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刺治疗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郝春光;刘佳;杨霄彦;张丽;王廷华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 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晓滨;曾园山;陈玉玲;郭家松;李晓君;陈穗君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组)、督脉电针组(电针组)和督脉电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大鼠胸10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其中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在损伤处移植神经干细胞.电针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在术后开始接受电针治疗.结果1.对照组大鼠后肢完全瘫痪.其余各组均能观察到大鼠后肢的运动.电针神经干细胞组BBB分数高于其他组.2.对照组大鼠后肢不能爬行网格.神经干细胞组2只、电针组3只和电针神经于细胞组5只大鼠能通过爬行网格攀上平台.3.脊髓损伤后,对照组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或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增长和峰峰值变小.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神经干细胞组的潜伏期和峰峰值均较电针组和神经干细胞组有明显的改善.4.对照组的后肢肌肉发生明显的萎缩,而电针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的后肢肌肉萎缩较轻.结论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能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注射硫酸软骨素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腓肠肌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洪鹏;白旭东;高杰;巴方;刘宁

    目的 探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 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腓肠肌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 10 周龄Wistar 雄性大鼠40 只,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模型,健侧作为对照组(A组),患侧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 组)及术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 组(C 组).术后采用BBB 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分别于损伤后3 d、7 d、14 d 和28d 各选取5 只大鼠,酶化学染色法检测腓肠肌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表达.结果 C 组在术后14~28 d BBB 评分高于B 组(P<0.05);B 组和C 组与A组相比,腓肠肌AChE 活性均降低,但C 组于术后14~28 d AchE 活性高于B 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可以提高AChE 的活性,并可提高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

  • 宫内感染致脑瘫大鼠运动功能不同评定方法的比较

    作者:郭岚敏;李晓捷;庞伟

    目的 研究宫内感染致脑瘫大鼠运动功能评价的佳方法 .方法 受孕17 d的48只孕鼠脂多糖(LPS) 450 μg/kg腹腔注射(LPS组),对照组孕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随机选取对照组活产足月仔鼠60只(A组),LPS组活产足月仔鼠120只,将LPS组仔鼠随机分为干预组(B1)60只和非干预组(B2)60只.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非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饲养.25日龄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鉴定脑瘫鼠,B1组中检测出的脑瘫鼠(B1CP组)继续早期干预,B2组中检测出的脑瘫鼠(B2CP组)常规饲养,A组中随机选取10只鼠作为对照组(A′组)常规饲养,其余鼠常规处死;25日龄、42日龄时,A′组、B1CP组和B2CP组均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及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25日龄仔鼠神经行为学检测B1组中鉴定出7只脑瘫鼠,B2组中鉴定出13只脑瘫鼠,A组中无脑瘫鼠.B1CP组25日龄与42日龄各项检测结果比较,悬吊试验、斜坡试验、旷场实验、拒俘反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的BBB运动功能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2CP组和A′组25日龄与42日龄各项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联合应用悬吊试验与改良BBB运动功能评定法可用于宫内感染致脑瘫鼠运动功能的评定.

  • 人胚胎嗅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研究

    作者:尹国栋;汤逊;林月秋;徐永清;周田华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 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探讨

    作者:陈向荣;游思维;金大地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和修复中如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的BBB评分.方法:对4组大鼠分别行T10脊髓背侧半切断(A组)、T10脊髓全切断(B组)、T10脊髓节段全切除(C组)、T10以下脊髓全切除(D组),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和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大鼠BBB评分在损伤后5周达到20分或21分,B组和C组大鼠在术后2周以后BBB评分维持在8分,D组大鼠BBB评分维持在0.B组和C组大鼠脊髓顺行追踪显示脊髓损伤区和尾侧无追踪剂分布,连续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NF)染色未见连续NF通过损伤区.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如果在8分以下,就需要慎重评价,这种运动有可能完全是或包括有自发的后肢运动.

  • 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作者:叶超群;孙天胜;蔡艳华;岳峰;刘彦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75±1d雌性SD大鼠35只.随机取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剩下5只作正常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制作成T10段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后2周接受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移植部位为距离损伤中心0.5mm处的头侧和尾侧的脊髓中线上,每个部位注射4个点,深度为1.75mm、1.25mm、1mm、0.5mm;每点移植0.5μl含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各0.5×105个的DMEM悬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DMEM.造模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6周每组大鼠在大脑运动皮层后肢代表区注射10%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移植后8周取包含损伤部位(对照组)和移植部位(实验组)的脊髓进行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神经丝(NF)免疫荧光双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检测及显微荧光照相.结果:造模后1-4周两组大鼠后肢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造模后5~8周实验组大鼠后肢BBB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9、10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伤后10周(移植后8周)时,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瘢痕和损伤范围较对照组小;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NF阳性纤维计数为31~8.12根/切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7.80~2.58根/切片(P<0.01);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GAP-43的相对表达量为1.2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0.58(P<0.05);两组损伤部位尾侧脊髓均未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结论: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修复的作用,但未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改善.

