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鼻入路与经口入路鼻内窥镜腺样体手术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经鼻入路与经口入路鼻内窥镜腺样体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者4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经鼻组和经口组,经鼻组采取经鼻入路鼻内窥镜腺样体手术治疗,经口组采取经口入路鼻内窥镜腺样体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经鼻组主动麻醉时间长于经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改善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术后残留、术后鼻阻塞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有效的手术方式,经口入路组具有更短的主动麻醉时间及较轻的术后鼻阻塞的优势.
-
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 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e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
基底动脉中段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研究显露基底动脉中段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及优缺点.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及经口入路3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中点,测量各自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行主观评分.结果 经口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16.86±2.11)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72.88±2.49)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56.29±1.78)m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短,乙状窦前入路次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结论 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基底动脉中段距离较短,操作空间较大,可作为首选的手术入路.
-
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沟通型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 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外段,尤其是其前内侧区域,在磨除舌下神经管外口至中线骨质后可获得颅内脑干腹侧中线区域的佳暴露.枕髁、髁上槽、颈动脉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中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下缘(14.51±2.30) mm,枕髁前缘距颈动脉嵴(24.11±2.19) mm,枕髁前缘距颈静脉结节上端(21.26±2.26) mm. 结论 该入路有助于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内侧的沟通型肿瘤.
-
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同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与内固定相关的骨性参数进行测量.结果:经口入路至颈髓的操作深度大(103.8±6.2)mm,可显露范围长(52.1±3.5)mm,宽(39.4±2.2)mm,手术安全范围由双侧椎动脉构成,呈一不规则的倒置梯形,其边界在C2/3横突间距离中线仅(11.4±1.4)mm,故在此区域操作时应十分小心.寰椎理想进钉点距离中线(15.0±2.0)mm,理想钉道角度(12.5±2.5)°,理想钉道深度(20.8±1.5)mm.结论:经口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主要手术操作区域中双侧椎动脉内缘位于显露范围之外,钢板宽度应介于20~42 mm,寰椎螺钉长度不宜超过18 mm.
-
影响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的14l例经口寰枢椎手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采用t(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Cs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41例患者中20例出现PPCs,发生率14.18%.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气管导管留置时间3个因素为经口寰枢椎术后患者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经口寰枢椎术后PPCs发生率高,临床上对于血清清蛋白<35g/L、脊髓损伤、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d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PPCs的发生.
-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为经口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和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经口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坡下缘至C3椎体上缘.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2为19.7 mm,C2,3为15.9 mm.结论经口入路手术在处理下斜坡到上颈段病变中具有手术径路短,显露好,创伤小等优点.
-
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
目的 探讨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患者,在导航引导下结合显微手术行齿状突切除术.术中和术后拔气管插管时都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结果 压迫延髓、颈髓腹侧的畸形齿状突被切除,术后2例患者症状缓解,无手术并发症.随访8个月,2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新的并发症.结论 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可以精确定位咽后壁的中线结构,减少畸形齿状突的残留,减少术后并发症,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凹陷症更加安全有效.内镜辅助观察在手术中和术后处理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
手术显微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寰枢关节成形术17例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寰枢关节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利用手术显微镜教学观察镜接口自组视频输出系统,应用于经口入路寰枢关节成形术治疗牵引无效的各种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17例,并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和视频采集.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利用视频输出系统获得1510万像素高清图像并可获得高1920×1080像素的高清摄像短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7 ~52个月,平均33个月.17例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者16例,好转者1例.JOA评分由术前(8.1±3.5)分增加到术后2年时的(15.1±1.8)分,根据Hirabayashi方法计算术后改善率,平均改善率78.7%,其中优12例,良5例.颈髓延髓角由术前(128.6±8.5)°增加至术后(151.7±10.4)°;术后X线及CT提示寰、枢椎(G1、G2)序列良好,所有病例术后12个月内后路均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 经口入路寰枢关节成形术是治疗各种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利用手术显微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鼻内镜下经口入路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略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完全经口路径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应用进展
甲状腺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手术美容要求高.多种路径的内镜甲状腺手术避免了颈部切口,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但仍在体表其他部位留下切口瘢痕.近年来兴起的经口路径内镜甲状腺手术则完全避免了体表瘢痕,美容效果更加完美,但因入路特殊,目前尚处于临床应用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
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 总结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37例我院开展的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充分鼻腔准备及润滑气管导管(加强型),常规全身麻醉诱导,明视下经鼻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静吸复合麻醉维持,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手术野注入压力为4~6 mmHg的二氧化碳(CO2),术程根据PETCO2结果及时处理;观察注CO2前、注CO2后30 min、放CO2即刻及放CO2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PETCO2的变化,分析皮下气肿及鼻黏膜、声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注CO2后30 min、放CO2即刻及放CO2后5 min的MAP、HR与注CO2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CO2后30 min及放CO2即刻的PETCO2与注CO2前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均在正常范围内,放CO2后5 min的PETCO2与充气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皮下气肿、明显鼻黏膜及声门损伤.结论 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采用加强型气管导管经鼻插管,配合注入低压力CO2下手术,根据PETCO2结果及时处理的麻醉方式,能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操作空间及提供平稳的血流动力学.
-
两种手术入路的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颈入路与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行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80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颈入路组与经口入路组(各40例).前者采用经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后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置管引流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残留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口入路组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经颈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颈入路组(P<0.05).结论 经颈与经口入路两种术式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效果相当,但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可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更快.
-
经口入路寰枢椎脱位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枢椎脱位是常见的上颈椎疾患,由于寰枢椎正对口咽后方,手术入路仅能通过经口方式来进行[1]。口腔为有菌环境,为Ⅱ类手术切口。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重要,我科对采用经口入路行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的解剖标志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的解剖恒定标志,为处理咽旁间隙病变、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获得的10具新鲜尸头进行 CT 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窥镜,于口内行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解剖。结果CT 图像上,极低密度的鼻咽向后外侧延伸形成咽隐窝,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前窄后宽的低密度三角形阴影,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显影不清晰。茎突位于颅底颞骨鼓部下,长(24.98±2.01)mm,咽旁间隙内结构均位于茎突及其周围深肌面,如茎突外侧有颈外动脉、面神经及乳突,茎突根部的内侧有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管外口,前内方有颈动脉管外口、棘孔和卵圆孔,后方有茎乳孔。左右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除茎突根部至茎乳孔外,男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以茎突等作为解剖学标志,以茎突到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咽旁间隙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寻找和辨认。
-
经口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30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0例行经口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美容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患者无颈部切口,具有极佳美容效果,平均手术时间(97.3±13.4)min;术中出血量24.0(12.3~28.3)ml;平均住院天数(2.0±0.5)d,美容评分为(8.2±0.3)分.术后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出血、抽搐、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2例出现颈前区肿胀,2例暂时性下颌部麻木,1例暂时性低钙血症均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随访1~35个月,均无明显不适.结论 经口入路甲状腺切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术后美容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术式.
-
鼻内镜下经口入路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经口入路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4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确诊的91例腺样体肥大(AH)患儿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及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术后治疗与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93.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52%,对照组为17.78%)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打鼾及相关疾患疗效显著,结合围术期有效护理可提高康复质量,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