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墨;宋永胜;卜仁戈;单立平;张辉;王晓彬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80例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和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65.4%(102/15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48.8%(3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远处转移及复发有关(P值均<0.05)。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nail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186,P<0.05);Snail蛋白阳性表达与CD4+细胞数量以及CD4+/CDt+值呈负相关(r=-0.313,P<0.05;r=-0.305,P<0.05),而与CDs+细胞数量无关(r= -0.250,P>0.05)。 结论 Snai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及诱导膀胱肿瘤局部免疫抑制,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转移。

  • 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株E2F3基因与miR-17-5p和miR-20a的相互作用

    作者:任海林;孙岩;李世斌;梁恩利;胡海龙;韩瑞发

    目的 研究E2F3基因、miR-17-5p和miR-20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相互影响,探讨E2 F3基因与miR-17-5p和miR-20a在膀胱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用pcDNA3.1-HA-E2F3和pAAV-siRNA-E2F3质粒在膀胱癌细胞株5637中分别过表达和敲低E2F3基因,用miR-17-5p和miR-20a的模拟物和反义寡核苷分别过表达和敲低miR-17-5p和miR-20a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7-5 p、miR-20a和E2F3基因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2F3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E2F3基因过表达后,miR-17-5p和miR-20a的2-△ △Ct值分别为2.26±0.30和4.04 ±0.51,与对照组(1.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低E2F3后,miR-17-5p和miR-20a的2-△△Ct值分别为0.49±0.02和0.65 ±0.04,与对照组(1.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过表达miR-17-5p和miR-20a,E2F3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蛋白质平均灰度值为55.31 ±7.89,对照组为103.67±13.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敲低miR-17-5p和miR-20a后,E2 F3的mRNA比对照显著上调,蛋白质平均灰度值为295.68±19.25,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为103.67±13.6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2F3基因可上调miR-17-5p和miR-20a的表达,miR-17-5p和miR-20a可以下调E2F3基因的表达.E2F3基因、miR-17-5p和miR-20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形成调节环路,协调膀胱肿瘤细胞的生长.

  • 钬激光与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姜帅;黄中力;牛远杰;郭剑明;林宗明;孙立安;王坤杰;刘春雨;徐志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男111例,女9例.年龄36 ~ 75岁.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肿瘤直径均<3 cm.采用计算机抽样生成两组随机号,将患者分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holmium las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HOLTUR)组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saline,TURis)组,每组各60例.HOLTUR组男56例,女4例;肿瘤单发45例,多发15例;肿瘤位于左右侧壁40例(66.7%),顶壁5例(8.3%),后壁8例(13.3%),三角区4例(6.7%),颈部3例(5.0%).TURis组男55例,女5例;肿瘤单发42例,多发18例;肿瘤位于左右侧壁38例(63.3%),顶壁3例(5.0%),后壁10例(16.7%),三角区4例(6.7%),颈部5例(8.3%).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TUR组采用F21膀胱镜,进镜后观察肿瘤大小和位置,调节钬激光功率约为16 Hz/1 J.钬激光距肿瘤边缘1 cm处楔形切除膀胱肿瘤及其基底部膀胱壁组织直至深肌层.创面用钬激光确切止血后结束手术,较小肿瘤行活检后采用钬激光烧灼创面.TURis组采用F26双极等离子电切镜,进镜后观察肿瘤大小和位置,自肿瘤表面起分块切除肿瘤组织直至深肌层.创面用TURis确切止血后结束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式.HOLTUR组和TURis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6±2.4) min和(33.3±13.8)min;闭孔神经反射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26例(43.3%);膀胱穿孔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6例(1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级,HOLTUR组低级别54例,高级别6例,其中伴原位癌1例;TURis组低级别53例,高级别7例,其中伴原位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危险度分级,HOLTUR组低危21例,中危31例,高危8例;TURis组低危23例,中危28例,高危9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TUR组和TURis组的留置尿管时间[(1.7 ±0.2)d vs.(1.6±0.2)d]、术后住院时间[(3.4±0.3)d vs.(3.9±0.2)d]和术后3个月复发例数[5例vs.7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URis相比,采用HOL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少等优势,疗效可靠,手术更安全.

