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柳林;张建国

    目的 探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及核分级、腋淋巴结、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及细胞增值率等临床病理因素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数据库系统以“IMPC”为关键词检索文献,筛选出相关一次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IMPC中肿瘤大小、IMPC成分的比例、共存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无关;IMPC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其高侵袭性的原因所在;IMPC中雌激素受体(E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表达比率高,其中,ER阳性表达可作为一个积极预后指标.结论 对IMPC这一特殊亚型认识还比较肤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IMPC的诊治状况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观.

  • 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一例

    作者:董春鸽;杨幼萍;朱扬丽

    患者男,46岁。因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就诊。查体:右乳外上方触及3 cm×3 cm大小包块,界清,质中。B超示右乳外上方实性结节,大小2.6 cm×1.8 cm。于2010年1月10日收入院,手术切除肿物。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Twist表达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赵阳;李伟东;付丽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组织中Twist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2008-01-01-2009-12-31收检的术前未经放化疗的103例IMPC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并以同期108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石蜡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IMPC组织Twist阳性表达率为56.3%(58/103),明显高于IDC-NOS组织的41.7%(45/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5,P=0.033.Twist的核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ndoplasmic reticulum,ER)(r=-0.301,P=0.002)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r=0.324,P=0.001)和软组织侵犯(r=0.428,P<0.001)及淋巴管癌栓(r=0.507,P<0.001)呈正相关;T胞质表达仅与ER(r=-0.262,P=0.007)呈负相关;而胞核或胞质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分期、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wist阳性表达的IMPC患者无病生存(DFS)低于Twist阴性表达患者,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Twist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IMP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子,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771、2.202,P值分别为0.046,0.014.结论: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在IMPC高侵袭、高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 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郭晓静;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 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 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结果 (1) I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 P=0.023); (2) 53.7%(44/82例)的I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 I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s秩相关, rs=0.516,P<0.001),并且I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肿瘤细胞的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 I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 P=0.008),且I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 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 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冯爱强;汪杰;张彦武;牛耀东;吕以东;王璐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IMPC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学特征和预后情况,并分析乳腺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该研究中有26例(65%)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Ki-67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确诊时年龄、PR、ER、Her-2以及乳腺IMPC所占比例与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β:1.484,标准误:0.797,P=0.063)及Ki-67(β:1.497,标准误:1.358,P=0.278)均无相关性,只有组织学分级(β:2.392,标准误:1.105,P=0.03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情况:乳腺IMP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8.4%,淋巴结转移率与总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 乳腺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一种乳腺浸润性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海玉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4例IMPC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IMPC共44例,随访10~65个月,局部复发24例,远处转移8例,死亡12例.44例中有3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达72.7%,转移癌灶与原发灶癌巢形态相同.24例脉管淋巴管内见癌栓,侵犯率达54.5%.结论 IMPC具有高度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有效诊断.

  • 乳腺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周涛;唐甜甜;李春晓;王占东;李海平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苏哲;李利伟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结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1997年至2007年间乳腺癌存档切片,对其中按2003年WHO乳腺病理学标准诊断含有1MPC结构乳腺癌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伴有IMPC结构的乳腺癌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与浸润性导管癌伴存,其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3.6%,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病理学的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聚集呈微乳头状癌巢,或呈桑椹状、小腺管样,位于人工间隙内呈中空簇状生长,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皮膜抗原(EMA)着色于细胞团的外表面,而细胞间无着色呈"反极"染色现象,部分瘤细胞可以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结论 伴有IMPC结构的乳腺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特点,无论肿瘤中IMPC结构比例占多少,均应引起重视.诊断时应与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腺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相鉴别.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

    作者:黄韬;伊丹丹;桑剑锋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血管腔的呈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的肿瘤.一般认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相比易早期发生淋巴结侵犯,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具体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作者综述了既往针对IMPC的多项研究,并着重对其免疫组化特性及预后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康宇娟;刘思;宋健;张东伟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除了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外,该肿瘤具有较高的浸润性和转移潜能,高度的淋巴管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特征,并且预后不良.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梅;陈伟光;华兴;梁蓉

    目的 研究CD4+、CD8+淋巴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78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患者肿瘤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淋巴细胞中CD4+、CD8+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相关(P<0.05);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CD8+淋巴细胞浸润越多,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也越高(P<0.05). 结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不仅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相关,也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潜在判断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分子标志物.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晓林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MPC)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MPC患者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理变化、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 47例MPC患者中,单纯的MPC占44.6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占34.04%,伴有导管原位癌及粘液癌分别占10.64%;MPC在肿瘤中所占比例<50%者占46.81%,≥50%者占53.19%;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癌基因cerbB2 (cerbB2)阳性率分别为85.11%、80.85%、82.98%、55.32%,Ki67对肿瘤细胞生长指数进行标记显示指数为5%~9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93.62%,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68%、87.80%、82.93%和73.17%、78.05%、70.73%;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具有淋巴转移能力强及转移阳性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的特点,高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预后与肿瘤自身的大小和MPC成分多少无直接相关性,但对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影响,提示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要对这一特征进行关注.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玛依努尔?阿里甫;朱丽萍;吐鲁洪?沙列尔;王斌;杨亮;吴涛;赵倩;迪力夏提?金斯汗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资料,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分子分型及预后(生存曲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2例IMPC患者(IMPC组)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及分子分型特点,抽取同期乳腺癌中的136例IDC患者(IDC组)作为对照。结果与IDC组比较,IMPC组在生育状态、乳腺良性病史、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软组织侵犯、乳头侵犯、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表达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民族、月经状况、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分子分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ER阴性和病理分期Ⅲ期的患者2年预后较差。结论既往有乳腺良性病史与未育女性中IMPC组发病危险性较高,其2年无瘤生存情况可能与淋巴结转移、ER和病理分期有关。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海霞;王维娜;姬文莉;岳娜;李文婷;张银华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 (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 (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 (43/56)和61.0% (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 (41/56)和68.0% (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崔淑贞

    目的 讨论分析29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病理.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就诊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29例.对病人的切片进行检测,其中包括组织病理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对病人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并分析病理所具有的病理特征.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29例病人经组织病理检测,一律均具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并且体内的肿瘤细胞所具有的癌团是微乳头状以及小腺样,大小分布不均匀.29例病人中,有6例病人只患有单纯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而23例病人患有的病症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并且有22例病人的淋巴结具有局部转移,而转移率则为76.3%.29例病人经过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中,18例病人具有ER阳性特征,占62.07%;15例病人具有PR阳性特征,占51.72%;17例病人具有Her-2阳性特征,占58.62%;17例病人具有CD31阳性特征,占58.62%;27例病人具有CK7阳性特征,占100%;27例病人具有EMA阳性特征,占100%.而所有病人患有的PCNA的阳性率则为95.2%,病人所患有的PCNA阳性率小值为11.2%,大值91.6%;患有的P53的阳性率则为39.4%,病人所患有的PCNA阳性率小值为11.5%,大值96.7%.结论 患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可以通过其本身具有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进行临床诊断,明确病人患病的具体情况,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乳腺浸润微乳头状癌中乙醛脱氢酶-1表型细胞的研究

    作者:刘新丽;李伟东;刘芳芳;李崖青;付丽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 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 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 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