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诱导HO-1表达延长大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目的 了解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延长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存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LEW(RT1Ⅰ)和 LEW.1W(RT1Ⅱ)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受体鼠分别应用CoPPIX 5 mg/(kg·d),SnPPIX5 mg/(kg·d).对照组及实验组均6只鼠.由移植手术前1日开始至发生排斥,比较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在移植后第5天取心脏进行HE染色及CD3、CD25、ED1和Ki-67染色;并测定HO-1活性和用Western blot定量HO-1蛋白;进行受体脾细胞接受供体脾细胞刺激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 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平均7 d出现排斥;应用CoPPIX诱导HO-1表达后存活时间为13.5 d,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而应用SnPPIX治疗后存活时间为6.5 d.对照组与SnPPIX治疗组的心脏移植物中有中等量的细胞浸润,CoPPIX治疗组移植物组织中的CD3+T细胞、CD25+细胞、巨噬细胞和增殖细胞都明显少于SnPPIX及对照组.同对照组相比,CoPPIX诱导HO-1表达明显抑制体内脾细胞增生(P<0.05),而SnPPIX无抑制.结论 诱导HO-1表达能够抑制大鼠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并延长异基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肾移植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在肾移植术后,尤其是感染和排斥时,监测肾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同时检测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感染或排斥发生时及次日血清中Cys C和血清肌酐(Scr)的浓度,并测定30名健康人和30例非移植感染患者的Cys C和Scr作为对照.结果 健康人与非肾移植感染患者的Cys 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n=36)术后前3 d内Cys C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9.2%、74.7%、75.8%(P<0.01),Scr相应的下降了38.4%、74.5%、81.4%(P<0.01).移植术后感染组(n=13)肾功能异常时,Cys C比Scr早(4.4±1.5)d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39.4%和35.3%(P=0.43);排斥组(n=16)Cys C比Scr早(2.7±1.8)d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148.9%和43.9%(P=0.0069).与肾功能稳定组作横向比较,术后感染组和排斥组的Cys C分别升高了38.7%和108.5%(P<0.001),Scr分别升高了34.2%和89.5%(P<0.001).所有肾移植患者术后3~28 d之间,Cys C与Scr呈线性正相关(r=0.785,P<0.0001).根据ROC曲线确定Cys C和Scr在术后排斥时的临界值分别为1.79 mg/L和122 μmol/L.排斥组Cys 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以及曲线下面积(AUC)均优于Scr(均P<0.05).结论 Cys C优于Scr,是一个能早期、灵敏、准确判断移植肾功能变化的血清标志物.
-
小肠移植的研究进展
过去20年小肠移植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在小肠移植不再是一项被认为成实验性的技术,而是治疗不可逆肠衰竭的可行选择.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international intestinal transplant registry,ⅡTR)数据显示开展的移植手术持续增加,已达每年180例,移植肠和移植患者的一年存活率均达到80%.但感染和排斥反应仍然是术后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我们简要概括了小肠移植领域的新进展,包括适应症、受体的评价、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排斥和感染.
-
RANTES在肝肾联合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排斥反应中移植物RANTES的表达.方法:将SD、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B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C组).应用袖套法建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分别对A组肝肾组织及移植后1、4、7 d肝肾组织进行活检,行免疫组化染色,然后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以检测正常及移植肝肾组织中RANTES的表达水平.结果:移植1、4、7 d后,C组大鼠肝肾组织RANTES分子表达与A组及B组比较有差异(A组,肝:168.10±13.62,129.10±9.04,97.60±15.16 vs 226.20±5.73;肾:174.40±14.23.149.19±18.88,141.70±14.95 vs 219.40±lO.70,均.P<0.05;B组,肝:224.25±12.15,217.05±15.82,214.28±12.00;肾:216.50±13.20,211.70±11.02,207.68±15.28),且RANTES分子表达与移植术后的排斥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移植肝肾中RANTES的表达可能对诊断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及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
胰腺移植的研究进展
胰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的可行性选择.40来,外科手术技术及免疫抑制的进步,显著促进了胰腺移植适应证的增加和移植物存活率的提高.胰腺移植能替代患者每天的胰岛素注射,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复杂的手术操作和终生的免疫抑制治疗.因此发展创伤更小的内分泌替代治疗方法(胰岛移植)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胰腺移植的适应证、供体选择、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和排斥的现状.
-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同种肝脏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确切作用存在诸多争论,但是HLA作为移植免疫基因对肝移植效果所发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文中就近年来HLA与肝移植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TLA4Ig转基因治疗器官移植排斥(文献综述)
T细胞活化所致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的大障碍.CD28-B7共刺激途径在T细胞活化中起主要作用,应用CTLA4Ig以封闭CD28-B7途径可明显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本文综述CTLA4Ig转基因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机制.
