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促进检验结果对患者负责
检验医学是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循证医学、精准医疗都离不开精准检验,需要检验结果能够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一份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涉及众多环节,所以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异常重要.文章简述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
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溶血指数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利用溶血指数(HI)评价标本质量,避免临床实验室分析的干扰.方法 采集临床4572份血液标本,采用Vitros 5600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的HI,将HI≥15的溶血标本分为6组(其中HI分别为15~24、25~50、51~100、101~150、151~200、>200),统计各组溶血标本的分布以及所占比例.结果 4572份血液标本中,HI≥15的溶血标本占7.06%(323/4572).HI≥15的323份溶血标本中,HI为15~100的溶血标本占96.90%(313/323),其中HI为51~100的溶血标本所占比例为8.98%(29/323).结论 生化免疫分析仪HI可用于检测溶血程度和评价干扰,目测溶血程度可能影响患者安全.
-
在质量控制中应注重临床与检验科的沟通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中,分析前和分析后与临床关系密切,分析前影响因素非检验人员完全可控,分析前误差占70%[1].
-
临床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近10年来,我国临床试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活动,现代检验医学管理提出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3个阶段[1],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别来自标上述3个阶段,而分析前的误差在实验室误差中占主要因素,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70%[2].大多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控问题,而分析前的质控问题,尚未引起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措施
目的:通过分析探寻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办法解决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方法以我院2013年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26例患者,这些患者都在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误差。通过对研究数据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出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原因。结果在所研究的126例实验对象中,有114例是因为在样本采集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从而引起了分析前误差,比例为总数的90.48%。其具体表现为:有72例患者是因为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其比重为57.14%;还有27例患者是因为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这种因素的比例占总数的21.43%;在样本采集完毕之后,还有15例患者由于意外因素产生了分析前误差,占11.9%。除此之外,还有12例患者是由于试剂或设备因素产生的分析前误差,占9.52%。结论我们必须重视样本采集的整个过程,加强对其质量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产生,保证临床医疗的准确性。
-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方法 选取行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误差患者42例,综合分析归类得出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常见原因.结果 42例患者中,由于样本采集问题导致分析前误差38例(90.48%),其中采集前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24例(57.14%),采集中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9例(21.43%),采集后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5例(11.9%);由仪器试剂问题导致分析前误差4例(9.52%).结论 从样本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全程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发生率,进一步保证临床诊疗价值.
-
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随着各医院检验科仪器自动化的使用,高质量商品化学试剂合的选用,人员素质的提高,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质量提高很快,实验中误差明显降低,但对于分析前的质量管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前的误差成为影响临床化学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前造成检验结果波动的因素很多,而不规范标本采集、送检、储存、处理、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项目试剂交叉污染是其主要的原因,如处理不好,实验结果将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它将导致化验结果的失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那么,分析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
我院2008-2011年检验不合格标本分析
实验室结果误差按其产生过程分类,可分为分析前误差、分析中误差和分析后误差.分析前误差因素逐渐成为引起实验结果误差的首要原因,占46.0%~62.8%[1].
-
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科人员素质水平及血细胞分析仪工作状态,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生理学因素影响,患者在采集样本前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至检验科及在检验科内部的传递,检验师预处理等过程[1].近几年来,临床实验室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这些质量控制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据统计,分析前误差约占46%~63%,因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
如何防止实验前误差确保检验质量
随着医学检验分析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分析已经成为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有报道指出,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实验室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信息的60%以上.而检验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全程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管理.由于实验室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中的质量差错率逐渐减少,相比之下分析前、后差错率较高.Plebani分析指出医学实验室出现误差的原因:46.00%~68.2%的误差出现在分析前,18.5%~47.00%出现在分析后,而在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分析前过程是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项目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传递、储存等一系列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分析前误差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和隐蔽性,对检测结果影响大,因此,保证分析前质量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质量尤为重要.
-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近几年临床检验技术不断提高,实验室对于检验的质量管理已经原来越重视.检验数据的准确和快速不但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对患者的保护和对医患关系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国外有报道称目前检验过程出现误差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比例约为71:18:11[1],而我国目前也有报道称这个比值在我国达到62:30:8.由此可见分析前误差出现几率之大.本文浅析检验流程中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在标本的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时间段,现总结讨论如下.
-
血标本采集中护理人员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手段,但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有文献提到,检验分析前误差中有65%出自临床护理工作[1].因此,护理人员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整理好待检标本,是能否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护理人员在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阐述如下.
