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胡伟青;白晓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23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3.5%),而对照组14例(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简便易掌握,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腹部手术后患者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VTE的研究

    作者:董昌海;苏世彪;梁发树;李茂瑞

    目的 探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以及中药联合腓肠肌康复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利伐沙班口服+间歇充气加压进行预防;中药组20例,采用益气活血补肾汤进行预防;中药联合腓肠肌康复组20例,在服用益气活血补肾汤的基础上增加腓肠肌康复治疗进行预防,通过监测栓塞筛查指标、出血筛查指标,评价益气活血补肾方加腓肠肌康复法治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VTE形成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中药联合腓肠肌康复组在各项指标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以及中药组(P<0.05).结论 中药结合腓肠肌康复法对髋关节置换术后VTE形成的预防作用优于对照组以及中药组,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出血风险小,其能够对髋关节置换术后VTE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临床预防效果,且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其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 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厉驹;吴刚;季卫锋;童培建

    目的:评价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和术后组,各40例,其中超早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7~86岁,平均(76.4±13.27)岁;术后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8~89岁,平均(75.8±12.71)岁.超早期组为术前3d开始使用IPC,术后组术后当天开始使用IPC.分别测定患者术前第3天,术后第3、7、14天血清D-二聚体(D-D)浓度.术前第3天,术后第3、14天通过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DVT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第3天血清D-D浓度及双下肢DVT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早期组术后第3、7天血清D-D浓度分别为(351.00±104.34)、(412.31±106.95) μg/ml,比术后组(419.34±145.38)、(509.16±146.05) μg/ml低;术后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DVT发生率分别为7.5%、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术后组DVT发生率为22.5%,高于超早期组.结论:与术后开始使用IPC相比,超早期使用IPC在不增加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情况下可降低患者术后血清D-D浓度水平,并能降低DVT的发生率.

  •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山慈明;尹慧珍;杜书明;支慧;孙静;尹红梅;秦德华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美国普外手术后的发病率为40%,而危重患者的DVT发生率高达80%[1],其引起的肺栓塞和栓塞后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一项针对亚洲7国19个研究中心的骨科围手术期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2]指出,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亚洲人群DVT的发生率为43.2%.近些年来亚洲人群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增高[3-4].目前已有多个国际相关指南建议应采取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指导静脉血栓栓塞高危人群[5].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DVT的预防措施,现在普遍采用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对DVT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但因患者自身出血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性出血的干扰,药物预防的使用时机受到很多限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作者:姜远普

    目的 评价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n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对重症监护室(intersire care unit,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mbittering chromic obstructive pie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将入住重症监护室AECOP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IPC治疗预防下肢DVT形成,观察两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问、ICU住院日、ICU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ICU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IPC治疗能够预防重症监护室AECOPD患者下肢DVT形成.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作者:王月;王铁铸;吕志伟;梁俊生;张洪斌;孔庆海;张辉良;冯志杰

    目的 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 间歇充气加压对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作用

    作者:宋颖飞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对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我院8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IPC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VT和P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非心源性猝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能够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 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的临床体会

    作者:许晓红

    目的:总结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到我院内科重症监护静脉血栓栓塞患者7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实施间歇充气加压预防,对照组38例常规预防,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3%,对照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4%;两组差异(P<0.05)。观察组ICU病死率占7.9%;对照组ICU病死率占26.3%;两组差异(P<0.05)。观察组I C 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使用。

  • 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天琪;杨秋荣;陈黎敏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肺栓塞,甚至引起生命危险[1].国外报道,下肢DVT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5万[2].DVT的预防分物理和药物预防,目前国内外对于DVT主要采用3种物理预防措施: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梯度压力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和足底静脉泵(venous footpumps,VFP),而正确穿戴GCS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为有效的物理预防方法.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尚未对GCS的研究做一详细总结,本文将对GCS预防DVT的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

    作者:陈宇;周跃;罗春梅;汪涓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间歇充气加压(IPC)对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下肢IPC对预防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IPC与空白组比较[随机效应模型OR=0.37,95%CI(0.25,0.56),P<0.000 01],与弹力袜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39,95%CI(0.22,0.69),P=0.001],低分子肝素+IPC与仅低分子肝素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21,95% CI(0.12,0.36),P<0.000 01,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结论]IPC能降低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结合抗凝药物使用效果更佳.