  • 膀胱癌组织芯片Twist、 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琦;王惠菊;刘锋;祁小龙;毛祖杰;张大宏

    目的 探讨Twist、E-cadherin和N-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998年1月至2007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膀胱癌手术切除膀胱癌组织标本蜡块180例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60例的Twist、E-e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表达Twist、N-cadherin上调,阳性率分别为63.9%和47.8%,E-cadherin表达下调,阳性率为27.8% Twist蛋白表达与年龄、肿瘤数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Twist与N-cadherin的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180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问(35.2±9.1)个月,肿瘤组织Twist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和46.1%,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wist表达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 结论 Twist、E-cadherin及N-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wist表达是膀胱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

  • 淋巴血管侵犯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相关临床预后意义的Meta分析

    作者:张立进;查振雷;赵虎;袁军;姜彬;杨伟;陈晓华;吴斌

    目的 系统性评价淋巴血管侵犯在预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淋巴血管侵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研究,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开始至2017年5月,检索语种为英文及中文.采用NOS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与Stata 12.0软件对淋巴血管侵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18篇相关临床队列研究,发表时间2008-2017年.相关膀胱癌患者共12 354例,其中有淋巴血管侵犯者4 272例,占34.6%.Meta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血管阳性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在总体生存率(HR=1.26,95%CI 1.16 ~1.38,P<0.001)、无复发生存率(HR=1.27,95%CI 1.06 ~1.52,P<0.001)、肿瘤特异性生存率(HR=1.30,95% CI 1.18~1.42,P<0.001)3个方面均低于淋巴血管阴性的患者.Egger's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血管侵犯在总体生存率(P=0.636)、无复发生存率(P=0.077)、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 =0.342)方面均无显著的发表偏倚.结论 淋巴血管侵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此类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但相关结论仍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维辉;王建;李毅宁;庄伟;陈俊毅;苏学峰

    目的 检测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我院9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和PD-L1的表达情况,以其中42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98例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45 ~ 82岁,平均67.8岁;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6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 34例;低级别68例,高级别30例;初发患者70例,复发患者28例.NMIBC危险度分级低-中危29例,高危35例.比较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7-H4和PD-L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复发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4.1%(53/98)和59.2% (58/98),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7-H4在MIBC患者表达的阳性率高于NMIBC[73.5%(25/34)与43.8% (28/64),P=0.005];高级别肿瘤B7-H4的阳性率高于低级别[70.0%(21/30)与47.1%(32/68),P=0.036];高危患者B7-H4的阳性率高于低-中危患者[57.1% (20/35)与27.6%(8/29),P=0.018].PD-L1在MIBC患者的阳性率高于NMIBC[79.4%(27/34)与48.4%(31/64),P=0.003];虽然高级别肿瘤的阳性率高于低级别[73.3%(22/30)与52.9% (36/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8);高危患者PD-L1的阳性率亦高于低-中危患者[68.6%(24/35)与24.1%(7/29),P<0.05].B7-H4与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呈正相关性(r=0.318,P=0.002),二者联合表达较二者均阴性表达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升高[66.7%(14/21)与30.8%(8/26),P=0.014].结论 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上调,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NMIBC的危险度分级和复发密切相关.

  • 膀胱部分切除术结合放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张敏光;沈周俊;张存明;吴瑜璇;周文龙;张荣明;祝宇;孙福康;邵远;黄欣

    目的 探讨膀胱部分切除结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收集2002-2007年MIBC病例136例.男108例,女28例.年龄30~ 88岁[(65.9±12.1)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膀胱部分切除术组(PC组)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组(RC组).PC组100例(T2 74例,T316例,T410例),T3、T4病例术后加行顺铂为主的放化疗;RC组36例(T212例,T320例,T44例).以电话和门诊方式随访,随访时间3 ~ 66个月[(33.1±1.2)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2组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MIBC生存和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 结果 随访期间死于膀胱癌者40例,其中PC组24例(24%),RC组16例(44.4%)).总体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5%,2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8%与55% (P=0.033),总体肿瘤特异性生存期为49.9个月,2组分别为52.6和40.4个月.PC组术后出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46例(46%),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14例(14%);其中术后16个月内局部复发45例(75%).PC组中,与肿瘤复发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数量>3个(RR=2.718),浸润性生长方式(RR =4.537);与生存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数量>3个(RR=4.109),脉管侵袭(RR=6.098)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再植术(PC+ UR) (RR=0.129),其中PC+ UR为保护因素;与MIBC生存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脉管侵袭(RR =4.176)、肿瘤数量>3个(3.610)、高龄(>70岁)(RR =2.609)、复发性膀胱癌(RR =2.714). 结论 PC结合放化疗是治疗MIBC的有效方法,可达到与RC相似甚至更高的生存率,肿瘤数量>3个者不宜行保留膀胱手术.

