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李毅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作者:姜入铭;李毅平

    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由脾胃素虚、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引起,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临证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4型辨证论治,并注重中西结合、调畅情志、饮食调养等方面的调治.

  • 清热燥湿法治疗经前下颏痤疮

    作者:杨正乔;陈立怀

    笔者跟随导师陈立怀教授出诊过程中,见很多患者在月经来潮前下颏部出现痤疮或者痤疮加重的现象,影响了爱美女性的容貌和心情.本病当属于经前痤疮,多发于青春期女性,是一种以炎性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1],口唇周围较为多见.本病的发生与月经前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2],在黄体期内,雌二醇降低,雄激素的含量或雄激素与雌激素的比例相对较高,导致皮脂腺活性相应增强,因此容易造成痤疮的加重.[3]根据女性月经期生理特点用芩连平胃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 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作用分析

    作者:李艳华

    目的:观察分析清胃汤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的选择均来自于本院中心门诊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因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前来就诊的患者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6例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5.65%,较参照组80.43%有显著优势,且治疗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

  •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50例临床观察

    作者:司坚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口服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 幽门螺杆菌与湿热胃痛的相关性

    作者:郑颖晔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I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HP广泛存在于病变胃黏膜的表面粘液中、细胞表面、胃小凹内及腺腔中和癌旁组织[2].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型胃痛与HP的相关性,是从宏观角度说明HP致病趋向的重要方面.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东明;郭亚荣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奥美拉挫胶囊和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连朴饮加减方配合针刺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共3例为临床控制,16例为显效,16例有效,8例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1.40%;对照组无临床控制病例,9例为显效,21例有效,13例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9.77%,另外观察组患者共2例(4.65%)患者复发,对照组共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2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复发率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防止复发,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效果显著,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与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 明清时期四类脾胃湿热证方药分析

    作者:翁晓红;肖林榕;杨雪梅;杨春波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591首方剂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初步了解明清时期不同种类药物在4类脾胃湿热证方剂中的运用情况,并筛选出明清时期中医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主要药物,定量地表达了这些药物对相应病证的重要性.结论:明清时期以祛湿清热、理气健脾为治疗脾胃湿热的基本法则,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和芳香化湿药为其遣方用药的关键药物.

  • 平幽养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性小儿胃炎(脾胃湿热型)70例临床研究

    作者:姜毅;张伟

    目的:探讨平幽养胃汤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有效机理和疗效观察.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35例服用平幽养胃汤,对照组35例服用克拉霉素加麦滋林,疗程4周,观察临床症状改变,胃粘膜炎症的改变,幽门螺旋杆菌(HP)转阴情况.结果:两组除胃脘疼痛以外,其余诸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胃镜及黏膜病理改变比较结果情况相近(P>0.05);治疗后治疗组H.pylori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幽养胃汤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疗效.

  • 茵陈蒿汤浅析及加味运用

    作者:张琨;刘春梅;孙莉君;吕焕菊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20g、栀子10g、大黄7g组成.其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为君药,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臣药,佐以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根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资料介绍:茵陈蒿:性味苦,微寒.功效清热,利水,发汗,为治肝胆、脾胃湿热之专药.

  • 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的临床病理指标观察

    作者:郭永洁;张再良;胡鸿毅;宋红普;汪泳涛;刘俊;武和平;洪佩君

    通过对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的胃液、幽门螺杆菌、胃镜下胃黏膜及腺体变化状况的观察,发现湿热证型者胃液中GSH-PX、PGE2指标较脾虚肝郁型、肝胃不和型偏高,以及Hp阳性率高、炎症以渗出水肿为主.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提供微观实质的依据.

  • 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

    作者:胡玲;劳绍贤;邝枣园;程明

    脾胃湿热证在临床十分常见,中医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基于中医证候形成的复杂性,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炎症因子表达、黏膜保护以及微生态改交等多角度,提出胃黏膜Hp感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炎症通路激活、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过度表达以及胃黏膜和舌苔Hp感染与乳酸杆菌之间微生态失衡之"邪气亢盛、脾运失健、邪正相争"的亢奋状态可能是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重要环节.

