AQP2和AQP3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文光;范兆阳;景光远;王玉杰;阿不都·许库尔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l(Aquaporin 1,AQP1)、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冰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意义.方法: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5例及正常膀胱组织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1、AQP2和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散在表达于正常膀胱组织中微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AQP1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2主要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细胞间质中,两者表达强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3主要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质及胞膜,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1、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提示AQP1、AQP3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ASPP家族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以众;王健;陈国俊

    目的 探讨ASPP1、ASPP2及iASPP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3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SPP1、ASPP2 mRNA的表达水平(0.651±0.214、0.703±0.184)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0.923±0.182、0.963±0.208)(P<0.05),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ASPP mRNA的表达水平(0.508±0.227)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0.305±0.136) (P<0.05).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ASPP1、ASPP2及iASPP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

  • 尿液中膀胱肿瘤标记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叶锦;靳风烁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我们就尿液中膀胱癌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竞;李利军;罗一钊;邱明星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的效果.方法 50例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为二次电切组(TURB-t组)及二次电切+吡柔比星术前灌注组(TURB-t+THP组)各25例.TURB-t组行常规二次电切,TURB-t+THP组术前30分膀胱内灌注40mg吡柔比星,再行二次电切.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24月,TURB-t组6例进展、16例复发,TURB-t+THP组3例进展、11例复发;1、2年无疾病进展率TURB-t+THP组分别为97%和92%,TURB-t组分别为93%和81%;1、2年无疾病复发率TURB-t+THP组分别为80%与59%,TURB-t组分别为67%与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次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改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

  • 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潘卫兵;朱斌;金岩;谢礼仁;杨凯钧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7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PI3K与p-Akt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3K和p-Akt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标本中PI3K和p-Akt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r=0.051,P=0.747).结论 PI3K、p-Ak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两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共同促其发展,但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和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 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CD4 +CD25 +Treg细胞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杨雪松;黄泳富;伍鼎;龚志勇;邬韬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CD4 +CD25 +Treg细胞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复发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量分布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CD4 +CD25 +Treg细胞分布情况与各项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CD4 +CD25 +Treg细胞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均见分布,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分布.CD4 +CD25 +Treg细胞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的分布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 r=0. 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r=0. 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进展复发呈显著正相关(r=0. 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CD4 +CD25 +Treg细胞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的分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肿瘤个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CD4 +CD25 +Treg细胞的分布情况与其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进展复发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微环境中CD4 +CD25 +Treg细胞分布数量增加与肿瘤的进展复发及预后具有紧密联系,CD4 +CD25 +Treg细胞可能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 CD4 +CD25 +Treg细胞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潜在的重要指标用来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复发及预后情况.

  • 端粒保护蛋白POT 1 mRNA和TPP 1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作者:谷君卿;崔曙;龚志勇;唐铁龙;邓显忠

    目的 检测端粒保护蛋白POT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 mRNA和TPP1(POT1-interacting protein 1)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3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标本,17例癌旁组织标本,12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标本. 提取各组标本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和TPP1 mRNA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 结果 POT 1 mRNA、TPP 1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其在癌旁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且均低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而POT 1 mRNA、TPP 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癌旁组织组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组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各组标本中,POT 1 mRNA与TPP 1 mRNA相对表达量之间成线性相关.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OT1 mRNA、 TPP 1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在各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OT1mRNA、TPP 1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临床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 结论 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和TPP1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 POT1 mRNA和TPP1 mRNA的表达之间线性相关. 端粒保护蛋白POT1和TPP1的表达可能与膀胱肿瘤的发生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

  • 趋化因子受体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易童;崔曙;龚志勇;唐铁龙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6(CXCR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以及复发和进展的关系.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XCR6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提供线索. 方法 选择89例初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3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标本:肿瘤标本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4例,肌层浸润性癌25例;低级别(LG)32例,高级别(HG)57例;单发肿瘤48例,多发4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随访期间出现术后首次复发38例,未复发26例;术后首次进展22例,未进展42例. 采用Elivison 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CR6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正常组织中CXCR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0%(6/30),肿瘤组织中为75. 3%(67/89);LG和HG 组织中CXCR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4/64)、92%(23/25),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肿瘤组织中CXCR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4/64)、92%(23/2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术后复发和未复发组CXCR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 2%( 32/38 )、46. 2%( 12/26 );术后进展和未进展组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20/22)、57. 1%(24/42).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显示,CX-CR6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CX-CR6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相关,并且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提示CXCR6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进展.

  • 生长抑制因子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萌;伍季;夏中友;李云祥;范俊

    目的 探讨生长抑制因子4(ING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60例癌旁组织、37例膀胱正常黏膜组织中ING4的表达,将结果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初发、复发、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肿瘤个数进行分析.结果 ING4在膀胱正常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在低级别或非肌肉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级别或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0.05).随着肿瘤病理级别或临床分期越高,ING4表达水平下降越明显,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癌旁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NG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孟淑娟;陈小君;尹丰;王勇;于永利

    目的 探讨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cin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20例腺性膀胱炎中仅2例表达(2/20),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3.5% (91/109).癌旁粘膜组与腺性膀胱炎组织比较无差异(P>0.05)、癌旁粘膜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腺性膀胱炎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P>0.05).结论 提示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Fascin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 骨桥蛋白和MMP-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亚伟;姜书传;黄后宝;程庆水;卓栋;韩杰;董昌斌

    目的 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骨桥蛋白(OPN)和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的表达,探索二者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壁标本中的OPN和MMP-10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复发、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17例(85.0%)OPN表达为阴性,3例(15.0%)为弱阳性,而MMP-10未见表达;OP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44/60),MMP-10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8/60),OPN和MMP-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表达中有明显差异(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OPN及MMP-10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呈正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二者之间的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OPN及MMP-10表达强度同肿瘤分级、分期、复发、转移有关,可能作为临床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及肿瘤预后的指标及在膀胱癌的进展中起协同作用.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DNMT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包世新;王继琛;杨为民;叶章群

    目的 研究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探讨DNMT1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DNMT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膀胱癌组织中DNMT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28±0.245和0.774±0.083,显著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的0.126±0.028和0.175±0.101(P=0.000);②DNMT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显著相关.结论 DNM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过度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原肌球蛋白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包世新;杨为民;袁晓奕;叶章群

    目的 研究原肌球蛋白5(T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探讨TM5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4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TM5的表达.结果 ①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TM5蛋白全部阴性表达,48例膀胱癌标本中,TM5蛋白表达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9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TM5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显著相关.结论 T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过度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23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