  • 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密;张大宏;祁小龙;刘锋;齐琳;祖雄兵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CR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BU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7例因膀胱肿瘤行开放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BUC组织以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CR7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数量、发病次数、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BU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研究BU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57例BUC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2.5% (47/57),高表达率为45.6% (26/57);正常膀胱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0.0%,且均为低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组CCR7蛋白高表达率为68.2% (15/22),淋巴结阴性组为31.4%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7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数量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CCR7蛋白表达水平、肿瘤病理分期、分级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仅CCR7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CCR7蛋白高表达组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 结论 CCR7蛋白在BUC组织中表达异常增加,可能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CCR7蛋白表达水平可能影响BUC患者的预后.

  •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姑息治疗

    作者: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 多药耐药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安永寿;李柱;柴文玲;魏晨阳;王俊卿;许国亮;冯鲁涛;王志平;刘钊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iti-drugresistence related pro-tein,MRP)、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teferase-π,GST-π)等多耐药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共同表达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51例膀胱肿瘤患者,男40例,女11例.年龄36~83岁,平均60岁,<50岁10例,≥50岁4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Ⅰ级11例,Ⅱ级18例,Ⅲ级22例.肿瘤单发34例,多发17例.肿瘤直径≥3 cm 30例,<3 cm2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gp、MRP、LRP、GST-π等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Pgp、MRP、LRP、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36/51)、21.6% (11/51)、84.3%(43/51)、92.2% (47/51).单发及多发肿瘤中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 (23/34)和76.5% (13/17),M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7%(6/34)和29.4% (5/17),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29/34)和88.2% (15/17),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30/34)和100.0% (17/17);肿瘤直径<3 cm和≥3 cm中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 (12/21)和46.7%(14/30),M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1% (4/21)和23.3% (7/30),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17/21)和86.7% (26/30),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 (20/21)和90.0% (27/30);病理级别Ⅰ、Ⅱ、Ⅲ级肿瘤中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 (9/11)、61.1% (11/18)、72.7% (16/22),M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 (4/11)、16.7% (3/18)、18.2% (4/22),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 (11/11)、88.9% (16/18)、72.7% (16/22),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 (11/11)、94.4% (17/18)、86.4%(1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P在<50和≥50岁患者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6/10)和90.2% (3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在男女患者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 (38/40)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耐药基因之间阳性共同表达分别为:Pgp+ MRP 13.7%(7/51),Pgp+ LRP 58.8%(30/51),Pgp+ GST-π 64.7%(33/51),MRP+LRP 15.7% (8/51),MRP+ GST-π 15.7% (8/51),LRP+ GST-π 82.4% (42/51),Pgp+MRP+ LRP+GST-π 13.7% (7/51),Pgp+LRP+ GST-π 56.9% (29/51).其中Pgp与MRP间有相关性(r=0.077,P<0.05),Pgp与GST-π间有相关性(r=0.003,P<0.05),MRP与LRP间有相关性(r=0.065,P<0.05),MRP与GST-π间有相关性(r=0.052,P<0.05),LRP与GST-π间有相关性(r=0.093,P<0-05),Pgp与LRP间无相关性(r=0.097,P>0.05).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药耐药性现象是由多个耐药基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Pgp、MRP、LRP、GST-π与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肿瘤直径间无相关性.

  • 肿瘤浸润相关性微小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解鹏;徐锋;程文;高建平;张征宇;葛京平;位志峰;徐晓锋

    目的 筛选及验证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肿瘤浸润相关性微小RNA(miRNA)的表达.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随机收集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20例,肌层浸润组12例,非浸润组8例.采用miRNA芯片分析筛选出肿瘤浸润相关性miRNA.再随机收集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22例,浸润组15例,非浸润组7例,购置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株EJ、5637、T24、BIU-87等4型,采用RT-PCR法验证miRNA基因芯片结果. 结果 浸润组与非浸润组有7个差异表达基因,hsa-miR-29c、hsa-miR-200a、hsa-miR-378、hsa-miR-429、hsa-miR-200e、hsa-miR-141等上调,hsa-miR-451下调.选取5个miRNAs的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5个miRNAs的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 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进展与miRNA的差异表达密切相关.