  • 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

    作者:夏雷;万虹;历俊华;郝淑煜;杨飞;王身国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脊髓神经下细胞后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技术分别观察神经下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新生的髓鞘.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MEPs)及BBB评分分别检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 在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组,损伤脊髓的头端、尾端及对侧町见明显的GFP阳性细胞及GaLC/GFP、GFAP/GFP、NSE/GFP、SYN/GFP舣阳性细胞,电镜下新生的髓鞘多,CMEPs恢复百分率和振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BBB评分与神经干细胞单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体内共移植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辽移、存活、分化及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

  • 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内BDNF及mTOR表达的影响

    作者:贺晓玉;周嘉嘉;邓京捷;黄霖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内BDNF、mTOR表达的影响,探讨康复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1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采用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7天起,对SCI大鼠进行4周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和损伤对照组不进行运动训练.损伤前及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5周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运动训练结束后(即损伤后5周)取大鼠T12~L1节段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脊髓内BDNF和mTOR表达及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内BDNF和mTOR蛋白含量.结果:BBB评分显示运动训练2~4周后SCI大鼠运动功能较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结果显示运动训练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mTO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诱导SCI大鼠损伤脊髓内BDNF和mTOR的表达,并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补阳还五汤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崔晓军;谢华;蔡雪彦;国海东;李哲;郭金华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大鼠胸10 脊髓段全横断损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干细胞组、中药干细胞组.各组在第8周时进行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测并观察脊髓组织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后肢完全瘫痪,其余各组均能观察到大鼠后肢的运动,中药干细胞组BBB 分数高于其他组;对照组大鼠后肢不能爬行网格,干细胞组5只、中药组4只和中药干细胞组7只大鼠能通过爬行网格攀上平台;脊髓损伤后,对照组的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增长和峰值变小,中药干细胞组的潜伏期和峰值均较中药组和干细胞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补阳还五汤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预防使用米诺环素对胸段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陈萌;赵淑敏;马泉;郑小影;孔祥玉

    目的:观察预防使用米诺环素对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脊髓横断模型组和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米诺环素预处理组大鼠术前腹腔注射米诺环素(90mg/kg).各组大鼠于术后1、7、14、21d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方法对大鼠后肢行为功能进行评价.第22d将所有实验大鼠处死后取损伤段脊髓,行HE染色.结果:术后第1d,脊髓横断模型组和米诺环素预处理组大鼠Tarlov评分障碍率、BB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术后第7d到第21d Tarlov评分障碍率明显低于脊髓横断模型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横断模型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脊髓横断模型组大鼠脊髓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米诺环素预处理组大鼠脊髓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预防使用米诺环素可明显促进胸段脊髓横断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作者:彭忠勇;孙萍;陈志斌;修波;敖强;孙朝晖;赵振强

    目的:探索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OECs移植组(50只)、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50只),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和OECs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 OECs移植组和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在损伤处移植嗅鞘细胞。于术后1、3、7、14、21、28天进行BBB (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3~28天,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的BBB评分较OECs移植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联合组和OECs移植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联合组低于O E C s移植组(P<0.05)。第7、14、21、28天,与O E C s移植组比较,联合组A Q 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O E C 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使脊髓损伤后A Q P-4表达减少,这可能更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了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的评价

    作者:李宽新;李锋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 h,3,7,14 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 稳定性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的建立

    作者:闫慧博;金大地;鲁凯伍;江建明;王宏

    目的: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摸索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制量220~250 g,按性别分为两组.体积分数为0.1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00mg/kg)大鼠,于T10节段处,用锐利刀片于硬膜外快速切割、完全横断脊髓,切除2 mm脊髓节段,医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断端间隙.②术后,大鼠单笼饲养,皮下注射青霉素20万单位,1次/d、5 mL生理盐水2次/d,持续1周;每日定时膀胱挤压排尿两三次,给与截瘫护理.③定期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进行BBB评分(0~21分,得分越高后肢运动功能越好),动物存活8周以上.结果:①动物模型脊髓损伤程度完全一致,术后1周内所有大鼠BBB评分皆为0分.②术后8周内大鼠因膀胱破裂死亡5只(雌2雄3),雌、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③所有大鼠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后肢自发性功能恢复,以第3,4周为明显,至第8周BBB评分雌性为7.41±2.55,雄性为7.06±3.05.各时间点雌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建立的脊髓完全横断大鼠模型效果稳定,可复制性强,制作简便,护理方法有效.②大鼠在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后肢功能自发性恢复方面无性别上的差异.

