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葛连藿苏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

    作者:池美华;王忠建;姚憬;黄全海;林宗壮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笔者自拟葛连藿苏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10年11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0 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1],且中医证型符合脾胃湿热证[2].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男16 例,女19 例,年龄18~70 岁,平均(42.5±12.9)岁;病程6 个月~15 年,平均3.3 年;对照组35例,男17 例,女18 例,年龄19~68 岁,平均(42.6±13.5)岁;病程6 个月~14.5 年,平均3.2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黄连胶囊治疗复发性口疮85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永武;蒋峰;劳逸;尹宵宁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特征是周期性复发和发病时具有明显的灼痛,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痛苦,且治疗常十分棘手,单纯西药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中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多由脾胃湿热、阴虚火旺、瘀血内阻等多种病因所致,常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方法治疗.

  • 脾胃湿热与变应性鼻炎模型小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屈静;廉海红;刘畅;王向东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内在关系.方法 8~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R模型组和"脾胃湿热+AR"组,比较观察三组鼠的行为学、病理改变,以及关键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的组间差异.结果 各组小鼠的行为评分、病理改变及细胞因子IL-4、IFN-γ的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脾胃湿热状态与变应性鼻炎发病存在密切关系.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18例疗效观察

    作者:付存穰

    118例慢性胃炎均经胃镜和活组织检查确诊.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五型.我们自1994年12月至1997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总有效率为90.67%,胃镜总有效率72.88%,病理总有效率74.57%.伴有肠上皮化生6例中,消失3例,减轻2例,提示肠化生仍可逆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

  • 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及胃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

    作者:胡光宏;唐福康;周凡;江敏;柯晓;付肖岩;杨春波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毒力因子(细胞空泡毒素即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即CagA)的表达及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将80例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脾胃湿热证组50例和脾胃气虚证组3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清中CagA、VacA抗体及胃粘膜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细胞. 结果 脾胃湿热证组血清CagA、VacA抗体阳性率及增殖指数(LI)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证组(分别P<0.01、P<0.05),2组中凋亡指数(AI)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Hp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脾胃湿热证者,所感染的Hp以高毒茵株占优势,可能有更高的癌变危险.

  •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30例

    作者:胡晓燕;何琼霞;王玲玲

    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们用中药贴敷中脘穴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患者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①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胃脘痛患者,辨证属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②年龄25~60岁;③自愿参加研究.

  • 运用证素及中医体质理论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

    作者:林平;翁顺珠;郑进敏

    目的 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 方法 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 结果 ①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②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 结论 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 杨春波教授妙用达原饮治疗胃肠病

    作者:胡光宏;王文荣

    杨春波主任医师是五代世医传人,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从事医疗、教学、科研近60年,学验俱丰,对脾胃学说、温病学和"证"有较深研究.他擅长内科,尤精于消化系统、发热性等疾病,善于发扬中医学术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巧配方药.

  • NF-κB、G、D细胞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窦粘膜内表达的意义

    作者:陈玲;武一曼;葛振华;周凡;任彦;柯晓;杨春波

    探讨NF-KB、G、D细胞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窦粘膜内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脾胃湿热组、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胃窦粘膜内NF-κB、G、D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呈弱表达.脾胃湿热组NF-κB呈高表达,较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脾胃湿热组G细胞数量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细胞数量则显著低于其它2组(P<0.01),G/D细胞比值高于其它2组(P<0.01).结论:脾胃湿热组NF-κB的表达增强,G/D细胞比值增大.可能与较高的Hp感染率及其他致病因素有关.

  • Hp感染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CagA、VacA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国清;柯晓;周凡;傅肖岩;黄恒青;王文荣;胡光宏;谢冰颖;葛振华

    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nitis,REG)[1-2]是指胃黏膜表面以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章鱼吸盘状胃炎等,好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角、胃体等,可排列成串,发病率从2.07%~16.4%不等[3].本课题组观察EagA、VacA表达在Hp感染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之间是否有区别,以求进一步探讨脾胃湿热证在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特性,以期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隆起糜烂性胃炎.

