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赤芍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有效地预防、逆转肝纤维化可以延缓或防止肝硬化发生.本研究观察了活血化瘀中药赤芍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变影响,并对其抗肝纤维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
肝脏胶原蛋白检测进展与评析
胶原含量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之轻重,胶原蛋白含量测定在肝纤维化机制与药理研究中极其重要,往往是结果分析的"终点指标".综述肝脏胶原蛋白的生化与病理检测方法,结合个人实践体会,分析其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应范围.认为肝组织胶原蛋白以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可靠,培养细胞总胶原分泌宜采用同位素掺入与胶原酶消化的方法,各型胶原分泌量可采用ELISA法,各型胶原沉积量可采用Western blot法.肝组织与培养细胞胶原病理染色,主要用于胶原蛋白定性分析与表达位置检测,正确应用图像分析可半定量.
-
与肝星状细胞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期.每年全球约有140万人死于慢性肝脏疾病[1].到目前为止,原位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惟一方法[2].然而,原位肝脏移植受到供肝缺乏、创伤大、费用昂贵、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其无法在临床广泛开展.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以突触素(SYN)标记36例AIH患者肝穿刺标本的肝星状细胞(HSC),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C、Ⅰ型胶原(Col Ⅰ)、Ⅳ型胶原(Col Ⅳ)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MMP-1)的表达,原位分子杂交方法(ISH)检测MT-MMP-1 mRNA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1(TIMP-1)mRNA的表达.结果36例AIH肝组织内SYN阳性HSC主要分布于汇管区、细胞纤维间隔及肝小叶炎症活动部位,尤其活动性界面炎部位往往呈聚集性分布,周围易见胶原纤维沉积,SYN阳性HSC数量与AIH肝组织活动指数(HAI,Knodell)呈正相关关系.ColⅠ、Col Ⅳ的表达量随AIH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ol Ⅳ主要分布于活动性炎症区域并随塌陷窦壁呈聚集性分布,ColⅠ主要见于纤维间隔及汇管区内,为S5~6期(Knodell)AIH肝组织内主要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MT-MMP-1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汇管区周围界面炎及细胞纤维间隔边缘部位间质细胞内,周围少部分肝细胞亦呈阳性表达.MT-MMP-1及其mRNA表达与AIH肝组织HAI密切相关,且随AIH肝纤维化分期而增强,于S4~5期(Knodell)表达量高,其后有所下降.AIH肝组织内TIMP-1的表达随肝纤维化的进展大致呈递增趋势.结论AIH免疫损伤致反复持续性活动性炎症引起HSC的大量活化、增殖,进而引起ECM的沉积可能是AIH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MT-MMP-1引起ColⅣ的降解,改变HSC周围的微环境而诱导HSC的激活可能是HSC活化、增殖的机制之一;AIH ECM的降解水平相对低下可能是AIH肝纤维化进展的另一重要机制.此外,本实验结果显示,SYN是研究肝纤维化组织内HSC的一个较好的标志物.
-
复方汉防己对人成纤维细胞ICAM-1及CD126表达的影响
作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复方汉防已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观察复方汉防己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CD126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机制.
-
肝纤维化中血管紧张素Ⅱ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许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都被证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1],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大量活化增殖、细胞外基质( 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沉积等。在转基因小鼠中,单一的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仅起着轻微的调节作用[2]。许多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然而单一的靶向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令人不满意[3]。这些事实表明肝纤维化机制的本质仍未揭露。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主要活性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在肝纤维化的进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能够刺激HSC活化、增殖,促进胶原合成,这一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密切相关[4],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子或单一信号通路,不能体现出有机体内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本文就TGF-β1和Ang Ⅱ在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