  •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增殖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宽新;李锋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裂解释放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可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对其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采用Allen's法撞击T9~10节段致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并设置仅蛛网膜下腔移植His蛋白的正常SD大鼠做对照.用BBB评分法评估两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自行恢复率达68%.模型组脊髓损伤3和7 d,损伤区域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 < 0.05),随后逐渐下降,于脊髓损伤28 d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 > 0.05).脊髓损伤后1~14 d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脊髓损伤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增强,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 构建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大鼠巢蛋白的表达规律

    作者:袁凤祥;安春厚

    背景:既往应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难以达到一种慢性渐进性的压迫效果,与人体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机制有很大的不同.目的:构建一种新的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探究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损伤区域巢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取下胸7、8椎板,植入压迫材料,形成慢性压迫脊髓损伤模型.植入后第1,3,7,14,28天,取压迫处脊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反转录PCR反应测定巢蛋白mRNA的表达,同时测量压迫段椎管直径及缓膨胀材料侵占厚度.结果与结论:随压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椎管侵占率逐渐增加,脊髓组织出现坏死等情况,大鼠BBB评分降低,压迫处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表达至伤后7 d时达到高峰,而后表达逐渐下降,说明实验成功建立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且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estin mRNA及蛋白呈动态变化.

  • 脊髓3/4横断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电生理评价

    作者:李景德;卢培刚

    背景:建立稳定、标准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修复的前提.目的:建立一种实用、标准、可靠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脊髓损伤组:打开T8胸椎对应脊髓,剪开硬膜,用特殊设计的眼科维纳斯剪横跨脊髓背侧中线剪断脊髓的后3/4,深度1.5 mm.1 h后行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对照组:只打开椎板,剪开硬膜,暴露脊髓进行假手术.结果与结论:造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造模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脊髓损伤组造模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4周基本停止,终运动功能评分未超过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脊髓损伤组可以明显看到感觉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值急剧降低,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3/4横断伤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作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是研究脊髓再生修复的理想模型.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作者:姜泳;迟晓飞;邹喜军;慈元;姚琦;杨茂伟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哺乳动物的脑和脊髓损伤后不能再生,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预后希望很渺茫.目的:分析经颅磁刺激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对80只大鼠进行脊髓损伤模型制备,随机等分成4组,胸髓横断损伤组、嗅鞘细胞移植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及联合组.各组大鼠行T10全椎板切除建立胸髓横断损伤动物模型,造模24 h后,嗅鞘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在损伤区附近注射嗅鞘细胞,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及联合组大鼠于左前囟上方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与其他3组相比,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嗅鞘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运动功能BBB评分升高,坐骨神经电生理功能明显恢复,损伤脊髓修复较好.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可以获得显著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及功能恢复.

  •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彭忠勇;陈志斌;修波;赵振强;袁昆雄;孙朝晖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嗅鞘细胞悬液10 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督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 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 min,电针频率20 Hz,持续脉冲电流12~15 mV,连续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0.05或P<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 建立脊髓横断模型大鼠的系统评价

    作者:金昕;周宾宾;李波霖;杨程程;张鸿升

    背景: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的标准脊髓横断模型是研究脊髓修复的前提条件。目的:评价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制备的价值及椎板切除对脊髓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所用关于大鼠脊髓横断模型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11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英文2篇,中文9篇),共394只大鼠纳入研究,脊髓半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B 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2.86,95%CI-16.10至-9.62,P<0.01)、(WMD=15.36,95%CI11.36-19.36,P<0.01),半横断组6周后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10.28;95%CI-24.20-3.64;P=0.15);脊髓全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8.83,95%CI-20.64至-17.01,P<0.01)、(WMD=-11.21,95%CI-16.35至-6.08,P<0.01)。椎板切除组与正常组4周内BBB评分与电生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00,95%CI-0.01-0.01,P=1)、(WMD=0.43,95%CI-0.35-1.21,P=0.28);大鼠脊髓横断组和椎板切除组死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D=0.05,95%CI -0.03-0.13;P=0.26)。说明脊髓横断法是一种稳定性好、可复制性强、存活率高的脊髓损伤研究模型,但其横断的准确性、术后护理及对照组的设立有待商榷。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