  • 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新辅助化疗

    作者:梁朝朝;刘骋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90%为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美国发病率男性占第4位,女性占第9位;在我国男性占第8位,女性占第12位,在泌尿系肿瘤中位居首位[1].每年新诊断的膀胱肿瘤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25%,20%~30%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将发展为浸润性或转移性癌.

  • 钬激光与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姜帅;王国民;孙立安;张立;徐志兵;林宗明;戎瑞明;郭剑明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0年4月~ 2011年3月,将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按随机化原则,通过计算机抽样随机分为2组,钬激光切除组3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saline,TU Ri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闭孔反射发生率、术后冲洗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查情况. 结果 钬激光组术中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is组术中闭孔神经发射发生率36.7%( 11/30),2组有显著性差异(Fisher’s检验,P=0.000).钬激光组手术时间(26.7±14.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2.3±13.8) min(t =4.331,P=0.000).钬激光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9000 ml(0 ~30 000 ml)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18 000 ml(0 ~50 000 ml)(Z=-2.810,P=0.005).2组尿隐血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TURis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经尿道钬激光切除具有止血更确切、出血更少、无闭孔神经反射的优点,是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 应用窄谱光成像技术经尿道等离子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41例报告

    作者:刘定益;胡桑;王健;俞家顺;唐崎;周燕峰;李文敏;何竑超

    目的 总结在经尿道等离子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应用窄谱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的体会. 方法 F26Olympus等离子电切镜在普通光源(white light cystoscopy, WLC)下全面观察膀胱,然后切换为NBI观察,除原肿瘤外发现31例膀胱黏膜异常,对31例异常病变膀胱黏膜1~3处进行活检留取标本,对10例NBI显示正常膀胱黏膜中的6例在其肿瘤周边无明显异常的膀胱黏膜各取一小块黏膜进行病理检查,后完成膀胱肿瘤和狭带成像显示异常膀胱黏膜处等离子切除. 结果 41例肿瘤顺利切除,发生闭孔神经反射14例,腹膜外膀胱穿孔2例,无输血和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低级别33例,高级别8例.对41例膀胱癌之外WLC检查无明显异常的膀胱黏膜,切换成NBI后对31例明显棕褐色血管黏膜进行电切活检,取到69枚标本,其中6例9枚病理标本显示尿路上皮细胞癌,余25例60枚病理显示均为慢性炎症,阳性预测值19.4%(6/31),阴性预测值80.6%(25/31).6例NBI显示无明显异常的膀胱黏膜标本病理提示为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尿路上皮2例,正常膀胱黏膜4例.4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肿瘤复发5例,复发率12.2%(5/41),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未发现肿瘤病理分级进展. 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时应用NBI技术安全、有效.NBI可以发现WLC难以看见的膀胱微小癌灶.

  • MR扩散加权成像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孟占鳌;何娅娣;夏桃林;罗子寰;陈晓波;高新;李辽源

    目的 探索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将我院已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共72例膀胱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 分为膀胱良性疾病组(n=23)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n=49),比较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术前的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运算特性(ROC)方法 确定佳诊断Cut-off值.结果 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前ADC值分别为(1.86±0.40)×10-3 mm2/s和(0.93±0.11)×10-3 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在肿瘤分级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佳Cut-off值为1.32×10-3 mm2/s,此Cut-off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82.9%.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客观指标.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袁晓亮;甘卫东;姚林方;燕翔;刘铁石;屈峰;赵晓智;杨荣;李笑弓;张古田;张士伟;郭宏骞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运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晨尿,运用荧光标记的3号、7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探针,对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染色体进行FISH技术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收集158例怀疑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鲜晨尿,在行膀胱镜检查前,同期进行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4.8%和43.8%,FISH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P<0.05),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性分别为89.1%和87.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的肿瘤病理分级中,FISH的敏感性都高于尿脱落细胞,并且FISH敏感性随肿瘤分级逐级升高(P<0.05).结论 FISH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诊断的新方法.

