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4CD8细胞及凝血调节因子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利蓉;宋江勤;郭飞波;李光梅;张栋武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CD4、CD8免疫细胞的局部表达及与TM、PAI-1、F1+2、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因子的关联性,为不明原因流产患者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技术对不明原因流产患者50例子宫蜕膜组织进行CD4、CD8细胞计数并计算CD4/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凝血酶原片段F1+2;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因子浓度.同时以正常妊娠无流产征兆主动要求人工流产的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蜕膜组织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下降,CD8水平呈高表达,血浆TM、PAI-1、F1+2因子呈高表达,D-D呈低表达状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局部免疫功能表达异常,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纤溶系统受损.修复上述状态可对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提供新思路.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新菊;吴振兰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2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分为两组,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的凝血因子片段(F1+2)和血栓调节蛋白(TM)。结果①TM:重度子痫前期组为(43.5±8.5)μg/L,正常晚妊组为(15.4±9.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F1+2:重度子痫前期组为(2.02±0.23)nmol/L正常晚妊组(0.86±0.4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M和F1+2反映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处于早期DIC的凝血状态,可作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监测指标。

  • 胸外科围手术期病人F1+2和NT-pro-BNP检测的意义

    作者:杜肖彦;乌日莎娜;董莉

    目的:为胸外科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提供检测依据。方法:检测手术组和对照组中病人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结果:F1+2和NT-pro-BNP的表达量都增加。结论:F1+2和NT-pro-BNP的升高,为胸外科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发现提供一种可行的临床指导。

    关键词: F1+2 NT-pro-BNP 卒中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秦月花;王兴木;潘颖颖;罗文文;傅文安;薛惠;谢伟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的慢性肠道炎症,易累及直肠及不同部位的邻近结肠.近年的研究发现,UC患者与缺血性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相似,也存在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潜在危险,其发生静脉栓塞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

  • 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研究进展

    作者:宋海容;李卓江

    随着血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凝血酶原片段(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与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研究.目前常用ELISA方法检测F1+2及TAT含量,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二项指标的临床应用相得益彰,各有所长,对检测血栓前状态及DIC诊断较准确,可监测抗凝、溶栓疗效,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含量均显著升高.

  • 产科DIC患者测定TM、F1+2、β-TG临床意义

    作者:柳爱英;宋长广;贾玉东;王兰英;刘永会

    本文对近五年来住院治疗的36例产妇并发DIC患者测定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小板血栓球蛋白(β-TG)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产科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指标.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Ⅶ水平的检测

    作者:王朵勤;唐慧;沈燕芸;徐金华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Ⅶ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Ⅶa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因子Ⅶ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凝血机制可能参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小明;盛晚香;宋继权;严月华;郑楷平

    目的: 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 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 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及D-D的影响

    作者:赵燕华;王玉周;钟水生;马朝晖

    目的 通过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血浆F1+2及D-D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低温组,观察其在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点的F1+2及D-D水平.结果 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抑制F1+2及D-D.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 正常孕妇和产科早期DIC患者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的对比

    作者:黄彬;陈茶;高玲;姜傥;钟武平;刘敏;林爱华

    [目的]研究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在正常孕妇和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变化,了解它们在诊断产科早期DIC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107例正常孕妇按孕期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3~28周)和晚孕组(≥29周),检测了31例早孕、14例中孕、62例晚孕、34例产科早期DIC和31例正常对照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和分子标志物F1+2、TM和D-dimer.[结果]PT、APTT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PLT(155±60)×109/L低于正常对照组(241±63)×109/L和妊娠各期组(分别为(233±64)×109/L、(203±50)×109/L、(216±55)×109/L)(P<0.05),Fbg、F1+2、TM、D-dimer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升高(P<0.05),早期DIC组Fbg(4.0±1.0)g/L与中孕组(3.8±0.8)g/L、晚孕组(4.1±0.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F1+2(4.43±1.43)nmol/L、TM(31.5±8.5)μg/L、D-dimer 630(479)μg/L浓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妊娠各期组(P<0.05).除PLT和Fbg之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外,指标F1+2、TM、D-dimer、PLT、Fbg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或等级相关关系(P<0.05).[结论]PT、APTT不能及时反映孕妇体内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早期DIC的敏感指标.Fbg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F1+2、TM、D-dimer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

  • 地氯雷他定联合潘生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刘小明;盛晚香;周芬;周武

    目的 观察地氯雷他定联合潘生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 1次/d和潘生丁25 mg 3次/d;对照组单用地氯雷他定,用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28天,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29%和70.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F1+2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01),其中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为3.34±2.87和3.19±2.64;(P>0.05),治疗后为0.94±0.58和1.15±1.12(P<0.05).结论 地氯雷他定联合潘生丁可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血浆F1+2水平的升高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 产科早期DIC患者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作者:黄彬;陈茶;高玲;钟武平;姜傥;刘敏;林爱华

    [目的]研究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在正常孕妇和产科早期DIC患者中的变化,了解分子标志物在诊断产科早期DIC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107例正常孕妇按孕期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3~28周)和晚孕组(≥29周),检测了31例早孕、14例中孕、62例晚孕、34例产科早期DIC和31例正常对照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bg、PLT)和分子标志物F1+2、FM和D-dimer.[结果]PT、APTF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PLT(155±60)×109/L低于正常对照组(241±63)×109/L和妊娠各期组(分别为(233±64)×109/L、(203±50)×109/L、(216±55)×109/L)(P<0.05),Fbg、F1+2、FM、D-dimer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升高(P<0.05),早期DIC组Fbg(4.0±1.0)g/L与中孕组(3.8±0.8)g/L、晚孕组(4.1±0.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F1+2(4.43±1.43)nmol/L、FM(43.7±16.8)mg/L、D-dimer 630(479)μg/L浓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妊娠各期组(P<0.05).除PLT和Fbg之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外,指标f1+2、FM、D-dimer、PLT、Fbg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或等级相关关系(P<0.05).[结论]PT、APTT不能及时反映孕妇体内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早期DIC的敏感指标.Fbg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F1+2、FM、D-dimer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