-
T细胞疫苗对肝脏移植物内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对肝脏移植物内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近交系DA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制备DA大鼠针对Lewis大鼠的特异性T细胞疫苗(TCV).第一组(n=8):以Lewis大鼠作为供者,以DA大鼠作为受者.第二组(n=8):用Flt3-L(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治疗供者Lewis大鼠,以DA大鼠作为受者.第三组(n=8):用Flt3-L治疗Lewis大鼠,用TCV免疫受者DA大鼠.应用三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于移植后第5天获取肝移植物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排斥反应情况.同时分离肝脏移植物非实质细胞(NPC),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移植物浸润细胞(GICs)的凋亡和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第一组进行单纯移植,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7±2.6)d、第二组用Flt3-L治疗供者后MST下降为(5.7±1.4)d(P<0.01)、第三组是在第二组的基础上用TCV免疫受体诱导耐受,使MST显著延长(15.7±4.2)d(P<0.01);移植物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所见:第二组可见明显的排斥病理损伤征象,在第一组和第三组未发现明显的排斥性病理改变;GICs凋亡率第一组为(11.94±3.12)%、第二组为(7.92±2.25)%,和第一批比较显著降低(P<0.05),应用TCV免疫的第三组GICs凋亡率比第二组显著上升,为(25.99±2.49)%(P<0.01);应用T细胞疫苗的第三组和单纯移植的第一组其CD4/CD8显著低于第二组(P<0.01).结论异品系大鼠肝移植物在没有任何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被完全接受,供体抗原特异性TCV通过诱导肝脏GICs凋亡抑制Flt3-L诱导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GICs凋亡在同种移植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DA与Lewis大鼠品系组合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与耐受模型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急性排斥与自然耐受模型.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与Lewis大鼠互为供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模型84例.实验分为4组:排斥组(DA→Lewis,n=12),FK506处理排斥组[DA→Lewis,n=24,术后1~7 d用FK506 0.2 mg/(kg·d)灌胃],耐受组(Lewis→DA,n=24),同基因组(DA→DA,n=24).各组中随机取6例观察生存期,其余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6例,收集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标本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病理学检查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结果 排斥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2 d,而FK506处理排斥组MST为76 d,较排斥组明显延长(vs排斥组,P<0.01).耐受组与同基因组的MST均>120 d.术后7 d,排斥组血清AST、BILI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术后14 d,FK506处理组、耐受组和同基因组血清AST、TBIL浓度无明显差异.术后28 d,FK506处理组血清AST、TBIL浓度较耐受组和同基因组明显升高(P
-
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6年6月18例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资料,并以同一供体的对侧肾脏所完成的单独肾移植18例受者作为对照,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型、冷热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肾病原发病、免疫抑制方案等条件基本匹配.对2组患者间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慢性排斥反应(C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以及出院时血肌酐(SCr)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肝肾联合移植组AR和DGF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对33.3%,P=0.044;0对27.8%,P=0.023);肝肾移植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1.1%,P=0.243).出院时平均SCr水平肝肾移植组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6.0)μmol/L对(123.0±11.7)μmol/L,P=0.018)]. 结论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维持良好的移植肾功能.
-
舒莱和赛尼哌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比较
目的评价比较2剂舒莱(basiliximab)和赛尼哌(daclizumab)在肾移植中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58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舒莱组(30例)和赛尼哌组(28例),在三联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环孢素+骁悉+泼尼松,CsA+MMF+Pred.CsA首剂6 mg·kg-1·d-1,3个月减至4~5 mg·kg-1·d-1,6个月减至3~4 mg·kg-1·d-1,其间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MMF首剂0.5 g/次,3次/d,1个月后减至0.5 g/次,2次/d.Pred首剂30 mg/d,3周后减至20 mg/d,6个月减至10~15 mg/d),分别予2剂舒莱(术前2 h及术后第4天各20 mg 静滴)及2剂赛尼哌(术前24 h及术后第14天各50 mg静滴)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2组急性排斥及术后6~12个月不良事件和人/肾存活情况,以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前及术后每周1次共8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25+变化. 结果术后6个月,赛尼哌组6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舒莱组无急性排斥发生(P<0.05).用药后,两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25+均下降,舒莱组由术前(37.7±2.3)%持续下降至第6周的(1.5±0.1)%,赛尼哌组由术前(37.7±2.9)%持续下降至第4周的(1.4±0.1)%.随后分别上升,舒莱组在第8周升至(21.3±1.6)%,达正常水平(37.3±2.6)%的60%;赛尼哌组在第8周达到正常水平.术后6~12个月舒莱组和赛尼哌组各有2例细菌感染,CMV感染者分别为1例和2例,未见肿瘤及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均100%存活,各有1例出现移植肾丢失. 结论 2剂舒莱比2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效果好,对CD25+封闭时间长.安全性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的价值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治疗的价值. 方法 21例致敏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大剂量(9 mg/kg,术前单次)和常规剂量(1.5~2 mg·kg-1·d-1,10~12 d)ATG诱导治疗组,大剂量组受者男6例、女4例、年龄(38.2±3.4)岁、透析时间(9.3±13.4)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Ⅰ类(27.6±26.4)%,Ⅱ类(25.3±19.8)%]、抗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数(1.9±0.7)个;常规剂量组男3例、女8例、年龄(42.2±6.7)岁、透析时间(8.6±10.7)月、PRA水平 [Ⅰ类(32.6±28.4)%;Ⅱ类(23.9±19.7)%]、HLA错配数(2.0±0.8)个,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果 2组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大剂量组受者1例,常规剂量组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剂量组受者血清肌酐均在术后3~7 d降至正常,常规剂量组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在术后21 d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45 d时血肌酐降至300 μmol/L.所有受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感染.大剂量组受者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随访4~14个月,大剂量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常规剂量组1例受者在术后3个月时移植肾失功. 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给药安全有效,可作为致敏肾移植受者新的术前免疫诱导治疗方法.