  • 基于TCGA数据库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标志物筛选

    作者:罗慧;徐晓君;李艳;唐忠

    目的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90%以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目前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BUC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从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BUC组织样本mRNA和miRNA数据中挖掘出对BUC诊断效果较好的mRNA和miRNA,为BUC的早期诊断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TCGA中截至2016-01-28下载的BUC组织样本mR-NA和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靶基因预测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诊断效果评价.结果 hsa-miR-17、hsa-miR-93、hsa-miR-20a、hsa-miR-429、hsa-miR-15a、hsa-miR-92a、hsa-miR-181b和hsa-miR-200c均在BUC中显著高表达,P<0.001;而NR4A3、PID1、DUSP1、BCL2、TP53INP2、RECK、CCND2、CFL2、RBPMS2、ZEB1和ITGA5均在BUC中显著低表达,P<0.001.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hsa-miR-17可能靶基因为CCND2和NR4A3;hsa-miR-93可能靶基因为CCND2、CFL2和NR4A3;hsa-miR-429可能靶基因为ZEB1;hsa-miR-15a可能靶基因为PID1、RECK和CCND2;hsa-miR-200c可能靶基因为DUSP1;hsa-miR-20a可能靶基因为TP53INP2、NR4A3和CFL2;hsa-miR-92a可能靶基因为ITGA5和RBPMS2;hsa-miR-181b可能靶基因为Bcl-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8个miRNA和11个mRNA均与BUC的病理发展过程相关.另外,3个组合标志物hsa-miR-93/NR4A3、hsa-miR-17/NR4A3和hsa-miR-20a/NR4A3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0.9.结论 hsa-miR-93/NR4A3、hsa-miR-17/NR4A3和hsa-miR-20a/NR4A3可能是BU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过表达对膀胱癌侵袭转移及预后预测价值

    作者:李晓刚;刘双萍;孙抒

    目的 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度表达,且其过表达与肿瘤的恶性进展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HBXIP过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廷边大学医院2010-01-01-2014-12-31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且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100例癌组织作为研究组,10例同期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另取10例配对的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组及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HBXIP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研究HBXIP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BXI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高表达率为86.0%(86/10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的20.0%(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同时,肌层浸润组中HBXIP高表达率为79.3(23/29),明显高于非肌层浸润组的50.7%(36/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BXIP的相对表达量为0.712±0.13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326±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RT-PCR实验结果显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BXIP mRNA的表达量为5.46±0.3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1±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HBXIP高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P=0.048)及淋巴结转移(P=0.036)呈正相关;HBXIP高表达患者术后复发率为42.5%(20/47),而HBXIP低表达患者术后复发率仅为15.1%(8/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HBXIP高表达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HBXIP低表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肌层浸润组(T2~T3)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非肌层浸润组(T0~T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HBXIP表达水平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 HBXI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存在着过表达,且其过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恶性进展相关,其过表达可以预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承纲;叶丽娟;张丽娟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鲜肿瘤及黏膜标本各20例IDO mRNA表达,采用SP法检测肿瘤石蜡标本84例及黏膜22例IDO、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c-myc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蛋白表达高于非浸润型(x2=5.600,P=0.018),随着组织分级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增高,IDO蛋白阳性表达率增高(x2=20.268,P=0.000;x2=12.075,P=0.007).c-myc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44例(52.4%)表达阳性,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33,P=0.001);c-myc蛋白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无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蛋白表达强度与c-myc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205,P=0.047),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呈正相关(r=0.258,P=0.018;r=0.491,P=0.000;r=0.365,P=0.001).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7.696 1±1.745 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6.397 0±1.205 1)(t=2.367,P=0.023).Ta~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803 4±1.567 5,明显低于T2~T4期的9.183 8±0.690 3(t=4.955,P=0.000);IDO mRNA在Ⅰ、Ⅱ、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7.058 7±1.771 5、7.934 2±1.530 5、9.290 7±0.574 5,随着分级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9,P=0.011).结论 IDO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不良相关,c-myc表达强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进展无关,但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发生有关.IDO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预测因子,IDO、c-myc有可能成为肿瘤化疗的一个分子靶向目标.

  • CD40蛋白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阳宁;罗志刚

    目的 研究CD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膀胱癌旁组织及7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40的表达状况,Hoechst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确定凋亡率.结果 CD40在20例膀胱癌旁组织中2例表达(10%),在7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55例表达(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0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D40阳性组细胞凋亡率为(12.60±0.38)%,阴性组细胞凋亡率为(6.77±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CD40可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CD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可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223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