  • 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在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霞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 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作者:刘剑伟;蒋卫平

    背景:一项比较物理联合药物与单独物理或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显示,联合预防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性.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将行髋关节置换后患者350例随机被分为2组,一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肝素联合IPC组);另一组只接受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低分子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结论:①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1);②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③结果表明,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治深静脉血栓较单纯应用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效果更好.

  • 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黄盛;王瑜;蒋彦彦;王燕婷;邹忠东;戴露倢;林亚华

    目的 观察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实验组)和不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方法测定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结果与气腹前平卧位相比,两组气腹形成后取头高脚低位患者股静脉直径均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降低(P<0.01);术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股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但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至术毕CO2气体排出后、麻醉恢复前取平卧位时股静脉直径变细(P<0.01),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增加(P<0.01),但仍达不到气腹前平卧位水平(P<0.05).实验组手术过程中,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维持在较稳定状态.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CO2气腹建立、头高脚低位及手术时间延长)所致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管径变粗、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 彩超对直肠癌术后间歇充气加压下肢深静脉血流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吉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术后极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外科手术特别是盆腹部手术以及恶性肿瘤手术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高危因素,其发生机制为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以及高凝状态[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无创、直观、安全、实时且准确地对血管和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检查,已成为无创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超对直肠癌术后间歇充气加压下肢深静脉血流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 DVT效果研究

    作者:皮英;王练;张宏;田佳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3月于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258例患者资料,其中将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下肢 DVT 120例作为对照组,将采用间歇式充气加压法预防下肢DVT 138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5、7天股静脉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和血流量(BF)及下肢 DVT 和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第5天和第7天股静脉 Vp、Vm、BF 均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下肢 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效预防重症患者下肢 DVT,效果优于分级加压弹力袜。

  • 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方针;厉驹

    目的:分析比较术前超早期使用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装置与术后开始使用IPC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差异.方法:78例TKA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超早期组和术后组,超早期组术前3d开始使用IPC,术后组术后开始使用IPC.在患者术后3d、7d、14d检查血清D-二聚体(D-D)浓度.术后第3天、14天通过双下肢超声及足背静脉造影检查2组患者DVT发生情况,记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36例患者入院时血清D-D浓度为86.97±34.22μg/mL,经3d的IPC使用之后升高到106.19±38.09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术后第3天、7天血清D-D浓度比术后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2组血清D-D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第3天DVT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后开始使用IPC相比,术前即开始使用IPC在不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情况下可降低患者术后血清D-D浓度水平,并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 IPC在妇科盆腔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杨丹丹;周夏伶;滕云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组内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PT、APTT、Fib差异不明显,两组间PT、APTT、Fib在组内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效果。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晋华;许东平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IPC)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将2011年6月-2014年2月入住我院ICU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IPC组患者入ICU当日直到离开ICU予预防下肢DVT,对照组不予任何措施预防DVT.以28 d为观察期,比较观察期内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带机时间、血肿扩大率、ICU住院日、ICU死亡率.结果 在观察期内,与对照组相比,IPC可以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IPC组带机时间及ICU住院日、ICU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PC是预防DVT发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不会增加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扩大的风险.但是该研究未发现IPC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带机时间、血肿扩大率、ICU住院日、ICU病死率.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脑胶质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黄松;黄彩云;杨春桂;周小屏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脑胶质瘤患者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只给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u值分别为4.69、4.6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6.6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3.33%,两组比较,x2值为9.8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简便易掌握,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为降低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婷婷

    目的 观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了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DVT,并观察其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1.67% (P <0.05).而且凝血四项指标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趋向低凝(aPTT、PT、TT上调,Fbg下调).结论 应用间歇充气加压可显著地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