-
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临床应用进展
自从开展器官移植以来,外科手术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十年中,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并发症已取代排斥反应成为移植治疗的主要挑战。与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不高,并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较小,但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导致移植失败。如何诱导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是肝移植良好开展的主要保证。本文拟对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应用情况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前景。
-
克服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对策
进行异种器官移植需要解决种间免疫排斥反应(HAR,DXR 和TMR)及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的问题.基因工程及体细胞克隆猪的出现为克服异种器官移植中的障碍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迟发排斥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HLA全相合移植后迟发排斥的效果。方法2例输血依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于非血缘HSCT后2、3个月出现迟发排斥,接受Haplo-HSCT。预处理方案包括白消安、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CD52抗体进行体内清除T淋巴细胞。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移植物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来源MSC。结果2例均出现快速造血植入,DNA指纹分析显示为供者嵌合,均未发生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移植23个月后并发病毒性肺炎死亡;另1例随访21个月,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 Haplo-HSCT联合MSC输注,可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全相合移植后迟发排斥的挽救措施之一。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排斥 -
关键词:
-
胎儿生长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受精卵形成和发育的过程.认识胎儿自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阅读近年来有关文献,研究总结胎儿发育机制.结果 胎儿在调节受精卵着床、母体免疫容忍、妊娠维持、内分泌作用、分娩发动及产后泌乳中有重要作用.结论 妊娠是母体与胎儿相互依存的过程,胎儿是主动生存,而不是寄生.人类生命的开始应从生命的起源一受精开始,胎儿也是人,是独立的个体,胎儿期是妇女一生七个时期之一.不管任何孕周的胎儿都有权利要求存活.
-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肾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及其术后并发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50例次在我院移植肾患者进行检查,并进行了规律随访.结果:正常组150例次,排斥组100例次,排斥组皮髓质界限模糊或消失,皮质血管树明显减少,肾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显示不清或消失,PI和RI明显升高;排斥组发生肾动脉狭窄10例,恶性肿瘤7例.结论:彩超可提供移植肾形态、内部结构及其血流分布等方面信息,能够有效地监测移植肾患者的临床变化情况.
-
肾移植术后早期天然免疫分子Toll样受体4动态变化的规律
目的 探讨天然免疫分子Toll样受体4(TLR4)在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肾脏移植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对18例肾移植术后早期病例进行了研究,采用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第1、4、7天CD14阳性单核细胞中TLR4及其下游分子CD80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术后2周内有无排斥反应将18例病例分为排斥组(3例)和无排斥组(15例).对TLR4和CD80在排斥组和无排斥组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无排斥组肾移植术后第1、4、7天TLR4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1.38±16.02)%、(13.38±7.90)%和(4.28±3.74)%,术后第7天表达低于术后第1天和第4天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斥组TLR4表达水平分别为(3.59±1.18)%、(21.5±20.54)%、(17.05±12.92)%,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2)排斥组(3例)术后第4天TLR4水平与术后第1天的环比(d4/d1)高于无排斥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2例)术后第7天TLR4水平与术后第4天的环比(d7/d4)高于无排斥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1例术后第5天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第7天与第4天TLR4表达水平环比下降.(3)无排斥组肾移植术后第1、4、7天CD80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CD80的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TLR4的表达变化规律与患者免疫反应能力相一致;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组TLR4表达水平环比明显高于无排斥组.
-
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患者在肾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排、切肾率以及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06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血清PRA浓度进行检测,以PRA> 10%为阳性,10%< PRA≤20%为轻度致敏、20%< PRA≤40%为中度致敏、PRA >40%为高度致敏,并对PRA与肾移植后3个月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率以及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06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阴性309例,PRA阳性97例(23.9%,97/406),其中Ⅰ类抗体阳性54例,Ⅱ类抗体阳性21例,22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阳性.术前PRA阴性组与阳性组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分别为14.6%、20.1%、0、0和18.6%、38.5%、3.1%、4.1%;PRA阴性组与阳性组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分别为94.1%、88.2%、79.1%和92.8%、83.0%、71.4%.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705、5.8728、12.8691;P值分别为0.0366,0.0154,0.0003);急性排斥反应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PRA越高则对移植的不良影响越大,高度致敏受者的人、肾共同存活率明显下降,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和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阴性可减少和预防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