  •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何立群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 当代名老中医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举隅

    作者:张建伟

    紫癜性肾炎是以皮肤紫癜、便血、腹痛等为主要症状的肾脏损害疾病,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人认为与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本文根据当代名老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做一个梳理比较,吴康衡教授提出了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以湿热毒为多,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脾胃湿热、络伤血溢、血溢瘀滞、气滞血瘀为主要病理环节的新见解.他认为病初多以风热内扰为先,治疗以疏风清热、散瘀止血为主.孙郁芝教授主张重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的方法.李少川认为紫癜性肾炎病机是营血内耗,伤及肾阴,阴不足而阳不振,阳不振遂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当代名老中医对本病病机主要有脾胃湿热论、瘀血热毒论、肾阴虚损论等基本认识,在治疗方法上有疏风清热、散瘀止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固肾、调理脾胃的不同.

  • 连朴饮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70例临床研究

    作者:王建;马继征

    目的:探讨在常规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连朴饮加减对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40例脾胃湿热型Hp感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片+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再予中药汤剂连朴饮加减,均治疗14d.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疼痛/不舒服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P<0.01).治疗后2组患者胃脘疼痛、口苦口臭、恶心呕吐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上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愈显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P<0.01).结论:连朴饮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可提高Hp根除率,明显改善患者胃脘疼痛、口苦口臭、恶心呕吐症状,降低患者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感.

  • 脾胃湿热、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与三叶因子家族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蕊芸;毛承飞;王国耀;钱伟明

    目的:研究探讨三叶因子家族TFF1、TFF2、TFF3 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患者胃黏膜的表达及差异.方法:根据胃镜病理确诊和辨证设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2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制作胃黏膜病理切片,S-P组化法检测TFF1、TFF2、TFF3表达水平.结果:TFF1 在正常组织中都有适量表达,且与病变组织表达率无差异,病变组织仅在(+++)中比例较高,且脾虚气滞组明显:TFF2 在各组中均有表达,慢性胃炎各组的表达范围和LI指数均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正常组织中没有TFF3的表达,在慢性胃炎各组均有表达,而且脾胃湿热组的表达范围和LI指数更高.结论:慢性胃炎各组TFF1、TFF2 水平要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黏膜损伤有关,且脾虚气滞组胃黏膜炎症性损伤程度要重于脾胃湿热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TFF3 水平较高,更易发生肠化或增生.

  • 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33例临床观察

    作者:陶雪芬;王玲玲

    目的:观察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背部走罐、刺血加面部火针治疗,对照组予口服一清胶囊加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观察2组皮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优于对照组的73.33%;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3.33%,且治疗组的皮损分值为(27.76±32.58),低于对照组的(47.77±39.99)。结论: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疗效肯定,优于口服一清胶囊加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

  • 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证大鼠血清IL-2、IL-6等的影响

    作者:武凯歌;文小敏;洪冰;李云鹏;任玺

    目的:观察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王氏连朴饮高剂量组(连高组)、王氏连朴饮中剂量组(连中组)、王氏连朴饮低剂量组(连低组),每组8只.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IL-2、IL-6的变化,计算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1)血清IL-2、IL-6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连中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连高组、连低组无显著性差异;连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连中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连高组、连低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连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大鼠免疫功能低下,王氏连朴饮(特别是中等剂量)有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王氏连朴饮清热祛湿发挥功效的机制之一.

  • 脾胃湿热证探析

    作者:朱星;廖荣鑫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陈映山从湿热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

    作者:陈润东

    广东潮汕已故名老中医陈映山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尤其擅长从湿热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屡获佳效,现择要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顽固性口腔溃疡治验1则

    作者:卞素红

    陈某,女,38岁,无业.1994年4月26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口腔溃烂,咽舌燥痛,时发时愈1年,近来症状加重,口腔两侧粘膜呈弥漫性溃烂,舌边尖溃疡成片,舌体硬痛,活动受限,上下唇亦溃烂渗出血水,张口吞咽均感困难,1年来饮食多以半流质为主,大便少,舌深红,苔黄白厚腻如垢积,脉弦细略数,曾去数家医院诊治,经用中、西药物如:多种抗生素、VB2、Vc、锡类散、牛黄消炎丸等,均感疗效甚微.此乃湿热蕴伏,郁结脾胃,治宜清泻脾胃湿热,泻黄散加味化裁,处方:石膏30 g(先煎),山栀子15 g,生甘草10 g,藿香10 g,防风10 g,丹皮12 g,苦参12 g,黄连6 g,蒲黄6 g,3剂.

191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