-
不同真空采血管对化学发光法测定生殖激素结果的影响
真空采血管在临床实验室的普及应用,为实验室提高采样效率,提高样品质量,降低分析前误差提供了可能[1],但由于真空采血管种类繁多,日常使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存在不少问题。本院实验室生殖激素测定使用过各种真空采血管,发现对不孕症患者多次检测生殖激素时,同一患者使用肝素抗凝管的标本促黄体生成素( hLH)、孕酮( Prog)测定结果明显偏高,测定结果的异常波动与患者治疗情况明显不符。为此,我们比较了3种真空采血管对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生殖激素结果的影响。
-
真空采血管采血量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采样量不达真空度要求的标本在进行19项生化项目检测时结果 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BD Vacutainer玻璃管和BD Vacutainer SSTⅡ分离胶管分别采集23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采血量达真空度要求为完全充满(5 mL),未达真空度要求为部分充满(2 mL),在采集2 h内离心获得血清用于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淀粉酶(AMY)、总胆红素(TB)、钙离子(Ca2+)、钾离子(K+)、肌酸激酶(CK)、肌酐(Cr)、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总蛋白(TP)、尿素氮(BUN)、尿酸(UA)、无机磷(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WS/T403-2012)中允许总误差(TEa)的1/2评价采血量部分充满对检测结果 的影响.结果 使用玻璃管时,2种采样量之间ALT、ALP、AST、TB、CK、Cr和LDH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分离胶管时,2种采样量之间ALT、AST、TB、CK、Cr、Glu和LDH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以1/2TEa作为可接受的偏移时,只有LDH的检测结果 偏移超出了范围.完全充满和部分充满的玻璃管LDH水平分别为(143.09±22.50)和(156.00±24.90)U/L,部分充满玻璃管LDH水平平均升高9.12%;完全充满和部分充满的分离胶管LDH水平分别为(153.74±25.94)和(173.22±26.58)U/L,部分充满分离胶管LDH平均升高13.05%,均大于允许的偏移(±5.5%).结论 应用真空采血管前应对其适用的采血量进行评估.采血量较少(≤2 mL)的玻璃管或分离胶管标本不适合做LDH检测.
-
常规生化和血液学检验危急值复检策略
分析检验危急值差错来源,建议通过方法学评价、Delta检验和机器学习等加以识别和消除;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常规生化和血液学检验危急值在分析测量范围或可报告范围内可直接报告,反之则需复检;若为不合格标本,条件允许下,应重新采集标本复检;若条件不允许,应复检原标本;在干扰因素无法消除时,应依据干扰实验结果评估干扰效应并加以说明.
关键词: 危急值 分析前误差 分析误差 分析测量范围(AMR) 复检 -
溶血对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的干扰评估
目的:评价溶血对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的干扰.方法:肝素抗凝血冻融获取溶血样本,溶血样本与血清倍比稀释获9个不同溶血程度的测试样本(0-13.4 g/L血红蛋白),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并与不溶血标本比较.结果:0.14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Na+、Cl-、LDH的检测结果,0.56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CK的检测结果,1.1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K+、AST、TP、Cr的检测结果,2.2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P3-、UA的检测结果,4.3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Glu、AMY的检测结果,7.4 g/L以上血红蛋白影响了Ca2+、TBIL的检测结果,ALB在13.4 g/L血红蛋白时受影响,而Mg2+、ALT、GGT、ALP、BUN在13.4 g/L血红蛋白时仍不受影响.结论:各实验室可以建立各自的溶血偏倚表,遇到紧急情况(如急性胰腺炎)可以报告临床检测值及校正参考区间以供参考并通知采血复查.
-
血标本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实施临床检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的前提.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其中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尤为重要.本文分析非疾病因素而致的异常检验结果与血标本采集方法的关系.
-
基层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
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疗工作中一个基本环节,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正确规范地采集合格的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制度,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个薄弱环节,分析前误差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
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
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1-2].分析前误差是由于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运送等不规范操作引起,是导致检验结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严重干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造成错诊和误诊[1].
-
血液放置时间对临床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验,多数诊疗的决定是根据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作出的.因此,实验室检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在今日的医疗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受检者静脉瘀滞,饮食,运动药物等都能影响分析结果,为了检出患者真正的病一分析前误差必须尽可能降低到允许范围内.因此,我们观察血清分离时间对ALT等39项临床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