  • 江一平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作者:魏鹏辉;江一平;邓陈英

    江一平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脾胃湿热证的辨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江教授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辨证上强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对舌象的观察;治疗上主张清利湿热,调理脾胃气机,调摄生活,临床疗效显著。

  • 蒋小敏治疗汗证辨证思路与经验

    作者:卢雪莲;王蒙蒙;蒋小敏

    《素问·阴阳别论》日:“阳加于阴谓之汗.”即阳气蒸腾津液外泄于腠理谓之汗.若出汗的部位、时间,汗液的量、质、色、气味等发生改变,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前兆或者诊断依据,故对于临床疾病的认识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蒋小敏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辨证治疗汗证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其辨证思路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 看男人面相保健康

    作者:张文革

    观测点之一:鼻头发现:鼻头脱皮者要节制房事.揭密:如果鼻头发红,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痈肿生疮,这就表明体内脾胃湿热,抽烟喝酒、贪食辛辣的男人常会有这些症状出现,精神压力过大的男人有时也会出现红鼻头.男人如果鼻尖呈紫色可能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另外,鼻头突然出现酒渣鼻,为肺胃热郁血瘀,这是在提醒您性功能在下降,应当重视.而鼻头发暗、枯燥脱皮,则提醒纵欲过度,身体已经消耗了太多津液和正气.

  • 察口味,辨疾病

    作者:王言

    口苦 中医认为口腔内常有苦味,多属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内经》上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之说,如果肝气郁结化热,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病人往往有面红、头痛、耳鸣、目赤、口干、口苦、吐苦水、大便干燥、食纳差,或腹胀痛、四肢无力,尿黄等表现.口苦在西医上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以肝胆疾病为多,如肝炎、胆囊炎等,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某些癌症患者的舌尖感受甜味的味蕾萎缩,舌微循环发生障碍,唾液内成分改变,故常有口苦之感,即使吃甜东西时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概述

    作者:吴娟;田德禄

    综述近年来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在整体上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和代谢功能亢进,血液表现为浓稠凝的特点;局部胃黏膜表现与炎症及Hp感染有关,以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胃内分泌物增多等为主.参考文献26篇.

  • 桃仁外用治疗唇风

    作者:宋春霞;王鲁莉;赵延春

    治疗方法桃仁l0 g,研细末。锅内炼猪大油,取油汁20 ml,趁热纳入桃仁细末,搅匀,放冷成膏,用时涂患处,每日3次。治疗结果共观察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大10岁,小5岁;病程5~10 d。治愈17例,平均用药3 d。病案举例女,6岁半,因唇部干燥、痒痛1周就诊。就诊时患儿不时用舌头舔唇部,自述口唇干燥,痒甚,略痛,大便干。查体:患儿唇部红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唇风,用桃仁制膏外涂治疗3 d而愈。讨论本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以致风热相搏,引动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气血凝滞而成。治疗重点应祛除引动湿热之风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桃仁苦平,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之功。猪油作为赋形剂,具有润滑及软化皮肤作用,其粘稠度适宜,与药粉调成软膏有良好的涂展性,易吸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桃仁含有脂肪油,桃仁醇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故用桃仁研末合猪油外敷于患处,经皮肤吸收、渗透,可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血行气亦行,气血凝滞得以缓解,唇风自愈。

  • 多汗症验方五则

    作者:丁树栋

    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即出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素体阳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所致.亦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紧张、焦虑、恐怖、恼怒等.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也会导致汗出过多.出汗部位多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或前额、腋部、外阴等处,亦有全身皆汗出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介绍验方如下,供参考.

  • 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作者:李锦;张杰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是多病因疾病,与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功能等防御因素的减弱关系密切[1].我们通过对78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胃镜检查及HP检测的临床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较高,伴食滞、血瘀证患者的HP感染率亦偏高.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78例,临床有效率达97.4%,胃镜病理疗效达87.2%,HP清除率为88.5%.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

    作者:汤晓旭

    治疗痤疮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理气利湿通便为治疗大法.补药壅塞邪气,故不用党参之类健脾之品,而是用清热解毒凉血、祛湿通便之品专治痤疮.待痤疮完全好转之后,再用补药调理.

  • 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探讨

    作者:王洪京;赵明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复习,发现祖国医学对湿热胃痛的认识,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体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现代人的体质出现了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蕴积的特点和倾向.若素体痰湿(或湿热)内阻,可以影响到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不健,运化失职,再遇外界的湿热之邪加临,内外相引,若人体形盛体实,湿邪多从热化,湿热内盛,蕴积脾胃,损伤胃、肠粘膜,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人体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内阻是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湿热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病机.

191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